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边境爆发,吴楚两国曾因争夺一颗桑树而爆发全面战争?
死亡边境爆发,吴楚两国曾因争夺一颗桑树而爆发全面战争?
公元前518年,春秋时代的两个大国,吴国和楚国,发生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
据史书记载,当时在吴国边境,有一座卑梁的小城;楚国这边,也有一座叫做钟离的小城。卑梁城和钟离城比邻而居,但却因为分属不同国家,双方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后来有一天,钟离城和卑梁城内的两个女孩,因为同时在边境上的一棵桑树上采摘桑叶,产生了口角,继而打了起来。此后,两家的大人闻讯赶来,继而大打出手。最终在混战当中,吴国卑梁城这边的一个人,被楚国人给打死了。
随着这个吴国人被打死,事态彻底升级。接下来吴国卑梁城这边,守城的长官得知此事之后,直接派军队袭击了楚国的钟离城,狠狠地报复了一把。而楚国这边,钟离城被扫荡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楚国王都,楚王当即下令,出动楚国大军,直接攻占了吴国的卑梁城。
而吴国这边,得知卑梁城被攻陷之后,同样不甘示弱,同样派遣大军进攻楚国,不但夺回了卑梁城,还顺道攻陷了楚国的钟离城,以及重镇居巢。
自此之后,楚国和吴国的梁子,就算是彻底结下了。此后十多年时间里,吴楚两国多次交战,血流成河。最后更是以吴军攻破楚国王都,楚国差点被打到亡国而结束。就连楚国那位已经被埋进土里的老国王,都被重新挖了出来,当众鞭尸。
从两个采桑女的口角,一直升级到楚国被灭,这个结果,实在让人感觉不真实。后世也因此出现了一个成语,叫做‘卑梁之畔,流血吴楚’,以此来比喻因为无谓的小事,引起了大规模的冲突和骚动。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吴楚两个大国,为什么会因为两个采桑女的冲突,最后升级成了这种灭国级战争?楚国被吴国攻破王都,真的只是单纯因为两个采桑女的冲突吗?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复盘吴楚两国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真正导致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两个采桑女的冲突,而是因为春秋时代几个大国之间的博弈结果。
想要解释清楚这场战争,我们还得从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开始说起。
西周末年,随着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被杀,西周便算是彻底结束了。此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迁都到了洛邑。因为洛邑在镐京的东方,所以在这之后的周朝,就被称之为东周。
因为之前西周覆灭的时候,周王室损失了不少力量。再加上东周开国之后,周幽王的一个弟弟,也被其他诸侯拥立做了天子。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周王室内部一直都是两王并立的局面。如此一来,周王室的内耗,自然更加严重。
直到二十多年以后,随着中原地区的大国晋国,插手周王室的内斗,帮助周平王击败了自己的叔叔,周王室内部这才结束了两王并立的局面。但同时,这场长达二十年的两王并立,也让周王室进一步衰落。
此后,又过了三十多年,周王室一直在持续衰落。到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在位时期,周桓王不甘心周王室就此衰落下去,便想要发动周王室最后的一点力量搞事情,结果周桓王刚刚想要折腾一下,周王室就和旁边的郑国产生了冲突。最终,周王室更是被郑国击败,彻底威严扫地。
郑国击败周王室的这场战争,对于整个春秋时代乃至中国历史来说,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为自此之后,中原地区的其他诸侯国,彻底看清了周王室的衰败。既然周王室连一个郑国都打不过,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听从周王室的话呢?
