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称好蚂蚁庄园,为啥刘备曹操孙权都没有一个能实现天下一统?

2024-08-05 09:54:54 77阅读

司马称好蚂蚁庄园,为啥刘备曹操孙权都没有一个能实现天下一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士族”,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贵族,在士族制度下,垄断仕途,左右朝政,盛极一时。

司马称好蚂蚁庄园,为啥刘备曹操孙权都没有一个能实现天下一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官吏多以经术起家。一些强宗大姓开始让族中子弟读书,从而入朝为官,得势之后转而发展家族财势。时至东汉时期,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这些家族把持政权,兼并土地,经营庄园,割据一方,逐渐形成了名门大族。由此,“士族地主”形成,为后来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在三国里,根本就不存在英雄!曹操、刘备、孙权都只是三国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已,而下棋者就是三国的士族们。一场三国争斗的游戏,不过是士族们对权力进行二次分割的棋局而已。

萌芽于西汉的士族,在东汉得以壮大,他们的力量直接威胁到了皇权。于是东汉皇帝引入外戚、宦官的力量去削弱士族的力量。可惜为时已晚,士族的力量在东汉已经无法制止。当一个人拥有更多的权力时,他就会有更多的欲望。而当士族们拥有绝对的力量后,皇权就成为了他们唯一能争夺的目标。

东汉覆灭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宦官、外戚争权乱政。而是士族阶层侵蚀了皇权的力量,皇室的衰微让皇权成为了无主之物,士族们展开了相互的竞争!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因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所以曹操也被称为宦官之后。曹操的家世让士族们所不耻,刚开始没有士族愿意支持曹操,曹操才迫不得已推出“唯才是举”的举措。唯才是举的实施无异于给了士族阶层当头一棒!他们的地位开始受到动摇了,这是士族们绝对不能接受的!他们开始纷纷向曹操抛出橄榄枝,以挽回他们的被动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士族支持曹操,曹操的势力才变得越来越大。而曹操集团主要是由四大士族支撑,分别是颍川荀氏、弘农杨氏、颍川陈氏、司马家族。

荀攸、荀彧,一个是内政高手,一个是奇策谋士,他们使曹操的内外政局有了极大的发展;弘农杨氏,可谓是“四世三公”;颖川陈群是曹操集团里陈氏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用还是之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司马家族的家长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世人称其为“司马八达”,尤以司马懿最善谋略。这个家族是三国游戏里最大的赢家。

正是由于这四大士族支持了曹操,曹操才得以一展逐鹿中原的抱负。但是士族们同时也控制了曹操?!不管是在朝堂之上,或是战场之上,士族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掌握着可以让曹操覆灭的滔天权力!

曹操毕竟是曹操!曹操为了制衡和摆脱士族的控制,将自己的族人引入了朝堂,例如曹仁、曹休等等。曹操杀杨修、诛孔融都是给他背后士族的一个警告。因此,曹操与士族集团的关系还算是均衡的,能达到相互制约。

但是刘备与士族的关系就比较惨了,他可谓是士族的附庸品!😄。

刘备集团早期的班底是关羽、张飞,以及他的亲家糜竺,没有一个士族支持刘备,这样的情况对于刘备来说是致命的。幸运地是刘备之后获得了诸葛亮的支持,诸葛亮的才华对于刘备而言是次要的,其背后的荆州士族力量才最为重要!刘备因为有了诸葛亮,所以获得了荆州士族的支持。荆州士族给了刘备兵源以及粮草,刘备这才有了与曹操、孙权争夺天下的资本。

刚开始刘备还能用自己的原班人马来制约荆州士族,但之后随着原班人马的老去,荆州士族掌握了朝堂。刘备定都成都之后,益州本土的士族与荆州士族展开了争斗,最终还是荆州士族获得了胜利。

放眼刘备集团,只剩荆州士族一家独大,刘备对此也是无可奈何。所以刘备托孤,也只能找诸葛亮,除了荆州士族,他别无选择。蜀汉最终沦为一个被荆州士族操控的政权。

刘备是被荆州士族所控制,孙权与士族集团间的关系则是相爱相杀,连绵不绝,东吴的内部消耗从未停止过,但是孙权最终战胜了士族集团👍!

当孙权从其兄孙策手里接过江东政权之后,江东士族本想趁机夺权。当时江东有陆、顾、张、朱这四大士族,他们是江东最大的势力。幸运地是孙权得到了以顾雍和陆逊为代表的士族支持,才得以稳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孙权与江东士族相互合作,让东吴政权得到了发展及扩张。

孙权一直在等打压士族的时机,直到两宫相争,孙权的时机到来了。东吴赤乌四年,年仅33岁的太子孙登去世,之后孙权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八个月后,又封第四子孙霸为鲁王。于是孙霸与孙和展开了明争暗斗,文武大臣划分为了两派。太子孙和的支持者是丞相陆逊、太常顾谭、将军朱据等等,他们都是江东四大士族的成员,而他们之所以支持太子,是打着维护正统的旗帜,扩大自己的权力和政治影响力。

鲁王孙霸的支持者有大司马全琮、骠骑将军步骘、中书令孙弘、侍中孙峻等等。这群支持者皆是寒门出身,他们是皇权的附庸,而他们之所以支持孙霸,是为了保护皇权,避免士族一家独大情况的发生👍!

