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动图,为什么非要用铀235和钚来做原子弹?

2024-07-05 12:29:00 94阅读

啪啪啪动图,为什么非要用铀235和钚来做原子弹?

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自然界中存在或是获取较为方便。铀235自然界中就存在,铀矿之中含量0.72%(已经很高了好吗),而铀矿中极大量没用的铀238(千分之993)和有用的铀235(千分之7)混杂在一起

要费力两者就需要几万台离心机上百万次离心才能得到纯度90%以上的铀235(武器级铀)

啪啪啪动图,为什么非要用铀235和钚来做原子弹?

生产每一公斤武器级铀需要消耗铀矿石200吨(然而并不影响铀235成为成产最容易的武器级核原料)

而钚239虽然是人工核素,但生产较为方便,产量可观。

一般可以使用提炼铀235的副产物铀238和少量铀235通过快中子反应炉产出钚239

(老毛子家的增殖炉,有用核燃料越烧越多~)

二是他俩临界质量小~做原子弹的材料从理论上来讲,受到其原子核受到快中子撞击可以稳定裂变就OK了,换个说法就是核燃料最小起爆质量。铀235是52千克,钚239只有10千克,特别容易达到小型化,所以各国才花大力气让铀通过快堆变成钚239。而钚242临界质量75~100千克,镅243更过分临界质量达到了180-280千克,裂变材料还是核心部件,也就是图里的蓝圈部分

若是那这俩做裂变材料,为了压缩这俩大爷,核弹里面普通炸药量将大大增加,核弹体积也要大大增加,到时候洲际导弹被更重的弹头压成了粗粗小短腿,轰炸机被尺寸更大的核弹撑成了大肚皮,

这到底是人性的缺失还是道德的沦丧?

三是他们半衰期较长

铀235半衰期长达704,000,000年,钚239也长达24,110年,而虽然有些核素临界质量也小,也可以人工核反应获得,但半衰期太短了。比如钚241有14.3年,锎252才2.6年,想想要是用90%的锎252造原子弹,今年造完,大后年锎含量才45%,原子弹变脏弹,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电视剧的那些经典套路是什么?

夫人最近强烈感觉有点剧荒,「我的前半生」大结局了,「春风十里不如你」更新太慢了,其他的也没有什么好看的……

因为夫人已谙熟电视剧中的各种套路,都说韩剧有三宝:车祸、癌症、医不好,美剧套路深:英雄、幻想、爱乱搞。国产剧的套路真的更多,更深,更得人心。不知是否是广电总局的限制所致,还是电视剧片方为了让剧情转折激动人心或者为了主角光芒max,编剧总会有各种的套路来推动情结发展。

就和车套娃现象一样,相似的情节、相似的桥段、甚至连对白都相似……下面来盘点一下,电视剧里你可能深陷其中并未解开的套路。

各大电视剧电影只要有感情线穿插,基本上是这样的过程,最多只演了其中的一部分就完结了:相识→交往→分手→复合→结婚→生子(蜜月)

增强版的过程就是:相识→交往→(交配)→分手→找备胎→重新复合→结婚→生子(蜜月)

其中,最经典配置是:男主角 + 女主角 + 大魔王,增强版的经典配置是:男主角 + 女主角 + 大魔王 + 妖艳贱货 + 备胎男。

但是,也有其他配置,比如:女主角 + 女主角 + 渣男,或者:男主角 + 女主角 + 角主女。(适合女主角有双重人格)

而终极配置,就是男主角和大魔王联手,详见「欢乐颂」几大男主和老谭,天下无敌啊!