所以,在这场战争结束后,整个中原便逐渐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代。很多诸侯国都想要兼并其他国家,以此来壮大自身实力。但问题是,如果贸然侵占其他国家,很容易会引来公愤。到时候如果被其他诸侯国围殴的话,自身恐怕都会有被灭的风险,实在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第一个解决这个难题的,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大概在周王室被郑国击败二十多年以后,齐国那边换上了一位新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国本就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国力很强。再加上齐桓公上位之后,锐意改革,国力很快就远超其他诸侯国。
而接下来,当齐桓公打算扩张的时候,齐桓公想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叫做‘尊王攘夷’。这个办法在后世的时候,也被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简单来说,就是齐桓公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去清理那些对周天子不尊敬的诸侯国。如此一来,在名义上齐桓公就变得无懈可击,而灭了那些诸侯国之后,他们的地盘则是都归齐国所有。如此一来,齐国便可以合法合理地侵占其他国家。
正是因为打出了‘尊王攘夷’这杆大旗,此后的几十年里,齐国迅速扩张,同时又多次举行会盟,终于被大家公推为诸侯国中的盟主。自此之后,齐桓公作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的地位,也就算是彻底定下来了。
不过,到了齐桓公晚年的时候,因为齐桓公本人识人不明,导致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围绕着国君宝座,开始疯狂内战。这场内战,直接导致齐国国力暴跌,再也坐不稳霸主的位置了。所以在这之后,对于这个空出来的霸主国宝座,中原地区其他几个强大的诸侯国,都开始纷纷跃跃欲试,打算成为下一个霸主国。
当时在整个中原地区,有资格竞争霸主宝座的国家,大致有四个,分别是秦国、晋国、宋国以及楚国。这四个国家,国力要更强一些。所以在这之后,楚国和宋国开始交战,最后以宋国战败而结束。秦国和晋国也开始交战,最后秦国无法击败晋国,跨过晋国去参与中原腹地的争霸。所以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就只能转而向西发展。
等到宋国和秦国先后失去争霸资格之后,接下来要争夺霸主国宝座的,就只剩下晋国和楚国了。
对于晋国和楚国争霸的这段历史,我们只能简单来介绍一下,因为实在是太长。简单来说,在接下来上百年的时间里,晋国和楚国直接交战十三次,晋国胜十一次,楚国胜两次。至于双方间接引发的代理人战争,已经双方针对对方附属国的战争,那就实在太多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晋国首先占据上风,在晋文公时代首先称霸。而晋文公死后,仅仅过了十几年之后,楚国就出了一位楚庄王,再次扳回一局。而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大肆吞并其他诸侯国,导致楚国的地盘迅速扩张,势力暴涨。
不过,等到楚庄王去世之后,因为楚国新旧贵族两派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所以就开始进行内斗。因为这场内斗,导致楚国的国力再次大跌。而晋国则是趁势压上,清理掉了楚国的众多附属国,逐渐将战争引向了楚国本土。
到了这个时候,在这场晋楚争霸过程当中,楚国已经处于绝对的下风了。
不过,此时的晋国高层,也开始仔细思考一个问题:在之前上百年的斗争当中,晋国曾经多次战胜楚国,为什么却始终不能把楚国灭掉呢?
对于这个问题,晋国高层后来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主要是因为楚国地处南方,地盘太大,晋国很难长途作战,彻底吞并楚国。再加上晋楚之外,还有齐国和秦国这样的大国。每次晋国开始占据压倒性优势之后,齐秦双方都会从背后拖后腿,生怕晋国吞并了楚国,彻底一家独大。
所以,想要彻底灭掉楚国,就必须在楚国旁边,找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晋国组成联盟。至少在灭楚这件事上,双方不能有任何分歧。双方必须坚定联手,不去管其他任何影响,这样才有机会真正灭了楚国。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找了一圈之后,最终晋国就看中了南方的吴国。
吴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吴国的初代国君,应该是周文王他大伯。商朝末年的时候,当时的周国还仅仅只是一个普通诸侯国,正是周文王的爷爷周太王在位期间。
