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万岁,清朝皇帝的年号都有何寓意?
皇万岁,清朝皇帝的年号都有何寓意?
年号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纪年方法,从汉武帝创立年号纪年后,中国一直使用这一种纪年方法,甚至于这种方法传到了国外,包括朝鲜越南鬼子在内,鬼子到现在还在使用可以说影响巨大。
年号后来更是成为王朝和皇帝正统的象征,新皇帝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更改年号表示开始自己的时代,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代表着臣服。
年号一般由两个字组成,也有三四个字甚至更多的。不过字数虽然不一样,但是含义都是好的,必须是好字眼,组合在一起含义吉祥美好。
在明朝以前,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并没有使用规律,因为“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改年号很频繁。而在明朝开始到清朝皇帝开始使用一个年号一直到统治结束(明英宗和皇太极因为特殊原因除外)。
天命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年号。1616年,努尔哈赤经过多年征讨决定建立自己的政权。他在赫图阿拉即位称“汗”,国号“大金”,后金政权正式建立。他同时仿效明朝给自己取了年号“天命”。
古代君王讲究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努尔哈赤取这个年号就是表明自己建立政权,是上天授予的,是合法正统的政权,自己是受到上天保护,天命在自己这里。
天命年号使用了十年。
天聪
天聪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一个年号。启用于1627年。这个年号取“天赋聪明”之意,其实这正是皇太极的写照。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个儿子,而努尔哈赤一共十六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优点,都为努尔哈赤建国立下大功能够从兄弟们中脱颖而出,足见皇太极的聪明才智。并且皇太极在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基业后,经过他睿智的努力,进一步巩固了后金政权,并且将后金改造成了大清,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崇德
是皇太极第二年号,同时也是清朝第一个年号。
皇太极有些入主中原的野心,他认为后金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统治环境了,于是将后金改造成为了清朝。并且皇太极知道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要想成功的治理天下还有看恩威并重,还要靠德。因此他决定贯彻这一理念。改元“崇德”,意思是崇尚德化。
崇德一共用了八年。
顺治
顺治是清世祖福临的年号,他在经过激烈的宫廷斗争后登上了帝位,此时他才六岁。
此时清朝因为皇太极猝死局势混乱,六岁天子为了巩固皇位,最后改元“顺治”,顺就是顺利,治就是治理国家,合起来就是顺利治国,华夏一统。
顺治年号使用了十八年。
康熙
康熙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也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长达六十一年。
顺治十八年,玄烨继承了皇位,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第二位皇帝。
宣布第二年为康熙元年。康是安宁的意思,熙是兴盛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万民康宁,天下兴盛。表示在他的统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兴旺。
雍正
雍正清世宗胤禛的年号,使用了十三年。
关于这个年号,广泛认为是因为雍正因为皇位来源不正,打击兄弟没有仁君的气度,故此他采用“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来取年号表示自己正统。
不过这种说法很牵强。雍正是在继承皇位不久就宣布第二年改元雍正的,而他弑父夺位杀死兄弟那些传说都是在他登上皇位后过了好多年才传出来的,雍正总不能未卜先知自己会有这些谣言提前取个这个年号表明清白吧。再说雍正即使提前知道这些谣言他也不会取个这样的年号给自己辩解,毕竟这些谣言都是胡说八道,你要是理了,越辩解越说不清,雍正年号倒是有欲盖弥彰。
至于雍正到底是什么含义,应该只有雍正知道,因为这个年号在康熙死后不久就公布了,雍正帝也没有说过是什么意思。不过雍肯定是指雍亲王,而正估计是正统。毕竟雍正帝是经过夺嫡胜出的,本来皇位是废太子的,他经过一番斗争打垮了皇八子十四子等人,登上了帝位,向天下宣布雍亲王才是正统,老八老十四这些人不是。
乾隆
乾隆是清高宗弘历的年号,是中国使用第二长的年号,共六十年,
经过三代皇帝的努力到了弘历这里,清朝开始了全盛阶段,故此弘历可以大展宏图。
乾代表天,隆就是兴隆。合起来就是“天道昌隆”。也就是说在在他的统治下,清朝是上天保佑的兴盛时代。
嘉庆
嘉庆是清仁宗颙琰的年号,共使用二十五年。
