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报复,秦武王嬴荡为什么在洛阳被鼎砸死了?

2023-09-11 22:18:03 225阅读

神武报复,秦武王嬴荡为什么在洛阳被鼎砸死了?

秦武王嬴荡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锋锐的一位君主,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第32位君主。秦武王即位秦王四年后,在公元前307年,年仅23岁的秦武王在洛邑(现今河南省洛阳市),和大臣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夏朝开国君主大禹所铸九鼎之一)时,出现意外,被大鼎折断了膝盖,最终气绝而亡,秦国一位重武好战的君主就此英年早逝。秦武王死后谥号为烈(悼),也称为秦悼武王或秦武烈王。

神武报复,秦武王嬴荡为什么在洛阳被鼎砸死了?

秦武王在出现意外后,并未在第一时间咽气,而是遭受胫骨、膝盖折断后所带来的疼痛长达半天之久,最终在当天晚上,气绝而亡,秦武王连一晚的时间都没能熬过去,可悲可叹!秦武王进行举鼎比赛是因为嬴荡天生力大无穷,自幼就喜欢和勇士玩一些关于力气方面的游戏,秦武王即位后就将一些大力士任命为高官,其中就有孟说,加上嬴荡争强好胜的性格,因此最终有了举“龙文赤鼎”的比赛,秦武王也因自己的喜好而意外丧命。

秦武王,赢姓赵氏,是秦惠文王赢驷的长子,推行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嬴渠梁是秦武王的爷爷。从秦襄公赢开出兵护送周平王姬宜臼东迁,因功被封封侯,秦国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算起,秦武王嬴荡是秦国的第27位国君。嬴荡是秦惠文王和其王后惠文后的孩子,出生于秦惠文王9年(公元前329年),父亲秦惠文王在位27年后,于公元前311年去世,时年46岁,嫡长子嬴荡即位秦王,是为秦武王。

秦武王天生便赋有比之常人几倍以上的力气,从小就喜欢做一些有关力气方面的游戏,也为嬴荡即位秦王后的意外死亡埋下了起因。战国时秦国著名的的大力士乌获(乌获据说能举千钧之重,一钧约等于30斤,千钧相当于30000斤,《战国策》记载:“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和任鄙在嬴荡父亲秦惠文王时期因作战英勇得以重用,而嬴荡从小就喜欢和大力士玩游戏,因此在嬴荡即位秦王后,仍然重用乌获和任鄙二位大力士,将其封为高官。

《帝王世纪》:“秦武王好多力之士,齐孟贲之徒并归焉,孟贲生拔牛角。”

间接促使秦武王意外之死的孟说,在听闻秦武王喜欢大力士后,也随后闪亮登场,出现在秦武王面前。孟说又名孟贲,孟说原本是齐国人,因力气大的原因而闻名于家乡,之后因听闻秦国国君秦武王向各国招募大力士的消息,孟说感觉自己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了,于是便离开了齐国,去往秦国投奔秦武王,据历史记载孟说可以生拔牛角,秦武王测试后,得知孟说确实有真材实料,也遂将孟说拜为大官,但孟说是一个喜欢逞勇,最终也为其逞一时之勇而遭惨死结局。

《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元年,与魏襄王会临晋。诛蜀相壮。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伐义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之后就发生了樗里疾出使东周国为秦武王试举周鼎一事。秦武王嬴荡继位后,先是将魏章(战国时秦国秦惠文王时期将领)与张仪(秦惠文王时期被任命为相)一同驱逐回魏国(嬴荡在太子之位时就反感张仪等人),之后秦武王设立丞相,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国与左右丞相同时并存,之后秦武王任命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战功卓著的樗里子(秦国宗室将领,姓嬴,名疾,是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赢驷之弟)为右丞相。

《战国策》记载:“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史记》记载:“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继位秦王四年时,秦武王想举东周的周鼎,之后便有了秦武王举“龙文赤鼎”之事。而周鼎是在周王畿,秦武王便命右丞相樗里疾前去东周试探,丞相樗里疾便领兵战车百乘先去往了东周国。樗里疾向周天子周赧王姬延说明了秦武王的意思,周赧王非但没有同意秦国丞相樗里疾所说之事,反而还严词拒绝了樗里疾的提议,周赧王此举惹怒了樗里疾,也为此遭遇了羞辱。

