三星堆出土的女尸,三星堆汉墓辛追夫人?

2023-06-30 22:05:09 109阅读

三星堆出土的女尸,三星堆汉墓辛追夫人?

首先辛追夫人墓不是在三星堆而是在马王堆

辛追(前217年-前168年),出生地不详,生于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17年),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享年50岁。

三星堆出土的女尸,三星堆汉墓辛追夫人?

于1972年出土于原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

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

1971年,考古人员对这座马王堆进行发掘时,凭借辛追夫人的棺木,测定了乌木的树龄达两千多年,经过推算,根据乌木年轮的疏密,气象学家绘出了中南地区五千年前至两千年前的降水图,对当时的气候学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初辛追夫人的儿子为母亲进奉的藕片,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化,成为一盘细微抖动即粉粹为灰的物品,对长沙地区两千多年的地震史学极富说服力,在地震史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古人员对辛追夫人的尸体进行了解剖,解剖证明了辛追夫人死于胆囊炎引发冠心病急性发作弊死。辛追夫人生前患有胆石症,冠心病、全身性动脉硬化、血吸史等多种疾病。

“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辛追遗体保护良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软骨组织用肉眼就能看清。X光片显示,老太太的骨质比现在60岁的正常人还好。”

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联合公布了出土30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保存情况的“体检报告”。

这份“体检报告”指出,通过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30年来所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还从单独保存的女尸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硬脑膜及女尸保存液和有机玻璃棺内采集可疑霉斑作了细菌和霉菌培养,所检对象均无细菌生长,也没有分离出霉菌。

在无菌条件下,还取女尸右小腿前面皮肤、小腿肌肉组织、肝组织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部分结构与30年前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

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女尸的骨结构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剂依然清晰可见,古尸体的外形、肤色无明显变化,皮肤仍具有弹性。

这些结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护方法是成功的。 目前,辛追遗体已经搬到湖南省博物馆新的陈列大楼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寝宫”。

“地下寝宫”距离地面8米,恒温恒湿,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置放着大型棺椁,周围还有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当年沉睡两千多年的地下环境。

中国考古发现了哪些史前建筑遗址?

感谢邀请。

所谓“史前”,似可定义为——考古遗址无法以自身出土文字材料证明其概况,且存在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而“建筑遗址”,则可指一切人工形成的居住、祭祀、防御、生产等等痕迹。确定这么个标准,题主和大多数浏览者应该是赞成的。

按照这个标准,回眸自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田野考古,堪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可以从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起。(贾湖考古现场)

