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玉露是什么生肖,关于牛的典故和诗句?

2024-06-14 23:40:21 119阅读

金风玉露是什么生肖,关于牛的典故和诗句?

大地回春,辞旧迎新,又到了辛丑年。鼠去牛来,今天说一说古诗词中常见的牛。

牛,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虽然走得慢,但牛也是古代常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因此在前人诗词中,有不少关于牛的作品。

金风玉露是什么生肖,关于牛的典故和诗句?

今天说几个关于牛的著名典故。

一、孺子牛民国文人鲁迅虽然算不上古人,但是这首诗的中“孺子牛”却是一个古老的典故。

七律《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孺子牛是春秋时期的典故,《左传·哀六年》写到:

冬十月丁卯,立之。将盟,鲍子醉而往。其臣差车鲍点曰:“此谁之命也?”陈子曰:“受命于鲍子。”遂诬鲍子曰:“子之命也。”鲍子曰:“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悼公稽首.....

鲍牧说,您忘记里孺子牛的事情了吗?

齐景公非常宠爱幼子荼,他自己装牛让儿子牵着玩。不巧荼跌了一跤,因齐景公口里衔着绳子,竟然扯掉了牙齿。

孺子,小孩子的意思,明朝人钱季重家中的柱子上,曾有对联云: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清朝诗人吴伟业《茄牛》诗云:“生成岂比东邻犊,觳觫何来孺子牛。”

引用孺子牛典故最为有名的诗,就是鲁迅这首《自嘲》。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解读说:

就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

今天我们经常引用孺子牛一词,表示甘心为后代铺桥搭路,甘心为人民大众服务。

二、牛山泣牛山泣的故事,也和齐景公有关。《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若,指齐国先王;何,怎么)滂滂(流荡,比喻更替不定)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

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灵公、庄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

这个牛山,位于山东临淄城南。齐景公游览牛山,北望城池时忽然流下眼泪,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和先人们一样,离开美丽的河山而死。其他的大臣们也跟着掉眼泪。

晏婴却哈哈大笑,齐景公问你笑什么?晏婴:假如让贤明的君王长生,那么齐太公、齐桓公、齐庄公、齐灵公都长生,您还能坐上这国君的位置吗?正是因为这种新旧的交替,才轮到了国君您。何必流泪呢?

这个典故,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唐朝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一典故,意在说明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活着就应该高高兴兴,没有必要徒生悲伤。

宋朝刘克庄《贺新郎·九日》词也用了这个典故: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在这首词里,刘克庄写出了英雄失路的感慨,同时也表示书生有志,不必没有意义流泪,而是应该有所行动。

三、饭牛歌春秋时还有比较有名的典故是饭牛歌,还是齐国的故事。

春秋时卫国人宁戚怀才不遇,他后来去了齐国。某日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齐桓公出来的时候,宁戚扣牛角而唱此歌。

《宁戚饭牛歌》云:

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

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

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听到这首歌后,注意到了宁戚,发现宁戚也是一个治国的人才。

后来宁戚和管仲一样,成为齐国的肱骨之臣。这个故事类似于毛遂自荐,太公钓鱼,后来成为寒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楚国的屈原在《九章之七 惜往日》中,就用到了这个典故: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南宋陆游在《羸卧》诗中,使用这个典故,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受:

羸卧将如老景何,小园风月且婆娑。茶因春困论交密,酒为家贫作态多。马上元无听鸡句,原头那有饭牛歌?自怜远屏犹多事,卖药归来买钓蓑。

听鸡,用闻鸡起舞的典故。陆游表示,自己已经老了,没有了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劲头了,也没有宁戚怀才不遇勇于追求的壮志了。

四、死牛诗与白战体死牛诗的典故,听起来就比较憋屈了。曹丕难为曹植,大家比较熟悉曹植的七步成诗,其实最先让他作的是死牛诗。

《太平广记》中记录了这个故事: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赋成,步犹未竟。

曹丕和曹植兄弟二人出游,遇见两头牛打架,其中一只被挤落井中而亡。曹丕命令让曹植百步以内作《死牛诗》,但不能用牛、井、斗、死这几个字。达不到要“加斩刑”。

没想到才高八斗的曹植用100步就写完了: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曹丕见目的达不到,于是又出题,于是曹植作了著名的七步诗。