下面来具体分析,从古装剧开始,无论是「甄嬛传」、「芈月传」还是「射雕英雄传」,自古以来古装剧的套路实在是多,如果夫人是剧中的女主角,大概也就是甄嬛她妈、黄蓉她师太级别的人物吧,可能夫人版「夫人心计」的命运是这样的:

为了塑造夫人的人物形象,体现夫人不受封建制度荼毒,叛逆可爱的性格,编剧往往会给夫人来一段女扮男装,当然女扮男装一般都是为了邂逅男主角。而此时贯穿全剧的心思缜密,天赋极高近能看唇听音,远能察言观色的各式各样的男主角,对女扮男装的我洞察能力基本为0。

在相遇男主角的时候,夫人有句话(mamaipi)不知当讲不当讲/我有件事情藏在心底好久了,不知道应不应该告诉你,这基本是一句废话,因为最后一定夫人会讲的:

夫人就是在男主之前有个相好,一开始不是相好在雨中傻站着淋成落汤鸡,就是夫人呆呆地看着窗外想他,想他,还是想他。

夫人想要往上走,必须去敌人房间偷东西/文件,这时候肯定有一面敌人带着大队人马手持步枪过来了。但别怕,夫人听到脚步声还会在翻东西,敌人哐一声开门,结果发现夫人消失,房间一如往常……

当然,夫人也不总是那么好运。分手必下雨,葬礼必下雨,长跪必下雨,失落地从房间走出来遇到男主必下雨,被人追杀逃跑必下雨,逃跑必摔倒。当然,还有少不了的伤感流BGM。在宫里,夫人每次偷听别人讲话,都会"不小心"绊到花瓶或者屋顶的瓦片,发出声音以至于被人发现。

别怕,武林高手都是隐于野,但是夫人都会认识他们。看上去喳喳呼呼的肌肉男实际上是个菜鸡,而瘦弱无力的书生或者老头反倒是深藏不露的高手。

反正男主角永远不听我的解释,因为我们也不会分开不会死。毕竟斩头台上刀下留人必死不了人,着火溺水我死不了,或者好像会死在不久后又会匿名出现了,要么掉下悬崖最后是挂在树上/掉进河里,或者被人救了带回家。

若是反派话多,「反正你就要死了,我的计划告诉你也无妨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blahblah」,成功为主角赢得时间反杀,人也死不了。

但是反派都沾亲带故,打了小的,一定会出来个大的,打了大的,还会有老的。跟套娃一个样,一个接一个的送。

反派用下三滥的暗器、计谋是卑鄙无耻,而我主角用下三滥的暗器、计谋是形势所逼。

讲真,如果有重要角色要死,一般死前会重复:「凶...凶手...凶手是...」,当夫人正暗自庆幸的时候,biaji挂了。特喵倒是直接说凶手名字啊!一个字都行了啊!真想说活该被杀……要么就是死之前先要废话,闹得最后最重要的偏偏没说出来。

在古装剧,夫人生存法则就是:

「别杀我,别杀我!」就一定会死。「你杀了我吧!」然后就是死不了!

下面进入玛丽苏的剧情,相信夫人,你为之哭的死去活来的戏码都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套路拼凑成的。

动图

女主若是打了男主一下,女:疼吗(心疼表情)?男:(龇牙咧嘴)哎呀疼!女:(手赶紧缩回来)伦家错啦!男:(邪魅一笑)没啦,骗你的女:(生气状)叫你骗我!(手打男)男:(皱眉抽气)哎呀呀呀呀别碰,疼!女又心疼了。

没错,到这里一集结束了。

动图

男: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你听我解释。

女:我不听我不听。

男:这件事情真的不怪我,是他……

女:你现在说这个还有用吗?

男:我错了……

女:你错在哪了???

大概他们都不能好好聊天吧,如果变得聊得来差不多可以进入下一个剧情:彻夜鼓掌。

当然,一夜情必会怀孕,盖了被子就算彻夜鼓掌了。代表作有:「命中注定我爱你」、「鹿鼎记」等。

夫人相信那时候懵懂的你,肯定被陈欣怡(陈乔恩饰)和纪存希(阮经天饰)喝多睡一觉的情结所震惊,难道不是牵牵手就怀孕的吗?果然,一个月后就怀了……还有「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和七个女人一张床,十个月后,全都生了……如果男主和女主早起发现在一张床,一般都会掀开被子往里面看看,有被子已经算很良心了,有些连被子和床都没有,镜头一转就天亮了……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故事的发展并不会结束,现在就会出现很多的「意外」。男女主掉进水里的话,一般会拥吻,当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男主把女主拖上岸,做了人工呼吸,在男主把手放在女主胸口或是嘴对嘴时,女主会醒来,反问:你干什么!然后啪,对男主就是一巴掌。

接吻的时候一定会被打断:关系暧昧时期是接吻前被打断,关系确定时期是接吻中被打断。

女主若生气摔破玻璃,去捡玻璃碎的那个人一定会割破手指。然后跑出去拦计程车,一挥手车就来,男主赶到时,车刚好就开走,男主马上就可以打到下一辆车。

吵完回来,男主: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吃。(方便面就那么好吃?)