二宫相争的结果是孙权罢黜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孙权用两个儿子的牺牲为筹码,将太子党的骨干成员处死或者流放,士族的力量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而鲁王党的寒门成员们强势崛起,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寒门权力的扩大也就加强了皇权的统治力量,孙权就此打败了士族力量。

曹操与士族的制约关系;刘备与士族的依附关系;孙权消灭了与士族的关系。这三位出身各异的皇帝,用一生的时间与士族间展开争斗,可三国的最终结果还是士族获得了胜利,这一切都源于曹丕向士族力量的妥协!!!

曹丕称帝后,极其防备自己的族人,如曹仁、夏侯氏等,因为他们手中都握有重兵。他为了打压本族势力,就开始大力扶持士族势力。最重要的是他通过了陈群提议的“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的内容就是以人的家世为主要标准选拨官员。结果就造成了士族彻底垄断了朝堂和军事,士族的权力最终超越了皇权!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夺取了曹魏的皇位,以洛阳为都城,建立了西晋。司马氏作为超级士族,成为了最大赢家,其余的士族皆依附于司马氏。

我常常这样想,少数人掌握多数的资源的情况终会有破灭的时候。

飞入寻常百姓家诠释的是什么意思?

一只小小的燕子,竟然将世事的轮回与历史的兴衰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一首《乌衣巷》让“诗王”白居易也赞不绝口、心服口服。

一、见山不是山

有人说,文学家、艺术家有着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普通人眼中的山山水水,在他们眼中,在意的却是山水背后隐藏的故事。

又有人说,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关于这一点,辛弃疾有一首词说得很好: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同样是写史,刘禹锡在《西塞山怀石》中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很多人认为是咏史之冠,甚至压倒元稹和白居易,但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出,大家便一致认为,上一首诗的境界,无论如何无法与此诗相比。

朱雀桥、乌衣巷已然衰败,昔日流连于王公贵族深宫大院的燕子,如今也只能往返于寻常百姓人家。通篇没有一个字写史,但燕子身份巨大的落差,却写尽了历史的变迁,这岂不正是辛弃疾所说的“天凉好个秋”的意境吗?

二、风水轮流转

以前上学时,我最怕古诗词中的典故,那时没有手机、电脑,度娘亦未诞生,一首诗词经常卡在一两个典故上。而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忽然发现,用典真好,看破不说破,一个词可以省去很多话语。

刘禹锡喜欢用典,一首《乌衣巷》出现多个典故。如果不懂东晋时南渡的琅邪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庚氏、高平郗氏四大家族,“王谢堂前“就会难倒一批人。

诗中,桥边的野草、巷口的夕阳,写出了曾经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万事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轮回,风水在轮流转着。

昔日西晋的楼船铁马征服了东吴,以致“金陵王气黯然收“;转眼间,司马家天下也南渡避祸,偏安于建康(今天的南京);可惜,好景也不长,曾经权倾天下的王谢家族也早已衰落。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

生老病死命运轮回

年月更替兴衰轮回

宇宙永恒 青春却一去不回

杭盖乐队《轮回》中的歌词,也许说明了一切。

三、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字梦得,据说他的母亲在怀他后,梦见治水的大禹来给她送儿子,因此而得名,“锡”在古代是“赐”的意思。但他的从政之路是极不顺利的,作为革新派的代表,他卷入了“二王八司马”一案,以致数次被贬。

但是,刘禹锡在兴衰的轮回中看透了世事,因此,不管他身处何处,始终是乐观向上的,于是便有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诗句。

正是这种豁达,让他即便身处逆境,仍然能够坦然面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健康的随遇而安的心态也让他身心康健,最终活到七十高寿。

而同样名动天下、也是“二王八司马”之一的柳宗元,却没有这种境界,他的诗词文章中总是透露出悲观的思想,这直接影响到他的健康,最终只活了47岁不到。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十六国、南北朝,其实围绕的中心就是“五胡乱华”。

汉末三国、三归归晋、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东晋十六国、北魏一统北方、南北朝、后三国时代,隋文帝 一统天下。

这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概脉络,为什么这段历史如此丰富多彩,可是却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呢?

