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之人:负罪英雄,为何却被乾隆囚禁至死?
战争之人:负罪英雄,为何却被乾隆囚禁至死?
清乾隆四年十月,乾隆帝诏谕直指理亲王弘皙:“行止不端,浮躁乖张,于朕前毫无敬谨之意,惟以谄媚庄亲王为事,且胸中自以为旧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
在此两个月后,弘皙被乾隆帝以“心怀异志”等罪名囚禁于景山东果园,革除皇族身份,改名为“四十六”,三年后,弘皙猝死,仅49岁。
康熙废太子胤礽,其长子在11岁时夭折之后,次子弘皙就成为了实际上的长子,康熙帝虽然有三位皇后,但是其一生最终仅有胤礽这么一个嫡子存活于世,弘皙也就成为了康熙帝的嫡长孙,身份贵不可言。
出于对胤礽的宠爱与当年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恩爱,康熙帝对于弘皙也极其宠爱。
李朝的《李朝实录》也记载:“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云。”
康熙帝膝下子孙甚多,皇孙多达97人,而其中仅有两个被康熙帝接到宫中亲自教养过,一个是胤礽的儿子弘皙,一个是胤禛的儿子弘历,但这两人受到的待遇也并不相同。康熙帝玄烨在康熙六十年才第一次见到弘历,也就是其驾崩的前一年,其在宫中时间非常有限,而且玄烨将其接入皇宫之后,教养事宜大多由惇怡皇贵妃与悫惠皇贵妃代劳。
相较之下,弘皙从降生之后没多久就跟着其父亲胤礽居住在宫里,康熙帝两度废立太子,可对于弘皙的偏爱从未更改。
康熙五十六年,康熙帝下旨:胤礽的第二子弘皙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尚尔贬处胤礽矣。
《李朝实录》记载:李朝使臣回国上报:康熙帝在畅春园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朕死后立为嗣皇,废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胤礽的第二子为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
康熙帝驾崩后次日,胤禛登基,诏谕内阁,弘皙预备册封为多罗郡王,在胤禛登基准备期间,被册封王爵尊荣的子侄之中,的确仅有弘皙一人。
雍正时期,弘皙依旧受尽恩宠尊荣雍正帝继位的第二天,有两位皇族宗亲被封王爵,一个是胤禛的铁杆支持者怡亲王胤祥,而另一个就是胤礽的儿子弘皙,在同辈之中,弘皙的待遇是其他人所没有的,只此一份。
雍正二年,胤礽病危,胤禛开始为其安排后事,并且令弘皙可尽孝道,胤礽病故之后,被雍正帝追封为理密亲王,而在胤礽病逝之前曾上奏:臣心实深感激,又训弘皙,你若能一心竭诚效力以事君父,方为令子,此皆允礽至诚由衷之言。
事实上,弘皙在雍正帝在位期间,也的确享有无上的尊崇,雍正八年,弘皙被册封为理亲王,位列亲王爵位,而胤禛自己的亲儿子之中,都没有一人享有这般的待遇。直到雍正十一年,弘历与弘昼才能册封为亲王。
胤禛对于弘皙关怀备至,而弘皙对胤禛也极其敬重孝顺,在奏折中称呼胤禛为“皇父”,叔侄之间的关系极其融洽。
对于雍正帝稍有了解的人都很清楚,胤禛对于当年反对他的人,下手绝无留情的时候,而对于保持中立与支持他的宗亲贵胄,却各种优待厚待。胤礽与弘皙父子,事实上与胤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冲突,当年的九子夺嫡之中,胤禛与八阿哥也完全不同,八阿哥极力扳倒太子胤礽的时候,胤禛却多番隐忍,这也是胤禛受到康熙帝重爱的关键原因。
雍正帝厚待弘皙,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长久以来,对于雍正帝继位的各种蜚短流长不断,而厚待废太子胤礽与其子弘皙,是为了拉拢宗室之人对于自己的支持,也是对于那些攻讦自己的言论的反击。
胤礽终究是当年康熙帝膝下唯一存活的嫡子,而弘皙是深受康熙帝宠爱的皇孙,这是满朝上下尽人皆知的事情,雍正帝只有尽力善待,才能显示出他与胤礽、弘皙之间的和谐,也才能侧面彰显其继位的合法性。