紫陌试想:樗里疾在得到周赧王的严词拒绝后,可能心想:“周赧王这位所谓的周天子,已经不在是周王朝辉煌时期的周天子,自己一点辖地都没有,反而还是居住在东周公国的封地,周王朝到了周赧王时期都衰微到可有可无了,你周赧王没实力了,你还拽什么拽。”于是樗里疾便直接将周赧王逐出了居住的王宫,然后强行将周赧王迁到西周公国的王城,周赧王此时可谓时“赔了夫人又折兵”。

《东周列国志》记载:秦武王“使右丞相樗里疾先往三川开路,随后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起程,直入雒阳。周赧王遣使郊迎,亲具宾主之礼,秦武王谢弗敢见,知九鼎在太庙之傍室,遂往观之。见九位宝鼎一字排列,果然整齐。”

秦武王在丞相樗里疾开路之后,便和任鄙、孟说等大力士启程前往洛阳,周天子周赧王便派遣使者在郊外相迎,而秦武王并不理会,知晓九鼎在周王朝太庙旁边的侧室之中,随即便前往观看(九鼎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建造者大禹将天下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之后便铸造九鼎,来象征九州,九鼎将当时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鼎身,以一鼎象征一州)。

夏朝被商朝灭亡后,九鼎被商汤迁至商朝都城,在之后商朝被周朝灭亡后,九鼎被周武王所得,之后被周成王移到洛邑(洛阳)安放在明堂之中。秦武王观看九鼎之时,此时九座宝鼎在房间中呈一字状整齐排开,九鼎如同九座小铁山一般,不知道有多重。周武王看后,对九鼎赞叹不已,而九鼎的鼎腹分别刻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九字,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叹曰:“此雍州,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耳。”

秦武王便问守鼎吏曰:“此鼎曾有人能举之否?”

吏叩首对曰:“自有鼎以来,未曾移动,闻人传说每鼎有千钧之重,谁人能举?”

秦武王看见著名的九鼎之后,便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但秦武王想看看手下两位力士的表现,便问一同前来的大力士任鄙、孟说能否举起这鼎,而任鄙知晓武王是一个争强好胜之人,便很机智连忙推辞掉,表示自己只有百钧之力,而这鼎有千钧之中,不能胜任,而大力士孟说可谓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点中二的样子,便请求上前一试,为此有了秦武王和孟说举“龙纹赤鼎”的比赛。

孟说先是将腰带束紧,袖子挽起,在做好准备之后,拼尽全力大喝一声“起!”,龙纹赤鼎离开了地面,孟说将鼎举至离地半尺后放回了地面,但是由于自己用力过猛,导致眼眶都迸裂流血。不过该说不说,孟说这力气确实非同一般。之后秦武王表示“孟说费了这么大的力气,能举起龙纹赤鼎,自己还能不如孟说吗?”此时任鄙这时候又聪明的劝谏道:“大王万乘之躯,不可轻试”,但秦武王早就想举此鼎,哪里还听任鄙的劝阻。并表示:

““汝自不能,乃妒寡人耶?”鄙遂不敢复言。”出自《东周列国志》

秦武王将锦袍玉带脱下,做好准备之后,大喝一声“起!”,鼎离开了地面半尺,秦武王此时的结果和孟说相同,然而秦武王并不满足于此,要举起鼎之后走几步才算成功。秦武王刚想挪动脚步的时候,但此时秦武王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已经气力松懈,此时突然大鼎轰然坠到地上,而正巧不巧的砸到秦武王的右脚上,随即发出蹬蹬一声后,秦武王的胫骨被砸断了,秦武王大呼“痛哉”!

随即秦武王就晕倒了,然后被侍从扶到了床上,之后秦武王右腿所流之血将床榻血染,秦武王醒来之后疼痛难忍,最终熬到半夜时气绝身亡!年仅23岁。而和秦武王比赛举鼎的大臣孟说因为自己的逞勇也活到头了。秦武王死后,因为并未留下子嗣,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嬴稷继承了秦国的王位,是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即位后便追讨相关人的责任,而孟说没有阻止,于是被右丞相樗里子处以车裂之刑,并被诛灭其族,而任鄙最终被推荐担任汉中郡守。

