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神武遗迹,怎么看待古代的和亲政策?

2023-06-15 04:50:04 55阅读

宫中神武遗迹,怎么看待古代的和亲政策?

说到和亲政策,我们要看和亲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因为什么和亲。

首先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我们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外国出于某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宫中神武遗迹,怎么看待古代的和亲政策?

对于和亲,我是分两种看待的。

一、是我国古代汉朝和唐朝的和亲。

汉朝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昭君出塞了,

王昭君本是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因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故而没有被皇帝选上。竟宁元年(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觐见天子,自愿当汉朝的女婿。汉元帝便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也十分高兴,便上书元帝表示愿永保边塞和平。王昭君之出塞几十年的时间里,汉朝和匈奴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不仅如此,昭君出塞还为日后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并且还大大加强了中原与草原的文化交流!

王昭君去世后,其墓被称为“青冢”,这个古迹经历数千年,却一直都被保存了下来。因为这在内蒙人心中,王昭君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民族友好的象征。她的墓,与其说是墓穴,还不如说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

再来说说唐朝,都知道唐朝有多么强大,可以说是万国来朝,整个世界的中心。

为什么单把唐朝列出来呢,是因为唐朝的和亲是国力处于优势时和亲,就像唐朝和亲吐蕃,是在松州之战打仗打赢了之后,松赞干布退兵谢罪称臣!于是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嫁于松赞干布。

后来和吐蕃又打仗,又打赢了,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丹珠。

所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极高!甚至比吐蕃的王后地位都高,(因为婆家厉害啊)

《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在《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兼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而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二、是其他朝代的和亲

其他朝代和唐朝就不一样了,要么是处于均势时和亲,要么是处于劣势时和亲,只能起到一定政治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并没有多少故事流传下来。

总结、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且爱好和平,战争只会给老百姓带去无尽的伤害,用和亲这样的和平方式解决民族间的矛盾,有利于各民族互相了解,共同进步和发展。深入了解和亲文化,也对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希望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呦。

为什么满清是古今唯一全面持续落后于世界的朝代?

一、文化压迫--残酷的文字狱

满清统治者为了禁锢民众的思想,巩固其专制极权的奴隶制部族统治,疯狂推行残酷的文字狱,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涉及人数之广骇人听闻。

顺治年间,兴起文字狱7次;康熙年间,兴起文字狱20多次;雍正年间,兴起文字狱20多次;乾隆年间,兴起文字狱高达130多次。而每兴起一次文字狱,涉及人员都是三到九族,前前后后、上上下下达几千人之多。

有些文字狱都是捕风捉影的,没有实际依据的,但满清统治者宁错杀也不放过的做好,造成了很多的冤假错案。他们不允许民众在言语上、书面上有任何不满,造成了满清时期大多数知识分子为求自保,只好封闭了自己的思想,让人不敢有舆论可言,更不要说什么思想建议了。

根据现有史料显示,满清文字狱持续了250余年,几乎贯穿了整个满清时期。极大的阻碍了文化发展的进程,更是对文人思想的一种极端摧残,使得整个社会思想禁锢、文化扭曲。

满清在努尔哈赤时期发明了满文,在此之前清朝几乎处于原始状态,文化比较闭塞,与中原地区根本没法比。清朝入关之后,兴起文字狱,不断地打击汉族的文化知识分子,满人对于文化的领导是不全面的也是错误的,文化也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东西。落后的思想,极致的权力集中,社会怎么可能进步呢?