周太王一共有三个儿子,这其中小儿子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照理来说,周太王去世之后,应该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大儿子。但周太王晚年的时候,却特别看好孙子姬昌,想要越过儿子,直接传位给孙子。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知道父亲的心意之后,周太王的大儿子和二儿子,直接放弃了继承权,远远地逃到了荒凉的江南。而当地人敬佩这哥俩的品格,于是纷纷前来归附,这就是吴国最初的原型。
再之后,随着周武王成功战胜了商纣,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自然也要寻找失散多年的亲戚。后来找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人家已经在江南立足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周武王便册封其为吴国。
吴国这个国家,就是这么来的。
对于这段历史渊源,史学界其实一直存在争议。很多人都怀疑,或许当年的历史并没有这么看起来温情脉脉,有可能是周文王赶走了自己的大伯和二伯,也有可能是后世的吴国君主,为了给自己的血统正名,硬是往周王室身上去靠。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吴国确实是这么来的。
如果单从吴国的开国过程来看,这样的吴国,显然应该是很高贵才对。但问题是,吴国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偏僻了。在西周以及春秋时代,黄河流域才是真正的中原核心。只有吴国所在的太湖流域,那就只能算是边疆中的边疆了。
因为地理位置实在太偏僻,吴国的文明发展进程,相比中原诸侯国来说,也要慢了很多。直到春秋中期的时候,吴国依然处于刚刚脱离原始社会的阶段,和那些强大的中原诸侯国相比,吴国差的实在不是一点半点。
但是,就因为晋楚争霸,晋国看上了吴国。自此之后,吴国就搭上了晋国的快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公元前586年,也就是楚庄王去世五年之后,当时吴国的老国王去世,新国王寿梦即位。寿梦即位之后,为了发展吴国,学习中原的先进文明,还特意玩了一出‘认祖归宗’的戏码,去洛邑朝见了一下周天子。
这也是吴国建国以来,历史上第一次去朝见周天子。
寿梦的这次出国访问,不但和周王室取得了联系,沿途也经过了许多国家,带回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中原大国的注意。这其中,就有当时正在寻找盟友的晋国。
当时晋国虽然在楚庄王去世之后,已经开始重新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还是没能完全压倒楚国。此时的晋国,正愁没法在楚国身后,再找一个同盟国,吴国就忽然出现了。吴国的出现,对于晋国而言,无疑是刚想打瞌睡就有人送上了枕头。所以在这之后,晋国马上派人出使吴国,并且给予吴国多方面的援助。
当时晋国对吴国的援助,到底强到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吴国因为久居边陲,基本不会玩战车这种东西。为了帮吴国熟悉车战,晋国干脆直接派了一支成建制的军队,到吴国去帮吴国训练军队。可以说,后来吴国军队的老底,就是晋国帮忙缔造出来的。
除了军事上之外,其他手工业以及各方面的技术知识,晋国也是不遗余力地向吴国输出。正是在晋国的援助之下,吴国在寿梦这一代,开始迅速强大起来。此后,晋国和吴国正式结成同盟,开始从两个方向,共同夹击楚国。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吴国在寿梦在位期间,迅速壮大,逐渐成了东南大国。与此同时,一个围绕着楚国的‘北-东北-南’三个方向的包围圈,也彻底形成。这个包围圈形成之后,楚国和中原诸国的联系,基本上就被彻底切断了。就连山东地区的齐国,也很难再支援楚国。唯有西边的秦国,暂时还和楚国接壤,这也为后来的很多事情,埋下了伏笔。
二十多年以后,随着包围圈的形成,楚国彻底难受了。在接下来的交战当中,晋国开始逐渐取得压倒性的优势。甚至就连楚国的国王,也在乱战当中被晋国大军射瞎了眼睛。
公元前263年,晋国号召一堆盟国小弟,与吴国在今天的江苏邳县地区举行会盟。这场会盟,不但标志着晋国彻底成为了第一霸主,同时也是晋吴两国的第一次国君级会谈。会谈期间,双方不但重申了两国的友好关系,还对接下来针对楚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统一了意见。
在晋吴两国的联手针对下,接下来,两国不断对楚国边境进行袭扰战,致使楚军疲于奔命。所以从这时开始,楚国再也无力去管国境之外的事情,战争也逐渐推进到了楚国的国内。
如果历史正常发展下去的话,就这么打下去,楚国就算国力再厚也扛不住,最后肯定会被晋国所灭。但问题是,就在晋楚争霸战争,逐渐有了眉目之后,晋国内部却出问题了。这个问题,就是士大夫家族擅权的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作为春秋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最后是被国内的卿大夫家族给瓜分了。所以到了战国时期,晋国就成了韩赵魏三国。而从晋楚争霸的后期开始,晋国内部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卿大夫家族掌权的现象。