秦武王因为自己争强好胜的性格,最终死在了周王朝的王城洛阳,而间接造成秦武王之死的孟说也因自己的逞勇而被五马分尸。如果孟说也向任鄙那样推辞秦武王的询问,秦武王也不会强行举行大鼎之后欲准备行走几步,很大可能只是将鼎举起后便放下,既能满足了秦武王争强好胜之心,也不会出现意外而死的情况,孟说要是如同任鄙那样通晓秦武王的性格,不逞一时之勇,也不会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不过该说不说秦武王的力气确实是大,按照《东周列国志》中记载,龙纹赤鼎有千钧之重,而根据古代重量单位“钧”换算下来是30斤,而千钧就是30000斤,15000千克。秦武王若是能凭借着血肉之躯举起一口15000公斤的大鼎离地可为“神力”也!不过古代的重量转换在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有所不同,和现今的重量单位更是不同,千钧很大可能是达不到现今的30000斤,不过秦武王的力气也确实非同一般!

从秦武王因喜欢争强好胜而举鼎而亡中,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做不到的事情,切不可争强好胜,负担自己无法承担的重任!

大家对秦武王举鼎意外而亡如何看?对间接导致秦武王死亡孟说如何看?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史记》、《东周列国志》、《战国策》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存活了二十八年的北齐王朝?

每逢乱世,就会有很多突破人们理解力的事情发生,比如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以及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这些时期都特别混乱,也正因为混乱,人们的思想也就变得更加简单,成天只需要考虑的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享受生活。

只是不同混乱时期,人们享受生活的方式不同,三国时期是喜欢抢地盘和爱好人妻,比如曹操就是典型,五代十国时期的皇帝更替迅速,总有父子相残或者大权旁落发生,然而要说历史上最荒唐的时期,还得数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北齐,短短28年时间,却创造了后来所有朝代无法超越的荒唐事迹,至于究竟有多荒唐呢?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荒唐而奇葩的皇帝

说到北齐,首先想到的绝对就是北齐的皇帝,一家哥几个乃至父子几代人,完全没有几个是稍微正常一点的,要么就是暴力狂,要么就喜欢蹂躏别人,要么就是完全没有任何人伦道德底线可言,总之北齐的皇帝,没有他们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事情,下边我就挨个来讲一讲。

北齐的第一个皇帝是高洋,不过我们打算先说一说高洋的父亲高欢和哥哥高澄,高欢虽然残暴,但是没有太糟糕,高澄就比较严重了,属于严重自负且残暴的人,当时孝静帝尚且在位,高澄继承了父亲高欢的基业,开始无情嘲讽孝静帝。

有一次高澄与孝静帝一起喝酒,酒至憨处,高澄居然开始嘲讽取笑孝静帝,取笑结束后不够刺激,又用鞭子抽打孝静帝,旁人劝阻他才收手,残忍程度令人发指。还有高澄居然霸占自己的弟弟高洋的老婆李祖娥。

他看到李祖娥长得十分漂亮,就借助自己的职务之便,去欺负了李祖娥,想必后来高洋就是知道了这件事情,所有才把高澄灭掉,自己随即再灭掉孝静帝,登基称帝,建立北齐。

作为北齐第一个皇帝,高洋实际上还是消停了几个月,干了一段时间的正常事,毕竟他成为皇帝的时候年仅20岁,意气风发,所以也把持不住自己,最后取得一点成就便沾沾自喜,开始贪图享乐,以至于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高洋的疯狂与不正常的地方在于他喜欢扮演国王的新衣那种角色,经常穿着国王的新衣到处乱跑,别人都以为他是一个疯子,跑累了还会去发疯,把母亲的床抬起来放到其他地方,吓得他母亲差点一口气上不来。

除此之外,高洋还十分残忍,有一个妇女因为说了高洋一句“疯疯癫癫”,就被高洋直接打死,他有个嫔妃以前是歌姬,就被高洋弄死了,把骨头拿下来当琵琶演奏,把大臣直接吓晕了几个。

就是这样一个皇帝,注定结局也是凄惨的,在高洋临别之际,他把自己的弟弟高演叫来,说要把皇位传给儿子高殷,叫弟弟高演好好辅佐高殷,当时高演一口答应下来,可惜后来高演不信守诺言,直接把高殷给解决了,自己取而代之。

高演因为杀了侄子高殷的事情,一直还是耿耿于怀的,所以高演在位期间,还算比较老实,没有做什么严重过分的事情,只是可惜高演也许是因为内疚过度,仅仅在位两年就去世了。

在高演即将去世的时候,他总结了当年高殷的结局,就把皇位直接传给弟弟高湛,并且叫高湛千万不要走自己当年那样杀侄子的老路了,高湛也是一口答应下来。高湛在北齐的皇帝中,和高洋不相上下。

