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34,北京市西城区小学名单?

2023-09-08 17:18:04 76阅读

100034,北京市西城区小学名单?

北京市西城区力学小学

北京市西城区力学胡同47号

100034,北京市西城区小学名单?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第二小学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八道湾胡同3号

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100045

北京市西城区真武庙头条8号

北京市西城区中华路小学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赵登禹路18号

北京市西城区长安小学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东绒线胡同41号

北京市西城区裕中小学

100029

北京市西城区裕中西里29号楼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第一小学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甲10号

北京市西城区四根柏小学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赵登禹路58号

北京市西城区顺城街第一小学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35号

北京市西城区北长街小学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北长街71号

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00011

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3号

北京市西城区厂桥小学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167号

北京市西城区青龙桥小学

100045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真武庙四条六里71号

北京市西城区华嘉小学

100034

北京市西城区华嘉胡同19号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第一小学

100045

北京市西城区复外大街地藏庵23号

北京市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

100045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39号

北京市西城区玉桃园小学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马相胡同

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

100034

北京市西城区官园胡同甲1号

北京市西城区自忠小学

100032

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丙2号

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第一小学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33号

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四条小学

100034

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四条47号

北京市西城区文兴街小学

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文兴街4号

北京市西城区育翔小学

100088

北京市西城区马甸南村乙14号

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月台胡同15号

北京市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

100011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安德路142号

北京市西城区五路通小学

100011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甲6号

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小学

100045

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2号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东三旗

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小学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西煤厂胡同7号

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小学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东巷七号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小学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恭俭胡同41号

北京市西城区鸦儿胡同小学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鸦儿胡同25号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

100034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北街3号

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小学

100034

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刘兰塑胡同14号

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小学

100032

北京市西城区中京畿道1号

北京雷锋小学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旧鼓楼大街西绦胡同甲2号

北京市西城区进步小学

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西外大街榆树馆1号

北京市西城区银河小学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北营房中街57号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东街小学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东街5号

北京市西城区宏庙小学

100032

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北大街宏庙胡同13号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

100045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三区36号

北京市西城区涭水河小学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涭水河胡同45号旁门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134号

北京市西城区兵马司小学

100034

北京市西城区兵马司胡同93号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中里7号

请问上海残联在什么地方?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邮编:100034

电话:86-10-66580000

传真:86-10-66580000

邮箱:网站邮箱

网站地址:http://www.cdpf.org.cn/

北京市100034?

100034 是北京市西城区的信箱。

西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西部。东以鼓楼外大街、人定湖北巷、旧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内大街、景山东街、南长街、北长街西侧为界与东城区相连;北以南长河、西直门北大街、德胜门西大街、新街口外大街、北三环中路、裕民路为界与海淀区、朝阳区毗邻;西以三里河路、莲花池东路、马连道北路为界,与海淀区、丰台区接壤;南以永定门西滨河路、右安门东城根、右安门西城根为界,与丰台区相连。

lol手游显示错误16?

错误代码 16 是指在LOL手游中出现的游戏内部错误。出现此错误可能由于网络连接存在问题、设备性能不足或者游戏软件本身出现故障等原因所致。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包括:

1. 检查网络连接,确保网络稳定,尝试重新启动路由器或者更换其他网络环境;

2. 确保设备的性能满足LOL手游的最低要求,如内存、显卡等;

3. 更新游戏软件至最新版本或重新安装游戏;

4. 检查手机系统是否存在其他应用程序或设置与LOL手游产生冲突,如关闭后台运行的其他应用程序、清理手机缓存等。如果以上方法无效,建议联系LOL手游官方客服或者在相关社区论坛寻求帮助。

山西大槐树的人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如果不是河北、山东西部、河南,以及安徽、江苏北部的华北平原地区,来自山西洪洞的可能性不大——后世流传,多有夸大。

且听细细道来。

洪洞大槐树:大移民历史中的网红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迁徙几乎从未停息。波澜壮阔的移民史中,古有晋衣冠南渡、唐宋客家南迁、明初山西大移民、清代湖广填四川,近代有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其中,明初“山西大移民”是古代移民史上影响极深的一次,衍生的传说和段子传播甚广。