再者,胤礽与弘皙非常识趣,也是获得厚待的主要原因之一。
康熙时期,胤礽生活奢靡贪婪无度,对于朝臣还有自己的手足兄弟们,态度都相当骄横,康熙四十二年,胤礽的靠山索额图被处置之后,胤礽变本加厉,行径之恶劣,相对于以往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后来胤礽被废黜的主要原因。
然而到了雍正帝这里,胤礽仿佛变乖了很多,或许是看到了雍正帝用雷霆手段处置了那些敢于反对他的兄弟,震慑到了胤礽,而弘皙自然也不呆,对于情势认得很清楚,便对雍正帝低声下气毫无逾越骄纵之态,做个乖宝宝,获得了雍正帝的好感。
尽管如此,生性多疑做事谨慎的雍正帝,也没对弘皙放松警惕。
康熙晚年在昌平附近的郑家庄兴建了王府,而这里成为了之后弘皙父子的住处,雍正帝对弘皙的生活待遇非常照顾,但也派驻了大量的守卫,名为守护,实也是监视。
乾隆登基,弘皙的命运彻底改写弘皙乃是康熙帝的嫡长孙,身份贵不可言,而按照当年康熙帝的重视态度来看,若是胤礽并没有被废黜,那么弘皙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胤礽之后继承大统的不二之选,只可惜,命运并没有按照常理进行,弘皙终究与皇位失之交臂。
受到雍正帝多年的眷顾厚爱,但弘皙心中对于皇位的执念可未必会消散,毕竟当年他距离皇位实在是太近了,只是差那么一点,他怎能甘心。雍正帝驾崩后,弘皙也确实蠢蠢欲动。
乾隆登基初期,弘皙与庄亲王胤禄、宁郡王弘晈、正黄旗满洲都统弘昇、贝勒弘昌等人“结党营私,行事诡秘”,时常聚集在一起监理机构,谋划分工,甚至还对乾隆帝进行诅咒,最终,这些事被乾隆帝所发觉,弘皙等人被投入宗人府问责审讯。
短短三个月之内,在乾隆帝亲自过问之下,“弘皙谋逆”迅速终结,弘皙被乾隆帝革除爵位,其亲王爵位由其第十弟弘㬙所继承,并降等为郡王。弘皙谋逆也是康熙时期“九王夺嫡”的一个最终延续,除了弘皙,庄亲王等人均受到了牵连惩处。
弘皙敢于搞小动作,除了其自身对于皇位继承的那一份执念之外,同时也是对于其自身未来的一种担忧。
事实上,雍正帝与乾隆帝完全是两种人,雍正帝表面上寡恩刻薄,但对于自己的支持者与真正的能臣等都非常眷顾,然而乾隆帝虽然自称效仿康熙帝“仁德”,却是个十足的刚愎自用的虚伪之人,是真正的冷酷绝情。
在弘皙看来,乾隆登基皇位未稳,自己尚且还能保全雍正朝的状态,但是等到乾隆帝根基稳固,势必对于前朝进行清洗,这在历朝历代都不是什么少见的时期,而是一种惯例,尤其是乾隆帝这种性格的人。除了弘皙,庄亲王等人也有相同的考虑,所以才会选择向其考虑。
事实证明,弘皙等人的忧虑并不是杞人忧天。
乾隆这个带孝子,登基之后对于雍正朝的诸多功臣大加挞伐,鄂尔泰、张廷玉、李卫等无一幸免,甚至田文镜死后都不得安宁,被乾隆帝扒掉了坟冢平掉了墓碑,张廷玉作为当年雍正帝的心腹重臣,也是雍正特意留给乾隆帝的肱骨,但其下场却是相当悲催。
弘皙虽然是个庶子,但他却是康熙帝膝下仅存嫡子胤礽的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话,他是继承顺序仅次于其父亲嫡长子胤礽的嫡长孙,再者,他深得康熙帝的宠爱,而被乾隆帝引以为豪的那点子“圣祖宠爱”,与弘皙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弘历的生母熹贵妃钮祜禄氏,原本只不过是王府中的一个格格,也就是个侍妾,其出身根本无法与弘皙相提并论。若非胤礽被废,还有雍正帝时期正式确立的秘密立储制度,单纯就出身来说,弘历并不具备登临皇位的优势,他无法与弘皙相争,从这个角度,弘历也容不得弘皙。
康雍两朝受尽尊荣宠爱的弘皙,最终被乾隆帝幽禁至死,表面直接原因是因其“谋逆”,可即便弘皙没有谋逆,他的结局也不会多好,弘皙之事,只是皇家内里相互争斗的一个缩影,他是皇族内争的一个牺牲品。
背荆负罪解释?
负荆请罪的意思是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方责罚。1、负荆请罪 [ fù jīng qǐng zuì ]
2、负荆请罪详细释义: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生活中哪些时候会让你觉得很累?
