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八卦,太极图的来源是什么?

2024-06-08 06:09:57 76阅读

文王八卦,太极图的来源是什么?

如今的太极图,基本是被认为来自于五代时真人陈抟所创。

朱震的论述:“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汉上易传·进易说表》)这里的先天图,就指的是太极图。

文王八卦,太极图的来源是什么?

确定了如今太极图定式和解释的,来自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最早的一张太极图图像记录,目前发现的是在南宋张行成的《翼玄》中。

更早期的类似于太极图的先天图概念则很早了,早在商代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双环围绕的器具图形。陕西永墨韵太极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亦契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图。”双龙缠绕图实际上就是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

太极图可以比较确信是由最早的女娲伏羲图代表的阴阳和合为意义,加入后来的易学,道家思想,尤其是周易参同契的内容,逐渐形成。

比如陈抟之前的先天图,已经有黑白环绕之图说,但是没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概念。确立了如今阴阳环绕,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外有八卦环绕的太极先天图。目前考证的结果是,是五代陈抟老祖所最终确立。在没有更确定的信息考据之前,这个就是答案了。

为什么说乾坤两卦是周易的大门?

《易传》中的《系辞传》引用孔子的论述,提出《乾坤》是“易之门”的观点: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这提示了乾坤两卦在周易中不同平常的地位。

从形式和意义上,乾坤两卦是生成其他各卦的“父母”。

在通行本里,乾卦和坤卦,列在各卦之前。乾坤本身就像进入《周易》的大门。但说它是《易之门》,又不仅仅因为它们位置靠前这么简单。一个卦,是由上下两个经卦组成。一个经卦三个爻,两个经卦就是六个爻。这六个爻无非阳阴两个符号。所以,乾坤之后的六十二卦,都可以看做是乾卦的一个或几个阳爻,和坤卦的几个或几个阴爻,互相交换而形成的。这是从形式上看。

从意义上看,乾坤阴阳互变,生成其它的卦,这是易道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变化。

《易传》各篇对这两卦给予了比其它卦更多的阐发,并且有一篇《文言传》专门解释乾坤及其卦辞爻辞的意义。在《易传》的《系辞传》中,论述了乾卦和坤卦的成因、性质、在易中的地位与应用。“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这是乾坤的成因,乾坤分别效法天和地,乾在上,为尊,坤在下,为卑。原来,乾坤就是天和地的卦象。

“乾坤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以上是乾坤卦的各自性质,乾是主和动,坤是从和静,一主一从,一动一静,从而能够合起来化生万物。

《周易》讲的就是阴阳两气互相依存、互相推变、互相消长的情况和道理,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到底纯阳的乾卦是什么情形,纯阴的坤卦又是什么情形,必然不同一般卦。

乾坤是纯阳纯阴两气所形成的两卦,具有阴阳两气、天地两尊、刚柔两性的各自纯粹的性质和精神。这种性质和精神构成了《周易》的基本精神。《易传》把这种情况称作乾坤包含了“易之缊”。

《系辞传》说道:“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这段话的意思是,乾坤包含了易的意义,如果没有了乾坤,易就看不到了。

对于运用《周易》的人来说,通达易道,必须经过了解和通达基本的天地本性。《系辞》中说:“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所以,其它各卦实际上都含有乾坤卦的意义,要理解和懂得各卦的意义,都不可能切断和乾坤卦的意义联系。这对解读和理解整个《周易》非常重要,也是乾坤作为“易之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学习《周易》时,乾坤两卦,还是解读《周易》的模板和示例。

乾卦给出了阳爻在六爻上面的性质,乾卦把阳爻取象为“龙”和君子。龙或君子,在初爻为“潜”,二爻“见”,三爻“惕”,四爻“或”,五爻“在天”,六爻“亢”,六爻都变则为“无首”。在后面的六十二卦里,遇到阳在初爻,往往具有初长、潜伏、柔弱的性质,其它仿此。乾卦卦爻性质,通过各卦阳爻表现出来,呈现出各种情形,不能划一,否则就丢弃了周易的丰富性,但解卦时,只要以乾卦的示例为依据,对理解该卦该爻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不会出现大的误解。坤卦也是一样,不再赘述。

乾卦和坤卦代表的精神,不仅是《周易》的门径和内涵,由于《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所以,它们也是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的精辟概括。

《周易》在通行卦序里,首卦列乾卦,次列坤卦,乾表示阳刚进取,表示《周易》崇尚进取和变化的思想。在《易传》里,反复阐发了乾卦体现的“乾道”、“龙德”、“君德”,描述了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元亨利贞”的四德、以及“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天奉天时”的高远境界。

《易传》对坤卦,阐发了它的“厚德载物”、顺承天时、直正义方、功成不居、养成万物等精神,肯定了柔顺、包容、隐忍、无私、善成的伦理价值,和乾卦的精神相互配合,互为表里,是做到刚柔相济、持中致和、与时偕行的不可或缺的另一面。

中华文化的历史主流选择了《周易》,一个原因就是《周易》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价值观和对文明的追求方向。

周易文王八八六十四卦是用二进制加密的家书?

