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烽火,英雄杀吴越争霸天牢守卫杨延昭?

2023-08-01 04:00:04 153阅读

吴越烽火,英雄杀吴越争霸天牢守卫杨延昭?

杨延昭厉害。

英雄杀吴越争霸天牢守卫杨延昭是可以无限出杀的,前提条件是你要攻击的人必须在你的攻击范围之内,且如果你要攻击的对象是刘伯温,他有牌的情况下你才可以无限出杀,他没有牌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杀或者决斗他,除非放群,什么烽火,万剑之类的他可以掉血。

吴越烽火,英雄杀吴越争霸天牢守卫杨延昭?

凭什么吞了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一说此联是蒲松龄落第自勉而作,一说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一说此联为前明孝廉胡寄垣所作,在此不做考据。

这一副对联, 主要是以【项羽灭秦】和【勾践破吴】两件史事,说明一个道理: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的典故,也由此励志了无数代的华夏子民和莘莘学子。

项羽灭秦暂且不表,先说说勾践破吴这件事儿。勾践真的就凭三千兵马吞并了强己数倍的吴国吗?他怎么做到的?是真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故事?

《勾践灭吴夫差自杀》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国语》中的一篇散文。

注:《国语》为左丘明所著一说有存疑,至今没有定论。

请读原文链接《勾践灭吴夫差自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B%BE%E8%B7%B5%E7%81%AD%E5%90%B4%E5%A4%AB%E5%B7%AE%E8%87%AA%E6%9D%80/22447786?fr=aladdin

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说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一位盲人史学家,其治史态度的严谨,应该不亚于遭受腐刑的司马迁。

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勾践灭吴是史实,并非杜撰;至于”三千越甲“、”卧薪尝胆“,这里面就被后人加了不少的料,直至清乾隆时蔡元放在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中:“(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此事就此成了“定说”。

一位哲人说过:历史,我们永远只能看见他的面纱,却永远无法看清他的面庞。

既是史实,我们就来粗略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

历史背景

烽火戏诸侯流传了两千多年,指的是西周时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bāo sì)一笑,多次点燃烽火台,戏弄了诸侯,为诸侯所弃,后被犬戎所杀;周幽王死后其子周平王继位,历史进入东周时期。(按照正史记载,此论也有众多疑点,“烽火戏诸侯”完全是伪造,没有可信度。故妄阅之吧)

自东周开始,周朝即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由此发生了诸如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楚庄王”问鼎中原“的争霸夺权之故事。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焦头烂额十分疲惫,需要休整喘口气儿,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闹得不亦乐乎。

春秋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公元前379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中国强权政治的开端

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 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 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 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

(4)吴、越争霸

吴越争霸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zui最)李之战、 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主要人物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文字不同,音译成了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 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史称”黄池会盟“,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吴王夫差:(约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吴氏,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阖闾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于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今浙江绍兴),使越屈服。此后,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与晋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前473年,越再次兴兵,终灭吴国,夫差自刎,时年55岁。历史恩怨

越与吴都是“断发文身”之族。越离中原较远,所以其文化更为落后。从越人铜俑全身赤裸仅裹一布条遮羞,就会发现越人其时的落后与蛮荒。自与吴楚接触之后,间接接受中原文化,其最主要的就是使用铁铸的生产工具,发展航业,因此交通贸易逐渐发达,人口也日渐繁衍;加上越君允常(勾践之父)干练有为,所以日趋壮大为一个大国。越国因其势力的日益膨胀,就频频与吴国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在吴王寿梦时代就已开始。又自楚国势力东进到达淮河流域时,晋景公联结吴国以制楚。楚为牵制吴国计,就进而南联越国,因此吴越的冲突日增。在允常末年,越得范蟸、文种(都是楚人)的辅佐,于是国力渐强,成为吴国的大敌。到勾践嗣位,以其年富力强与刻苦奋斗的本质,并以其勤奋耐劳的新兴越族,遂形成与吴作决死斗争的敌国了。

国力对比

吴国和越国是地处长江下游一带的两个诸侯国,也是当时最穷的两个诸侯国。 公元前514年,阖闾(又作阖庐,夫差之父)登上吴国王位,任用逃亡到吴国的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人孙武, 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大将,在柏举之战击溃楚军,占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荆州市东北),称霸东南。

越国定都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楚国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使越国力量迅速壮大。