一,首先要说的是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其年代为公元前7000-前5500年。遗址呈圆形,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属重要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贾湖遗址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2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壕沟、小坑、柱洞等。其中,房址多为椭圆形,以半地穴式为主,多为单间,有少量多间房。房址内有灶台、柱洞;窑址有窑室、火门、烟道和烟孔,有的保留有窑壁和火道。贾湖遗址,发现了大量象征权力的柄形器,以及叉形骨器、龟灵占卜、太阳纹陶器等宗教用品。还发掘出三十余支骨笛,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已具备七声、八声音阶,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材质是用鹤的尺骨;制作规范,形制固定。贾湖遗址,出土了带有契刻符号的甲骨,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4000多年,比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文字早2000年。这些甲骨契刻,多载于随葬的带孔龟甲之上 。这类带孔甲板,应与远古时期占卜活动有关。 二,接着必须说到的,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文化。其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其边缘地区;碳14测定年代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左右,延续时间约2000年。此遗址,因1921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考古发现而命名;至2000年,全国归入仰韶文化考古遗址的共5013处。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共包括9个省区。仰韶文化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文化,也是十分重视“建筑”的文化——村落不论大小,皆有一定布局——周围有围沟;村外有墓地和窑场;村内房屋主要分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多为圆形单间,后期多为方形多间;房屋由泥草混合盖建;外墙多经故意烧灼以增加强度和耐水性。村落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较高且平坦之处。居住区在中心,有大房子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居民死后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合葬墓占一定比例。合葬最多达数百人人。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则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这些与母系氏族社会组织的特征是相吻合的。但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值中国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期——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与小孩合葬墓出现;大量小型房址说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趋增多;“灰坑葬”证明奴隶的存在;体现男性生殖器崇拜以及表现“贵族象征”的遗迹、遗物,是父权与世袭酋长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三,基本与仰韶文化并行发展的,是大汶口文化以及后来嬗变而成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和江苏北部。1959年因在山东泰安大汶口一带发现而命名。碳14测定并经校正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的特征,是以农业为主,兼养家畜。石器制作精美,常见器物有斧、穿孔扁斧、铲、锛、凿等;制陶工艺发达,除红陶、黑陶和灰陶外,还有青灰陶和白陶;多数陶器素面无纹,少数有篮纹、镂孔、刻划和彩纹等在大口尊上常刻有象形的原始文字;工艺品制作精致,有象牙雕筒和梳等,有的骨筒上镶嵌松绿石。玉斧、玉璜、玉珠等工艺水平也很高。遗址中有氏族公共墓地,墓葬排列整齐,头朝东方。以单人葬为主,也有少数夫妻合葬。不少墓有木椁。大墓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包括玉器、象牙雕刻、龟甲、鳄鱼板等。有些墓用猪头随葬,一墓有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一般的墓只有几件粗糙陶器或石器,说明当时已有明显的贫富之分。大汶口文化继承青莲岗文化,开始于公元前4300年,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过渡为山东龙山文化。 四,龙山文化,因1930-1931年首先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山西一带。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遗址中有多处发现铜器,如铜锥、残铜片或铜碴等。石器制作精美,型制规整,有斧、锛、凿、铲、刀、镰、矛和箭头等。当时已有较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陶器制作水平很高,80%以上用快轮作坯。有的轮制陶器薄如蛋壳,漆黑发亮,称为蛋壳黑陶,是龙山文化中最富特征的珍品。房屋建筑中已使用夯土造基,土坯砌墙,对中国后来建筑技术有深刻影响。 1956年,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掘,命名了庙底沟类型文化,其主要分布在豫西,在河南郑洛、晋南和陕西关中也有发现。主要遗址有河南偃师高崖、郑州林山砦,山西平陆盘南村,陕西华阴横阵、华县泉护村等。碳14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前2800年左右。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遗存,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早期。

发现于陕西榆林市神木高家堡的石峁遗址,属龙山文化晚期,面积约425万平方米,经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存在超过300年,毁于夏早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 (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展览模型)

位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的陶寺遗址,属龙山文类型为主的遗址,面积280万平方米。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前后。考古发掘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的手工业区等。陶寺考古工作队的第一任队长高炜研究员,曾认为陶寺为夏都,但随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陶寺遗址是帝尧都城,而二里头才是夏都。 (良渚遗址)

五,学界普遍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结合,形成了后来的中原文化,即所谓“三代”的文化和文明。但是,中国大地上的其他文化,同样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起到相应作用。这些文化包括——公元前4000-3000年的红山文化;公元前3300年开始的良渚文化;公元前3100年的屈家岭文化;公元前2500年的老虎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此后的宝墩文化和齐家文化等等。比如,公元前3300-前2500年左右,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广大区域里,分布着的良渚文化,遗址面积达34平方公里。出土了包括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大量玉器,尤其是象征财富、神权和军权的玉钺等相当精致。高大雄伟的祭祀台,表明宗教发展到了相当水平;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明显区别,显示出社会分化加剧;刻划于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一些学者认为,良渚属于虞舜的领地。

有哪些考古发现推翻了我们已有的认识或者想法?

1.世界上不只一种“人类族群”,我们的祖先曾经蚕食同类

1929年不只对于魏敦瑞来说是个大日子,整个炎黄子孙都沸腾了,因为在北京郊外的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那是生活在距今约50万年前的古人类,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全世界曾经以为中国就是当之无愧人类的发源地。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专家也越来越感到不安。因为此前在非洲、意大利和欧洲多地都发现了古人类“食人”的蛛丝马迹,这给一向自诩为高等动物的人类一度蒙上了阴影。当时的魏敦瑞在想,那一定是蛮族才会干的事情,我大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断不会做出这么没绝人性的事情的,我们的祖先一定是清清白白的文明的祖先,温文尔雅的古人类。

1936年冬天,中国学者贾兰坡一举发现了三颗北京猿人头骨,这在整个考古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猿人的头骨化石十分稀有,一次发现这么多令他异常兴奋。随之而后的发现却魏敦瑞更加担心。在这些猿人的头骨上都有被锐器袭击过的痕迹,其中几处凹陷甚至达到了二三厘米深,难道是?该不会是同类相残吧?