死牛诗的典故不是是真是假,而且在古诗词中很少被使用。但是曹丕让曹植作死牛诗的方式,却被后人屡屡使用,这种规避特殊字的方式叫做白战体。意思是不拿武器,空手相搏。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记载了一段作诗的趣事:

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当时有进士许洞者, 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

北宋时有九位诗僧,类似于今天的网红,个个作诗很牛。但是有个叫做许洞的进士不服气,邀请他们作诗,但是提了条件,说诗中不能用这些字: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众僧人都歇菜了。

这个许洞是进士,进士考试是要作诗的,而且限题限韵。估计许洞的意思是,这些僧人作诗不过如此,真要是拉到科举考场上,都没有什么真本事。

唐朝著名诗僧无本作诗受到韩愈赏识,后来还俗后考科举累举不中,俗名贾岛。

苏轼后来学习欧阳修作诗游戏,写过一首诗《聚星堂雪》,其中有句: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后人遂称之为:白战体。

假如死牛诗的故事是真的,曹植也是白战体的高手。

五、牵牛与织女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典故了,这个故事出自于南朝梁殷芸《小说》: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天帝怜惜自己这个亲苦耐劳的女儿,于是把她嫁给了天河西边的牛郎,没想到闺女嫁人以后变懒了,于是天帝大怒,把女儿发配到河东,让两口子一年见一次。

后人常用此典以吟咏爱人暌隔,借以表达男女相思、相爱之情。不过,如何使用,却不尽相同,例如张先和秦观的爱情观就不同。

北宋张先《菩萨蛮》词云:

牛星织女年年别,分明不及人间物。匹鸟少孤飞,断沙犹并栖。洗车昏雨过,缺月云中堕。斜汉晓依依,暗蛩还促机。

牛郎与织女年年分别,只有七夕才能见面,哪里比得上人世间的幸福呢?你看,就连鸟儿,也双宿双飞,都比牛郎织女幸福。

秦观却不这样认为,《鹊桥仙》写道: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个人如果真心相爱,何必天天厮守在一起呢?异地恋看来也有助于维护爱情的神秘感吧。

六、老子骑牛牛,在古代重要的运输工具和交通工具。据说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后,缺少马匹,因此大臣们都用牛车代步。

同时,牛车也是重要的运输工具,在白居易《卖炭翁》中,就有牛车的形象: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接把牛作为交通工具的,最有名的自然是老子,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

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

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典故,常常被古诗词使用。唐太宗李世民有《焚经台》诗云: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僞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

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上联说道家,下联说佛门。

杜甫的《秋兴八首》中也用到了这个典故,不过诗中没有“牛”这个字: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结束语俗话说做牛做马,牛马都是人类生产生活时最重要的伙伴,也都是十二生肖中的形象。牛年又一次到来,祝愿大家牛年大吉,心想事成。

结束时,录入老街自己的一首诗《观崂山太清宫老子青牛像》:

太上知时异,青牛一去闲。经年返陵谷,俯首看尘寰。紫气三清外,白云山海间。东崂堪寄隐,大道有玄关。

今年号召过年不要回老家,据说青岛的景点爆满,栈桥喂海鸥的人比海鸥多。不知道崂山怎么样,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崂山太清宫看看这个巨大的老子像和他的青牛。

老祖宗对门房建筑的讲究?

“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这句俗语,在过去乡村,老人经常提及。对传统乡村百姓来说,这句话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理解。

一是普通农家为什么不能在大门口摆石狮、不愿意在堂屋(中堂、厅堂)挂老虎地图的原因。

二是大门口能摆石狮的是哪些人家,堂屋内挂老虎画的又有哪些人家和地方。

三是既在大门口摆石狮,又在中堂挂老虎画的是什么样的人家。

上面的第二点和第三点,看似属一个问题,实际上是有差别的。

主要差别是,有的人家只在门口摆石狮,不愿意在中堂摆老虎画;有的门口不能摆石狮,但在中堂挂老虎画。

1、狮子守大门有什么寓意和老规矩?