历史旧仗

一、槜李之战

公元前506年,阖闾率军攻楚。次年春天,越王允常趁吴国国内空虚,出兵袭击吴都姑苏。吴王撤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敌,在大掠之后主动撤兵。 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子勾践继位。吴王为“南服越人”,遂乘勾践新立之机,率军攻越。 双方对阵于槜李(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南)。勾践见吴军容严整,组织敢死队连续几次发起冲击,均被吴军击退。在此情况下,勾践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持剑走到吴军阵前,一起举剑自杀,可见勾践之人性暴虐。 吴军注目观看,惊骇不已。勾践抓住机会,突然进攻,大败吴军。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攻击吴王阖庐,斩落他的脚趾。阖庐身受重伤,在败退途中,死在陉地,距槜李仅七华里,此为“槜李之战”。阖庐临终命其子夫差“必毋忘越”。

二、夫椒之战

自吴王阖庐战死,夫差即发誓为父报仇。他命人站在庭中,每逢他出入,那人就对他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尔父乎?”夫差回答说:“唯。不敢忘”。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练兵,准备伐越,想先发制人,趁吴兵未出,抢先伐吴。大夫范蠡劝谏,勾践不听,遂兴兵伐吴。 吴王夫差闻讯,征发全部水陆军迎战,双方在夫椒(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太湖中的椒山)展开激战,越军大败。吴乘胜直捣越都会稽,攻破会稽城。越王勾践率残兵五千人退保会稽山,吴军将勾践团团围住。勾践采纳范蠡的建议,向夫差求和,献上美女西施、郑旦,并重金贿赂吴太宰伯嚭。 虽然伍子胥认为“今不灭越,后必悔之”,但急于北上和齐国争霸的夫差最终采纳了伯嚭的意见,答应与越国议和, 此为“夫椒之战”。夫差也由此埋下了覆国的隐患。

夫椒之战后越国元气大伤。为安抚民心,勾践下诏罪己:“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并下令“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将国内事务分别托付诸大夫负责管理,便带着范蠡等人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历尽艰辛,终于得到夫差的信任,于3年后被释放回国。

复仇之战

越国战争准备勾践归国后为报仇雪耻,与范蠡、文种共同制定复兴国家的大计:

在内政方面,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其一,奖励生产,充实国力。“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其二,奖励蕃衍人口,“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有生多胎者,国家抚养;其三,照顾孤子、寡妇、疾病、贫困者家庭,国家发给廪食,教育其子弟;其四,尊贤礼士,延揽人才,对于“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对于四方之来士,必告先君之庙,以礼招待。 在外交方面:其一,掩盖越国的实力;其二,鼓励吴国北上伐齐、晋,结怨于晋、齐、楚三国。相反,越则“结齐、亲楚、附晋”,联合三国以制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强盛起来。

吴国战争准备

吴国在降服越国以后,开始向中原地区扩张势力。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鲁。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联合鲁国进攻齐国。 [22] 是役吴国出动四军,夫差自将中军,大夫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大夫展如将右军。齐国出动三军:国书将中军,高无丕将上军,宗楼将下军。公元前489年5月27日,双方展开大战。吴右军击败齐上军,齐中军击败吴上军。但吴上军得到吴中军与王卒的支援,扭转局势,大败齐军。吴俘获齐中军将国书及大夫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此为“艾陵之战”。在发动战争的同时,夫差又征调大批民工构筑邗城,作为北上基地,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以利军运。为引导吴国北进中原,勾践让文种率万名民夫协助吴国开凿邗沟,以推动夫差北上。 当吴国出兵伐齐时,勾践亲率其众朝吴,向吴王及将士馈赠礼品,吴人皆喜。唯大夫伍子胥谏阻吴王出兵伐齐,吴王不听。吴王夫差胜齐归来,听伯嚭之言杀害伍子胥。

战争打响

第一战——越袭吴都之战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命王子地、王孙弥庸辅佐太子友守国,己亲率国内精兵北上,与晋在黄池(今封丘县西南)争盟。 越王勾践趁此机会,发习流(水军)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及诸御千人讨伐吴国。 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舌庸统帅,循海而逆入淮河,以断绝吴兵归路。另一路由勾践统帅,逆吴江而上,攻击吴都姑苏。公元前482年6月11日,勾践先头部队由畴无余、讴阳率领,先攻至吴国郊区。吴将王孙弥庸看见越军打着他父亲的“姑蔑之旗”,即要求出战,吴太子友不允许。但弥庸不听,于公元前482年6月20日率兵五千出击,在王子地的协助下,双双得胜。弥庸俘获畴无余,公子地俘虏讴阳。勾践大军赶到,王子地则入城防守。公元前482年6月21日,两国再次交战,越军大败吴师,俘虏吴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 公元前482年6月22日,越军攻入吴都,焚毁姑苏台,尽获吴国大舟。吴派人向夫差报告国内败讯。夫差为防止此事泄露,在帐幕中连杀七名使者灭口。公元前482年7月6日,夫差在黄池摆下赤、白、黑三个万人大方阵,以兵威胁晋国,争得先歃血主盟的角色,然后回师。吴军回国后,因都城已失,士卒疲惫,无力再战,就派太宰伯嚭向越求和。勾践见吴军主力尚存,遂于吴国媾和后班师。此战过后,吴国的军事优势已经丧失。夫差佯作息民姿态,暗中作战争准备,企图恢复力量复仇。