一定不是,应该是古代猿人遭受了野兽的袭击,据说在古代有一种野狗,比老虎还大,非常凶猛,经常会吃掉人类的尸体,可是野兽不会使用器具啊。那一定是战争,对,一定是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绝不是能干出吃人这么残忍事情的人,我们的祖先一定是高尚的文明人。

可是这样自问自答的辩解在事实面前往往显得异常苍白。1939年考古学者在意大利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和北京人极其相似的情形,而且人类的头骨上也有一致的伤痕,更加费解的是,这种“V”形的刀具切刮出的痕迹同时也出现在野鹿的骨头上,众所周知的是,野鹿是远古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个令人无法接受但有无力反驳的答案——这些人类是被人吃掉的!不死心的学者们还是不愿承认这样的结果,毕竟这就意味着自己的祖先,几乎生活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古人类都存在那种让我们无比鄙视的“食人”行为。原来你们是这样的祖宗?!

后来在罗马,在德国,这样的证据越来越多,如果说这些还可以狡辩,1998年美国马拉教授的一次检验则令所有人都彻底绝望。他利用实验室中最先进的仪器,用来检验古人类粪便的成分,令人吃惊的是,在世界各地古人类的粪便中都发现了人类身体中特有的物质——人类的肌红蛋白。这也就是说,人类的祖先曾经以同类的身体为食。

更加令人气绝的是,后来又发掘出来很多缺少头盖骨的人类头骨再次坐死了这个证据。古人类不但会吃尸体身上的肉,还会敲烂他们的头骨,吸食脑髓。

事实证明,在远古时期,人类并非只有一个种族,而是存在着多个人种。比如生活在距今2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活动在欧洲境内,距今约40万年的海德堡人。距今最近的应该就是生活在爪哇岛上的弗洛里斯人,他们灭绝的时候距今只有1.3万年。这些所有的人类都统统被现在的祖先——智人干掉,吃肉,吸骨髓,就像是对待动物一样同类相残。

2.2013年12月,葡萄牙西边海域发现海底金字塔,疑似亚特兰蒂斯遗迹。

传说中亚特兰蒂斯以海洋之神的子民自居,对大海有着强烈的崇拜,它与利莫里亚文明(Lemuria)并存于当时的地球,利莫里亚文明位于现今澳大利亚东北方向的一块古大陆上。两个文明在一万年前的自然灾害之中被毁灭。

亚特兰蒂斯的文明程度甚至超过了我们现在的水平,所以,很可能我们不是“第一代人类”,此前人类有至少一次的毁灭。

3.关于“烽火戏诸侯”,可能是个谣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西周的灭亡,是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的,这个说法流传极为广泛,甚至被选入了历史课本。考古发现的竹简记载,西周的灭亡,是因为周幽王主动进攻申国,申侯便联络戎族打败了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竹简上没有提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事件,“烽火戏诸侯”纯属子虚乌有。

历史中最神秘的六大考古发现是哪些?

1️⃣法门寺:佛指舍利的灵光,法门寺地宫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法宝,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珍宝,创世界寺庙之最。 唐代帝王多次开塔迎请舍利,唐代法门寺塔为木质,明隆庆年间倒毁,万历年间重修为13层八角砖塔,1981年8月因霪雨等原因倒塌。为重建法门寺塔,1987年2月28日至11月30日和1988年4月,考古工作者对其塔基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清理。 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法门寺地宫,并发现了大批稀世的宝物。地宫位于塔基正中,略呈长甲字形。总长21.12米,高1.87米。地宫的出土文物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那四枚佛家至宝——佛祖佛指舍利;另一类则是170余件为供奉舍利而奉献的物品(纺织品不算在内)。 这批物品数量大、等级高,集中了一批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的物品。其中可谓举世无双的宝物就是捧真身菩萨。这尊通高38.5厘米,重1926克的菩萨像是唐代最后一次迎佛骨的见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有皇帝名号的文物。 此外,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十几件被标明秘色瓷的瓷器揭示了多年未解的秘色瓷之谜。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纺织品也反映出了唐代纺织技术的高超。