普通农村不能大门口摆石狮主要原因:旧时,大门口摆石狮代表社会地位,普通百姓社会地位不够。

门前的狮子,一般只有宫殿、府第、庙宇等门前摆放,多为石狮子,也有的是铜铸和铁铸的狮子。

平民百姓和一些低级官员和没有品级的吏员,家门口不能摆放狮子。

门前的狮子都是成对,一雌一雄,分别摆在门口的左右。

雄狮左脚踩踏着一个圆球,称之为狮子滚绣球。既象征江山统一,也象征权力。

䧳狮右脚下抚摸一只小狮,称之为太狮少师。象征子嗣昌盛。

当然,古人还有多种说法,比如,两只狮子象征从宫室到家庭的快乐与和平。

在封建时代,门前的狮子与住宅建筑构架、大门的样式和装饰一样,朝廷制定了等级制度,严格加以规范,不是想怎建就怎么建。

如果僭越,轻则丢官,重则有牢狱之灾,甚至有杀身之祸。

不知我们平时注意到没有,门前的石狮头上,雕刻了毛发卷,又称卷毛,北方则称为疙瘩。

门前的狮子就是通过头上的毛发卷,来区分府第主人地位的高低。

石狮头上最多的毛发卷有十三个,代表官员的最高等级。

古代官员之中,只有一品官的衙门和家门前的石狮,才可以刻十三个毛发卷,称之为十三太保。

一品官以下,每低一个级别,石狮子头上的毛发卷就要减少一个。

但是,只能往下只能到六品官,七品以下的官员,门前就没有资格摆放石狮了。

朝廷有这种等级制度,农村普通百姓家门口,哪个还敢摆放石狮呢?

不过,等级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在一些传统古村落,我们现在还能见到一些人家门前摆放了两只石狮,那又是什么情况呢?

这种现象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一些人家祖上出过六品以上的官员

这些人家,有的是通过努力考取功名,一步一个脚印升迁上去的。除了石狮外,门口不远处还立了旗杆石。旗杆石比石狮立得早些。

按照古代的规定,只要考取举人以上的功名,家门面就可立旗杆石。而石狮则要等到取得功名之人,官至六品以上,家门口才能摆放石狮。

有一些人家,并未有人考取功名,但这些人家里颇有家财。我国古代捐官制度,从秦汉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

朝廷为了弥补财政困难,士民可能向朝廷捐纳钱物,获得爵位官职。尤其以清朝中后期更为突出。由原来的捐实职,到后来捐“出身”。所谓“出身”,就是有一些商人和农村大户,用钱捐一个官员的身份。

比如,我们通过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比较熟悉的清代历史人物李卫、胡雪岩就是捐官出身。又比如,清未时,商人和农村大户人家比较喜欢捐取“同知”的身份,为正五品,不任实职,只是一个虚职。

这些人有了六品以上的捐官出身后,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家门口摆放石狮。

石狮摆放后,比房屋更经得起岁月的消磨,一般房屋翻修多次,石狮仍然如故。因为祖上出过官员,石狮摆放在门面,别人也不好说些什么,也不违反朝廷的规定。还被认为是历史古物,说明了先祖曾经的辉煌,对后人有激励作用。

二是改变石狮的外表形态进行变通

清朝中末期以后,随着朝廷对门前摆放石规定的松动,以及西洋思想的传入,我国沿海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一些比富裕的平民住宅门前也出现了石狮。

但是,一些人为了避免封建等级制度有“僭越”之嫌,在石狮外表作了简化和改动。

有的人家把石狮的形体缩很小,底座的长方体石条做得很高。

有的人家,雄狮的左脚不再踩踏绣球,而是在嘴里含一个可活动的小石球,称“含宝”,有招财进宝的寓意。雌狮的右脚下,也不再有小狮。

这些门前的石狮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石狮头上不再呈毛发卷(疙瘩)状,而是雕刻蓬松的毛发,像经过梳理的一样。