第二战——笠泽之战

公元前478年,吴国遭受旱灾,“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人民移往东海之滨,以就蒲蠃之食。越大夫文种乘机献伐吴之计。

勾践接受文种之计,起兵伐吴。临行简选精兵,命一家兄弟四、五人在军中者返回一人,命将患疾病者、老弱者、智力不足以听命者遣返归家。同时斩杀畏缩不前者。号令军中:有“归而不归,处而不处,进而不进,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者,“身斩,妻子鬻”,以统一号令,使全军皆有致死战斗之心。

勾践率越军大举攻吴,吴王夫差则率军到笠泽江(今江苏省苏州市松江)抵御。吴在江北,越在江南,两军夹江水布阵。入夜后,勾践抽出部分兵力组成左、右两队,令左队溯江而上五里,就地待命;令右队顺江而下五里,就地待命。夜半,令左、右两队鸣鼓渡江,在水中央待命。吴军获讯越军分两队渡江,准备夹击吴军,不等到天明,也将军队分为二部,以抵御越军。越王遂率三军,以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主力,偷渡过江,不鼓不噪,突袭吴中军,吴中军大乱,于是溃败。越左、右队趁势渡江追击。吴军三战三败,退保吴都。吴国大片土地落入越国之手。

笠泽之战过后,吴越两国军事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越国已占有绝对优势。

第三战——越围攻吴都之战(越灭吴之战)公元前475年,勾践倾全国之力,发动灭吴战争。越军包围吴国三年,吴军不战自溃。吴王仅率亲近卫士与大臣,突围西上姑苏台,派王孙雒向勾践请和。勾践不忍心灭吴,准备答应媾和。范蠡谏阻勾践说:“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勾践醒悟,拒绝吴国的求和。范蠡率兵攻下姑苏之宫,俘获吴王夫差。勾践要把夫差送到甬东(今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东之翁山),赐给夫妇三百人,以奉养天年。夫差叹息说:”孤老矣,焉能事君?“随即自杀,吴国就此灭亡。

战争后续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唐】李白

勾践灭吴后,尽并吴国土地,乃率军北渡淮河,在铜山(今江苏省铜山县)会见晋、齐等诸侯,并遣使致贡于周天子。周元王派使者赐勾践祭肉,命他为侯伯。勾践把吴国侵占陈、宋的土地归还两国,把淮河上游的土地送给鲁国,把泗水以东的五百里土地送给楚国。勾践遂号为霸王,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战争点评

犹来吴越尽须惭,背德违盟又信谗。

宰嚭一言终杀伍,大夫七事只须三。

功成献寿歌飘雪,谁爱扁舟水似蓝。

今日雄图又何在,野花香径鸟喃喃。读《吴越春秋》【唐]】贯休

几十年的吴越争霸,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人们津津乐道于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以“三千越甲可吞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催人振奋;扼腕叹息于吴王夫差任用奸佞、穷兵黩武,因胜而骄,纵敌贻患,处安忘危,终致身死国灭;对文种“鸟尽弓藏”式的悲剧唏嘘不已;对范蠡携西施的泛舟五湖艳羡不已……

历史花絮

(1)“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夫差死,吴国亡,勾践持剑心茫然;该杀不该杀的都杀了,还有谁呢?他把剑派人送到了他的辅国大夫文种那里,并留话:先生教给寡人伐吴之术一共七种,寡人只用了三种就灭亡了吴国,还有四种在先生手里,要不要到先王那里在自己身上试试?文种也只好自杀。不愧是杀功臣的鼻祖,其无耻卑鄙和冷血,为朱元璋和刘邦树立了榜样。可惜文种先生不听范蠡之劝,枉送了性命;而范蠡此时正携西子酥手,泛舟五湖。

正是:

春日寥寥雨又风,小窗开卷兀衰翁。

斯文斧钺兴亡后,故国醯鸡语话中。

越台还闻走麋鹿,吴墟真见有梧桐。

更怜胥种皆从剑,敌破谋亡一祸同。《读吴越春秋》【明】沈周

(2)财神——陶朱公——中华商圣

范蠡应该是在夫椒之战后,为勾践筹划”腐吴之计“时就爱上了西施,并约定了终身。

灭吴功成,深知勾践秉性的范蠡,婉拒勾践的高官厚禄,毅然携美而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据《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是说范蠡与西施,离开了越国,来到了理想的乐土,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范蠡与西施这样的结局,使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中国老百姓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古往今来,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代名词和文化符号,广为流传。在文学、戏剧中,关于西施题材的作品更是不可胜数。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虽然优美动人,却无历史依据。《史记》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带领全家人来到齐地,“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在这里,根本没有西施的影子。后来,范蠡到陶经商,也没有西施。

虽然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真实的历史中,范蠡凭自己出众的经商才华,成为历代商业鼻祖,并被奉为财神,享受香火至今。

搜索春秋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6、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8、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庄子 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想要知道大家写过的和收到过的最浪漫的书信内容是什么?

很久以前,朋友问我,觉得情侣之间最浪漫的事是什么?

我说,写信吧,等以后我有了另一半,我一定要写信。写完收起来,说不定以后还能像王小波李银河,朱生豪宋清如那样出版,等到老无所依时,靠着出版费还能活下去。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生命中的太阳》,出自小说《灿烂千阳》和王小波李银河情书《爱你就像爱生命》。

自然,作为一名单身狗,我被朋友鄙视了。

曾经有段时间,很喜欢看《爱你就像爱生命》。那个尖酸刻薄的王小波,每一封信里都柔和得像个傻子。“李银河,你好哇,我给你唱首歌,你不要把我吃掉好吗?”“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写出这些话的王小波,如同笼罩了一层薄薄的烟雾,模糊了棱角,冲淡了戾气,只剩下对李银河的全部情意。

写情书,就是写生活中的趣事,写对对方的思念,写高兴,写伤心,写完了叠成一颗心,放进信封里贴上邮票,寄给对方,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对方的信。把信一封一封收藏好,10年,20年,30年,甚至50年后,还可以从一个生锈的匣子里拿出来一叠泛黄的书信,里面的一个个字,一句句话,都记录了当年的喜怒哀乐,浪漫年华。

每一封信都是一份最宝贵的心意。

春日的午后,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周围寂默无声,同事们都在休息。面前摆一张薛涛笺,提起笔来,思索着过往的种种,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笑容,一声问候,每一帧画面都如同胶片般在脑海中回放,最终变成一股股甘甜的清流从笔尖流淌出来。

信的开头,可以写上对对方各种各样的称谓。朱生豪刚开始称呼宋清如为“清如”,“宋”,后来称呼“好人”,“宋儿”“宋千金”,道歉的时候称“爱人”“女皇陛下”,宠溺的时候叫“傻子”“宝贝”,生气的就是“你这个人”。有时候幼稚得让人发笑,有时候甜蜜得让人感动。

每一个称谓啊,都包含着满满的爱意和温柔。

称呼过后是思念,是分享。从分开的那一天开始写起。思念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思念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说过的话,对视过的眼神。分享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分享看过的一本书,听过的一首歌,甚至喜欢吃的那个路边摊,一点点娓娓道来,如轻风细雨。

写情书,写的是心愿,是守护。愿意花时间在纸上一笔一划书写下天涯海角,地老天荒的那个人,一定是最美好的。信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热情,如同雪山上的玫瑰花,灼烧着每一寸肌肤。而“展信佳”三个字是最真挚的祝福,我多希望你每次看到我的信都能一切安好!

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写信,最幸福的事情是读信,最焦虑的事情是等待着那封信的到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写信,写的是生命中最平淡的印记。没有惊天动地,荡气回肠的炙热,没有繁花似锦,珠光宝气的辉煌,它就像山涧中流出来的一股细流,天长地久,细水长流。

苏州森林动物世界旁叫什么公园?

文详情

叫上方山

公园由主景区、观光果园区和森林游憩区组成,主景区内有名胜景点楞枷塔、拜郊台、越公井、乾隆御道、吴越古城墙、治平寺、茶磨屿、石湖草堂、烽火台等二十余处,既有2500年历史的吴越春秋遗迹可探,又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雅事可觅,还有珍稀动物和植物园可游可赏。景区内已修复了1500年前古建筑楞枷寺、宝积寺、治平寺,形成了上方山上中下三院一个整体。明代“吏部尚书”申时行墓石人、石兽、墓道、三环拱券门整修一新,对外开放。1996年由鬼子妙香园株式会社投资新建“中日和平园”“金光大佛”,合资兴建“观光索道”888米,是一组富有时代气息的观光景点,极宜广大游客登临远眺,场面雄伟壮观。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