恋爱阶段的你,为了讨好喜欢的人风雨无阻,最后换来一句不可能,累,可又能怎样,毕竟你爱过的人。
看着堆积如山的工作,累,可又能怎么样呢,还得继续干。为了家庭,为了自己,或许会让自己有些动力。
工作了一周,难得休息日,孩子起的比你还早,你要陪孩子玩,累,可是看到孩子那天真的笑,再累也是值得的。
生活太多的瞬间感觉很累,可生活就这样,累了不怕,有一个让你继续不怕累的理由就好。
吕布被杀死之后?
貂蝉的命运流传有多个版本。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闭月”之貌。貂蝉多美呢?原著道:“又诗曰: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舞罢,卓命近前。貂蝉转入帘内,深深再拜。卓见貂蝉颜色美丽,便问:此女何人?允曰:歌伎貂蝉也。”
吕布的妻子不是貂蝉,董卓身边的貂蝉(实为刁蝉)是曹操所献。如果不分历史人物还是虚构人物,论起汉末三国最知名的女性可以列出不少来,比如曹操的卞夫人、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著名的美女大乔、小乔,还有才女蔡文姬等等,但她们在后世的名气如果跟貂蝉比起来那还是相差不少。
作为艺术形象的貂蝉貂蝉这个人物始见于《三国志平话》,在《三国演义》里被进一步渲染。在这些作品里,貂蝉是司徒王允府里的丫环,目睹奸臣董卓篡权,月下焚香祷告上天,希望为主人分忧,恰巧被王允撞见,于是收为义女,遂定连环计。
王允先把貂蝉许给吕布为妻,又献予董卓为妾。貂蝉嫁给董卓后又对吕布保持暧昧,周旋在二人之间,吕布不乐。一次,吕布和貂蝉在凤仪亭相会,貂蝉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却被董卓撞见,董卓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要刺吕布,吕布逃走,从此二人生疑。王允便趁机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随后貂蝉成为吕布之妻。吕布败亡前貂蝉再次出场,吕布白门楼被杀后貂蝉不知所终。
才貌双全、能歌善舞、舍身取义,让貂蝉的形象深受后世的喜爱,于是有人对她的身世也进行了许多“考证”,关于她的出身至少有四种说法:一是永年,来源于当地民间传说;二是临洮,来源于《三国志平话》;三是米脂,来源于陕北民谣和传说;四是忻州木耳村,来源于元杂剧。
传说、平话、民谣、杂剧都属文艺作品的范畴,不能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史料,用这些作为依据所“考证”的结果,自然不足为信。
艺术形象的貂蝉是怎么死的?在民间,关于美女貂蝉的下落存在着“惨死”和“善终”两大系列。
“惨死”系列里面有三种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昆剧《斩貂》中描述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斩首,他的妻子貂蝉被张飞转送给了关羽,但关羽拒绝接受这位带有污点的女子,恐其水性杨花、朝三暮四,唯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节,于是乘夜传唤貂蝉入帐,拔剑痛斩美人于灯下。
第二个版本出自明剧《关公与貂蝉》,剧中貂蝉向关羽痛诉内心的冤屈,并详细讲述了自己施展美人计为汉室锄奸的经历,以此赢得了关羽的爱慕与景仰。但是关羽最终决定为复兴汉室而献身,貂蝉也只好怀着满腔柔情自刎,以死来证明自身的政治贞操。
第三个版本讲述的是貂蝉在关羽的庇护下逃走,削发为尼,但曹操派人追捕。为了不使关羽等人难做,貂蝉毅然拔剑身亡,一缕幽怨的香魂,随着国家大义而去。
“善终”系列也同样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貂蝉最终出家为尼,并以佚名的方式写下了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以此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政治贡献,最终在尼姑庵里寿终正寝。
第二个版本则是说关羽没有贪恋女色,而是护送貂蝉回到其故乡木耳村。貂蝉则是一直守节未嫁,最终被乡人建庙祭奠。