因为这个原因,在这之后,晋国内部的卿大夫家族,开始相互混战。所以直接导致整个晋国,都无力再向外扩张,自然也就谈不上灭楚了。于是,到了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号召之下,晋楚两国再次坐到了谈判桌前,开始进行谈判。
这场谈判的结果,是晋楚两国平分霸权。自此之后,除齐秦两国之外的所有诸侯国,都需要共尊晋楚两国为霸主。至于齐秦两国,因为实力太强,所以不用前去朝拜。因为在这之前,两国之间还有一次和平谈判,所以这次谈判,后世便称之为‘第二次弭兵会盟’。
第二次弭兵会盟结束后,此后的四十年里,晋楚两国基本上就没什么战事了。而随着晋楚两国休战,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国家,也开始进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这段时间,应该也是整个春秋时代,最和平的四十年了。
但这个结果,对于吴国来说,显然并不是一个好结果。
要知道,吴国原本只是一个东南小国,靠着晋国扶持,才能逐渐壮大,最终成为能够制衡楚国的强大国家。但问题是,此时晋国和楚国签订了盟约,同时还让大家一起共尊两国为霸主。所以这个结果,就等于是把吴国给彻底卖了。
于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吴国便等于是单凭自身,独自对抗楚国。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楚吴两国争霸的历史,真正开始了。
顺便说一句,在晋楚两国休战之前,吴国这边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吴国这边,那位直接带领吴国走向强大的吴王寿梦,最终寿终正寝。寿梦去世之后,按照当时的规矩,应该是由寿梦的长子即位。但寿梦有四个儿子,在这四个儿子当中,寿梦却偏偏看好老四这个小儿子。
所以,在寿梦去世之后,吴国就演绎了一场传位佳话。先是老大即位,老大即位之后,和楚国打仗,死在了战场上。老大去世后,老二即位。正是老二在位期间,晋楚双方举行了和平谈判。而老二在位四年之后,最终去讨伐越国,仗打赢了,但老二本人却被俘虏给刺杀了。
老二死后,老三即位,老三在位期间,继续和楚国干仗,也没落了下风。如此,过了17年之后,老三病重,打算按照约定传位给老四。然而到了这个时候,老四却坚持不接受,甚至还特意跑到山里去种地。
因为老四坚决不接受,所以最终,老三只能传位给儿子僚。
僚即位的时候,吴国经过连续四代吴王的治理之后,已经非常强大,足以和楚国正面抗衡。而且,此时距离当年那场弭兵会盟,也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中原各国对楚国也是虎视眈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接下来的几年里,僚开始指挥吴国,两次进攻楚国,两次基本上都是得胜而回。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场显得非常离奇的‘桑叶大战’,就此爆发了。
公元前519年,吴国大举进攻楚国,在前线大败楚国主力。这也是僚即位之后,第二次进攻楚国。一年之后,到了公元前518年的时候,吴楚两国边境,两国女子因为一个桑树产生口角,最后导致事态不断升级,最后演变成了吴楚两国的全面大战。
从之前的历史背景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实际上,这场所谓的桑叶之战,原因其实根本不在于那两个采桑女。在此之前,吴楚两国已经交战多年,双方早就打出了世仇。所以双方开战,只不过是想借此作为一个理由而已。
而接下来,当桑叶之战结束之后,吴楚两国接下来的历史,则更为精彩。
桑叶之战结束四年之后,吴国这边出现了一场历史上最著名的刺杀事件。之前寿梦的四个儿子,本来打算依次做吴王,但是到了老三这里就断了,由老三的儿子做吴王,也就是僚。但是僚即位之后,老大的儿子就不愿意了。
如果按照顺位继承制的话,当年老大去世之后,本就应该由老大的儿子即位。所以,僚即位之后,这个老大的儿子,一直在筹划怎么夺回王位。有趣的是,对于这位堂兄弟,僚还真是一点都没有忌惮之心。之前两次和楚国交战,都是由这个堂兄弟来指挥的。
这两次指挥,也让这个堂兄弟在吴国军中的声望,大幅攀升,有了取代僚的机会。而桑叶之战结束三年之后,当时恰好楚国老国王去世,僚便打算趁机再进攻楚国,于是便把吴国大军都派了上去。但是开战之后,吴国大军在楚国境内,却陷入了苦战,一时之间无法撤回。
就在这个时候,那位筹划已久的堂兄弟,找了个叫专诸的刺客,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僚。这就是专诸刺王僚这个典故的由来。而专诸用的那把剑,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鱼肠剑。而僚被刺杀之后,那位筹划已久的堂兄弟,正式登上了吴国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吴王阖闾。
阖闾即位之后,虽然吴国内部也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但因为阖闾即位之前,在军中的地位已经非常牢固,所以这场混乱并没有持续太久。反倒是楚国,当时内部极为混乱,这就给了接下来阖闾灭楚的机会。
说到这里,我们得暂时把吴国这边放下,先说说楚国那边的情况。