那场持续40余年的大迁徙,让最大的光环聚焦于山西洪洞大槐树。当地同一地点,不同时期参天大槐树,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寻根问祖”地之一。

在华夏大地,尤其是北方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洪洞大槐树的歌谣,最著名的莫过于: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

与此相关的传说还有“解手”“脚趾分叉”。大槐树和它所在的洪洞,被很多人坚定不移地视为祖先发源地。

元末明初,中原战乱,国家初定之后又发生了靖难之役。而山西因为山河坚固,身战乱后方,受到侵扰较少。明初,北方发生过以山西未迁出地的人口大迁徙,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作为当时晋南经济、文化重镇的洪洞,也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之一。

然而,历次大移民,尤其明初国家政策驱动下的运动,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远非一段传说、数段民谣能够概括。当下流传的诸多传说和所谓“记载”影响非常深刻,加上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久而久之,被公众当做历史事实。

“大槐树”及相关传说影响越深、传播越久,其背后更多史实被掩盖得就越甚。笔者想通过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来力图还原“大槐树”背后,复杂而真实的状况。

洪洞在山西移民输出中,究竟居于何种地位?洪洞,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主角的?大槐树寻根问祖,是如何传播开的?

山西地貌格局

洪洞在山西省的位置

山西移民历史背景:金元以来,华北人口锐减

中国北方,尤其华北平原,自宋金时期开始,便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金人进入中原后,尤其后期,将大片耕地划拨给屯田军户,一段时间后,不善耕种的女真人经营下,土地由肥沃变得瘠薄,并渐渐荒芜。金人于是又去掠夺其他耕地。农业生产的萎缩,导致了人口大量流失。

记述金代史事的纪传体史籍《大金国志》称,这一带尽是“草莽弥望,狐兔出没”的景象。后来蒙古贵族则又大量掠夺人口,作为工匠、奴隶使用,让这些地区失去了大量农业人口。

北方诸多州县被分封给诸王、功臣或国戚,辖区人口则为其私有财产,不得随意迁徙。

到13世纪中叶,耶律楚材力谏停止农田变牧场政策,使华北农业生产有所恢复。但是,随后而来的瘟疫,又让华北地区陷入浩劫。在欧洲、阿拉伯地区的记载中,14世纪中叶,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着一场始于黑土地的鼠疫。

历史学家米歇尔·多斯考证认为,这场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鼠疫,先是传到中亚,通过地中海传到了欧洲,引发了中世纪最大的鼠疫,即所谓的中世纪黑死病大瘟疫。

《元史·五行志》提到了1313、1354、1358,发生的3次京师大瘟疫。仅1358年,山东、河南等地在京的流民就死了20万。期间,元朝三位皇帝泰定帝、明宗、文宗死于上都。元代皇帝多短命而亡,史书并未披露原因。皇帝们的遭遇很可能于瘟疫有关。

同时期,一位埃及作家记述:

“他告诉我们在疾病传到埃及之前,已在大汗的土地上肆虐。三个月中,16个皇子也失去了,大汗蒙古的战士也大量市区,知道皇帝本身和他的儿子们也始于疾病。在传染病的侵袭下中国人口大量减少。”——转引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 第五卷》

元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随着朱元璋军队北上,本已人口稀少的华北雪上加霜。《明史》卷七记述:“淮以北鞠为茂草。”淮河以北,即华北平原一带,曾经的农田长满了野草。

随着明初政权稳定,作为重要农业区的华北各省,大片土地无人耕种,移民行动势在必行,这就有了洪武时期的政府组织移民。永乐时期,从山西到北方各省的移民继续推进。

很多自媒体文章不加辨别,把山西移民的原因重点归结为元末战争和明初“靖难之役”。其实,元末战争在华北地区主要以过境为主,并未过多盘桓。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土地荒芜和人口稀少,主要还是金元时期的遗留问题。