二、倒行逆施——移植奴隶制且长期保留奴隶制

《中国通史》记载:多尔衮、福临坚持入关前落后的"满洲籍家仆资生"的奴隶制,大量地圈占田地,逼迫民众为奴,设立皇庄、王庄、八旗官员庄田,迫使花上百万汉民"离其田园,别其坟墓","妇子流离,哭声满路",生活极端困难,大量死亡……

而且,还为奴隶制制定了法律,让其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中国通史》记载满清“参以国制”,仍然维护残存的满族奴隶制度,以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家生奴仆及契买奴仆,须世世为奴。奴婢不能与良人通婚。奴婢殴打主人处死……”

纵览我国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完成了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秦力扫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满清这一倒行逆施的行为,无论从社会形态还是各个方面来看,都是历史的大倒退。

三、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奴化民众

在满清建立统治的过程中,屠杀了大批的文人才子和能工巧匠,使得很多中国传统的技艺失传,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被毁于一旦。而且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收录的全部都是符合统治者利益的书目,对于其他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则全部销毁,这也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不仅如此,满清更毒的是将宋朝程朱理学最糟糕的部分当成了儒家基本思想,同时将极其阴毒的法家思想塞进去,成为真正的外儒内法思想体系,而这,才与满清渔猎奴才文化的思想一致。1713年,康熙帝命熊赐履、李光地等编辑《朱子全书》,并亲自撰序言,说“非先王之法不可用,非先生(指朱熹)之道不可为。反之身心,求之经史,手不释卷。数十年来,方得宋儒之实据。”程颐、朱熹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儒家,有些思想具有正面性。但他们的思想史地位,实际被满清夸大了。在宋朝,朱熹就曾被判定为“伪学逆党”。到明朝,程朱理学虽然一度受到推崇,但王阳明来了。王阳明的心学和知行合一的新论,立即摧毁了程朱理学。明代后来的最伟大思想家张居正、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唐甄等,均归于阳明学派。程朱理学,在明朝实际没落了。

可是,到了满清,最具有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阳明学派受到彻底的压迫,程朱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存天理、灭人欲”经过精心的庸俗化改造,变成禁锢一切新思想、新探索的精神枷锁,实为外儒内法那一套。一边有文字狱的屠刀,一边是不允许人们思考与怀疑的外儒内法体系,满清的奴才文化就成功建立起来了,就有了满清独具一格的奴才文化特征。程朱理学在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加上他们伪儒腐儒犬儒奴化的理论,变成了毒性更强的专属于满清版的"朱程理学",在这种统治下,民众只能愚忠、愚孝,像僵尸一样麻木毫无思想地完全听命于满清的专制极权的奴隶制部族的奴化统治。

四、对外关系--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拒绝交流是满清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此政策是在康熙时期形成,乾隆时期得到全面强化,直到末期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

其中最为突出表现是实行"海禁",早期是为了针对南明和郑成功,但到了康熙时期,则就主要为了制汉防夷。

到了乾隆时期,制定了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指定了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标志着满清彻底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不让国人走出去,也不让别人走进来,完全阻隔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也就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五、蔑视科技、宫锁西学

在满清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的中心,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中国都是全世界的佼佼者,所以有很多外国人纷纷朝拜中国并且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技术。由于明朝的日渐衰落,大清在大明内忧外患之际取代了大明王朝。

虽然康熙喜爱西学,可康熙却把西学锁在宫中,禁止在宫外传播。有张成日记为证。

"他(康熙皇帝)告诫我们,不要在我们所去的衙门里翻译任何关于我们科学的东西,而只在我们自己家里去做。"

乾隆对西学的态度是盲目蔑视且带有敌意。乾隆帝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

六、签约割地赔款,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在华代理人

满清政府越到后面越腐朽不堪,简简直烂到根里,成为中国的一颗毒瘤。满清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已经病入膏肓了,特权阶层里蛀虫横行,大小官员贪污腐败成风,疯狂压榨吸食民脂民膏,底层人民贱如猪狗受尽了奴役,紧接着光绪一死慈禧一挂,溥仪就是个傀儡,它的灭亡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晚清就像一个四面漏风、残破不堪的屋子一样,昏暗的烛光在狂风暴雨中飘摇不定,之所以还苟延残喘持续了一段时间,那是因为一些保守愚昧的守旧派,顽固不化的一种回光返照!