之前吴楚两国进行桑叶之战的时候,楚国这边正是楚平王在位期间。楚平王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国王,一方面他对外非常有手腕,面对晋国和吴国的围攻,依然能够支撑不败。但另一方面,楚平王本人的道德水平特别差,在位期间重用奸臣费无极,还抢了自己的儿媳。
另外,楚平王执政期间,还杀了一个叫伍奢的忠臣。伍奢被杀之后,他的儿子伍子胥逃往吴国,此后就开始帮助阖闾刺杀僚,最终帮助阖闾登上了王位。而阖闾登基之后,伍子胥又开始全力帮助吴国变得更加强大,准备反过来向楚国复仇。
除此之外,桑叶之战结束两年之后,楚平王病重去世。而楚平王去世之后,新即位的楚昭王,只是一个十岁都不到的小毛孩,根本无法处理朝政。所以在这之后,楚国内部就开始出现主少国疑、大权旁落的现象,国内开始逐渐混乱。反观吴国这边,自从伍子胥帮助阖闾上位之后,伍子胥又帮吴国招揽来一个超级牛人,这个牛人就是孙武,《孙子兵法》就是他写的。
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吴国的军事力量,开始骤然膨胀,逐渐超过了楚国。而楚国这边,当时又是主少国疑的局面,自然更难抵挡吴国的骚扰了。此后的十年当中,吴国将国内全部军队,分成了三部分,轮流对楚国进行袭击骚扰。再加上晋国一直也没闲着,一直在旁边拉拢其他小国,这就导致楚国进一步衰落了。
十年之后,当楚国衰落到一定程度之后,吴国灭楚的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前506年,强大的晋国首先撕毁了和约,联合其他十八个诸侯国,共同对楚国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破楚方城之战。在这场战争当中,楚国的军队主力,被晋国消灭了很大一部分,军力就此衰落了下去。
与此同时,吴国这边得到消息之后,知道灭楚的机会终于到来。此后,吴王阖闾带上了吴国全部的精锐,对楚国发起了总攻。在柏举之战当中,吴国正面攻破了楚国防线,此后一路追着楚军打,五战五胜,一口气打到了楚国国都。
此时的楚国,因为之前多年的战争,早已虚弱不堪。所以最终,吴国几乎没怎么费力气,就彻底攻破了楚国王都。那位处心积虑多年的伍子胥,也终于得以复仇,把楚平王从地下挖了出来,当众鞭尸,终于报了当年的毁家之仇。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楚国其实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不过,在这之后,因为吴军在楚国内部非常残暴,引起了楚国百姓的一致愤怒。再加上楚国又去秦国那边求救,秦国为了不让晋国一家独大,所以也开始倾力前来救援,最终就导致了楚国死灰复燃,成功复国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对于吴国而言,能够一度占领楚国国都,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成就。而对于那两个采桑女来说,大概也从来没想过,因为区区一棵桑树的争执,最终会导致楚国差点被打到灭国了。
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
我们都知道,被称为中亚国的几个国家当中,除了塔吉克斯坦之外,其他国家几乎都为同一人种,也就是说,他们有着相同的祖先,生活在同一方蓝天之下。可是,这样美好的事情却并没有换来良好关系,比如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这两个国家那可是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说起来话就长了。
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矛盾,那可真是由来已久说起来,这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矛盾,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至今为止,恐怕要有上百年的时间了。
在最早之前,其实乌兹别克斯坦是从汗国属地变成苏联加盟国的过程,但这个时候的吉尔吉斯斯坦则属于我国的领土。后来因为沙俄的入侵,最终成为了吉尔吉斯苏维埃共和国,也变成了苏联加盟国的一分子。
这共同成为苏联加盟国的命运虽然相同,可却让他们相互之间产生了矛盾。原来,当时大家都以放羊为生,今天迁到这里,明天挪到那里,具体的国家区域划分并没有太明确。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人种几乎相同的原因: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叉而居。
可是,成为苏联加盟国就让他们变得有点不一样了,哪块地是我们国家的,哪块地是你们国家的,这都需要区分好,不然就会显示出国家的劣势来。
从保护国家每一分领土的原则出发,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就算较上劲了。什么意思?领土边界不清,争端时常产生。
比如说有些乌兹别克斯坦的人,他们其实是一直住在奥什州和贾拉勒阿巴德州的,而这两个州实则属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如此一来,你说这两个州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呢?两个国家又如何不争,不打呢?