朱元璋与张士诚、陈友谅等交战的江南地区,战后依然是重要的人口输出地;“靖难之役”影响的也主要是山东西部、河北地区,但那里人口稀少,仍是金元时期长期累积所致。

山西移民主要迁往华北平原,“洪洞大槐树”只见于家谱方志

明初华北平原,河北的燕山以南、山东的泰山以西,河南、安徽、江苏的淮北地区,人烟稀少,政府组织大量移民用以充实州郡、恢复农业生产,这是不争的事实。

学者也基本达成共识,大的移民分为洪武、永乐两个时期,山西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在刘九皋建议下,着手迁山西之民往今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及山东省的西部平原,当时的人口输出地是晋东南。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之民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明史·食货志》)

这是明初山西大规模向外移民的序幕。

这场以从山西向河北大规模迁徙人口的运动,从1388持续到1395年,迁出地为晋东南的泽、潞二州,大致今晋城、长治地区。

台湾历史学者徐泓经过详细考证指出,此次移民记载中的彰德(今安阳)、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移民总数为100034户。如果加上此前真定(今石家庄地区)、归德(今商丘地区)、顺德(今邢台地区)等地,洪武年间迁出山西往河北等地的垦荒移民约有70万人以上。

注意!这次规模浩大的迁出地并没有涉及赫赫有名的大槐树所在的洪洞县。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帝位,朱元璋时期移民基本解决了的北方人口分布不均问题,又受到了兵灾影响。于是,未解决战争影响最深的河北等地人口稀疏问题,移民输出地依然是“地狭人众”的山西。

从1403年九月开始,又一场从山西向河北移民的大规模移民开始了:这次人口输出地依然有晋东南地区,包括泽、潞、辽、沁、汾州,同时又增加了太原、平阳(今临汾地区)二府。这次移民,输出地扩大到今晋中、晋东南及临汾地区。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

几乎同时,还有泽、潞二州移民往河南裕州(今方城)方向。

永乐二年至三年间(1404-1405),朝廷迁太原等地移民往北京方向(包括今河北地区),数量为1万户,按一户5口算,约有5万人。此次移民输出地涉及2府、5州,涉及今晋中、临汾、晋东南和吕梁地区。

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又迁徙今山西临汾、晋东南,山东登州、莱州的人口往山东西部,人口数量,两省输出人口大致各占一半。

以上是官方组织的移民,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民间主动外迁。

明成祖朱棣时期,山西多地遭遇灾害,于是有了大规模的民间自发外迁。《山西移民史》主编安介生先生推断,永乐年间山西向外迁徙人口在10万人以上。

综观涉及上述人口迁徙的记载:

明初大移民分为洪武、永乐两个时期,垦荒移民主要迁入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洪武年间人口迁徙没有涉及洪洞所在地区,永乐时期也只是提到其上级平阳府

而网络及民间传播甚广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清代官修正史《明史》没有提到,明代官修编年体史书《明实录》也没有提到。其主要依据的是地方志和各地家谱。

史书、方志、家谱构成了我国的史料体系,但三者的可信度、权威性,以史书为最,方志为次,家谱最低。

对于此事,曾在民国时期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赵戴文就说过,洪洞大槐树之说“不见诸史,惟详于谱谍”。谱谍,即族谱。

现代有学者考证,来自“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分布在11个省(区、市),分布在227个县份,其主要根据就是方志、家谱和民间传说。

山西移民这种大事件,国史一般不会有所隐晦。而方志、家谱等为地方和家族所修,常常存在考证不严、夸大附会等问题。另外须知,这些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资料,多数时间较晚,有的甚至为当代所修。网上所提到的《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的相关记载,是近代以来所编撰。

从权威性和真实性来说,史书远远高于方志、家谱;从诞生年代来说,史书资料明代就有,家谱和方志则是后世编撰,史书距离历史现场更近。

常识也告诉我们:洪洞不可能拥有如此多的移民。

按照民间家谱数据相加,源自山西洪洞一地的明代移民总量竟然超过百万!那么,当时山西洪洞县总人口是多少呢?明代《山西通志》提供的数据是:1397年,户数11999,人口92872;1412年,户数11592,人口87775。

明永乐时期,洪洞所在地才有大规模移民迁出,当时全县人口迁走,也不过八九万人而已。

按史书记载:明初山西洪武、永乐时期加起来,总数达100万人迁出,迁出地涉及山西多个州府,迁出地主要为河北、山东、河南3省,迁入地范围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而按照当代学者考证和民间传说,光洪洞一县就有百万人迁出,迁入地竟然涉及十几个省,是在是夸张太多。