满清后院起火,小鬼子俄罗斯直接抄了东北老巢,而此时的反动政府满清还在濒临死亡的边缘疯狂作死,对外谄媚侵略者,内部镇压老百姓起义,彻底的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其反人民反人性的本性没变,从一开始侵占明朝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其悲催的结局,可怜可悲可叹可恨!四周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又腐败成风,反清势力风起云涌、汹涌澎湃,内忧外患下,焉有不亡的道理。满清不死对不起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满清若不亡,简直没有天理!

他因为狂妄付出过什么代价?

要问历史上最嚣张跋扈的武将,当属东汉时期的梁翼大将军!

梁翼嚣张跋扈到了什么程度呢?

他把持朝政权倾朝野接近20年,在这一时期,莫说朝廷上百官,就是皇帝也必须看梁翼的脸色行事。不仅如此,刘家人里谁当皇帝也是梁翼说了算的!(汉冲帝、汉质帝、汉恒帝都是在梁翼的拥立下登基的)

那么接下来就来具体讲讲梁翼的故事吧!

不过再具体说梁翼的故事之前,我想先讲讲外戚!外戚,通常指的是帝王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由于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缺陷,外戚干政的事情时有发生,其中又以东汉时期最为严重。

梁翼的妻子孙寿

东汉的第六位皇帝汉顺帝刘保,刘保的能力属实平庸,他能当皇帝还是靠着19名宦官奋力杀了敌对的阎显、江京等人,这才顺利登基。所以,你也不要指望刘保有多大的能耐了!

刘保的正妻叫做梁妠,,她是当时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梁妠聪明贤惠、不仅擅长女工而且精通文史。她13岁便入宫,很快就受到汉顺帝青睐,等到梁妠26岁那年,她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父女两个一个里一个外,一个朝堂一个后宫,手上拿捏了无数的权利。一般而言这种权倾朝野的人印象里大都是恶盈满贯,但梁商却是个例外!梁商谦恭温和、勤勤恳恳、善于荐贤,虽是外戚但绝对算得上是个贤臣。

但是梁商并不反对给自己的后代以及亲戚们谋个一官半职,于是渐渐的朝廷之中多了许多梁家宗亲,其中就包括梁商的儿子梁翼。

梁翼和老爹梁商完全是两个人,靠着老爹和老妹,梁翼什么丧尽天良偷鸡摸狗之事都干了个遍。公元141年,老爹梁商去世,梁翼继承了父亲大将军之位,梁翼愈发的嚣张跋扈。等到144年,汉顺帝刘保去世,梁翼更是无法无天!

如果妹妹梁妠生有儿子的话,梁翼肯定就会扶妹妹的儿子登基上位,但偏偏贵为皇后的梁妠没生有儿子。没办法,梁翼找来了虞贵人的儿子刘柄,让他登基当皇帝,即东汉第九位皇帝,汉冲帝。登基之时,刘柄仅是个一岁多的孩子,别说懂事,就是话都不一定能够说清楚一句。朝廷的大权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大将军梁翼手里了!

没人约束梁翼,梁翼疯狂的搜刮民脂民膏,修建比皇宫还要豪华的住所,府内园林花鸟,奇珍异宝应有尽有,而且梁翼还抓了不少老百姓给自己充当奴仆,这些被抓来的老百姓被叫做“自卖人”。而且梁翼还疯狂地给自己的族人谋职,在梁翼的主导之下,梁氏家族一共出了9位封侯,2位大将军,其他大大小小官员达到了57人。

至于说年仅一岁多的汉冲帝刘柄,那时候的卫生条件不是很好,而且又被人这样折腾,登基后不久就病死了,享年3岁。按理说死了皇帝是一等一的大事,但汉冲帝的死却轻描淡写的被一笔带过,梁翼很快又找来了一位新皇帝——汉质帝刘缵(zuan)。刘缵是汉章帝的大儿子千乘王刘伉的孙子,他被梁翼找来当皇帝的时候年仅七岁。

别看刘缵才7岁,他却一点也不懵懂,相反他非常懂事!当时皇太后梁妠垂帘听政,朝中又有只手遮天的梁翼,刘缵不过是个傀儡,这一切刘缵都看在眼里。刘缵非常看不惯梁翼的嚣张跋扈,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刘缵实在看不过眼,就当着百官的面指责梁翼道:“此跋扈将军也!”