2️⃣马王堆汉墓:帛画与两千年的古尸,1971年,修地下战备医院挖出了一个震惊中外的马王堆汉墓。墓中除帛画、素纱单衣等珍品外,还有一具历经两千多年、竟保存得栩栩如生的古尸。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外,有一个方圆半里的大土堆。土堆中央醒目地残留着两座东西对峙、高约五丈的封土。 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当然,最受世人瞩目的还是那具千年不坏的古尸。这具女尸泡在棺内的溶剂中,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成,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皮下脂肪丰富。注射防腐剂后软组织尚有弹性,且四肢关节略可转动。其胃部还残留着138粒半的甜瓜籽。这是一具不同于木乃伊、干尸和鞣尸的湿尸,保存完好得近乎新鲜尸体,这在世界古尸记录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无怪乎到了1972年5月,古尸在湖南省博物馆公开展览时,每天参观的人数竟多达1万多,最多时达14000人,连博物馆的玻璃大门都被挤破了,连美国、鬼子都向中国讨要女尸的头发,可想而知其重要性。

3️⃣兵马俑:秦帝国的精兵,1974~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一号坑在南,东西长216米,宽62米,面积1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佣可能有7000件,战车100辆,战马1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干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俑阵经发掘对外开放后便轰动世界。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三星堆可探测的时间是4600年前,一直到3000年前。史学界认为,它是一个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而在这一时期的中原完全就找不到这样的文化堆积,甲骨文也是3500年才出现的,妇好墓3200年,后母戊大方鼎3200年,毛公鼎2800年。三星堆的青铜器制造水平很明显就高于这一时期的中原地区其他文明,并且也许中原民族的很多工艺是受到了三星堆文化的传播。 三星堆出的一些青铜像,面部特征根本就不像华夏族人民,反而有点像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这个文明没有任何的记载,在它出土的器具上面也没有文字的介绍。而三星堆的研究成果显示,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在茂县。2009年修复地震震坏的汶川县布瓦碉群发现了"布瓦遗址",距今4800年,认定为三星堆文化源头。而汶川山高水急,不可能有原发性的文化,因此,源头也在青海的河湟地区。也即是,三星堆文化与羌族在五千多年前共同自青海甘肃进入四川岷江流域地区,三星堆的先民创造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三星文明。出土的一些青铜面具和人像“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根本不像中国人,或者说地球人,所以,很多人都猜测三星堆文明也可能是“外星人的杰作和遗迹”。 三星堆与古玛雅、埃及文明都处于神秘的北纬30度。5000年前的玛雅人神秘而辉煌,突然间就消失了;5000年前的三星堆人和玛雅人一样神秘辉煌,也同样的消失了。这一直是个谜,无从寻找。

5️⃣北京人:五十万年前的祖先,1929年12月2日,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为世界人类史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北京西南有一座石灰岩的小山。采石工常常在洞穴和裂隙的砂土中发现化石。 老百姓称之为龙骨,并将它们卖给中药铺。1918年,来华担任矿政顾问的瑞典人安特生偶然来到龙骨山。1926年,外国学者们证实,安特生等人1923年发掘出的化石中有一颗原始人的牙齿。这一发现震撼了世界科学界,沉睡了50万年的北京人化石终于被发现了。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化石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内涵最丰富,资料最齐全的直立人。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共十万件以上。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已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表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研究发现,北京人通常几十人结成一群。寿命很短,大多数人在14岁之前就夭亡了。 但令人极为痛心的是,所有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化石都于1941年抗日战争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成为不解之谜。化石的失踪和化石的发现一样,让世界考古界为其惋惜。