洪武年间山西移民迁入地

尽管可信缺乏史料依据,但洪洞大槐树移民说在当代深入人心。对照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我们发现:输出方,山西多个州府移民被浓缩为洪洞移民;输入方,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平原移民,被扩大为“11省227县移民”。

这次移民的主要原因和目的就是为了充实华北平原,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有一种说法说“山西汉族纯正”,朱元璋父子大规模移民是为保持汉族血统云云,实在是无稽之谈。

山西有那么多地区,为何单单洪洞一县成了人们“寻根”之地呢?

山西多地移民出省,而洪洞地处交通枢纽,它很可能是重要集散地。

洪洞县明代属平阳府。明初移民时期,平阳在山西各府、州中人口总量最大,其次是潞州、太原府。官府组织移民,一般会按各地人口比例抽调。正常来说,洪洞所在的平阳府是人口迁出最多的地方。

洪洞移民说尽管有夸大之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重要性进行客观分析。能够成为多地人心目中的“祖地”,洪洞自有其独特之处。

洪洞的前身叫杨。《史记·货殖列传》就提到,杨、平阳之地的人善于经商,杨即洪洞。洪洞设县始于于隋朝,宋金时期发展成为晋南的经济文化重镇。《金史·食货志》称:“平阳一路,地狭人稠”(阳路辖山西南部诸州县,洪洞为其中之一))平。

金朝文人孔天鉴在《藏书记》中写道:河东之列郡十二,而平阳为之帅。平阳之司县十一,而洪洞为之剧……东接景霍,西临长汾,南瞰大涧。邑居之繁庶,土野之沃衍,雄冠他邑。”

翻成白话就是:山西十二个州府,平阳为首,平阳管辖十一县,洪洞为首,它东接霍山,西临汾河,南望峡谷,堪称风水宝地。那里社会经济繁荣,土地肥沃程度远超其他县。

古称平阳的临汾市,图为临汾鼓楼

今临汾市区景观

官府移民是有组织的行为,百姓出境前,需要管理登记,这就需要一个集散地。我们知道,山西人口迁出三大地区是平阳、潞州、太原。从移民数量说,平阳府为最,位置也居于其他州府的中间地带,这里是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的集散地。据明成化《山西通志》,除了平阳府驻地临汾,洪洞是人口最多的地方。

航拍洪洞县

洪洞之所以繁荣,也因位于要道,交通运输便利。官府组织人口集散时,选择洪洞作为集散地,是非常有可能的。

今人关于的大槐树移民场景绘画

今人复制的移民凭证

民国时期《洪洞县志》《修复大槐树古迹记》等提到,洪洞及其古大槐树,是山西移民的集散处,槐树位于洪洞县广济寺中。

《洪洞县志》记:

“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出,树下为集会之所。”

《修复大槐树古迹记》记:

“此乃先朝永乐间朝命移民实边,此盖荟萃出也。广济寺曾竖碣载其事甚详,乡里耆老犹及见之,迄今年湮久远,饱历风霜,古刹付诸汾流,遗碣鞠为茂草。”

大体意思是:洪洞县广济寺为本省移民汇聚之地,庙里曾有一块石碑记载详情,年老长辈还见过,后来历经沧桑,石碑已经遗失,遗址也长满了杂草。

即便记载为真,这里并没有强调突出洪洞本县,而是说的“山西民”。

我们可知:山西各地移民以平阳府最多,平阳府洪洞县是人口较多、交通便利,很可能成为移民的重要集散地。

这里,洪洞大槐树仍不像后来说的那样离谱。

“大槐树”并非真实祖地,是后人打造的精神圣地

那么,洪洞大槐树是何时名声鹊起的?问祖寻根之地,又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这张出自大槐树景区的地图,影响甚广

关于明初山西移民的史料,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清初及以前的,以记载移民来源、迁入地和数量为主,并不强调洪洞县的特殊性;一类是清代民国以来的地方志、家谱、笔记等,洪洞县和大槐树的事迹增多。