这个年号其实是乾隆制定的。乾隆在位六十年,为了不违反不超越祖父康熙六十一年记录的诺言主动退位,他选定的接班人是十五子颙琰。
清朝以雍正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因此颙琰秘密被封为皇太子,表面上被封为嘉亲王。
乾隆宣布退位后,颙琰登基,这是一件大喜事。于是乾隆替儿子制定了新年号“嘉庆”,意思就是嘉亲王登基,普天同庆。
道光
道光是清宣宗旻宁的年号,共使用三十年。
旻宁是嘉庆的嫡次子,也是清朝唯一一位出身嫡子的皇帝。他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被封为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即位,大臣拟了四个年号分别是绍德、建恒、道光、智临。群臣普遍看好智临。因为嘉庆就是嘉亲王登基普天同庆,现在则是智亲王君临天下了。不过道光帝没有采纳,而是选择了道光,因为这个年号含义是“大道光辉”,寓意清朝在自己统治下一片光明。
咸丰
咸丰是清文宗奕詝的年号,共十一年。咸的含义是普遍;丰的含义是富足。“咸丰”意思是“普天之下,丰衣足食”这个年号寄托了咸丰帝的美好愿望,可以咸丰帝生不逢时,咸丰年间天下大乱战争迭起,最后他丢失都城逃亡承德最后死在外地。
同治
同治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共13年。
同治帝是咸丰帝唯一存活的儿子,当时年仅六岁。为了让儿子当皇帝,咸丰帝制订了一套辅政制度,让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让为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牵制八大臣。
八大臣最初为同治帝制定的年号是“祺祥”,选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意思是物阜民丰,国泰民安。
不过慈禧太后为了攫取权力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以后,
作为被推翻的一方提出的年号自然不能用,于是大学士周祖培的提出改用“同治”年号。
“同治”,表示两宫太后临朝同治之意,也可以说两宫太后与众大臣共理朝政之意,也可以说是太后同恭亲王共治国家,也可以说是同治帝同于顺治,是大清中兴之君。这个年号大家都很满意,于是马上实行了。
光绪
光绪是清德宗载湉年号,共使用三十四年。
光绪帝一开始并不是皇位继承人,因为同治帝无子,咸丰帝一脉断绝,他被过继给咸丰继承皇位。
光绪这个年号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光有光大之意,绪有未竟之功业的意思。“光绪”合起来就是“光大未竟之功业”。“光绪”表示清朝的事业还没有完成,要继续努力,实现国力振兴。
第二层意思是,光绪帝的出身,他是醇亲王的儿子,道光皇帝的孙子,相比较咸丰帝他已经算是旁系了,他能过继给咸丰帝就是因为他的道光孙子身份,所以,光指道光,绪有统绪也就是系统之意,就是表明他是道光这一脉的,是合法继承人。
宣统
宣统是清朝乃至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年号使用了三年。
宣统年号也有两层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宣是大,统就是正统。
宣统就是大统。因为这个时候清朝已经到了灭亡的时刻,公布这个年号是垂死挣扎,表示清朝是中国大统,是合法政权,其他的反对清朝统治的势力都是造反。
第二种含义是,宣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统就是统绪系统。
本来清朝父死子继一脉相传的王朝,因为同治帝无子,不得已过继旁系光绪继承。
光绪也没有子嗣,不得已再次过继溥仪为帝。此时两次过继让溥仪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为此宣布这个年号表明溥仪是道光皇帝的后人,是没问题的合法继承人。
皇帝的别称是什么?
对皇帝的别称有九五之尊、陛下、万岁、皇上、天子、官家、圣上等。
一、九五至尊 “九五之尊”,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最好的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故作为帝王别称。
二、陛下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三、万岁 “万岁”本意有永远存在之意,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今也用为祝颂词,表达极其赞赏的感情用语口号。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 四、皇上 皇上:即皇帝。上,表示至高无上。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五、天子 精气就是灵魂,也就是说,皇帝的祖先,都是得到了某位天神赋予的灵魂而降生的,所以他是天之子。起源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历代统治者推崇。 六、官家 臣下对皇帝的尊称,指朝廷、官府、公家。尊称作官的人。 七、圣上 圣,古代皇帝的专有名词。上,至高无上。指封建时代臣民对在位的皇帝的尊称。 来源:-皇帝 (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称号) 来源:-九五之尊 (汉语词语)
宋太宗有没有杀兄篡位?