梁翼听了极为不爽,一般而言遇到这种事不至于撕破脸皮,但梁翼就因为这句话起了杀心,他决定要杀了刘缵。梁翼派人在刘缵的食物里下了毒,毒杀过程很顺利,刘缵就那么毫无防备地吃下了已经被人下毒的食物。刘缵吃下食物不久后就察觉到了身体异样,此时刘缵虽然毒发,但还能说话,他派人取水给他,想要靠水冲淡毒物。没想到梁翼直接就出手制止,刘缵就这样被毒死了,享年仅9岁。

又死了一位皇帝,梁翼还是心如止水毫无波澜,很快他又找来了一个新人当皇帝——蠡吾侯刘志。本来登基有望的是年长有贤德的清河王刘蒜,但最终在梁翼势力的干涉下,蠡吾侯刘志最终登基,即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桓(huán)帝。刘志是梁翼的准妹夫,有这一层亲缘关系在,刘志成了当皇帝的最佳人选。

孝桓帝是其谥号

和前两位皇帝一样,刘志也是一位傀儡皇帝。朝廷大事还是梁翼和皇太后梁妠说了算。刘志也算是很能卧薪尝胆,他在位21年,前13年都是在当傀儡。梁翼的势力实在是太强了,当时的朝廷百官任免都必须要经过梁翼同意才可以,皇帝唯一能够信赖和依靠的就只有宫内的宦官了!也是在这一时期,宦官的势力开始急速的扩大。

当年梁家的发家离不开与之互相勾结的宦官,梁家的覆灭也与宦官有很大关系。

汉桓帝与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这五位宦官歃血为盟,背地里共同谋划推翻梁翼的计划。后来这几个宦官找到了机会,以汉桓帝的名义从外面调来了军队,并包围了梁翼的将军府。别看梁翼权势滔天,巴结他的人不少,但多是屈服于他的淫威或是贪图权势,没几个人真心向着他的。而且再加上当时汉桓帝和单超等五个太监的行动极为迅速、周密,梁翼和其党羽被打个措手不及,来不及反应过来。

最终,梁翼和她的妻子被迫自杀,而梁家宗亲也被杀个干干净净,那些梁翼的党羽杀的杀罢官的罢官,被清理的干干净净。梁翼这个恶贯满盈的人最终沦落这个结局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诸葛亮为蜀汉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个成功奔丧的人就是谯周,为什么只有谯周一个人成功奔丧?

谯周可是益州派中最坚决的北伐反对者,按理说谯周应该是诸葛亮的政敌才对,为什么谯周这么急着给诸葛亮奔丧呢?

因为:一、谯周是个大儒;二、谯周反应快,跑得快;三、谯周离汉中近。

一、谯周是个大儒和给诸葛亮奔丧有什么关系?有关系。

两汉以孝治国,以儒治术,处于正统思想的是儒家思想,儒家讲忠君爱国,君为臣纲,这里的“君”不仅仅指皇帝,还指主公、上司、老师等,对于谯周来说,诸葛亮就是他的老师。

诸葛亮比谯周大20岁,诸葛亮在任丞相时,曾提拔谯周为劝学从事,这也是谯周首次出仕的官职,而谯周就算是诸葛亮的门生故吏,从两汉的祖制来看,门生故吏是要一生忠于他的主公,如果主公去世门生故吏是要披麻戴孝的,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谯周的奔丧并无不妥。

诸葛亮生前既是蜀汉丞相,又是益州牧,理论上益州及蜀汉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算是诸葛亮的门生故吏,诸葛亮如果去世,这批官员都要给诸葛亮奔丧的,而谯周作为蜀地最著名的大儒,他就应该带这个头,否则就会有人对谯周指指点点,说谯周不懂规矩。

同时这也是刘禅禁止给诸葛亮奔丧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益州及蜀汉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去给诸葛亮奔丧,那么哪里还有官员来维持正常的运作呢?