01.三国归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最终以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为东汉画上了句号,这一年是公元220年。

从此之后,天下三分,先后建立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

对于这三个国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只是说两点:

第一,刘备以汉室宗室的身份,建立的王朝,国号为汉,但是当时刘备政权最巅峰的时候也不过占据部分荆州 ,以及整个益州,实力弱小,所以他这个“汉”跟东、西两汉完全难以相提并论。

再加上后来西晋是继承曹魏大统,以曹魏为正统,就不承认刘备的“汉”,毕竟以曹魏的说法,汉朝自汉献帝禅让之后就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史书上都以“蜀”来称呼刘备政权。

如此一来,后人往往以蜀汉来称呼刘备建立的政权,算是不偏不倚,既承认了刘备的国号,也不否认曹魏的正统地位。

第二,三国的国都分别是:曹魏定都洛阳,蜀汉都城成都,而东吴的都城开始是武昌,后来迁都建业,这也是建业第一次成为国都。

公元280年,西晋灭亡东吴,自汉末三国以来的割据局面正式结束,中国大地再次迎来一段短暂的统一时代。

从三国建立,到三家归晋,正好是60年时间。

02.八王之乱

司马氏政权的建立并不是如同曹魏、东吴、蜀汉一样靠自己打下来的。

而是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发动内部政变,最终取代了曹魏。

有鉴于此,司马炎建立晋朝之后,为了维护自己司马氏的统治,抗衡强大的士族阶级,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宗室子弟为王。

不仅如此,这些封王在封地上还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税收的权力。

基于此,在晋朝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时期,因为皇后贾南风弄权,引起宗室的不满,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

所谓“八王之乱”,指的就是宗室亲王为了获取最高权力而引发的内乱,只是其中最主要参与者有八个,所以被称为“八王”。

最终晋惠帝司马衷暴毙,晋怀帝司马炽继位。

八王之乱始于公元291年,终于306年,历时十六年。

要知道,自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再次一统,天下早已大乱数十年,现在西晋刚刚安定不久,再次爆发内乱,诸王互相攻伐,导致全国不少地区都遭到严重破坏,百姓再次民不聊生。

03.五胡乱华

从三国后期开始,中原人口剧减,魏晋两朝不断“招抚五胡”,这段期间内迁的五胡约有数百万,一度达到“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甚至到西晋末年,少数民族人口已经数倍于汉人。

八王之乱后,晋朝国力空虚,民生凋敝,军事力量迅速衰弱,失去对各地方的控制,导致民怨四起,各种政权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先后出现。

在百余年内,先后由胡人、汉人建立了数十个大小不等、强弱各异的政权,由于这些政权大部分都是胡人建立,而这些胡人中又以匈奴、羯人、氐人、羌人、鲜卑最强大,所以被称为“五胡”。

在胡人建立政权之前,汉族占据支配地位,自然是汉尊胡卑,可以想象,当胡人政权建立之后,占据主导地位的胡人会如何对待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汉人。

公元304年,晋朝宗室还忙于内乱之时,氐人领袖李雄占据曾经蜀汉的都城-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

同一时期,匈奴人刘渊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自称“汉王”,史称“汉赵”,或者“前赵”。

成汉与前赵的建立,为五胡乱华拉开了序幕。

公元311年,前赵皇帝刘聪攻破晋朝都城洛阳,俘虏晋怀帝等王公大臣,并对洛阳百姓大肆抢掠屠戮,史称“永嘉之乱”。(永嘉是晋怀帝当时的年号。)

313年,晋怀帝被杀死,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继位。

316年,汉赵皇帝刘曜攻破长安,晋愍帝出城投降,西晋正式灭亡。

04.衣冠南渡与东晋十六国

随着洛阳、长安两次被胡人建立的政权攻破,两代晋帝先后沦为俘虏,北方百姓沦为胡人刀下的冤魂,但是却无可奈何。

这时候,强大的士族集团也开始慌了,他们开始争相向南方逃亡。

因为百姓无力逃亡,所以这才难逃的主要人群都是士族集团,所以这次逃亡有了一个很美的名字——“衣冠南渡”。(衣冠指的是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代指士族。)

与士族一起逃亡的,当然还有天下最大的士族集团,那就是晋朝宗室,司马家族的人也有不少逃到了南方,比如琅琊王司马睿。

公元317年,也就是在东晋晋愍帝被俘的次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从此之后偏安一隅。

与此同时,北方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政权)、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成汉(巴氐)等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当然,事实上北方并不止有这十六个政权,只是其他的太小,影响力不足,以这十六国最具有代表性。

这段时期,统称为“东晋十六国”,整个中华大地再次陷入长达两百多年的分裂时期。

05.前秦,北魏

公元376年,五胡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前秦攻灭前凉、代国,实现北方统一,与南方的东晋王朝隔江对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之后,发动数十万大军进攻东晋小朝廷。

两军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以弱胜强,前秦大败亏输,从此之后一蹶不振。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随之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状态。

386年,拓跋珪趁着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后来又改成魏国,史称“北魏”。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再次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的分裂状态。

06.南北朝

公元399年,东晋孙恩在会稽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纷响应,朝野震惊。

公元402年,因为孙恩反晋造成京都防御空虚,前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趁机夺权,于403年逼迫晋安帝禅让,建立楚国,史称“桓楚”。