高湛也喜欢了哥哥高洋的老婆李祖娥,也许是李祖娥真的魅力太大,当年高洋的哥哥高澄喜欢,现在高洋的弟弟高湛又喜欢,不过这次李祖娥坚决不从,高湛用李祖娥儿子的命来威胁李祖娥,李祖娥没有办法还是从了高湛。

后来李祖娥怀上了高湛的孩子,李祖娥儿子前往面见李祖娥,李祖娥因为羞愧不好意思见她儿子,就没有去见,她儿子在门口大喊:“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丑事么,你肯定是肚子大了见不得人”。

李祖娥听到自己儿子都这样嘲讽自己,十分内疚,在高湛的女儿生下来后,李祖娥就把这个女孩掐死了,高湛得知此事,直接将李祖娥的儿子拉来,用刀背活活将其敲死,敲死之后,高湛发现自己还有一个侄子高百年,也就是高演的儿子,高湛也许是兽性大发,就把高百年也杀了。

李祖娥当然也没有逃过厄运,被高湛疯狂暴打,放在水里想要淹死李祖娥,结果没有淹死,高湛就把李祖娥用牛车送到寺庙去了。经过一系列的疯狂,高湛也累了,在29岁的大好年华,就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高玮。

禅位之后,高湛继续享乐,没有多久就去世了,高玮掌握着这个满目狼藉的国家,还有北周的虎视眈眈。你以为高玮会就此崛起么?完全错了,高玮不仅没有崛起,还和自己的父辈一样昏庸无能。

高玮深深被冯小玲迷惑,带着冯小玲去打仗,大战当前,高玮还要等到冯小玲梳妆打扮一番,才肯交战,这样的皇帝,注定下场也很凄凉,在看着国家已经风雨飘摇之际,高玮迅速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高恒,当时高恒才5岁,完全是一个小孩子,接过皇位没有几天北齐就被北周灭了。

你看就是这样的一群皇帝,能够维持北齐28年,已经实属难得了,可是你以为仅仅是皇帝荒唐么?事实上还有大臣与皇后也是一样的荒唐。

荒唐的皇后

除了李祖娥这个受人欢迎,先后被三个皇帝看上的女子之外,北齐还有另外两位遗臭万年的女人,那就是胡太后与高玮的皇后。当初高湛与李祖娥在一起的时候,胡太后已经明白高湛的行为,可是她并不在意。

因为胡太后与高湛的大臣走在了一起,两人各玩各的,互不影响,后来北齐灭亡之后,胡太后索性带着皇后去开了一家娱乐场所,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公然声称“为后不如为娼”,也许历史上能够如此厚颜无耻的太后,也只有她了吧。

结语

北齐就是这样一个朝代,短短28年,却留给后人无数诟病的地方,不管是北齐的皇帝,还是北齐的皇后等人,行为都十分荒唐,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都属于鲜卑族,对中原文化中的一些约束不在乎,也许是这样吧,因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理由来解释他们这些荒唐的行为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李世民为什么要重用他?

魏征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今极力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果断除掉李世民。这都要取他性命了,按说李世民肯定会恨魏征入骨。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掉李建成之后,并没有找魏征算账,而是迅速地将魏征收入自己麾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1. 李世民对事不对人的态度

魏征一开始身为李建成的谋士,确实向李建成建议尽快除掉李世民。但李建成死后,李世民不仅没有向他问罪,反而重用他,将他留在身边,共同治理国家。因为他知道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完全是因为各为其主而已。

李世民当然会痛恨当初魏征想杀自己那件事,但他能够将人和事分开,能够做到对事不对人。他明白当初真正促使魏征想杀自己的动机,不是魏征本人,而是魏征所处的环境。魏征身处太子阵营,跟敌对的李世民阵营是一个你死我活的状态。为太子出谋划策是忠心的表现,是魏征分内的事。在那个情况下,就算把魏征换成其他人,也照样会力劝李建成杀了李世民,以绝后患。所以说真正想杀李世民的关键决定因素不是魏征,而是魏征所处的环境。忠于李建成是魏征的本分,现在李建成死了,魏征也可以解脱了。