大概女主因为某人/玉佩/车祸/炸弹/跳楼/被劈腿/被闺蜜出卖/以及遭雷劈然后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曾经黑胖丑的女主中间化个妆改个造型就尼玛逆袭了。

再被痴情男二搞下吃醋,邪恶女二衬托下女主心灵美,最后再为对方努力读个书。结局就是男主一定表示我一直爱的是你的心灵美。

夫人看到一个公式,大抵剧情都是如此吧,随便套一个剧都可以: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

这些套路,不仅仅是套路,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个世界运转的方式,进而代代传承,万世不竭。其实套路无所谓,会讲故事才是最好的,别的不说了,夫人准备准备出道去了。

哪种类型更有趣受欢迎?

大家好,我是z心无止境,我个人认为应该有好几种,那么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列举几种。

1、娱乐性笑话,顾名思义,也就是说就相当于别人说一些什么别人什么这些那些搞笑的囧事情。用或者是用他们的笑话用媒体来炒作。等等。

2、开玩笑的短笑话,就比如那别人的糗事来当玩笑说给大家听。又或者跟别人说话说的别人不高兴就说开玩笑等等。

3、幽默风趣的笑话,就比如明星张卫健的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把笑话用带点幽默又不失风趣的表达出来,而幽默风趣的人很讨女孩子的欢心。他就是相当于这类搞笑的高手吧。

4、夸张型的笑话,好比把一个笑话说的夸大虚词的手法来表达出来。而这个明星就是周星驰的电影里面搞笑的部分就是属于夸张型的。

5、模仿型的,就比如人家这么搞笑就怎么学。又或者拿别人的缺点来模仿给大家看来博取大家的笑声。比如,小品和相声等等

下面就看看各位明星的搞笑图片,希望给大家带来欢笑。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影视剧中哪个反派让你觉得魅力十足?

娱乐圈演过反派的人很多,但既能打又能演的却寥寥几人,而邹兆龙就是其中一个。他本是台湾人,后来赴香港影视圈发展,成为洪家班其中一员,因学过拳击和跆拳道,再加上外形硬朗冷酷,目光慑人,不怒自威,也颇受其他一些导演赏识,就此成为九十年代香港动作题材影片里的标志性反派演员。与之合作过多次的李连杰曾用“功底过硬,不用替身,与他对打很过瘾”来这样评价邹兆龙,还说邹兆龙是和他最默契的搭戏演员。

从出道至今,邹兆龙曾以艺名“倪星”参与过一百多部电影的演出,虽然他也演过正派,但杀手,黑帮,匪徒,邪恶小人一类的角色则占了大多数,今天就来说说邹兆龙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几个反派形象。

1.《九品芝麻官》常威

邹兆龙最经典的一个反角莫过于《九品芝麻官》里的常威了。他是水师提督之子,因霸占戚秦氏不成便害死其一家,还反将罪名嫁祸于她,因仗着父亲是朝廷命官,又有方唐镜为其辩护,在公堂上气焰嚣张,最后还把太监李公公请出来当挡箭牌,后来包龙星明察秋毫,终于使其原形毕露,相信“常威,你还说你不会武功”是一提起邹兆龙大家就会想起的台词。

2.《中南海保镖》王建军

本片是奠定邹兆龙魅力反派地位的一部重要作品,他在片中饰演了乌鼠身份的王建军,因胞弟身中许正阳七颗子弹而亡,于是便找到他展开了血腥复仇行动。最后两人的对打元奎设计得也很别出心栽,一个攻一个守也反映出了两人不同的处境和性格。