6️⃣血渭一号大墓,青海有一个古墓群名字叫做都兰古墓群,而血渭一号大墓就是都兰古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 有关血渭一号大墓在当时自古就有很多不吉利的传说,传说,那一座座古墓曾经是妖魔的洞穴,后来格萨尔王带领众英雄与群魔激战多日,终于赶走了妖魔。但魔去洞不空,里面留有无数的金银财宝。因此血渭一号大墓初当地人称为九层妖楼,也叫“妖魔洞”。 尽管有关九层妖楼的恐怖传说有很多,但仍然阻止不了那些寻宝的盗墓贼,因此九层妖楼附近的很多小型墓葬大部分都被盗墓贼光顾过,而九层妖楼现在的破损情况也是非常严重的。

其实九层妖塔并不是什么妖魔的住所,它其实是一个陵墓,葬着的都是曾经吐谷浑的王室成员,吐谷浑曾经也是称霸一方的存在。吐谷浑是早期青海之路上活跃着的一个贸易民族,支配着整个青海之路地区,掌握了东西贸易的全部势力。所以其实吐谷浑并不是当地藏民眼中的妖怪民族,而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文化风俗的民族。 那血渭一号大墓为什么叫九层妖塔呢?其实这跟墓的结构有关,这座墓的下面有三层泥土石头夯建的围墙,整体又是用一层柏木加一层石头重复叠加摞起来的,别小看石头加木头的构造简单,实际上却蕴含着大学问。这座墓里的木头可远不止碗口粗形容,一号墓周围的小型墓葬里面一般要用二三十根木头,大一点的墓就要用上百根木头,而一号墓本身所需要的柏木更是数不胜数,层层叠叠的用柏木叠了九层,正因如此得名“九层妖塔”。 九层妖塔的规模宏大,目前考古人员仅发掘了墓葬的一、二层,仅这两层就出土了大量陪葬的物品和陪葬的牛、马、羊等动物遗骸700余具。可是为什么只挖了两层呢?对此有一些人还搞出一些传说,说在挖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诡异事件,人们吓得不敢挖了。

其实事实上,九层妖塔中并没有什么诡异事件,不继续挖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保护墓。由于九层妖搭是被盗过的,里面的破坏是很严重的,这给挖掘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现在只挖了两层,如果继续挖,可能会导致整座墓的坍塌,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暂时停上了继续挖掘,或许等以后,有更先进的科技手段了,还会继续挖掘其它七层,寻找更多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司马迁的史记摆谱吗?

谢邀,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大文学家鲁迅对《史记》的赞美之词,史记作为汉朝以前最权威最详细的史书,在我国史学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从《史记》中有关项羽的记述与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本人对项羽有着明显的粉饰行为在里面,单从这一点来解读分析,《史记》就不能被称之为“无可挑剔”的正史。

当然,我们不能单纯从这一点就矫枉过正,去质疑司马迁《史记》的权威性。实际上,在其著作的《史记》上有很多有失公正,或者说错误的地方。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一,因为年代久远,司马迁很多史书记载也是根据他人口述整理而来的,难免会出现很多错误;二,司马迁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在其著作中融入了很多类似神话的故事在里面,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导致的;三,司马迁也是肉体凡胎,其评价的人物也会受到个人情感喜好的影响,从而做出有失公允的事情来.....

下面就这几点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一,个人情感导致的错误

可以丝毫不夸张的说,在司马迁所作的《史记》当中,最具悲情和豪迈的历史人物当属西楚霸王项羽了,并且司马迁还破格的将项羽列入帝王传纪里。

翻开《项羽.本纪》的有关章节,我们可以发现司马迁的笔下几乎都是在写项羽如何的奋勇杀敌,如何的百战不胜的。就连项羽兵败身亡的垓下之战,司马迁都把项羽英雄落幕都写的凄凉悲壮,极具英雄主义色彩。甚至可以直接怎么说,司马迁完全是项羽的忠实粉丝,在司马迁眼中项羽就是个无可挑剔的神人。

垓下之战油画

作为史学家不是不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是过分的偏爱,甚至所写内容都已经明显失实,就实在讲不过去了。

在垓下之战中,作为项羽的落幕之战,司马迁用尽了自己的想象,把项羽的神威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当时项羽被汉军围困,准备突围。项羽第一次突围时,手下只有28人,他们面对的是五千汉军。第一轮冲锋下来,这28人分成四组,把汉军杀人仰马翻,而项羽方付出的代价,仅失去两员士兵。