2. 魏征的才华打动了李世民

李世民看重的是魏征的能力和直谏敢言,魏征力劝李建成杀到李世民恰恰表明了魏征犀利的眼光和非凡的能力。在玄武门之变前的那段时间,两个阵营处于一种恐怖的平衡中,矛盾随时可能爆发。魏征清楚地看透了形势。他对李建成说李世民能力极强,势力也极强,如果不尽快除掉李世民,恐怕遭殃的就是他们自己。

在我们后人看来,这个论断可以说非常准确的,在事发之前魏征就准确地给把握了那场最高权力之争的脉搏,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并且给出了最为正确的劝谏。能做到这一点需要极强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和政治敏感度,这跟那些事后诸葛亮是完全不一样的。李世民就是看到这一点,看到了魏征是有真才实学的。李世民是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需要招揽更多的贤才。眼前的魏征就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李世民当然不会轻易错过。

3. 李世民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你也许会问,李世民收纳魏征后就不怕他以后像背叛李建成那样背叛他吗?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个能力超强的人。李世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人格魅力都非常自信。他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没有人能背叛自己,也没人会背叛自己,即使出现部下叛变,他也能很快平定,不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影响。所以他摒弃前嫌,重用魏征,他要利用魏征的才干为自己服务,而不惧怕有朝一日魏征叛变。

这个从李世民对功臣的态度上也能找到佐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帮助李世民夺得江山的主要功臣,他们基本都得到了善终。李世民没有像赵匡胤那样解除功臣的兵权,更加没有像朱元璋一样把功臣赶尽杀绝,而是在当上皇帝之后继续重用他们。究其原因,就是李世民个人能力超强,对自己非常自信,他觉得自己比这班功臣都强很多,不需要怕他们以后会夺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放心地让功臣们继续掌权。历史非常有意思,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李世民的一个反面,老朱内心对自己非常不自信,所以为了江山永固,不惜杀掉功臣。

4. 李世民和魏征相互成全

魏征曾向李世民提出了200多个重要的建议,他也常常逆龙鳞直谏,气得李世民要杀他。而魏征则一般会表现淡定自若的说:你如果杀了我,我实际上没有丝毫损失,反而能成为千古名相,但你在后世的眼里就会成为杀谏臣的暴君,得不偿失。这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退一步看,如果魏征敢于直谏,李世民也能做到不杀魏征,且善于纳谏。这样李世民就会成为一代明君,魏征也会成为一代名相。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两个是双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世民和魏征达成了默契,他们演出了一场君臣之间的双簧戏,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这才是李世民不杀魏征,却要重用魏征的根本原因。

神武4手游剑气神兽怎么加点?

关于这个问题,针对剑气神兽的加点建议:

1.攻击加点:剑气神兽是一种以输出为主的职业,因此首先要优先加攻击点数,提高攻击力,增强输出能力。

2.暴击加点:暴击可以让剑气神兽的攻击更加爆发,造成更高的伤害,因此可以适当加点暴击。

3.命中加点:命中可以提高剑气神兽的命中率,让技能更容易命中敌人,建议适当加点命中。

4.穿透加点:穿透可以忽略目标的防御,直接对其造成伤害,因此可以适当加点穿透。

5.韧性加点:韧性可以降低剑气神兽受到控制技能的影响,提高其生存能力,因此可以适当加点韧性。

综上所述,建议优先加攻击和暴击,其次加命中和穿透,最后加韧性。不同玩家的加点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自己的游戏习惯和玩法来进行调整。

孙权为什么答应刘备借荆州的无理要求?

荆州的归属问题

荆州是一块肥肉,曹操想要,刘备想要,孙权也想要。荆州到底应该归谁?

荆州既是刘表的地盘,本质上却又是大汉的城池。

刘表死后,荆州该归嫡长子公子刘琦,刘琦死后,应该回归朝廷,谁代表的是朝廷呢?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然代表的是朝廷。

刘备和孙权占据荆州其实都有点理亏。

刘备占荆州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当初景升兄就是要把荆州让给我的,我不好意思要,因为长子刘琦还在,现在刘琦不在了,我接下荆州,景升兄泉下有知,应该很欣慰吧?

第二,虽然我有点落魄,但毕竟还是姓刘,皇帝都说了要认我当叔叔,我帮皇帝守个城池有问题吗?