于是,为了争地盘,夺领土,这两个国家就算干上了。特别是1990年,这时苏联已经到了解体的边缘,早没精力来管他们的闲事。奥什州的乌兹别克人特别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人权组织,说要将这奥什州并入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能同意吗?他们马上也成立了一个保护领土的组织,专门与乌兹别克斯坦的人权组织对抗。一来二去,两国发生暴力冲突。据说当时双方打了起来,然后打死了两百多人,受伤的更达千人。
苏联自身不保,哪有闲工夫来管这些事呀,不但不能管,还因为债台过高,让这些加盟国的民众日子紧张。为了生活,人们就更加重视资源、竞争。如此这两个国家的政府、人民,相互不服。
当然,这是矛盾从起源到升级的过程,虽然有暴力冲突,但好在两个国家都没有发动兵变,这也算是克制了。可这仇也算结下了,所以后面的国民关系就这样死死卡住了。
矛盾升级,两个国家的仇恨就这样奠定了基础后来,苏联解体了,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为了发展都消停了一段时间。但是,不可见的涌动之火却一直没有熄灭,两个国家的人民之间相互仇视。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就认为,吉尔吉斯斯坦人是最懒的,好吃懒做,而吉尔吉斯斯坦则说:乌兹别克斯坦的人最狡猾,唯利是图。
这样你一来我去,时间长了势必要发生冲突。2010年,两个国家便因为牧场问题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这一次还是身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索赫飞地居住的乌兹别克斯坦人,他们打起来真的是往死里拼,直接伤亡高达数千人。
这之后便又是长久的对峙,但一点也没有和平发展的态势。如此两国互不相让的发展未免让外界奇怪,就为了一点领土,至于这样刀枪相见吗?而且一闹这么多年,就不能从根源上找一个解决之道吗?
说起来,这大概还真不容易解决,当年苏联成立了联盟帝国,虽然看上去很强大,但却在其中留下不少的隐患。为什么这样说?很简单。苏联要联合大家,就一定要让各国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团结。
所以,苏联对这些民族国家进行了民族区分,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这时“融合”是有了,本来大家就是杂居状态,但团结却是未必,一些国家的民族、边界、聚居地归属等问题就如同一颗炸弹,被掩到了“大团结”的深处。
当苏联一解体,这些国家便忙着找自己的领土与边界了,如此不打个热闹才怪呢。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就是如此,多少年来,他们就为了个聚居区的归属而闹得不可开交,从政府到民间,没有一点相让、和平的意思。
你说这种情况之下,他们谁会后退一步呢?恐怕只有让苏联再站出来从中调和才行吧?可苏联在哪里呢?早就没有的“领导国”,如果能起死回生?
据说,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之所以会如此不可开交,那是因为领土边境线太长了,约为1378公里,这里面还不包含未定义的230公里。这样一大片土地呢,谁肯白白拱手让人?如此不是有得闹了?
其实,不只是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不和,就连塔吉克斯坦也是其中之一国。这三个国家之间,那才叫你方唱罢我登场呢。但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想要兵不血刃地和平解决,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或者说,不是哪个国家单方面妥协的事情。
两名阿塞拜疆军人在与伊朗交界的边境地区被打死?
战乱正在席卷全球。就在巴以双方打红了眼的时候,外高加索区域的国家又爆发了一次枪战。来自伊朗方面的不明人士向阿塞拜疆军队开枪,导致两名阿塞拜疆士兵身亡。除1人被捕外,其他袭击者目前仍然在逃。这次交火双方竟然是阿塞拜疆与伊朗,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当地时间5月15日下午16时,阿塞拜疆边防军在与伊朗交界的边境地区发现三名越过边界的毒贩,在阻拦过程中阿塞拜疆边防军与武装分子发生激烈交火,阿军两人被打死,武装分子中一人被抓获,另外两人逃离了现场。据悉,阿塞拜疆军人在现场缴获了10公斤被丢弃的毒品。
从这起突如其来的枪战看,阿塞拜疆边防军吃了大亏,被毒贩打了个措施不及,以至于损失惨重,而毒贩也相当无情,在同伙被抓了之后,立刻选择逃走。这可真是利益之交啊。
而损失巨大的阿塞拜疆边防军必然不会放过毒贩。目前阿军正在边境地区继续搜索这些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虽然这只是一起平常的边防缉毒事件,但说明,阿塞拜疆与伊朗边防线经常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去年10月份,纳卡冲突最激烈的那会儿,阿塞拜疆就朝着伊朗方向发射了多枚导弹,虽然没有造成什么人员伤亡,但警告的意思很浓厚,那就是警告伊朗不要与亚美尼亚走进。