3.《导火线》Tony

片中邹兆龙饰演的Tony延续了其以往反派形象的突出特征,行事狠辣残暴,出手招招致命,是片中三兄弟里最让警察马军感到头痛的一个,最后两人可谓是斗得难分难解,尤其是他那比甄子丹速度还要快的,如雨点般的拳头疯狂地落在对方身上的镜头让我难忘。那时候邹兆龙身在美国,已不再拍写实动作片了,后来因受甄子丹的诚意之邀,又回来继续玩命了。

4.《虎猛威龙》劫匪头目

《虎猛威龙》翻拍自《虎胆龙威》,两者的剧情主线差不多,只不过本片是把背景放到了豪华游船上。邹兆龙在片中饰演了乔装成船长的劫匪头目,因剧情要求他不能一开始就暴露身份,所以表演方式也以偏阴偏沉为主,证明他同样可以出色地诠释阴险奸诈的反派角色。最后一段压轴打戏体现了邹兆龙的价值,几乎全是靠他精湛的腿功和狂放派的演技撑起来的。

除了以上角色之外,还有哪个邹兆龙出演过的金典反派让你印象深刻?

为什么会一撞就着火?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底火相当于点火的火柴头,只有把底火点着了,才能引起子弹壳内部发射药的燃烧。

发射药燃烧之后,产生高温高压气体,进而推动子弹头脱离弹壳,从枪管射出去。

这就是底火的功用。

那么问题来了,底火里边是什么东西,怎么用撞针一撞就着了?

过去底火里的东西叫雷汞,也叫雷酸汞,通常情况下是白色或者灰色的。

这东西脾气特别的暴躁,还敏感,稳定性特别的差。

比如在干燥的情况下,不仅是撞击,就算是遭遇到了震动或者摩擦的时候,这雷酸汞都是要爆炸的。

如果温度高于一百摄氏度的时候,这东西还容易发生自爆。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看起来雷酸汞很危险的。

是啊!雷酸汞要是没有这个特性,也不会被装到底火中。

毕竟子弹的击发,是要保证百分之百被发射出去,如果使用不敏感的材料装到底火中,哪就意味着这颗子弹很有可能是一颗臭弹,是不能被用到军事上的。

当然过去使用的是雷酸汞,刻目前底火中装填的已经不是雷酸汞了,而是一种叫做叠氮化铅的东西。

这东西的敏感度一点都不必雷酸汞差,特点是干燥的情况下不和金属发生反应。

而含有雷酸汞的击发药,是容易腐蚀药筒的。所以雷酸汞底火也被人们叫做腐蚀性底火。

使用雷酸汞底火的子弹,被击发之后,一般是要对枪支进行及时保养,不然就会加重枪械的腐蚀。

这也是为什么叠氮化铅取代雷酸汞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再有就是叠氮化铅在五十摄氏度保存的时候,三到五年内质量还是相当摆谱,这一点比雷酸汞药好很多。

接着就是叠氮化铅的撞击敏感度和摩擦敏感度都要比雷酸汞好上很多。

比如叠氮化铅如果从十五厘米的高度掉落,没别的,赶紧躲起来,这个高度它是要爆炸的。

如果叠氮化铅遭遇到七豪焦耳的静电放电,这东西也会爆炸。

而爆速是相当快的,达到了一秒五千一百八十米,而TNT炸药的爆速也只有六千九百二十米每秒。

叠氮化铅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保存的环境不好,不够干燥,那么它就会和铜,锌,铬这些金属发生反应,和铜发射反应之后,叠氮化铅的爆炸性会变的更强,强到都达到了无法实际使用的成都。

而当年刺杀美国总统的时候,有一支罗姆RG—14左轮手枪,发射的六发子弹中就含有叠氮化铅。

而这些子弹如果击中大多数东西,都会发生爆炸。

但是让枪手没有想到,子弹射入到人体之后,没有发生爆炸。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弹头的撞击力度不够,并没有撞击到子弹里边被封起来的叠氮化铅。

问题的答案就说道这里,接下来就说说底火的一个发展过程。

子弹的底火

话说,从十三世纪以来截至到十九世纪,时间跨度长达六百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各种枪炮的发火方式层出不穷。