中国百姓,尤其农耕地区的人民,历来安土重迁。移民数十万,在任何时期都是大事。山西百姓不会轻易离开耕耘多年的故土,远赴他乡前,应该会举行具有仪式感的活动。

洪洞县,如果真的如有些地方史料所说,是移民集中并领取户部所发勘合的地方,那里一定会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百姓们很可能会在当地寻找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标,或作为最后对故土的记忆,或作为后世寻根的印记。

但是,毕竟行事匆忙,来不及专门建造纪念性建筑。或许,当众人办理完先关手续,分头踏上迁徙征程时,回头就看到了一棵附近生长最繁茂的大树。这种画面未必真实,但类似的情结一定生长在山西移民们的心头。山西这数十万人虽来自诸多州县,移民让他们有了共同的标签,它们需要一个象征故乡的精神标志。

槐树,又称国槐,为了区别原产加拿大的刺槐

即便不是大槐树,也有可能是大梨树、大杨树、大柳树、大桃树。即使不是洪洞县,也一定会有其他县站出来,成为这种象征。

据此前公开资料,较早出现“大槐树”“老鹳窝”的文本,是江苏丰县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刘氏族谱》,但明代到清代,早期族谱中对大槐树的记载,只是个别现象。

晚清民国,大槐树说法突然增多。

洪洞大槐树较早系统的文献叙述来自1914年的《洪洞古大槐树志》;民国六年,即1917年出版的的《洪洞县志》新增了大槐树移民事迹,此前的明清县志均没有相关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大槐树事迹是一个似有似无的传说,民国相关方志将其写入记载。

景大启是一个关键人物。1915 年,这位曾在山东担任县令的山西洪洞人,最早对大槐树之传说并不在意,在山东任职期间听说了民间关于大槐树的故事。回到家乡后,他策划了一项重要活动,类似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他根据口传、记忆等,联合当地一些乡绅发起建造了一个大槐树迁民遗址——这是物质遗产建构,同时编撰了《古大槐树志》——这是精神遗产建构。

在他们倡导下,当地“创建碑亭,建立巨坊,新构茶室”。民国以来,洪洞乡绅人士的大力“建构”,让大槐树更加深入人心。这一行动,将流传已久的大槐树传说变成了有载体的遗址,资料的编撰则成为后世流的“史料依据”。

近代以前,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概念。当时的众多移民到各地后,心中所凝结的家族学院纽带,传承这种记忆的重要方式用修族谱,早期族谱并没有明确提到大槐树,而当代新修家谱则不约而同地将大槐树传说写入。

各地移民族谱,记载的是各自家族的传承,很难有共同的“山西记忆”或“民族记忆”。到了民国中后期,民族国家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这种背景下,洪洞大槐树移民说的承载内容,有了新的升华。

1931 年,时任县长柳蓉在增修县志的序言中说:“现值大同世界,一本散为万殊,四海皆是同胞,民族合群,共同奋斗,异族罔敢侵略,同种日跻富强,遐迩交称曰:古大槐树关系种族,扬国争光,晋乘生色,彼夫召伯甘棠,播仁声而记遗爱。这个时候,县长联系到当时的“民族”、“国家”思潮,民族凝聚力跟本县的大槐树遗址扯上了关系。

移民们遣散的大槐树遗址,按照最早的说法,位于广济寺院附近。民国《洪洞县志》尽管提到了大槐树,但也承认,大槐树已经不知所踪。“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因历年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燹。”

注意,这是广济寺,跟洪洞县另一座寺庙广胜寺,不在同一位置。

洪洞县广胜寺塔,寺院为重建

从民国时期重新打造大槐树遗址到现在,树木已经历了数代,今天的大槐树景区则位于洪洞县城西北的汾河边。

针对大槐树的传说,学者赵世瑜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这个看似虚构的传说使我隐约感觉到族群关系与大槐树传说的关系。在南宋时期,中国北方被女真人占领,金被元所灭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迁回东北黑山白水之间,大多数人留在了华北,定居下来;在元朝时期,蒙古人又进入中原,北方经历一次比较长时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到明朝开始重塑汉族正统时,人们要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族源,实际上已经不能说得很清楚了,因此到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塑造一个祖先的来历,甚至一个祖先来历的征。”