不久之后,下等士族出身的刘裕举兵讨伐桓玄,各地纷纷响应,最终消灭桓玄,迎回晋安帝。

俗话说“屠龙者终成恶龙”,消灭桓玄的刘裕成为了下一个权臣,以讨伐桓玄之功,刘裕诛锄异己,开始统领朝政。

但是刘裕不愧是“南朝第一帝”,执政期间,刘裕对内灭卢循、取岭南,平刘毅,并荆江,尽吞荆扬。

对外攻灭南燕、灭亡谯蜀、北灭后秦,先后立下不世之功。

公元419年,刘裕派人弑杀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是为晋恭帝。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禅位,登基称帝,国号为“宋”,史称“刘宋”,或者“南朝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从317年到420年,东晋虽然持续了一百多年,但是一直偏安一隅,并没有能收复被司马氏所断送的中原大地,使得中原百姓遭到胡人屠戮,惨不忍睹,所以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晋,这两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小透明一般的存在,他们的统治者也难以受到后人的尊敬。

07.南朝

南朝是四个朝代的统称,分别是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南朝宋:起于宋武帝刘裕,是南朝第一个朝代,因为承自东晋,也被认为是正统王朝,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王朝,历经十帝,享国59年。南朝齐:477年6月,南朝宋宰相萧道成在家午睡,突然间皇帝刘昱闯了进来,一箭射中萧道成的肚脐,使得萧道成怀恨在心,于7月买通刘昱的侍臣弑杀了皇帝刘昱,扶宋顺帝为帝。479年,萧道成逼迫宋顺帝禅位,建立齐国,史称“南朝齐”。南朝梁: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本是南朝齐的宗室,趁着南朝齐内部不稳,举兵攻入都城,杀掉皇帝萧宝卷,改立萧宝融为帝,后来让萧宝融禅位,自己建立了南朝梁。南朝陈:公元554年,北方的西魏发兵突袭将领,梁元帝被俘之后遇害。陈霸先杀死王僧辩,立萧方智为帝,控制朝堂,之后篡位称帝,是为南朝陈。

从南朝宋,到南朝陈,都是偏安于江东,以建康为都城,与北方王朝隔江对峙,这四个王朝都是通过内部权臣上位,所以整个南朝虽然势力弱小,但是南方倒是一直处于一个王朝的控制之下,并未如北方继续分裂。

08.北朝

北朝是五个朝代的统称,分别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与南朝不同,北朝自北魏之后,就开始分裂为两朝并存,所以在南北朝后期,整个中国其实是处于三国分立时代,相较于魏蜀吴三国,这段时期又被称为“后三国时代”。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鲜卑族)一统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528年,北魏发生了一件十分令人震惊的事,北魏孝明帝元诩的亲生母亲胡太后,竟然毒杀了皇帝。

消息传出,天下震惊,朝野愤慨,元诩的岳父尔朱荣趁机兴兵作乱,攻下国都洛阳,将胡太后以及被她扶立的幼主皇帝沉河,又将文武大臣2000余人全部杀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

高欢原本是尔朱荣的亲信,曾劝尔朱荣称帝,但是被尔朱荣拒绝了,尔朱荣扶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

530年,孝庄帝在宫中刺杀了尔朱荣,尔朱氏家族起兵讨伐孝庄帝,孝庄帝战败身死。

531年,高欢起兵,次年攻入洛阳,推翻尔朱集团,拥立孝武帝元修,自己成为北魏的实际掌控者。

534年,高欢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

而被赶走的孝武帝投奔关中大行台宇文泰,不久被宇文泰杀死,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是为西魏。

从此之后,北魏一分为二,东西魏虽然名义上的皇帝都是北魏皇室后人,但是实际统治者则分别是高欢与宇文泰。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逼迫东魏皇帝禅位,建立北齐。

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在宗室的帮助下逼迫西魏皇帝禅位,建立北周。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终于再次一统北方,但是没多久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大权再次旁落,这一次花落到了杨家。

公元581年,杨坚受禅让代周称帝,建立隋朝,不久之后,隋灭南陈,中国大地再次迎来了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除了西晋曾有短暂的统一之外,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阶段,尤其是北方自从五胡乱华之后,一直处于被胡人政权统治的阶段,民族矛盾严重。不过,这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互相融合,为盛世大唐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说江湖上多闻武二郎名字?

宋江要是听说过武二郎的名字才怪了呢,他这不明摆着,分明是说给柴大官人听的!

可以说,宋江仅凭一句话,在武二郎的心里就把养了他一年的柴大官人给比下去了,而后又通过几日的相处,赢得武二郎的心。这就是宋江这个《水浒》中社交大师的厉害之处。

这时候有人会问了,有那么夸张吗?你怎么知道武松是这么想的?

别急,咱们回顾下《水浒》小说中这一段内容,你就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人情世故的门道了。

宋江当时原话是这么说的:

“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

宋江是听谁介绍武松的呢?