第三,赤壁之战虽然孙权也有参与,但实际他没出多少力。而且荆州是我带着兄弟们,实实在在夺回来的,为了夺荆州,我都没时间回家照顾老婆,导致没能见到最爱的甘夫人一眼,荆州归我怎么了?

孙权占据荆州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父兄活着时,就告诉我荆州是块肥地,必须要夺回来,可惜我自己太菜,跟江夏的一个小小的黄祖卯上了,一干就是七八年,连荆州的边儿都没摸着。

机会终于来了,刘备求我帮他抗曹,说是赢了荆州大家共享,我信了。于是我给了周瑜2万人马,并告诉他悠着点儿来,不要强求。我原本以为刘备那水平,根本不可能是曹操的对手,结果居然莫名奇妙的赢了。用你们现代的语言来说,我可是刘备的B轮投资人,天使轮是张飞,A轮是糜竺,刘备不是因为我这B轮投资,他已经倒闭了,能有机会上市吗?

你们说,这荆州该不该给我呢?

赤壁之战中,孙权到底出了多少力,这在《三国志》中也有明确记载。

周瑜要5万精兵,孙权说只能给3万,刘备得知后心里不大高兴,而实际孙权方出动的兵力,可能只有2万,其中周瑜1万,程普1万。而刘备这边的人数,也是2万左右。

所以电视剧《新三国》中,鲁肃用做生意来比喻的例子,是很不恰当的。鲁肃认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就好比是做生意,谁出的本钱大,谁就应该得利多。这句话本身是没毛病的,问题的关键是真实历史上,赤壁之战孙权方出力并不比刘备多。

赤壁之战曹操兵败的主要原因是瘟疫,而不是大火。更何况,这火是谁放的还不清楚,因为《三国志》本身就写得很混乱,《周瑜传》说是周瑜放的,但曹操却说是自己放的: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三国志吴主传》是孙权的传记,却也记载是曹操自己烧了船,而不是周瑜,而且明确记载了孙权这边参战的总兵力是2万人: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从这两个史料互相印证,就会发现,赤壁之战决定胜负的因素是饥饿和瘟疫,而不是大火,孙权方起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所以,荆州如果在赤壁之战后归孙权,名不正、言不顺、理不通;归刘备,勉强说的过去;归曹操,相当于归朝廷,是最理所当然的。

刘备借过荆州吗?

历史上刘备到底有没有借过荆州,《三国志》没有明确的说刘备借了荆州,但孙权却一个劲儿的催着让还,这是为何?

《三国志》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马不停蹄,搞定了荆南四郡。刘琦一死,刘备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荆州一把手,但孙权有点慌,赶紧把自己妹子送去,一来修复同盟关系,二来这个孙夫人极有可能是孙权派去监视刘备的。所以诸葛亮说:“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

孙权都送妹子了,刘备有什么表示呢?刘备去和孙权见了一面,说了什么书上并没有记载,但估计刘备和孙权的单独见面中,提到了荆州问题,并说错了话,让孙权认为荆州自己也有一份。

荆州事件反映出的问题

荆州事件始于一次合作,但在合作时双方就各怀鬼胎:

刘备想保留自己的实力,尽可能的消耗孙权;

孙权却想着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博取最大的利益。

在荆州问题的博弈中,刘备和孙权,都不是最后的胜者。刘备耍嘴皮子功夫权重利,却不付出实际行动,对荆州问题一拖再拖,先是以没地盘为由占着不走,取了川蜀后,又推脱说取了凉州再还,到时候把整个荆州都给孙权,导致孙权最终恼羞成怒,自己袭取荆州,关羽也成了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但孙权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是典型的“得陇望蜀”,贪得无厌,荆州的大部分都是刘备真刀真枪的打下来的,凭什么给孙权呢?就因为赤壁之战所谓的一场大火吗?

总结

刘备的要求虽然很无理,甚至看上去有点像耍赖,但却能一而再而三的骗取孙权的信任,归根到底,是孙权贪婪的性格造成的。

孙权这人啊,没太大能力,野心还不小,鲁肃给他提个“榻上策”,他真以为自己能有一天能一统天下了?

看看《三国志》中孙权打过的那些败仗吧,刘备夷陵之战是膨胀了,送了一波,孙权则是波波送,十万十万的送,孙权被网络上调侃为“孙十万”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本文系“豫荐你”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豫荐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人类历史讲述者,关注我,了解更多历史文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