二、谯周反应怎么这么快?只有他一个人成功奔丧?

与其说谯周反应快,不如说谯周算是益州官员中最闲的人,或者说其它官员反应慢。

诸葛亮是在234年8月在五丈原去世的,在此之前,诸葛亮病倒了,身在成都的刘禅们已经得知了消息,并且刘禅还派了李福去向诸葛亮询问军国大事,李福来了一次询问过后回到成都向刘禅报告后,又再次来到诸葛亮这,继续询问之后的政事安排。

不久,诸葛亮去世,参与北伐的蜀汉军主力从五丈原起兵班师回朝,这当中又发生了魏延与杨仪争权的事,蜀汉朝廷都在关注这事,担心引起大的动乱,然后魏延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所杀,蜀汉军主力在杨仪的带领回到蜀汉,这时已经是235年的正月了。

刘禅禁止奔丧命令肯定是在杨仪大军回到成都后颂布的,从诸葛亮去世到刘禅禁止奔丧这期间的时间至少也有4个月时间,这个时间已经不短了,如果真想奔丧在得知诸葛亮的安葬地后就已经可以去了。

而谯周在蜀汉的官职是劝学从事,这就是闲职,不参与具体政事,相当于教育学者之类的智库一样,平常就是等人来问问儒学经典,没人来问就基本没事,谯周这个闲职简直时间太充足了,当其它官员在关注诸葛亮去世后的政权交接时,谯周就已经准备给诸葛亮奔丧了。

三、谯周离汉中近。

谯周是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这个地方在今天广元市(当时的暇萌关)的南边,成都的东边,比成都到汉中的距离要近,在刘禅禁止给诸葛亮奔丧的命令下达到各地之前,谯周理应按照规矩前往汉中给诸葛亮奔丧,于是谯周就打了一个时间差,当时给诸葛亮奔丧的人肯定也不会少,只是谯周比较闲、比较出名而已。

刘禅禁止给诸葛亮奔丧主要是出于当时的紧张局势考虑的,前面魏延和杨仪刚刚闹出一场风波,外面魏国对蜀汉也是虎视眈眈,在诸葛亮去世之时,司马懿还向曹魏皇帝曹睿上书趁此机会伐蜀,只是曹睿认为时机不成熟而拒绝了,但蜀汉并不知道这个情况,蜀汉考虑的是魏国是否会偷袭自已,当然要严加防范了。

如果不禁止给诸葛亮奔丧的话,蜀汉群臣及益州百姓都会跑到汉中去给诸葛亮奔丧,那么国家的政事谁来处理?外敌谁来防备?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刘禅做的对。

而谯周虽然政治主张与诸葛亮相左,但是死者为大,况且诸葛亮是谯周的主公和老师,谯周也只不过履行了自已的义务而已,并没有争先抢在第一的动机,只不过几个特殊原因促成了谯周的奔丧成功。

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想表达什么?