当然是柴大官人。

当时因为宋江不小心踩翻了武松取暖的火锨,弄了武松一脸灰。武松愤怒地站起身,薅着宋江的脖领子就要揍他。

庄客劝不住,柴进是过来给宋江解围的。当时柴大官人指着武松向宋江介绍道:

“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今在此间一年矣。”

一年前,武松在清河县跟人家打架,以为自己打死了人(其实是把人打晕了),就慌忙跑路。当时武松身上盘缠不多,听说沧州的柴大官人仗义疏财,喜欢结交天下好汉,无论犯下什么事儿,只要到他的庄子上,他都会款待。所以,武松就逃到了柴进的庄子上。这一住,就是一年。

宋江是杀了阎婆惜后,也逃到了柴进的庄上。柴进听到宋公明来投奔他了,马上摆下酒席,又安排庄客作陪,来招待宋江。

这酒从中午一直喝到了傍晚。酒过多巡后,宋江不仅有些醉,还走肾了。所以,就起身上厕所。

柴大官人一看宋江起身如厕,怕他天黑摔着,就差一个庄客打着灯笼跟着宋江。

去厕所的途中,经过一个走廊。一个大汉因为害了疟疾,正在廊下用火锨取暖。宋江因为醉酒头重脚轻,一个不小心,一脚就踩在了火锨的把头上,把那火锨里炭火,都掀在那汉脸上。

这个烤火的大汉,其实就是武松。

武松那爆脾气,怎么忍得了这个,他愤怒之下,一把就薅住了宋江的脖领子,大喝道:

“你是甚么鸟人?敢来消遣我!”

那个给宋江提灯笼的庄客,慌忙叫道:

“不得无礼!这位是大官人最相待的客官。”

你仔细想想,武松心思缜密,眼前这黑汉子上个厕所都有人打着灯笼跟着,他岂能不知道被他揪着的这个黑汉子是柴进的贵客?

贵客怎么样?我武二郎揍的就是你这柴大官人的贵客。武松不理庄客,举起拳头就要揍宋江,嘴里还嘟囔道:

“‘客官’,‘客官’!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你听,武松举起拳头要打宋江,但他的言语之中,却表达着对柴进的不满——武二郎初来时,柴大官人也是对我厚待,但自从听了几个庄客搬弄是非之后,便疏远了我。

说完,武松就要揍宋江。

还好,柴大官人见宋江离席后迟迟不归,便带着人来寻,拦下了武松,这才让宋江避免了挨拳头。

跟着宋江的庄客见到柴进后,马上把发生的事情复述给柴进。

柴进对武松说道:“大汉,你不认得这位奢遮的押司?”

你细品,为何柴进明明知道武二郎姓甚名谁,但却不叫他的名字,只用“大汉”代替?

就是因为此时的武松,在江湖上还是默默无闻的武二郎,再加上被柴进的庄客嚼舌头,使得柴进更加看不上他,以至于他感染了疟疾只能在走廊中靠火锨取暖。

武松在柴进心里没有位置,所以在他的口中,不配拥有姓名。柴进在听说了宋江踏翻了武松火锨之事后,不说谁是谁非,只问一句“你不认识这位奢遮的押司?”

言外之意就是,这押司大名鼎鼎,你竟然要打他?

武松能吃柴进这一套吗?

当然不能。咱看武松是怎么说的:

那汉道:“奢遮,奢遮!他敢比不得郓城宋押司少些儿!”

柴进大笑道:“大汉,你认得宋押司不?”

那汉道:“我虽不曾认的,江湖上久闻他是个及时雨宋公明;且又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

柴进问道:“如何见的他是天下闻名的好汉?”

那汉道:“却才说不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我如今只等病好时,便去投奔他。”

你看,武松回答柴进时的语气,处处透露着对柴进的不忿,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寄人篱下的感觉。

柴进问武松,宋江如何见的是天下闻名的好汉。你看武松是怎么回答的?

武松说,“宋江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等我病好了就投奔他去”。

这言外之意,不就是在讥讽柴进吗?你柴大官人待人“有头无尾,有始无终”。武松在养了自己一年的柴进面前,公然说要投奔他人,这不就是当着柴大官人的面,打他的脸吗?

柴大官人不知道是真没听出来武松的愤慨,还是装的,竟然顺着武松说:

“你要见他么?”

那汉道:“我可知要见他哩!”

柴进道:“大汉,远便十万八千里,近便只在面前。”

柴进指着宋江,便道:“此位便是及时雨宋公明。”

那汉道:“真个也不是?”

宋江道:“小可便是宋江。”

那汉定睛看了看,纳头便拜,说道:“我不是梦里么?与兄长相见!”

接下来就是宋江发挥的时刻了,老城的宋江顺势说道:

“何故如此错爱?”

那汉道:“却才甚是无礼,万望恕罪,有眼不识泰山!”跪在地下,那里肯起来。

宋江慌忙扶住道:“足下高姓大名?”