其实,稍微动动脑筋想想这也不可能,这种情节只可能出现在电视剧中,司马迁完全的神话了项羽和他的团队。我们简单做一个数学运算,28个人就算都如项羽那样勇猛惊人,但面对1:180的比例对抗,你想想可能吗?就算穿越到现在,给他的手下每个人一把枪,开枪打也来不及。所以,在我们读这段记载的时候,全当文学作品来看就行了,切莫当真。

其实,司马迁如此钟情于项羽,很多时候是因为司马迁和对方惺惺相惜。知道《史记》创作背景的都知道,司马迁当年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清,被汉武帝愤怒之下施以宫刑。失去男儿之身的司马迁内心的悲愤之情可想而知,后来为了完成自己父辈几代人的梦想,他带着极大的屈辱创作了《史记》。

我们可以想到,在人生最失落的时候,他肯定会把自己曾经的美好希望,甚至无奈改变现实的痛苦情绪,寄托在历史人物中。现实中自己活得越是悲屈,他越会把自己所希望的能量寄托在自己笔下的人物身上。很明显,项羽就是在作者本人在这种心态下创作的人物。

可以说,被夸大的项羽就是司马迁一直向往的样子。我们在项羽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无法改变当下,但又不甘心忍受屈辱人的心态。

司马迁著史

二,借历史人物抒发个人情感

其实,司马迁不单单是对项羽情有独钟,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大的篇幅流露出他对自我身世的喟叹。很多时候作者会通过其笔下著作的人物,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可以说他笔下的种种人物的形象,都是来自于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比如在《苏秦列传》中,作者写苏秦师从鬼谷子以后,开始周游列国想要建立功名。但怎料初次求仕的苏秦屡屡碰壁,各国诸侯并不是太待见于他。于是苏秦迫不得已的回到家里,但是对于这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苏秦的嫂子对他很是烦厌,在内心相当看不起他。

好在苏秦并没有在众人的轻视下,放弃自己的宏伟梦想,在其“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下,饱读诗书的他又一次开始巡游六国的历程。这一次,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身揣六国相印的苏秦回到了家乡,一时间风光四起,周邻人都是羡慕不已。

当初桀骜不驯的嫂子,现在也变得客气有佳。她看到嫂子卑躬屈膝的样子,苏秦询问嫂子缘何如此尊敬于他,其嫂言:“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这句话的大意就是,若我当初有紧靠京城的良田200亩,我便轻松当富翁了,哪里还来了今日苦读后的六国相印?

司马迁

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苏秦这段历史的时候,所源用的材料《战国策》中,全文却是这样写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当初我潦倒时,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如今我有权有钱了,人人都怕我、巴结我,可见做人不可无权势。

但凡遇到一个有才能的人士,在受到他人屈辱的时候,司马迁总是不吝笔墨的着重去写,反正在他笔下受到屈辱的人最后都辉煌腾达,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在他的笔下,这些人都是为了成就大业,而忍受一时的屈辱。在他们功成名就之后,也会按照司马迁的个人情感来进行复仇报恩。

将军台,韩信封将时的天台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韩信胯下受辱事件的描写。当年韩信作为一个不受待见的慵懒书生,在家乡整日除了读书,基本什么事情也都做不了。一日受到街上面一个屠夫的屈辱,让他从其裤裆下爬过,要不然双方拼命。最后为了息事宁人,韩信这个堂堂七尺男儿竟然真的从别人裤裆底下穿过。

后来随着韩信辅佐刘邦建立功勋以后,成为万户侯以后,并没有杀了当年屈辱自己的流氓,反而让他做了中尉——汉朝时的中尉在诸侯国中是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其实,仔细读完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司马迁内心自己的写照。

他在内心告诉自己,眼前的屈辱只是暂时的,终将有一天他会捡起这份丢失的颜面。

韩信

三,时代大背景的限制,有些片段,后人只可当童话读

如果说司马迁对项羽等人的悲情描写,是为了渲染强烈的英雄主义,那么司马迁对刘邦在《史记》中的描写,很多时候就过于夸张,或者完全被神化了。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司马迁作为生活在汉王朝统治下的臣民,他要想完成著书立传的目标,就必须要迎合当朝的政治任务。于是,美化刘氏集团的政治任务是他必须要做的。当然,用自己的史笔美化政权领导人,是每个史官所必需要学会的本领。为了显示出刘氏江山的正统性,司马迁着手开始神话刘邦,把他描绘成真正的“龙的传人“。