对于一本小说来讲,写这样一场隆重又光光的葬礼太重要了,因为他表达了作者诸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从人物形象刻画,到小说的环境描写,通过秦可卿的葬礼全都展现出来了。

我们从三方面解答,如下:

小说人物形象刻画的需要

在这场葬礼当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小说的重要人物,她就是王熙凤。

王熙凤和林黛玉一样都是从第三回正式进入我们的视野。从小说的总体叙述方式来看,小说采用的全景式的描写,通常这样的小说都比较复杂,涉及的人和事比较多,它企图想要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时代的现实,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面貌。

我们在读红楼时,总能感觉到曹雪芹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将那个时代他所经历人和事,以及家族变故娓娓向我们道来。这其中有他自己深切的感受,有他对那个时代的思考和失望,更重要的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价值观。

对于一部小说来讲,个人认为就是将上述的这些东西放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再将这些人物放到一个与其适应的环境当中,最终呈现一部小说。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回,作者没有从全景角度来写,而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贾府的。这对于刻画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以及贾府在外人眼中的面貌很重要。

林黛玉本人的出身并不低,既读书识字又见过世面也有一定的礼仪教养,但是即使是普通官宦家的小姐进入贾府,仍旧感到无比新奇。

从林黛玉的眼中,我们第一次见到了王熙凤。她的出场方式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先叫场再现人,而且在贾府的最高级别领导人面前,她还敢开玩笑。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林黛玉的眼中也是具有颠覆性的,也让读者感觉到王熙凤是一个特别的人物。

王熙凤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要进一步表现她的性格特点。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了贾瑞,让我们见识到了她的狠毒。那么王熙凤坐上贾府行政院长的职位,靠的是狠毒吗?通过秦可卿的葬礼,我们看到了王熙凤的另一面。

她的确具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对于宁府的弊端了如指掌,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她本人也是尽职尽责。人如其名,这冰山的凤凰绝非浪得虚名,她的确比贾府的男性要强百倍。

通过秦可卿的葬礼,我们看到了王熙凤多重性格中精明强干的一面,对于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北静王对情节的推动

在秦可卿的葬礼上,我们还认识到另一位人物,就是北静王。这个人物在小说中也称得上是一个穿线人物,而且他与贾府的交情还非同一般。

小说中介绍北静王与贾府的交情从祖辈就开始了,关键北静王不以官俗国体所缚,亦不以国礼与贾府交往,而且还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这样的品行很对贾宝的胃口,而实际上两人私下也早已仰慕对方之久,最终在秦可卿的葬礼上,他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了,随后有了两人的私交。

为什么北静王一定要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出现呢?在古代,婚丧嫁娶不仅是家族大事,而且也是展现家族人际关系和地位的重要场合。所以,在这些场合中,一般该出席的重要人物都会出现,好比一场大咖聚会。作为贾府的重要合作伙伴,北静王自然是上场的好机会。

北静王与贾宝玉结识,并邀请宝玉去参加他的私人聚会。这样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宝玉挨打的一个因素,与蒋玉菡有关,而蒋玉菡有北静送的大红汉巾子,这个汉巾又辗转到了袭人手里,为袭人的归宿又作了伏笔。

忠顺王府派人来向贾府要人,这背后又展示出复杂的政治关系。蒋玉菡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戏子,能引起忠顺王府的如此重视,能让贾政产生焦虑和恐惧,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已不是一个戏子的问题,很可能涉及到两大政治派系的斗争,为宝玉叛逆的性格特征也添了一笔。

体现贾府的社会地位

小说中介绍了四大家族贾王史薛,这些家族之间通过政治联姻等各种关系,将彼此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结成一张密集的利益之网。在贾府葬礼这么一个重要的场合,正是显示其社会地位的最佳时机。

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葬礼的规模做了详细的描写,从出席的人物,到盛大的场面,特别是官客送殡的名单,罗列了很多官场的大人物。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贾府,而我们看不到的还有无数个贾府,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场面隐形呈现了封建社会的现实。

同时,这一时期的贾府与没落时期的贾府又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正如小说开头写到的《好了歌》及其甄士隐的注解,一荣一枯,全都是过眼云烟。

综上所述,曹雪芹通过写秦可卿的葬礼,既刻画了人物形象,又推动了后续情节,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价值观也隐入其中,不愧为一场大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