所谓“烛影斧声”,最早来源于《宋史纪事本末》的记载:
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976年,也就是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患病未愈,急召晋王议事,兄弟二人屏退宫女和太监后独处。期间,屋外有人看见烛光下的赵光义时而离席,时而躲避,还听见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声,场面非常的激烈。
宋太祖当夜驾崩后,其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史称宋太宗。此后,关于“有子不传却传弟”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纷纷质疑晋王以斧砍死兄长后强行篡位。
宋太宗继位后,逐渐又有了“金匮之盟”的说法,声言这次皇位传承是杜太后生前就定下的,并非谋逆夺权。但是,后世关于这个悬案却从来没有盖棺定论,至今都有许多的声音。
那么,宋太宗究竟有没有杀兄篡位?
本着尊重事实和揭秘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走近宋太祖和宋太宗,走进备受争议的“两宋王朝”。为了抵制恶意抄袭,笔者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附加标识实属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突然病故,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立即引起了朝局的不稳。到了正月初一,前方传来了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更加剧了政权的动荡不安。
实际掌权的符太后毫无主见,慌乱之下只好求助于宰相范质,重新对赵匡胤委以重任领兵御敌。当后周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东南陈桥镇),蓄谋已久的兵变终于开始了。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等人在军中大肆散布消息,鼓吹“皇帝幼弱不能亲政,为国效力破敌又有谁人知晓”?受此影响,将士们的情绪立即被煽动了起来,赵光义等人将准备好的龙袍披在假装醉酒的赵匡胤身上,伏地皆呼万岁。
赵匡胤在半推半就下登基称帝,率兵回师开封,几乎兵不血刃就夺取了政权,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在这个夺权过程中,有个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同胞弟弟赵光义。
功成名就后,赵匡胤立即犒赏群臣,任命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任命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任命张令铎为镇安节度使,任命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任命张光翰为江宁军节度使,任命赵彦徽为武信军节度使……。而对于陈桥兵变最大的功臣赵光义,他又是如何封赏的?
起初,赵光义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之职,后又担任了泰宁军节度使。征讨李重进后,他被加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还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消灭北汉后,更被任命为东都留守并且加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在赵匡胤看来,弟弟对自己不错,而自己也没有亏待他。可是,赵光义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还有第二步棋要走,那就是未来也要当皇帝。
问题来了,这“皇帝”的名额非常有限,不像是在学校当个组长或者课代表,名额特别多。为了抢夺这唯一的名额,他开始蠢蠢欲动,终于对老哥赵匡胤下手了。
于是,在称帝九年后的一个夜晚,年仅50岁的赵匡胤就毫无征兆地驾崩了。事发当夜,赵光义奉诏后入宫面圣,哥俩在屏退左右后推杯换盏,聊到关键时刻还发生了剧烈争执,最终形成了“烛影斧声”。
第二天凌晨,赵光义独自从殿内走出,声称皇帝刚刚驾崩了,自己就当仁不让地继承了皇位。之后,他继续完成哥哥未尽的事业,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事。
由于过分自信和好大喜功,宋太宗主导的几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国力消耗非常严重。一看外战不行,他立即调整了政策,开始执行“守内虚外”,为日后的“积贫积弱”局面埋下了伏笔。
自古以来,王位或者皇位的传承都是事关大局的重中之重。从商朝开始,继承制度基本都是按照“父死子承”,辅之以“兄终弟及”,逐渐成为了惯例。据《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记载:
其称王子猛卒何?不与当也,不与当父死子继和兄死弟及之辞也。
不过,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血缘亲疏来看,“父死子承”都是首选,“兄终弟及”都是备选。问题来了,宋太祖赵匡胤虽然驾崩了,但他并非没有儿子,除了滕王赵德秀和燕王赵德林早夭外,还有两个儿子活到了成年,他们分别是次子赵德昭和幼子赵德芳。也就是说,这二位正主才是真正的皇位继承人。
宋太宗在即位之初,朝野始终都议论纷纷,认为他的皇位得来不正。面对严峻的信任危机,他开始茶饭不思,开始寝食难安,终于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找到依据。
通过冥思苦想,宋太宗终于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他声称自己的母亲杜太后当年临终前,曾当着宋太祖的面留下一道懿旨,要求老哥死后传位于自己,而自己去世后再传位于弟弟赵廷美。
这套说辞俨然有鼻子有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还有一份懿旨藏于金匮之中作为实物证据,更增加了可信程度,史称“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暂时让宋太宗度过了信任危机,可新的问题又来了。难道,自己真的要传位于弟弟赵光美吗?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太宗又一次下手了。于是,赵氏皇族内部开始接二连三的出事,很多都是“天外横祸”,离奇得让人目瞪口呆!