柴进这才指着武松,对宋江说出了他的姓名:“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今在此间一年矣。”

宋江马上说道:“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

很多人读到这里的时候,都会很自然地觉得宋江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因为出于客套,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最近我精读《水浒》后发现,这部小说中很多的精髓,其实都在这些容易让人忽视的小细节中。

为什么达文会这么说呢?咱们看看接下来宋江是如何做的,你就明白了。

宋江一说自己“多闻武二郎的名字”后,柴进马上道:

“偶然豪杰相聚,实是难得。就请同做一席说话。”

你看,宋江的话多管用,柴进听完他的话,武松马上就从“大汉”变成“豪杰”了。

听柴进邀请武松入席后,宋江非常高兴,书中是这么描写的:

宋江大喜,携住武松的手,一同到后堂席上,便唤宋清与武松相见。柴进便邀武松坐地。宋江连忙让他一同在上面坐。武松那里肯坐,谦了半晌,武松坐了第三位。柴进叫再整杯盘来,劝三人痛饮。宋江在灯下看那武松时,果然是一条好汉。但见: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你看吧,宋江是“携住”了武松的手,一同入席的。当时武松的心里得是何等的感激啊,宋江是闻名江湖的大哥,先是在柴大官人面前抬举了武松,柴进才邀请他一起入席。

这时候,武松估计也得跟咱们一样,在心里犯嘀咕,这宋大哥是否说的只是客套话?自己是不是够格入席呢?所以,他当时肯定会表现出迟疑的样子。

然而,宋江似乎是看出了武松的心思,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携住”了武松的手,一来让武松感到自己的热情不是客套,二来也是进一步抬高武松,让柴进和他的庄客再也不敢小看他。

而后,宋江又让弟弟宋清跟武松相见,进一步让武松感到自己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柴进邀武松落座时,宋江甚至想让武松跟他一起坐到主宾的位置,最后,他坐了第三位。

你体会吧,就在刚刚,身受疟疾的武松,还落魄地只能在走廊中取暖呢,见到宋江后,竟然坐上了柴大官人设置的酒席主宾位置上。这从地上到天上的境遇转换,全都拜宋江一路的抬举所赐。

而后,宋江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都把武松带在身边寸步不离。更有甚者,过了数日,宋江拿出些银两来与武松做衣裳。

你看吧,一般来说,能给自己做衣服的都是父母亲这样的长辈。武松自幼父母双亡,是哥哥武大郎把他拉扯大的,所以,此时给自己做衣服的宋江,已经在做父兄做的事了,武松的心中怎么能不暖?

柴进知道这事儿后,哪里肯要宋江花钱?马上自取出一箱缎匹绸绢,他门下自有针工,便他们教做三人的称体衣裳。

柴进此时已经是“亡羊补牢”了,这时候他花再多的钱,武松也不会感激他,只会更感激宋江。宋江这是用了柴进的钱,暖了武松的心。

再后来,武松要回家探望哥哥武大郎,便向柴进和宋江请辞。柴进又是大摆宴席,为武二郎送行。

柴进和宋江送武松到庄门前,宋江却让武松稍等,自己回房中拿银子。回来后,宋江对柴进说,“大官人,暂别了便来。”

啥意思?宋江的言外之意是,大官人请回吧,我要单独再去送送武松。

这时候武松和宋江一样,都是柴进的客人,要说怎么送武松,应该是柴进这个主人决定,怎么能让宋江这个客人做主呢?

怎奈,宋江这个人就是喜欢做他人的主。这时候在柴进的庄园做柴进的主,到了清风寨做花荣的主,到了梁山自然要做晁盖的主了。

就这样,宋江带着弟弟宋清,又送了武松好几里地。武松都被宋大哥的热情给弄得不好意思了,一个劲儿地苦劝宋江:“尊兄远了,请回。柴大官人必然专望。”

这时候的宋江哪里肯在乎柴大官人?他对武松说:“何妨再送几步。”

武松挽住宋江说道:“尊兄不必远送。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宋江指着道:“容我再行几步。兀那官道上有个小酒店,我们吃三钟了作别。”

就这样,宋江又把武松留住,抛开柴大官人,又和一顿属于宋江和武二郎的送行酒。

武松从小到大,哪里受到过别人这样的尊重?更何况这还是闻名天下的宋大哥?武松便道:“天色将晚,哥哥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

宋江大喜,他等的就是武松这句话。武松再不提,他宋公明就要说了。

武松纳头拜了四拜,宋江叫宋清身边取出一锭十两银子,送与武松。武松那里肯受,说道:“哥哥,客中自用盘费。”

宋江道:“贤弟不必多虑。你若推却,我便不认你做兄弟。”

你看,宋江这话说得是何等的威严?但武松听起来又是何等地温暖?

自从武松遇到宋江开始,宋大哥就把武二郎当成了最亲的小弟,对他的照顾更是从身体,到心灵,几乎是无微不至。武松自幼父母双亡,是一个极度缺乏他人关爱的人,宋江温情的关怀,恰好击中了武松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所以,此时此刻宋大哥不容置疑的威严,给武松的感受却是非常温暖的。

宋大哥都这么说了,武松只得拜受了,将大哥赠与的银子收放在缠袋里,而后,眼含热泪,辞别宋大哥。

宋江和宋清立在酒店门前,望武松不见了,方才转身回来。

结语

你看吧,武松从一个寄居在柴进庄子上的大汉,到后来的打虎英雄,其际遇的转变,正是从宋江的一句“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开始的。

在武松的心里,在读者的心中,宋江和柴进二人的水准,也仅凭借宋江的一句话就能高下立判。

怎么说呢?