司马迁在描写刘邦母亲生刘邦场景时是这样写道的,一日,刘母正在田间劳作,这时天上突然一条白龙伏在刘母身上,刘父看到后惊讶不已。在这之后不久,刘母便怀孕生下了刘邦。这句话传递出来的讯息,就是为了证明刘邦是真命天子。他怎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迎合当朝,在表述刘氏江山获得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刘邦

关于刘邦真的是龙所生的这一说法,不用多想就知道有多假,它完全的不符合常识。其实,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司马迁。单纯的说龙这种祥瑞,在古人眼中因为科学的局限性,他们一致认为世间是有龙的,就连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关于到底有没有龙的争论还一直在存在。

而司马迁作为2000多年前的人物,其实也是有着大环境背景下的知识局限。汉朝时期的百姓,在官方权威人士的宣传引导之下,百姓对于龙的存在基本是毫无疑问的。而司马迁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员,不可能突破时代发展的眼光,去质疑真龙是否存在?再者,史学家修史最大的一个工作就是美化当朝,抨击前朝。司马迁作为食汉朝皇粮的史官也概莫能外。看到这也就不难理解,司马迁为何会将这一极不摆谱的事情记录到正史当中去了。

除了刘邦是真龙所生以外,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刘邦大腿上的72颗黑痣的描写,也堪称神来之笔。在史书中,司马迁对刘邦大腿上的这些黑痣做了更为传神的描写,认为他是天赋秉人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刘邦的神秘。

神话传说中龙的形象

其实,仔细读这段记载依然是相当的不摆谱。依照现如今人们的科学常识,刘邦大腿上的黑痣很可能是一种皮肤病,和奇人异象实在牵扯不出什么关系。再者说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距离刘邦所处的高祖时代已经过去百余年,司马迁本人也从未见过汉武帝本人。且刘邦贵为天子,即使见了,也不太可能让别人抱着大腿数到底有多少颗痣。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面对如此生动传奇的传闻,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当然不愿意放弃如此好的例子,因为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著作,还可以迎合当朝。于是乎,这段不摆谱的历史才会进入正史。

个人情感作祟,司马迁看汉武帝——侍从眼中无英雄

除了一些光怪陆离的记载,总体上来讲司马迁对刘邦的记载还算公正,并没有太多的个人感情色彩带入。然而对于当朝的汉武帝,司马迁就没有那么心平气和,如此公正的去写这段历史了。翻开《孝武本纪》关于汉武帝的记载中,司马迁不惜用万字笔墨对汉武帝进行了评价。可以说,在这上万字的语录中,几乎全是对汉武帝的批评之词。

在语录中,司马迁对汉武帝执政以来为了出巡行祭祀典礼,在沿途奢靡修建帝王行宫,大兴土木,浪费民脂民膏。反正,在司马迁的笔下,汉武帝被一改当代人对其千古一帝的看法,完全是个不摆谱败家的皇帝。

看到这里,很多人觉得司马迁敢于直言不讳的抨击当朝天子,司马迁确实给人一种秉笔直言的形象。但是深知司马迁与汉武帝间隙的人,都应该清楚司马迁这样做有着很大的嫌疑,是对汉武帝的个人情感报复,有意抨击当朝皇帝。

汉武帝操练水军雕塑

在对汉武帝的评价当中,司马迁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对汉武帝“信奉鬼神”、“求仙问丹”、“封禅祭礼”、“蛊惑之乱”等不光彩的事情,且篇幅巨大,而像“远征匈奴”、“广开三边”等一生伟业,反倒成了陪衬。作为后世之人,我们公正的看待汉武帝本人,他也是汉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皇帝。汉王朝正是在他的手上,走上了强盛繁荣的道路上。然而司马迁把汉武帝的功劳都视而不见,而那些特殊癖好却被司马迁无限放大,这很难不让人认为这是司马迁在假公济私,发泄个人不满情绪。