在不断的实用过程中,被一个个筛选下来,让发火方式不断地完善起来。

其中最主要的发火方式,从最初的点火棒开始,到火绳,再到燧发。

直到1807年的时候,发火方式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因为在这一年雷酸汞被发明了出来。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出现了击发发火的方式,枪支的发展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枪弹从最开始的散装弹药,变成了定装弹药,最终弹药的装填模式也从前装变成了后装。

所以雷酸汞的出现,为现代枪炮的自动装填,以及后来的连发做了最好的基础。

再往后,定装弹药,后装抢出现,一开始的黑火药变成了无烟火药,枪械的射程是越来越远,精度也越来越高了起来。

所以这件事最好,从燧石发火说起。

那么在雷酸汞发明之前,燧石发火其实已经使用了三百多年的时间。

之所以使用了这么长时间,完全是因为没有更加好的替代品,而不是燧石发火有多好。

要知道燧石发火的一大缺点就是,在发火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一次性想点燃,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它就算是点燃了,也不是每次都能把火药给点燃了。

有些人专门测试了一下,燧石发火的成功率其实只有70%左右,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情况下,是打不着的。

来看一下燧石发火的过程,就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

话说燧石发火,点燃了点火药之后,小药池里的火焰,忽忽悠悠的就会穿过引火孔,窜到膛内。

这个过程是相当慢的。

那么在当时药池是不具备防潮功能的,所以一点遇到水,或者干脆下雨,起雾的天气,可以说是打不着火的。

而且燧石本身使用的寿命也不长,基本上用上几十次之后,就必须换新的才行。

所以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可以取代燧石发火的发火方式。

那么雷酸汞出现之后,就彻底地改变了发火方式。

雷酸汞的出现

怎么说呢?据说雷酸汞早在十四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发现它的人是一位荷兰人,叫雷贝尔,这个人在自己的笔记中记载这个东西。

而这个记载过程,有些残缺,不能看到雷酸汞的全貌,只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所以后人推测,是雷贝尔处于保密的原因,才这么干的。

当时间走到十五世纪的时候,雷酸汞才第一次被人们给具体的描述出来了。

这个描述者是一个德国人叫昆克尔,他在做试验的时候,将银和汞一块放到了一种溶液中,接着就添加了一点其他东西。

这其实是一个无心之举。

结果让昆克尔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举动让这个化学反应变得相当剧烈,剧烈到直接发生了大爆炸。

那么这次爆炸有多严重呢?

事后被人们称之为魔鬼降临。

因为这次严重的爆炸,素口意化学反应之后并没有收集到雷酸汞(毕竟这东西爆炸了),但昆克尔还是将整个试验过程和最后的结果给记录了下来。

所以后来的人们,推测这次试验,所产生的东西其实就是雷酸汞。

因为雷酸汞的敏感,这才导致的大爆炸。

而第一次将雷酸汞这种东西带到世人面前的是英国的化学家霍华德,在1800年的时候,霍华德准备使用氧化汞再添加一点其他的东西,来制作一种叫做氯酸的东西。

氯酸这种东西酸性特别强,如果给点热量,这种东西还会变得不稳定,发生歧化反应。

但在当时,氯酸是人们在头脑里臆想出来的东西,没有真正地制取出来过。

而霍华德就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

结果在霍华德一系列的操作之下,它得到了一大批白色晶体状的东西。

这是什么东西呢?这就是雷酸汞。

但当时霍华德并不知道,所以他就按照一般情况对雷酸汞做了处理,取出一部分样本,加了点浓硫酸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

结果,刚到进去一点浓硫酸,雷酸汞就炸了,炸的霍华德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

万幸这个样品取得不多,所以霍华德没事,但他也从这次爆炸中,得出一个结论,这种东西居然比当时的火药威力还要巨大。

而霍华德对这个爆炸性能如此优越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拉着克鲁克香克一块进行研究。

合成出了雷酸家族中的第二个东西——雷酸银。

雷酸银就更加的厉害了,脾气比雷酸汞还要爆裂,它居然可以因为自身的重量超标,直接就能引爆。

事情就掐到这里。

那么雷酸汞被霍华德研发出来之后,就有人对雷酸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1807年的时候,英国人福塞斯,就想把雷酸汞利用到枪支的发火装置上。