你想啊,仅是刚见到武松,还差点儿挨了武松的拳头,宋江凭什么会认定武松是个英雄呢?

这其实就是宋江的特殊能力,仅仅几个照面,就能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本事。

你想啊,宋江初来柴进庄上,武松虽然不认识他,但宋江连撒个尿都有庄客提着灯笼陪着,是心细如发的武松能看不出来宋江是柴进的贵客吗?

要是把武松换成一个普通人,被柴大官人的贵客踏翻了火锨后,大概只会喊一声:“哎呦,看着点儿!”,然后,一边清理脸上的灰,一边等着宋江过来跟自己赔礼道歉。等宋江赔礼道歉后,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接受道歉。最后,继续蜷缩在避风的角落,用火锨取暖,该干嘛干嘛。

然而,武松不是一般人,他被宋江踏翻了火锨后,第一时间就揪住了宋江的脖领,大声吼他。

通过武松对宋江的反应,可以判断,要么他是个一点就着的愣头青,要么就是个具有高度自尊,又极具个性的真英雄。

此时的宋江还判断不出武松到底是哪种人,还拿不定主意。但是,柴进的到来,让他迅速判断出武松属于后者。

柴进问武松,为何宋江是天下闻名的好汉?武松却含沙射影地揶揄柴进。一个寄居在柴进庄子上的庄客,竟然因为柴进听信其他庄客的谗言怠慢了自己而公然讥讽他。由此可见,武松绝不是个愣头青,而是一个将自身的尊严看得比命都重要的好汉。

所以,看出来武二郎具有高度自尊,宋大哥就投其所好,在柴大官人面前使劲儿地抬举你,捧着你。仗义的人有的是,舍得疏财的人也很多,但是帮人能像在他人的心坎上按摩的人,整个《水浒》中,谁也比不上宋大哥。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个问题非常好。

因为这两句诗,借江南美丽的春景,抒发出诗人杜牧对历史的感喟:历史上的各代当权者不能“自渡”,信佛又能如何。

如果全面理解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能了解我国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民生黑暗的时代,也是思想变化、科技进步的时代。

再展开来看,许多的事情,包括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仿佛就是历史的重演;这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异曲同工。

正所谓: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一、这句诗所包含的“表面”意义《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晚唐诗人杜牧,唐朝到他生活的时代,已经过了繁荣盛世;国家到处都是藩镇割据,而朝廷内部,又是宦官专权、朋党争斗。

唐朝各个时期的皇帝,对佛教有不同的态度;而杜牧和韩愈一样,都是坚定的是赞同“禁毁佛教”与“尊孔任贤”的大家。

唐宪宗时期,皇帝信仙好佛,搞得遍地僧、尼,国家负担沉重;韩愈只是出于忠心,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就差点被虔诚的佛教徒唐宪宗杀掉。

面对这样的局面,杜牧在江南看到美景,想起历史上事佛最为虔诚的南朝各国,他们不仅没有求得国运昌达,帝王长生;反而给国家带来经年战乱,生灵涂炭。

所以,杜牧在写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美景之后,笔锋一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似感叹,似回忆,更多的是杜牧对当权者不顾国计民生,还在求佛拜佛的不满与暗讽。

有人说杜牧没有讽刺当权者的意思,那是他对“南朝”这个特殊的朝代不熟悉。

二、了解“南朝”,要先了解这个“得国不正”的王朝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建立曹魏,定都洛阳;曹丕还是有些能力的,国家建设得也不错。

公元226年,曹丕死后,曹魏政权就被司马家族把持,可怜曹操的后代被逼得像个傀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氏政权天天胆战心惊的,等着司马家族来拿过去。

有点血性的皇帝曹髦带着家丁硬闯司马昭府,想杀司马昭;结果可想而知,曹髦被杀,作为皇帝,连个帝号也没有。

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于公元266年2月,逼迫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此即“西晋”。可以说,曹魏政权得国不正,晋朝的司马政权也是如此。

晋武帝司马炎和历代开国皇帝一样,建立晋朝,励精图治,于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中原大地难得地进入“太康盛世”。

但是,也像曹魏政权一样,司马炎之后的晋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他们还要面对比曹操后人更加困难的局面。