历代洪洞士绅们非常有远见,他们看到了这一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明初,他们追溯上古帝王的故事传说;明末,对上古首领皋陶进行形象生化;晚清民国,他们将民族情怀与大槐树遗址结合起来。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洪洞大槐树”这个品牌打造了出来。

随着大槐树形象越来越清晰,它深刻影响了后世人们对祖先来源的认知。“共同祖地”认知形成后,很多人并非属于明初大移民的人,以及更晚的移民,也信誓旦旦地附会,说自己来自洪洞大槐树。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总结下洪洞大槐树的品牌塑造过程

个别族谱记述—形成民间传说—洪洞乡绅策划发掘—进一步深入传播

当下,已经有很多人将“全国大部分汉族来自洪洞大槐树”“小脚趾分两半”等经不住推敲的说法当作真实,更有许多媒体不加考证地进行大肆传播。

实际上,历代任何一次移民都非常复杂,除了大移民,各种小移民更是几乎不间断。但,后世清代、民国、当代的移民和二度迁徙,也受到主流传说影响,将自家视为“洪洞移民”。

笔者所在的山东省为例,明初的确有大量山西移民进入,尤其是鲁西北的东昌府及周边地区。但是,除了山西移民,当时还有大量河北枣强移民进入,本省的东三府——莱州、登州、青州,也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山东半岛地区人口稠密,所以向本省的中部迁徙。

明初山东移民示意图 图源:葛剑雄等编《中国移民史》

山东当时进入了大量山西移民,这是事实,但也需要看到,本省原有居民仍占较大比例——山东师范大学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统计,山西移民人数约占当时山东人口的20%,这个比例跟《中国移民史》的统计基本一致。繁衍至今,移民后代所占比例至多也不会超过一半。但是,现实中,但凡提起祖源,十有八九说来自山西洪洞。

明初山东移民示意图 图源:葛剑雄等编《中国移民史》

再举一枚栗子:明初大移民时期,苏北睢宁县曾有山西移民迁入。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课题组人员曾到当地调查,几乎人人自称祖上来自山西,甚至很明显来自其他地方的移民,也说是山西人之后。明朝开国功臣汤和兄长的后裔,也自称是山西后裔,而正常史料就可以证明——汤和家族明明是濠州(今凤阳)人。而考古发现的当地汤氏墓志,也言明其祖来自濠州,更加证明了其此前其说法的荒谬。

除了洪洞大槐树,我国各地还有原理相同的寻根地,如宁化石壁、苏州阊门、山东枣临庄、南京杨柳巷等等。它们早已超越实体地名或建筑本身,成为某些群体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图腾。类似原理还可以应用到走西口、闯关东的命名上:老百姓们进入塞外开垦,未必人人都要经过杀虎口、山海关,但这种要塞关口是两种地理的分野,因而成为许多人离开故土的最后界碑。

从本质上来说:民国当地文化乡绅对洪洞大槐树祖居地的策划包装,跟今天很多地方发掘打造各类文化品牌并无二致。对于这类行为,笔者并不反感,反而应该肯定其负载的正能量。

除了大槐树,山西洪洞还有另外一个著名人物“苏三”。苏三本是小说家冯梦龙笔下虚构的女子,因京剧《玉堂春》而声名远播。里边有一句唱词“洪洞县里无好人”,苏三改价含冤的地方,背景即为洪洞县。人物为虚构的,但当地依然打造了相关景区,并建造了“苏三监狱”。

山西洪洞苏三蜡像馆

总结:让民俗的归民俗,历史的归历史;段子的归段子,常识的归常识

近代以来,国家变为半殖民地,民族陷入危亡境地,民族、国家的概念也随之成熟,大槐树品牌的横空出世,加上洪洞所在的晋南,一直是传说中尧舜禹的活动之地,它为乱世中的中国民众找到了一个精神地标。

但是,我们不能因肯定洪洞的精神意义,而将其视为真相,更不能因此而掩盖更多历史细节。目前,洪洞移民的夸大之词已被很多人视为常识,而置更复杂、丰富的历史真相于脑后,极不可取。

https://www.toutiao.com/i6696004300595790339/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大地理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