万物离不开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属性,而属性的根本是气,也叫五行之气,,在人伦当中,也牵扯着六亲,这六亲虽亲,但是属性却完全不同,那么作为万物来说,也是不管有什么姿态,也是五行属性不尽相同,因此,其独特之气也就在世界中存在着相互依托的姿态,,,而这种依托完全是在大自然的规律的平衡调节之下形成的依托,,,

因此,作为古人来说,因为知识智慧不尽相同,虽有类似但是却不能完全一致,因此在为了给后人留下智慧结晶的公式,就会以自己的理想制造出一种独特的便于后人了解领悟的智慧结晶品,,,像八字公式,八卦公式,等等的各种智慧的结晶品,其留下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使用方便,而是为了使更多的后人明白道理,学会进步成长,也就是必然会出现钻研者,会去钻研这些公式的来历与基础东西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因此这就是真的价值,,,

当有的逐渐因为对于公式的精通使用后,就会必然性去探索领悟这些公式为什么会具有着作用性,真知性,,,

也许当通过了解这些公式通过成长提高了境界以后,就会发现原来世界的运行完全是气的作用,哪怕是人,也是气,只在于这股气力量有多大而已,是否成型,是否具有行走活动,这个都在于气的力量大小上,,,那么也就明白了所有的公式都是有个最基本的依据立场,那就是从气而来,,,而气的分类也就是五种,金木水火土,世界所有万物皆是着五种属性,再没有另一种,这可不是什么人能用自我观点强加的,,,金木水火土相互依托总是以平衡之态运行,不平衡必然会被大自然所调节,这可不是所谓的人类某个人能控制的,只因为作为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力量再大也是渺小的,,,

周易的起源和演变和地位?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它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源于公元前1045年,当时由周文王创立。它把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周易也不断演变。从原始版本到后来阴阳五行、卦辞、诗词、法度、传说故事等内容都不断丰富,使得周易成为一部博大精深而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的学问体系。

地位方面: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郩学问,历来尊崇于民间信仰之上。此外,它也是中国传承千年不衰的思想遗产之一, 圈子里很多人将其看作是“神奇”或“神力”, 这使得它在民俗文化留存方面特别引人注目.

易经里的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世人尊称为管子,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颍上人(今安徽颍上) ,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春秋时期,列国并峙,征战不休,此时,边境各族也发展起来,北方狄人南下,西方戎人东进,南方蛮人也想北上,各国开始火拼,争强求富成了新时代主题。当时齐国已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库空虚,同时齐国外部形势严峻,各邻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对齐国也是虎视眈眈,国家倒悬之急,非常需要站在历史前沿的改革者出现。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想要用箭射死小白,但是小白装死逃过一劫并在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想杀死管仲,遭到了鲍叔牙极力劝阻,他指出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想齐国强盛,那就要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

管仲出任齐国政务之后,推行以五家为基层单位的兵役制度,由于齐国小,并且在海边,就发展捕鱼煮盐等业的税收制度,不仅如此,他还主张把铸币权集中在国家手中,由国家掌控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增减变化,根据市场行情发行货币,调剂供求。

管仲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禁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鱼类的正常生长、免遭破坏,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他还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这种“准平”制,平衡粮价,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家基石的政治家。他任齐国大夫之际,降低了商业税,只征收25%的商业税和关税,吸引各国商人来齐国经商,促进了齐国商业活动的空前繁荣。而且管仲最核心的,也是最被后人所漠视的治国思想是“以商止战”。就国家内政而言,“以商止战”就是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就与各诸侯国的关系而言,“以商止战”就是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均衡。

在社会政策方面,管仲特别重视调节贫富差距。他主张:治理国家,要“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 又说“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因此,他认为统治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及时地调节社会贫富。在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除此之外管仲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人,他认为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君主应该以百姓为天。正是由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所以,教育要本着以人为本,让被教育者从内心深处彻底的改变,深度的觉悟才是根本,而不是以成绩、升学、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作为一个老师要以学生为根本,而不是以老师的看法、想法、做法去强制学生服从,如果这样教育就会本末倒置了。

在小编看来,管仲这场变革毫不逊色于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这三人的变革,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可谓是如鱼得水名誉双收,当然这场变革也给老百姓带来了福利使齐国的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但管仲死后,齐桓公却变得昏庸糊涂,错用奸臣,酿成不可挽回的政治错误,导致出现诸公子争位的内斗惨剧。可见历史反复演唱的就是八个字:忠奸贤愚、兴衰成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