要注意,阿塞拜疆与伊朗交情不浅,双方不仅国土接壤,而且在语言、文化和宗教方面多有渊源。更何况其靠山土耳其,也跟伊朗的关系不错。所以伊朗与亚美尼亚进行正常交往,一般不会遭到阿塞拜疆的嫉妒。如果阿伊两国反目,很可能是受到外来势力的挑唆。
因为把伊朗卷进地缘冲突对于美国来说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美国一直想抢夺伊朗的石油定价权。此外,拜登还在思考如何重返伊核协议,让伊朗继续用美元交易石油。所以激化伊朗与邻国的关系,应该符合美国利益。
但伊朗可不是好欺负的。德黑兰不仅凭一己之力顶住了美国的多方面的制裁,还获得了俄罗斯等国的支持。论武力,在中东可以排到前五名,和这样的国家发生摩擦,对于阿塞拜疆来说是弊大于利。
这段时间以来阿塞拜疆显得特别膨胀,有点目中无人的感觉,所以不排除在美国和以色列支持下,阿塞拜疆可能会挑衅伊朗。而且,纳卡战争以后在阿塞拜疆境内活跃的数千名雇佣兵和极端武装分子就是重大的隐患。早在去年11月14日,就有大批武装分子在阿塞拜疆和伊朗边境不宣而战发动偷袭,德黑兰方面表示,伊朗边防部队在交火中损失不小,有3名士兵死亡和2人受伤,但是也给武装分子造成了重大伤亡。
现在中东局势极为复杂。一方面,巴以冲突愈演愈烈,以色列表面上在打击哈马斯,实质上就是为了阻止美国重返伊核协议。另外一方面,伊朗6月份的大选即将进行,强硬派即将掌权。一旦强硬派上台,伊朗政府很可能不会对美国进行任何政治让步,继而坚定的拒绝用美元交易石油。这对于美国霸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伊朗也对纳卡地区部署的数千名中东雇佣兵武装分子表示高度关切,德黑兰担心这些武装分子未来将赖在纳卡地区不走,将高加索地区当成是渗透目标,这可能会导致伊朗北部的阿塞拜疆族聚集区出现不稳。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人口超过千万人,比阿塞拜疆本国的人口还要多,因此长期以来伊朗都十分谨慎,避免和阿塞拜疆关系恶化
因此,阿塞拜疆和伊朗之间的任何边防问题,都有可能成为美国和以色列压制伊朗的机会。所以对于伊朗来说,如何与周边邻居和睦相处也是一大考验。
怎么看待巴格达迪死亡细节被曝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东地区这个储藏石油最丰富的地方,由于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为了控制“黑金子”,不断的制造该地区国与国、族群之间的矛盾,加上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教“原创”的争议不停。特别是美国的蛮横无理、军事介入、种植“西方民主”等。让中东地区出现了几位“宗教”强人,他们试图用自己的“独特手段———恐怖袭击”以卵击石的方式与美国决斗。结果是:鸡旦碰石头,恐怖大亨命丧黄泉是必然的结局。
10月26日深夜,一代“斗士”巴格达迪在美国三角洲特种作战部队的奇袭下,走头无路的情境下,选择了自杀身亡去见他的“真主”!
巴格达迪死了,或许再无“后继者”。因为他是无可复制的人物。他的死亡证明了我们老祖宗说过的一句精辟语录:“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巴格达迪原名:阿瓦德.易卜拉欣.阿里.巴德里.萨马赖,伊拉克萨迈拉人,逊尼派穆斯林。出生于1971年6月29日,现年48岁。
巴格达迪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他的兄弟叔伯中有宗教学者、阿拉伯语教授,他自己也是“知识分子”,毕业于伊斯兰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巴格达迪是伊斯兰教艾什尔里学派著名教义学家、教法学家。青少年时代随父迁居并求学于伊朗的内沙布尔,攻读数学和宗教学科,曾经因发表一部数学著作而成名,但对伊斯兰教义学更感兴趣。代表作有《穆斯林教派与宗派》和《宗教原理》。巴格达迪的《宗教原理》为中世纪伊斯兰有代表性的政治文献之一,广为后世学者引证。
巴格达迪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开战时,他还是一名伊斯兰教学者。在美入侵期间,他在伊拉克东部成立一支武装组织,但一直默默无闻。2005年被美军抓获,在伊拉克南部的“布卡营”被关4年。就在那里,他认识了“基地”组织的重要人物。这是巴格达迪加入基地组织的开始,2010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内,他的声望日增并掌握了最高权力。2012-2013年间,巴格达迪率部脱离基地组织,组建了lsls武装组织,2014年6月29日,宣布在横跨叙伊边境的广大区域正式建立一个“宗教”国家“伊斯兰国”,“国王”当然只能是巴格达迪,再无第二人选。
巴格达迪死亡的细节曝光,不论多么惊险刺激,他选择了自杀身亡。且带走了他的妻子和三个子女,巴格达迪的死亡,宣告“伊斯兰国”已经彻底宣告死亡。伊斯兰国的成立是历史的产物,特定的时期,特定的人物巴格达迪建立而成就。是美国的产物,同时也是美国亲手结束它的“命”,因为,历史不可能重演,巴格达迪不可能重新复制。巴格达迪选择了自爆身亡,同时也带走了“伊斯兰国”而一起进入了大海。
诸位:未来还会有第二个巴格达迪吗?