汉朝风采

其实,司马迁如此看不惯汉武帝多基于两种原因。一,虽然不可否认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难得的有作为的君王。但是毕竟汉武帝也是凡胎肉体,也有着执政时期的昏聩时期。但是从古语“侍从眼中无英雄”来看,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评价也是事情发展的必然。

在16世纪的法国,学者蒙田就曾说过这样的话:“人为其侍从所敬者,鲜矣。”再后来,美国学者爱默生对这一理论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在爱迪生看来“奴仆”的心目中,“每个英雄终成厌物”。

其实导致“侍者”眼中无英雄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作为英雄身边的仆人,他们总是与自己的主子朝夕相处,而作为主子身边的侍从,主人在私底下也会放弃高高在上的威严感,这个时候主子的优缺点就会一览无遗的展现在侍从眼皮底下。

汉武帝

这个时候世人眼中无与伦比的神,在侍从眼中也就是那样。于是乎,那种原有的神秘崇敬之情,就会消失殆尽。很多时候我们看身边的偶像明星们,他们的生活之所以搞得总是很神秘,我们就会在外界舆论的主导下,对偶像变得更加崇拜,一旦神秘的纱窗被捅破,那么原先的崇尚之情就会消失。

不光原来的认知会被推翻,对于侍从而言,他们还会把主人原先的光辉事迹选择性视而不见,对其缺点逐步放大,直到他内心的气愤完全消失为止。

蒙田

司马迁作为生活在汉武帝执政时期的一名史官,和他之前所描写的历史人物相比,他会有着更为真实的切身体会。正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作为朝廷供养的史官,他的中心任务就是匡正皇帝的过失。作为一名合格的史学家,是不能惧怕权贵的。再加之,汉武帝执政期间确实做过不少劳民伤财的事情,这点司马迁对其抨击也是无可厚非。

如果说导致司马迁对汉武帝多加批评的一种原因,是出自于职业的操守,那么第二个原因就是出于泄私愤了。

古时战场场景图

这还要从李陵事件说起。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继承了祖父的英勇,李陵率领的汉军在与匈奴的决战中,多次取胜。但在后来的一次战役中,李陵所部与匈奴人厮杀8天8夜,最后还是战败。作为将领的李陵也被活捉,且最后投降了敌人。

按理来说兵败乃军家常有之事,皇帝也不会对此过分苛责什么。但不料此时的汉武帝正处于极度窝心气愤的时刻,一来外有李广利兵败、李陵投敌,大汉颜面顿时扫地;内有国家征战匈奴导致穷兵黩武,百姓民不聊生、汉初几代帝王攒下的国本,在武帝时代也国库空虚,这时的西汉王朝虽然表面上风光依旧,但疲软之势已然显现”,再加之在汉武帝执政时期,西汉王朝又迎来了大面积爆发的农民起义。

汉武帝的陵墓茂陵

一下子,如此多的不顺心事都堆积在一块,汉武帝内心的愚蒙可想而知。这时李陵投降匈奴的战报传来后,就像一根稻草压倒了汉武帝最后的忍耐力,怒不可遏的汉武帝直接下令夷灭李陵三族,全然不顾李陵祖父李广对汉朝的忠心。

这个时候司马迁开始不顾汉武帝的愤怒,勇敢的站了出来替李家说情。怒不可遏的汉武帝,竟直接判处了司马迁死刑。当时的死刑有两种方法可以化解:一是花钱赎命,二是接受宫刑折磨。考虑到自己的《史记》还没有完成,再加之家里面也实在拿不出可以支付的钱财,最后迫不得已的司马迁才接受了施以宫刑,这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是极大屈辱。

做完了这些,司马迁还不觉得解恨。他还不怀好意的将司马迁安排在了太史令这个职位上,这个职位是汉武帝用来有意羞辱司马迁的。

汉朝时的宦官俑

太史令,通称太史公,它是汉武帝时期新设的官职,主要掌管天时星历,在武帝时期,这一官职多由太监担任,司马迁被施以宫刑以后,虽然失去了男儿之身,但和名义上的太监还是有区别的。这其实是汉武帝有意羞辱司马迁,让天下人都知道司马迁是个残缺之人。这种无形折磨,只有当时“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的司马迁才可以感受得到。

基于此等情况,司马迁是作为常人对汉武帝的不满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