自此,石狮开始走向寻常百姓家的门口。民间习俗认为,石狮可以起到镇宅、避邪、招财进宝、聚财等作用。

现在农村很多现代小楼房的门前、回廊、阳台等处,作为装饰物的小石狮,多数采用这种简化版的造型。

三是在村寨门前摆石狮

古代朝规定,只禁止在七品以下管员、没有等级的史员和平民百姓私宅门前摆石狮,其他地方却没有明确规定。

旧时农村,很多地方的村寨有修村寨大门的传统习惯,有些村寨的大门有门扇,起到防卫作用;有的村寨只有门楼,没有门扇,起到象征作用。

于是,一些村寨就在门前摆放两只石狮,也算是打擦边球,让人无话可说。

村寨门前摆放石狮的民俗说法是,人们认为,石狮子守卫村寨大门,可以保护村寨的平安。

2、中堂挂老虎画有什么寓意和讲究?

在封建社会,龙为皇家专属,狮为宫廷、官府和寺庙专属,都有严格社会等级制度。

老虎虽称百兽之王,却没有被纳入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大到朝廷官员,小到绿林山寨、乡村姓氏的族长,都可以在中堂挂老虎图。

中堂能不能挂老虎画,更多的是一些民俗讲究。主要有以下不同的说法。

一、虎威之说

人们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勇猛而威武,民间有“虎死不倒威”和“虎死威风在”之说。

中堂挂老虎画,衬托住宅主人的威严、气势、地位。一般要有一定权势或者权威的人,家里中堂才能挂老虎画。

官宦之家,通常来说要是部门或者地方的一把手,才适合挂老虎的画。官宦人家挂老虎画,一般挂的是上山虎,寓意步步升高。

绿林山寨,只有寨主所在的大厅才能挂老虎画,也只有寨主才能坐老虎皮的椅子。绿林山寨挂的是下山虎,寓意平安无事。

乡村的村寨,通常只有族长家的中堂才能挂老虎画。族长家挂的大多为上山虎,寓意家族兴旺发达。

二、招财和驱灾辟邪之说

有一些地方认为,老虎是“招财大猫”,人们认为,在中堂挂老虎画,家里会财源滚滚。

因此,有一些地方做生意的人家,喜欢在中堂挂老虎画。

民间认为中堂挂老虎画,有镇宅、避邪、禁压不祥的作用。

三、无法承受之说

民间虽然认为英勇刚猛,但是,也认为老虎性格孤癖,生性凶恶。

对农村普通百姓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平平常常的人,只要家庭成员一生能够顺风顺水,就是有福气了。

很多人都相信一句古话:“命里有时终须,命里无时莫强求”。

因此,农村民众普遍认为,家里挂老虎画,“镇”不住,无法承受。只有那些将帅和高官命格之人,家里挂老虎画才镇得住,承受得了。

如果普通农家挂老虎画,家庭会导致灾祸。

农村还有一种说法,普通农家挂老虎画,会让家里人,尤其是孩子,性格变得飞扬跋扈,盛气凌人。如此,就会造成家里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家庭容易爆发冲突,造成不和睦,家不和万事难兴。一个家庭如果经常吵吵闹闹,总有一天会出事。

二是家里人的性格注定不行仁义善,老话说,多行不义自毙。总有一天家里会有灾祸降临。

由此,农村有一句俗语说:“虎到中堂,家败人亡”,指的就是普遍百姓家庭而言。

以上说法,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在旧时代背景下,这既是农村民众低调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普通百姓的凡人心愿,希望家人平安,家庭兴旺。

3、“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的真实意思

通过以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对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

从过去农村普遍百姓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其一,作为农村寻常人家,既不能在自己住宅门前摆石狮,也不能在自己家的厅堂或者堂屋内挂老虎画。

其二,既能在自己住宅门前摆石狮,也不能在自己家的中堂内挂老虎画的人家,在旧时,必定是社会地位显赫的官宦之家。

不过,现在社会已不是旧时社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等级制早就废除,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早就没有等级观念。

因此,门前摆石狮和中堂挂老虎画,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

石狮和老虎画,在现在农村,已经成为普通农家的住宅的装饰品,不存在受到任何限制的问题,只是住宅主人喜欢还是不喜欢的问题。

如何评价红楼梦里的多姑娘?