伊拉克和以色列之间将首先爆发军事冲突吗?
以色列在今年8月先后空袭了伊拉克,同时也空袭了黎巴嫩和叙利亚等国境内的目标,主要是伊朗部署在这些国家境内的军事基地等目标,以色列如今把伊朗视为自己在中东最大的对手,和最直接的威胁。在叙利亚发生局势动荡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作用和影响与日俱增,在地区局势中举足轻重,因为在伊朗的周边很难有国家能够抗衡他,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需要伊朗支持。
图为以色列空军F15战斗机,以色列是目前中东地区空中力量最强的国家,很难被挑战。
同时,伊朗积极的构建什叶派之弧,如今已经把伊拉克、卡塔尔、叙利亚、黎巴嫩、也门胡塞武装等国家和地区纳入其中,伊朗有能力领导这些国家发动一些军事行动。在伊朗近年来越来越采取攻势防御的战略后,伊朗军队大量进入这些国家,理由是协助打击极端武装,维持稳定,实际上像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小国如今也必须要依靠伊朗的军队来保护自己。
上图为以色列F16,下图为以色列F15,他们是以色列空军的主力。
比如说叙利亚,如今依然在分裂和战乱之中,虽然部分区域实现了和平恢复,但是大面上的交火还在继续,叙利亚军队主要来自于阿拉维派,多年的战争已经导致这些部队极度缺乏兵员,在漫长的战线上光是防守就需要消耗大量的兵力,叙利亚在几个主要的进攻方向上,如今都离不开伊朗、黎巴嫩真主党和俄罗斯部队的直接支援,否则难以支撑到现在。
图为以色列F35战斗机,他们参与了对伊朗领空的侦察。
然而,散布在中东各地的伊朗军队已经成为以色列的眼中钉,以色列本来和伊朗之间相隔很远,一般很少爆发直接冲突,毕竟以色列要袭击伊朗需要跨越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领空,然而伊朗军队大量进入以色列周边后,以色列开始直接面对伊朗的军事威胁,也使得以色列可以方便的袭击这些伊朗部队,偏偏以色列又是一个能动手就很少谈判的国家,因此难免发生擦枪走火。
图为伊拉克F16IQ战斗机,伊拉克一共有36架F16IQ战斗机,是伊拉克目前的主力机型。
如今的以色列似乎也是盯上了伊朗基地,不但经常袭击在叙利亚境内的伊朗防空导弹阵地、军事基地、仓库,而且还扩大了打击范围,开始袭击伊朗周边的伊拉克等国境内伊朗军事目标,甚至还对伊朗展开了空中军事侦察,多次派遣F35战斗机深入伊朗领空,侦察了伊斯法罕、设拉子等地,而且没有被伊朗发现,只是事后以色列通过新闻媒体向世界通报了这些事情。
上图为伊朗空军F14战斗机,下图为伊朗空军闪电战斗机,他们都是伊朗空军的主力机型。
反过来说,伊拉克等国也没有力量反击以色列,伊朗虽然也有一定的空军实力,但是也无法飞行到以色列作战。所以伊拉克等国即便是想要报复以色列,也很少有反击手段,如今的伊拉克已经不是过去,没有了弹道导弹武器,没有了远程战斗机,最先进的F16IQ战斗机作战半径也碰不到以色列的边境,因此以色列和伊拉克等国爆发直接冲突的概率不大,反倒是和打击目标,也就是伊朗爆发冲突的可能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