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雷酸汞不是不稳定吗?撞击一下都能爆炸。

那么福塞斯就打算利用锤击的方式敲击雷酸汞,从而让雷酸汞发火。

怎么说呢?雷酸汞的特点发火时间短,只要敲准确了,百分之一百都能发火,可靠性相当不错。

而且福塞斯还对他进行了改进,把雷酸汞装到了一个金属盂盆里,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雷酸汞的暴脾气,但意料之外的是,起到了防潮作用,导致它在恶劣天气的时候,也是可以击发的。

所以两下一对比,雷酸汞点火就去代了燧石点火,成为了当时前装枪非常流行的发火方式。

雷酸汞点火方式出现之后,枪支的变革也加快了脚步,到了1810年的时候,瑞士人波利利用一年的时间,就研发出了利用雷酸汞发火的后装枪。

这种后装枪械还比较原始,发射弹药的时候,必须先将雷酸汞装进去,接着是火药,然后是弹头。

这个时候,只要扣动扳机,枪支里边的尖针可以突出后膛前端面,直接打到雷酸汞上,从而击发弹药。

当时这种弹药算是非常新颖的弹药,别叫做自然子弹。

自然弹药虽然新颖,但这样使用弹药,安全性是很低,这也间接地造成了可靠性差的问题。

所以波利发明的这种针刺式雷酸汞式的发火方式,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的使用。

当时间走到1819年的时候,美国人约翰.霍尔研发出了M1819霍尔后装燧发枪。

这支枪第一次实现了对枪支的机械化加工,而且还可以做到批量生产火药和弹丸分装。

这支枪口径达到了十三点二毫米,光枪管就长五百七十二毫米,里边刻了十六条膛线。

当时霍尔拿到的第一个订单就有一千支。

到了1822年的时候,这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并且可以实用的撞击式底火。

这款底火当时被叫做撞击式铁火帽,主要材料就是雷酸汞,后来这个铁火帽被改成了铜火帽。

在这个铜火帽出现之后,所有前装燧发前装枪,全部都改成了击发火帽的枪支。

而新出现的各种前装火帽也呈现出了繁荣的现象。

其实前装火帽,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依然有制造的。

当时间走到1831年的时候,法国人奥古斯塔斯发明了纸包定装枪弹后装枪的专利。

这个专利的子弹是用纸壳包裹,里边有弹头,火药还有包裹着着雷酸汞的击发管。

这种弹药其实已经很接近,现代弹药了。

它的击锤是平卧的,扣动扳机击锤会弹起,击打击发管,从而引发里边的击发药,再点燃火药,通过火药的燃气膨胀,把弹头给发射出去。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款弹药的后膛闭气性能不好,在当时没有投入使用。

但这款弹药的出现,也启发了人们对定装枪弹的研发,毕竟这是第一个使用撞击发火的定装弹药。

当时间走到1835年的时候,普鲁士人尼古拉斯.冯.德莱塞,制作出了一种定装枪弹的后装枪。

这款枪的最大特点就是枪机内部有一根长长的击针。

扣动扳机以后,这根击针就会穿透纸壳,击穿放在纸壳后部的黑色火药,之间撞击到,放在黑色火药和弹头之间的雷酸汞。

从而让雷酸汞发生爆炸,再引燃纸壳后部的黑色火药,从而击发弹头的。

说道这里,问题来了,这个雷酸汞为什么没有像现代火药一样放置在子弹的底部,而是放在了子弹内部,夹在了弹头和发射药的中间呢?

这主要是为了保护雷酸汞,之前就说了,雷酸汞的脾气不好,夹在中间起到一个保护作用。

而且击针在击中雷酸汞之后,会撑到弹头的底部,对弹头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

这支枪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枪支,普鲁士军队从1841年开始装备,一下子就装备了六万支,一直到普法战争结束之后,这才被毛瑟步枪所代替。

再往后,基本上就是以雷酸汞为底火制作出的子弹。

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候,叠氮化铅被开发出来。

叠氮化铅就开始逐步的取代雷酸汞作为子弹的底火使用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