《红楼梦》的多姑娘,就是多浑虫、灯姑娘,而灯姑娘就是晴雯。如何评价晴雯,就如何评价多姑娘。反之,评价多姑娘就是评价晴雯。那么,晴雯为何就是多姑娘,又如何评价多姑娘呢?

多姑娘为何是多浑虫灯姑娘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书中,大姐儿出痘子,王熙凤预备了“桑虫猪尾”,请来了痘疹娘娘,把贾琏赶到书房独寝。此时,书中忽然写到了荣国府极不成器破烂酒头厨子多官。多官因懦弱无能,得了个绰号叫“多浑虫”。多浑虫娶了个老婆,书中写道:

今年方二十来往年纪,生得有几分人才,见者无不羡爱。他生性轻浮,最喜拈花惹草,多浑虫又不理论,只是有酒有肉有钱,便诸事不管了,所以荣宁二府之人都得入手。因这个媳妇美貌异常,轻浮无比,众人都呼他作“多姑娘儿”。

妻随夫姓,多官的媳妇叫多姑娘儿也说得通。但是,到了第七十七回书中,贾宝玉去探望被撵出大观园的晴雯时,遇到了晴雯的姑舅哥嫂。此时,书中又是这样说的:“若问他夫妻姓甚名谁,便是上回贾琏所接见的多浑虫灯姑娘儿的便是了”。这句话后面,庚辰本有这样一则双行夹批:“奇奇怪怪,左盘右旋,千丝万缕,皆自一体也”。这其中的意思说的是多浑虫、多姑娘与灯姑娘原本就是一体,怎么个“一体”法,咱们下文再讲。

原本是多浑虫多姑娘,为何就变成了多浑虫灯姑娘了呢?原来,“多”是两个“夕”组成,到了晚上,岂不就是要点灯吗?这是庚辰本双行夹批说的多浑虫多姑娘,与多浑虫灯姑娘一体的第一层寓意。但是,这盏灯,却是一盏“浑灯”。这层寓意,就照应了王熙凤《聪明累》中的一句曲词:“昏惨惨似灯将尽”。

以此而言,多浑虫、多姑娘,以及多浑虫灯姑娘依然是一体,多姑娘隐含了荣国府的消亡。

晴雯为何是多浑虫灯姑娘

其实,庚辰本双行夹批中还暗示了另外一层寓意,那就是多浑虫多姑娘与晴雯也是“一体”。怎么讲?

《说文解字》中解释“晴”:“夝,雨而夜除星见也。从夕,生声。夜曰夕生”。“夕生”为晴,夜就是“夕生”,夜里点灯,故,晴雯就是灯姑娘。许慎说得十分清楚,“夝”与“雨”有关,所以,《红楼梦》据此给灯姑娘取了一个十分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做“晴雯”。

文,“言孳乳而浸多也”,浸,为淫浸之“浸”,《红楼梦》写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不是说的男女私情,而是“久雨为淫”,寓意清取代了明,红楼中人经历末世之劫,都在“水国”呻吟。第十四回书中有庚辰本眉批,解读十二生肖,其中就说:“清,属水,子也”,《红楼梦》写的是明末清初末世无疑。

晴雯在第五回书中,领衔金陵群钗出场。九天薄命司又副册中,晴雯的册页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乌云浑浊,暗示了“雨”,即将下雨,那就无望“星见”了。“霁月难逢”,蟾光昏暗,那就必须点灯。晴雯的判词,也暗示了她就是多浑虫灯姑娘。

虫,是宝蟾之字边,蟾,是大明的标识,也是林黛玉、史湘云、妙玉中秋联句中的“宝婺”。蟾取掉虫,就是“詹”,故而,书中就写了“詹光”这样一个人物。与詹光同时出场的,还有一个吴新登。吴新登谐音“无星戥”,天上没有星星,更谐音“无芯灯”。无芯之灯,无法点亮,那就是难明(南明)。“吴新登”预伏了晴雯之死,宁荣二府毁于“灯”的结局。