第三个版本称貂蝉被关羽纳为小妾,并送往成都定居,但是关羽却没有想到自己最后竟是兵败身死,而可怜的貂蝉从此流落于蜀中,成了一名村妇而已。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貂蝉这个人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貂蝉是什么样的呢?貂蝉容貌出众,一曲“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 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让她跻身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行列。但是与西施、王昭君、杨玉环等其他三位美女不同,貂蝉的事迹在史书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董卓确实有过一个奴婢,吕布跟她有过私情。《三国志》记载:“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但这个奴婢是不是名叫貂蝉,史书并未说明。有人认为这个奴婢就是貂蝉无疑,后来成为董卓的小妾,依据是今甘肃省临洮县梁家村有貂蝉墓,貂蝉作为董卓的小妾死后葬在了董卓的老家合情合理。但是,这个说法有致命的错误,先不说这座墓建于何时、有没有后人的伪托,就说这个地方都不对。董卓的家乡确实是临洮,但汉末的临洮是今甘肃省岷县,而不是现在的临洮县。
董卓的这个奴婢后来是否成了吕布的妻子,也不太好说。吕布有妻子,还有女儿,在史书上这些都有记载,但他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史书却没有说。推测一下,吕布从家乡五原郡出来的时候已经20多岁了,按照当时的风俗他应该已经成家了,吕布手下有魏越、魏续兄弟俩,吕布对他们格外信任,史书说吕布他们有“有外内之亲”,似乎暗示吕布的妻子或许姓魏。
当然吕布也可以娶貂蝉作小妾,但没有证据。在古人的姓氏中,似乎只有姓“刁”而没有姓“貂”的。貂和蝉都是动物,在汉代皇帝的侍从官员们帽上经常装饰这两种东西,所以“貂蝉”合称时借指达官贵人,不太像一个人名。
历史上并没有貂蝉这个人,这多少让喜爱貂蝉的人失望了。
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
红楼梦其实就是一个朝代一个家族兴衰的缩影
字字看来都是血,没有一处败笔,没有一处废笔,红楼梦,曹雪芹一共写了几千人,几百人至少性格鲜明,寥寥几句话就把一个人的性格或心思跃然纸上,看似普通,其实仔细分析,却大有文章,
相信看红楼梦的人,一般不会把它当小说,而是当真实的历史来看,因为写的是活灵活现,真切入骨,比真实的历史更细腻传神,都是笔者的心血。
我自己解读的来分析一下贾母的一个动作,针对不同的人,送不同的东西,它的背后含义
王夫人悍然抄检大观园,王熙凤带人一通抄检,当晚就又病发了。她下红之症频发,证明她的身体岌岌可危,别说生儿育女,生命都受到威胁,
妙的是抄检大观园第二天,仿佛不知情的贾母吃饭时突然送了半碗粥给病中的王熙凤。而同样生病的李纨却没有。贾母此举看似关爱,实则粥中隐含王熙凤的悲剧人生。令人细思不免一声叹息。
贾母吃饭,一般都是李纨王熙凤伺候,如今李纨王熙凤双双病倒,定会派人知会贾母。抄检大观园瞒不住,贾母不说不提,不过是给王夫人脸罢了,
贾母既然知道,就不会不表态,送给王熙凤的粥,以及分给贾宝玉、贾兰、林黛玉的菜,正是曹雪芹有意令贾母借送菜表达的态度,
贾母送菜非常有讲究,贾宝玉、贾兰都是肉,林黛玉是鸡髓笋,王熙凤只有粥。看似因人而异,对照个人秉性送出。却正表达出贾母对抄检大观园的态度
抄检大观园本质上是邢王二夫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催生的事故。是贾家长房和二房的争持。贾母对此心知肚明。王夫人借抄检大观园整顿怡红院影射林黛玉,贾母同样清楚。她对这些都无能为力,只能送一碗鸡髓笋,
表达骨肉血亲骨髓相连的意思,是令王夫人住手!
荣国府继承权一分为二,贾赦袭爵,贾政袭爵产不是贾母能干预的。能将荣国公的爵位分割,唯有皇帝能办到。贾赦虽然袭爵,可爵位的俸禄并不多
比起来,贾赦袭爵仿佛喝粥,贾政袭爵产是真的吃肉。有人说王熙凤生病当然吃粥,那为什么不给李纨一碗粥?既然想着贾兰,顺手也给李纨一碗粥才对,她也在病中不是么?