979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被叔叔赵光义痛斥一顿,理由是不思进取。结果,他回家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具体死因高度成疑。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官方结论竟然是自杀。
981年,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也离奇死了,年仅23岁。经过又一次的调查取证,官方结论竟然是病死,可问题是他正值盛年,而且从无病史。
于是,在赵氏皇族内部,仅存的隐患就剩下了赵光美。怎么办?赵光义开始天天犯愁。
到了982年,宋太宗赵光义终于等到了机会。也许,就是他自己创造的机会,自导自演了一出戏。
赵廷美被人揭发阴谋篡位,立即遭到有关各方的密切调查,很快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贬到了西京,后来又贬到了房州。据说,他因为“羞愧难当”进而患病,在984年就一命呜呼了。
短短四年时间,潜在的皇位争夺者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都相继离世,而且非常的匪夷所思。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与宋太宗及其子孙们争夺皇位了,他终于笑了!
但是!也有人认为“金匮之盟”是真实的。
赵德昭出生于951年,先后担任过贵州防御使和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通过历练,宋太祖赵匡胤任命他出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上形同宰相。
赵德芳出生于959年,先后担任过贵州防御使和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和他的哥哥轨迹如出一辙。在此历练期间,他的表现有些平庸,并没有赢得父亲宋太祖的认可。
最关键的一点,宋太祖赵匡胤始终都没有册立太子,甚至没给两个儿子封王。而很早之前,他已经晋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孰轻孰重明显一目了然。
有人认为,赵匡胤的北宋是在五代十国的乱象中建立起来的,是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夺过来的。因此,他深知“国赖长君”的重要性,要不是柴宗训年幼无知,要不是符太后毫无主见,陈桥兵变或许根本不会成功。
为了延续来之不易的赵宋王朝,赵匡胤更愿意传位于年长的弟弟赵光义,这是最稳妥的办法。而且,当时传位长者为君也并非没有先例,后周世宗柴荣就是这样得位的,是郭威心甘情愿这样做的。
很多人认为,宋太祖赵匡胤是为了宋朝的基业,为了完成国家的大一统,把皇位传给更具政治手腕、更有战略眼光、更能稳定朝局的赵光义,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北宋在宋太宗赵光义之后并不顺畅。由于鼠目寸光和因循守旧,金国在1127年攻破了都城开封,还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绝大部分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文臣武将共计三千多人都虏走,北宋的传承就此结束。
期间,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侥幸逃脱,还跑到临安被拥立为皇帝,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不过,由于他长年无子,只好就近从赵匡胤的子孙中选出一位继承皇位。
1162年,赵构主动退位成为太上皇,将皇位禅让于赵昚,史称宋孝宗。从此以后,被赵光义中途截胡的皇位,又传回到了赵匡胤后人的手中。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宋朝的皇位传承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邪性。北宋朝,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以外,继位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这一支脉;南宋朝,除了开国皇帝赵构以外,继位的皇帝都是赵匡胤的这一支脉。
真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天定?@文史不假
什么朝代使用千岁之称的?