晴雯的名字中,隐含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淫”,所以,多姑娘“荣宁二府之人都得入手”。这样的寓意,就是宁荣二府都经历了明清交替时的末世之劫。

多姑娘为何出现在大姐出喜期间

贾琏、王熙凤的女儿大姐儿生病,大夫说是出喜了。于是,叮嘱王熙凤:“病虽险,却顺,倒还不妨。预备桑虫猪尾要紧。”桑虫,即蝅(蚕),拆开了是两个虫,猪尾,即“朱尾”,“桑虫朱尾”就暗伏了这段故事的时代背景,就是明清之交末世,北有顺治(或康熙),南有永历两个“天虫”。龙是蛇身,其实就是“长虫”,天虫,说的是皇帝。

永历帝明朱由榔,书中以尤二姐、槟榔暗喻,“红楼三尤”即“红楼三由”,秦可卿说的“烈火烹油”即“三由”。三由,指的是明末三个木字辈中的由字辈皇帝。所以,桑虫之桑是“三又(由)木”。

桑虫,又是贾琏与多浑虫偷情的伏笔。多姑娘即夕夕姑娘,桑,即隐含了“桑间月下”之意。桑间月下,指的是男女幽会。

听了大夫的话,凤姐立即忙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

王熙凤这一番忙碌,写的是顺治之死,康熙继位。张宸笔记《平圃杂记》中说,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这一天,朝廷传谕民间不许炒豆,不许点灯,不许倒垃圾。顺治皇帝驾崩于1661年正月初七这天,七岁的玄烨继位,第二年改元康熙。喜、熙谐音,出喜,即熙出,寓意康熙朝出现。

顺治之死,康熙继位这段历史,还隐写在其他故事之中。第四十六回书中,鸳鸯骂嫂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上文讲到的“桑”,暗含了“麻”,天花豆出浆,便留下“麻”,说的正是康熙。

豆,即“灯”,所以出痘不能点灯。多浑虫是荣国府厨子,“厨”中也有豆,故而,多浑虫灯姑娘是一体。多姑娘的出现,那就是南明。

薛宝琴为多姑娘结局

薛宝琴所讲的西海沿子真真国的故事,是多姑娘、灯姑娘隐喻的“明写”。宝琴说,她八岁的时候随父亲到西海沿子真真国,遇到了一个十五岁的会写汉诗的女子。这个女子写的五律诗第一句就是“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真真国女儿,就是“女真”,水国就是“清”。薛宝琴八岁随父到真真国,则是暗写了康熙元年(1662年)时,吴三桂以顺治之诏,从缅甸骗回了永历皇帝朱由榔。水国,又指的是以泼水节为国节的缅甸,以及朱由榔在缅甸遭遇的“咒水之难”。

当年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以弓弦缢杀了朱由榔,随即纵火焚化。司马光《类编》中说:“灯,烈火也”,“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红楼梦》的大结局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也是灯姑娘最终的结局。明朝尚赤,是火德运,最终又亡于火,“走水”又灭了火,所以,书中不断写“灯”,荣国府可谓一片灯火,灯火辉煌。包括贾宝玉,都被贾环以灯油烫伤。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其中隐伏了“烽火戏诸侯”。这也是晴雯是灯姑娘的又一笔隐写。《红楼梦》写的是因朱元璋效仿周制“封建诸子”,从而导致了南明藩镇大火并的末世劫难。“凡鸟偏从末世来”,“生于末世运偏消”,这部小说写的就是末世,哪里是什么康雍乾三朝,这三朝堪称盛世,与《红楼梦》故事丝毫不搭界。

从上面线索式的解读中,基本上可以看清楚多姑娘的真面目了。灯姑娘淫乱宁荣二府,实写的是大明难明(南明),以及南明消亡于康熙元年,大明在一片烈火中化为灰烬,集体“爬灰”。这个人物是一种象征寓意,仅从其为人、性格,乃至品行解读,那是看不到真正的《红楼梦》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