李纨与儿子贾兰,也是吃肉之人,喝粥的只能是王熙凤。这才是贾母分菜所要表达的意思
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古代继承权的关系
王熙凤没有儿子,以后继承权势必落空,而李纨虽然守寡,但有儿子,有儿子就有家族继承权
贾母赐给王熙凤半碗粥,代表贾赦长房继承爵位所得有限。贾琏再袭爵,王熙凤也得不了更多的东西,还是喝粥的命!而贾宝玉、贾兰是王夫人儿孙,他们才是吃肉之人。
贾母这并不是警告什么,她其实是很喜欢王熙凤,只是一种委婉提醒
因为这是当然的事情,没有人可以改变,贾母不能,贾政贾赦当然也不能,任何大家族都不能,曹雪芹借贾母赐粥表达出王熙凤贾琏夫妇在荣国府继承上的劣势。也解释了王熙凤为什么那么贪财。用月钱放高利贷;四处包揽诉讼,赚黑心钱。皆因她如果不做,荣国府的家业也到不了她手中。自己辛辛苦苦替人管理的富贵,等到贾宝玉成亲就会彻底失去
那时候回到贾赦那边,贾琏就算袭爵,靠俸禄也保证不了富贵的生活,只能像邢夫人那样抠搜
王熙凤敛财,拿的是荣国府的钱生自己的蛋,王夫人对此当然有微词,姑侄二人的矛盾也由此而生。加之王熙凤再没有儿子,她最终还是一个悲剧人物下场
王熙凤贪财、狠毒、不积阴骘,无所不用其极,这种性格与她没有安全感有关
没有儿子是那时代女人集体的悲哀,若再没有钱财保证,晚年生活不知道将如何自处
贾母的尊荣儿孙绕膝,在于贾母的身份、地位、财富缺一不可
就说刘姥姥能够被女婿狗儿赡养,同样也是有几亩地几间房子,她的财富比例足以吸引女婿狗儿才行。如果都没有,狗儿还会赡养她?
曹雪芹借贾母之手,查抄大观园这么大的事,贾母没法直接表态,直接肯定或者否定王夫人或者王熙凤,用送的肉和粥来表达一个家族人物的命运,
这种小细节,一般读者是很难细心体会的,
曹雪芹很多这种细致入微,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描写,真正是处处隐含了故事人物的良苦用心
再讲一个细节之处能展现人物性格的地方,
贾母很少给人过生日,为薛宝钗过一次,为王熙凤也过一次,也并不是随意过,都是有目的的
贾母第二次替晚辈张罗生日,规模比替薛宝钗张罗的要大,这回对象是王熙凤,贾母竟号召全家老幼集资凑份子,替王熙凤大办一场,
等到商讨个人出钱之时,出现了有意思一幕。李纨要和尤氏一样拿出十二两,贾母听闻马上阻止,说李纨的分子他老人家替出了
王熙凤又马上出声,说贾母大包大揽出钱,过后算多了该心疼,不如李纨这份钱她替嫂子出了。贾母听后果然高兴,但这个钱最终王熙凤也没出,
这里王熙凤该有多会说话?既表面上怼最高层贾母,又让贾母高兴,
——贾母忙和李纨道:“你寡妇失业的,那里还拉你出这个钱,我替你出了罢。”凤姐忙笑道:“老太太别高兴,且算一算账再揽事。老太太身上已有两分呢,这会子又替大嫂子出十二两,说着高兴,一会子回想又心疼了。过后儿又说:‘都是为凤丫头花了钱。’使个巧法子,哄着我拿出三四分子来暗里补上,我还做梦呢。”说的众人都笑了
——贾母笑道:“依你怎么样呢?”凤姐笑道:“生日没到,我这会子已经折受的不受用了。我一个钱饶不出,惊动这些人实在不安,不如大嫂子这一分我替他出了罢了。我到了那一日多吃些东西,就享了福了。”邢夫人等听了,都说:“很是。”贾母允了
王熙凤人精,既没让贾母多出,又让她高兴,让其他人也没话说,
王熙凤听闻贾母不让李纨出钱,自己张罗要出,以她的伶俐,如何不知道这是出头的机会。她表现出要替李纨出钱的架势有三个好处,
王熙凤表现出与李纨妯娌间的亲近。按说李纨与王熙凤是叔伯妯娌,本就隔了一层。王熙凤又是接了李纨的班管理荣国府,若说李纨完全没芥蒂不可能,
王熙凤替李纨出钱,可以让贾母看到小妯娌亲近,家和万事兴,老人家喜欢这个,
还有,王熙凤虽是王夫人的侄女,李纨却是王夫人儿媳妇。从亲疏角度,哪怕她们有血缘关系,姑侄也不如婆媳关系近。荣国府的当家人是王夫人,王熙凤这个管家人对李纨好,就是对王夫人忠诚,
这种人情世故,王熙凤看得透,玩的太明白,
王熙凤不过是说说,她最终一分钱没拿,不掏钱的一句话,让李纨省钱、贾母省钱、王夫人满意,她自己赚名声,
一般谁有这种刹那间的机灵考虑这么多层关系呢,这些曹雪芹都没有直接说,只是白描王熙凤的举动,但透露出来的信息量很大,完全把王熙凤这个人精,通过一段对话,表现的玲离尽致,下场不好,没有李纨好,李纨守中,不参与府中争执,一心一意辅导儿子,所以最后贾家抄家也没影响到她,贾家最后只有李纨享受到贾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