首先是“世族”兴起,这些都是在曹魏政权时期受到打压的大家族,他们在曹魏时期不得不小心做人,因为只有一个豪族:司马家族。

现在,司马家族座天下,也要世族支持,所以,当年被打压的世族一个个又抬头起来。于是,晋朝出现世族政治,又出现清谈之风,还有许多自我标榜的“隐士”。

其次,晋武帝死后,继位的是无能的晋惠帝司马衷;于是,晋朝出现了奇葩的“贾后乱政”;随着司马家族后代一代代凋零,兄弟之间为了皇位互相争斗,又出现“八王之乱”。

内部不团结,国家政权不稳,外部敌人一定会趁机进攻。公元311年晋怀帝遭外敌掳走;公元316年西晋亡;北部各族建立了十六个小国家,这就是“五胡乱华”后的“五胡十六国”。

西晋亡后,原来北方的世族、富豪都向南方逃跑,东晋皇室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司马睿为“晋元帝”。

东晋一直在可怜的内乱与外患中混日子,内乱主要是从北方迁到南方的世族与南方本来的江东世族的矛盾;外患主要是北部的五胡十六国不断向南的侵扰。

世族乱政,外患频仍,东晋各地都是“军阀割据、门阀乱争”;而东晋几个皇帝,一个比一个荒唐,所以,即使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东晋政权也还是于公元403年被桓玄所篡。

桓玄自己称帝,建国“桓楚”,随后的南朝就进入混乱不堪的战乱:刘裕刘寄奴打着恢复“东晋”的旗号四处征战,西灭谯蜀诸地、北伐南燕后秦。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建国宋,史称南朝宋,刘裕就是“南朝宋”的宋武帝;东晋灭亡,而南朝也从此开始。

因为南朝和北边的北朝相互对立,处于分裂状态,所以,历史上这一时期就是“南北朝”时期。

三、南朝佞佛,北人南渡,门阀政治

南朝始于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公元589年,隋灭掉“南朝陈”,共169年,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

南朝宋皇帝姓刘,也叫“刘宋”,历4代8帝60年,被南朝齐所灭;南朝齐皇帝姓萧,历3代7帝24年,年年都是战争,三年换一个皇帝,后被南朝梁所灭。

南朝梁历3代4帝56年,皇帝也姓萧,但是不南朝齐皇室的延续,而是兰陵萧氏的旁支;南朝梁于公元557年被南朝陈所灭,南朝陈历3代5帝32年,是个力量弱小、极度腐败的王朝。

公元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从北方发动南征,公元589年正月,隋军攻入南京,南朝陈灭亡,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在这南北分裂的三百年里,各地战争不断:南北方想吞并对方互相打、南北方内部争夺政权也打;即使有很短的所谓“盛世”,也就是各方打累了,歇一下而已。

尤其是南朝,四个朝代相继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每个朝代内部为了皇权,即使是亲生骨肉也杀得刀刀见骨。可就是这样的几个王朝,却都“信佛”,整个南朝期间佛教昌盛。

佛教昌盛是怎么来的呢?一方面佛教是北方豪族来到南方后兴起的,是南北方世族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王朝的皇族为了自己的统治永久、自己长生,特别信佛。

南朝礼佛与北朝不一样,北朝喜欢建造佛像,所以现在很多著名的佛像都在北方;而南方喜欢建寺庙,有寺庙就有许多的僧尼。

建造寺庙要钱,僧尼多了要吃饭,皇家贵族不怕没吃的,苦了的只是平民百姓。

据统计,南宋有寺院近两千,僧尼三万六;南齐有寺院二千多,僧尼三万三;南梁有寺院二千九,僧尼八万三;南陈有寺院一千二,僧尼三万二。

实际上,从晋朝开始,直到南北朝结束,佛教昌盛也与王朝的“门阀政治”有关。那些豪门望族占有财富,皇室防范他们夺权,重用非世族出身官员,只给豪门世族后代虚名。

这种结果造成豪族世家“有钱、有闲”,跟着皇族一起崇佛、建庙、出家、念经,佛教也自然兴盛不衰,寺庙越来越多。

当然,也有很多有钱人家的子弟专心研究科学,郦道元研究地理写成《水经注》;贾思勰写出影响世界的农书《齐民要术》;祖冲之、刘徽是领先时代的大数学家,在机械方面也有建树。

可惜,在科学方面没有得到延续,否则,工业革命早就开始了,因为利用自然界水流的动能工作,在那时候就开始了,而那时候的欧洲在部落社会。

四、历史轮回,每一阶段都乱一阵子,然后是盛世

历史是周期性重复的,秦、汉大一统,创造了辉煌的鼎盛王朝,这之后就是混乱的、分裂的南北朝;隋朝统一全国之后,迎来了强大的唐朝,接这是乱七八糟的五代十国时期。

不管哪个朝代,统治者不以“民生”为本,即使建再多的寺庙,也得不到佛法的佑护,“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这个“缘”,就是“民本”、“民生”。

唐朝一开始是注重民生的,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说到王朝统治长久的根本。到晚唐时,唐朝又兴起了“崇佛、礼佛”之风,导致国家乱象丛生、战乱不断。

作为晚唐官员的杜牧,写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就非常明显了:南朝建那么多的寺庙又能如何,王朝消亡如同楼台被烟雨湮灭一样,快捷、常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