千岁又称王爷,一种爵位称呼,是指与皇帝同一个家族的男性,如皇帝的叔伯、兄弟等,被封“王”加爵位后,可以称千岁。皇族在我们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族中的那些高出皇帝辈分的王爷,以及与皇帝同辈的皇族,他们一般被官员称为“千岁”。 权臣:古代又有“同姓封王”的这条规矩,跟皇帝不是一家族的人一般不可以封王。最大的功臣也只封“XX公”的爵位。历史上很多掌握实权的大臣会打破这个规定,逼皇帝封自己为王,如曹操强迫汉帝封他为魏王,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也逼迫魏帝封他为晋王。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封异姓家族的人为王的。 封了王之后就是“千岁”了。 太监魏忠贤独揽大权,实际上比皇上的权力都大了.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太后皇后编辑 古代女人地位低下,所以皇后称“千岁”。但太后并不是,因为“母凭子贵”,所以太后称“万岁”,“千岁”都是电视剧里编的,这是有证明的,像慈禧太后的照片上,在她后面的横幅上就写着:“大清朝当今圣母皇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字眼,记住是那张身旁站着隆裕皇后,德龄格格的照片。 附属国王: 一般是自称千岁。 石猴成王,众猴齐呼“千岁大王”。孙悟空的王是自封的,即使后来被天庭认可,也仅限于花果山这个特定范畴,是带有招安性质的占山为王,草根或者流寇性质非常鲜明,与水浒人物类似,对这些人来说,能够称王已经是极大的成功,已经可以与皇亲贵胄相提并论,而中国古代的封王通称“千岁”。因此,众猴齐呼“千岁大王”是符合情理的,毕竟他们只想占山为王过逍遥日子,而不是打进金銮殿造反当皇帝,“王”与“帝”的界限是相当清楚的。特别是在《西游记》的特定环境下,天庭是不可撼动的统治权威,即使是金蝉子转世的唐僧、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因情被贬的天篷元帅乃至卷帘大将沙僧,经历千辛万苦也只是为了重新回到那个庞大的体制内,这一点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伦常,与《指环王》所代表的西方自由平等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不良帅到底死没死?
《画江湖之不良人》第三季已经结束,可以说第三季因为不良帅的献身,升华到了另外一个高度,让不良人第三季堪称经典。
不良帅的“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可惜,本帅等不到您登基的那天了。今日就当,提前行礼。恭祝新皇登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良帅的“高祖、太宗、高宗、玄宗、代、德、顺、武、宣、懿、僖、昭,诸君,臣尽力了。”
都是那么的燃爆泪点,那么的让我们心痛不已,为了大唐呕心沥血三百年,为了李星云称帝倾尽所能。让我们想起了比干、想起了诸葛亮,有时候他们忠诚看上去那么的迂腐,但是还是那么让我们动容,这就是所谓的执念吧!
不良帅死没死,小编认为一定死了,不能复活!拿走玉玺的百分之七十会是李嗣源!
不良帅死了第一,不良帅是天下的执棋人、造局者。他如果不死,那么天下诸侯王还是不敢称帝,只能称王,天下间的混战也还是有所克制。那么李星云永远不会出手去干预这一切,永远只会想着逍遥快活。所以他只能死,他一死,天下大乱,诸王称帝,尸山血海。
第二,不良帅一死,李星云必然要有所作为。不良帅的死解开天下人的枷锁,但更是为了让李星云有所作为。李星云作为大唐正统血脉,会是所有要称帝的诸侯王的目标,李星云不听他们的控制或者死,那么对他们的称帝都是威胁。不良帅是李星云背后的大树,他一倒,李星云就暴露在天下诸侯王的面前,他和他们的争斗,只能是你死我亡,没有第三条路!
第三,不良帅不死剧情将无法推动。作为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动漫,如果象不良帅这样强大的人物不死,那么天下历史就没有办法往前面走,同样后面的各路发展也无法推进,只有不良帅死了,所有的人都才可以放开手脚。历史的车轮才能缓慢前行。李星云等人的命运才能有自己的轨迹。不良帅是扼制一切的存在,而且他还无敌,所以没有办法,只能如此安排。
玉玺谁拿走了?最后龙泉宝藏被毁,大唐玉玺被人拿走,这个人会是谁?
最有可能的人当然是李嗣源。他可是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了,不良帅一死,玉玺到他手上,他才能够按照历史的脉络称帝,他才可以从幕后走到台前。而且看那只手还比较肥,确实和他比较贴切。同时他对不良帅的恐惧是非常大的,他野心又大,为了确保自己可以保命,他也会到龙泉宝藏里面看看不良帅的生死。如果不良帅生,那么他就是来关心大帅安慰的,有功;如果死了,那就更加高枕无忧了。所以他发现玉玺的几率很大。
其次是不良人。因为龙泉宝藏里面有什么只有不良帅知道,他知道自己必死,为了保护玉玺不落入他人只手,让不良人最后把它收起来,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最后是其他诸侯王。这个可能性很小。其他诸侯王为了逃命早就跑了。他们没有李嗣源的野心和担心。所以他们留下来发现玉玺微乎其微。
综上:不良帅死了,而且不会复活了,也该让大帅歇歇了,累了三百年了。玉玺被李嗣源拿走可能性最大,其次就是不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