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五个结构.ppt

2025-09-04 20:03:14 15阅读

新闻的五个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问题讨论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作业布置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第一课的作业。 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 *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 泽 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注音: 鄂 ()豫()绥靖() 阻遏( )( )泄气() 溃退( )歼灭()管辖() 锐不可当()上当() 要塞()瓶塞() 阻塞()堵塞() èèyùsuízǔèxièkuìjiānxiádāngdàngsàisāisèsāi思考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其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标题 标题 主体 导语 标题 导语 导语 导语 主体 主体 主体 主体 导语 议论句(分析原因) 承上启下句自读课文: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万) (30万) (35万) 九江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质疑析疑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重点品读 找出本文议论句,思考讨论: 1、议论句写了什么内容? 2、议论句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3、议论句为什么把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官兵区分开? 4、为什么用“南京拒绝和平”而不用“蒋介 石政府拒绝和平”? 小结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泰坦尼克号遇难

合众国际社伦敦1912年4月20日电

北大西洋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不会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后载着一千多人沉入大海。 午夜时分,该船与一座冰山正面相撞,享有盛誉的防水船却无济于事。事故发生时,泰坦尼克号正在以21海里的时速在有冰海域快速前进——有人也许会说是在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前进着。数小时后,这艘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船在乐队若无其事的伴奏声中从海面上消失了。 五天前,当这艘船驶离英格兰的南安普敦开始它开往纽约的处女航时,船上大约有2340名乘客和船员。在事故中大约有1595人遇难。只有745人得救,其中很多是妇女和儿童。如果船上的救生船不是只够一半的人使用的话,得救的人会更多。有两只满载从泰坦尼克号逃下来的人的救生船被泰坦尼克号下沉时形成的漩涡卷进海底。 显然,大多数乘客没有意识到出事。船与冰山相撞时,轮船只是稍稍颤动了一下,没有激烈的颠簸。一开始,乘客们对此并没在意,他们仍在舱内穿衣服,准备去吃饭。 阿奇博尔德·格雷西上校可能是在泰坦号上等到最后而又幸存下来的惟一的人。“我费劲地抓到铜栏杆,”他说道,“抓住后我就拼命不放。船下沉时,我在水中旋转起来,好像转个没完。后来我露出水面,看见海面上一大片乱七八糟的残骸。”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上校就不如他幸运了。一位幸存者看见他勇敢地帮助他的新婚妻子上了救生船,点支烟后,他又帮助其他妇女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却随船沉没了。船长也沉没了。船上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妻子拒绝援救,她们在船上与丈夫手拉着手,随着泰坦尼克号沉入大海。 语言品味: 1、认真思考讨论“研讨与练习三”中1、2题,然后在全文中举例说明:2、 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毛泽东 相关链接和背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经过和 结果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原因南阳 地点1948年11月4日下午 时间中原我军 人物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本文的结构。 2、思考本文主体可划分几个层次? 3、归纳出本文的新闻“六要素”?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语言品味: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中第三组语 句思考:课文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什么意思?比另一句好在哪 里? 新浪体讯 。 在雅典奥运刚刚结束的女子10米气步枪决 赛中,中国选手杜丽在第九环时还落后对 手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0.4环,第10环杜丽 10.6环超过对手的9.7环,最终逆转,以总成 绩502.0环夺金牌,而且这是中国奥运健儿 在本届雅典奥运会上所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同时也是本届奥运会所产生的第一枚金牌, 杜丽的成绩同时还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 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501.5环获得银牌,另 一名中国选手赵颖慧获得第四名。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 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 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 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 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 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 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 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 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