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干部招募敢死队密谋暴力行动,汉光武帝刘秀是怎样逆袭的

2023-10-20 12:42:04 90阅读

退休干部招募敢死队密谋暴力行动,汉光武帝刘秀是怎样逆袭的?

很多人都说,汉光武帝刘秀的一生是屌丝逆袭的最高境界,是开挂开辅助的一生,也是上天派来把历史朝代拨回正轨的一个人。

刘秀,据说是汉高祖后代,出身极为平凡,要放在人堆里也是个不起眼的角色。可偏偏上天听见了他不甘于平凡的呼声,于是一场意外的牢狱之灾降临在他的身上,也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

退休干部招募敢死队密谋暴力行动,汉光武帝刘秀是怎样逆袭的

事情是这样的,年青的刘秀因一哥们犯法受到牵连,只能跑到亲戚家暂住几天。可日子还没过踏实,当地的派出所就查到这个新来的哥们没暂住证,并以证件不齐全的理由把他丢到了监狱里。刘秀虽说身家清白,但这个莫名其妙的牢狱之灾却刺激到他幼小的心灵,而以前的优秀青年经过这趟监狱之行并没有继续按原先的生活轨迹做个好人,而是被监狱的大熔炉改造成一个亡命之徒。

这种奇耻大辱对刘秀来说简直是无法忍受的,在和大哥刘演的合计下,干脆反了他娘的!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动革命就此形成。

当时正适逢乱世,绿林军反了,百姓反了,当官的也坐不住跟着瞎凑合。之后,刘秀随着绿林军南征北战,部队战斗力也随之显著提升。而与之对立的王莽新政,却是着急的想办法扑灭这股起义的星星之火。

王莽坐不住了,拿出自己的家底决定要把这股起义势力扼杀在摇篮之中。在当时,王莽的军队可是号称百万之数的,要面对这股绿林匪盗之流简直是易如反掌。百万大军将要打过来,绿林军的高层在这时终于记起自己的家里麦子还没收,于是便提出建议,大家出来混的也不容易,这么多位弟兄家里媳妇还在等着了,而且咱们手里的锄头木棒是打不过人家的攻城器械的,要不咱还是回家洗洗睡吧。

所谓英雄,就是再关键时刻敢站出来的人。在这种外面敌军压境,内部队友如猪的情况下,刘秀站了起来,自己带着八千人马驻守昆阳东拼西凑共召集到援军一万人。而现在的形势很明显了,也就是百万大军对二万人马,这种战斗如果不开个挂装个X啥的,都不知道怎么打下去.....

也就是再这里,在昆阳城下,历史随我们共同见证了这个挂B的装逼时刻。当时数十万大军集合正准备讨论打下这个地方是先洗澡还是先吃饭时,忽然,“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先是陨石召唤之术,有时天上一大块蘑菇云压下来,王莽军队里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老天爷都帮忙,刘秀可算是压对宝了!于是“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在刘秀同志的带领下,两万人马仿佛开启了加速和嗜血光环,一路将号称百万大军的王莽大军打的溃不成军。

很快,在不到三月的时间,王莽便死在了乱军之中

估计憋屈的王莽兄弟在死前看到绝对是这样的刘秀:

所向披靡的骁将王离为何会败于项羽的5万人马?

巨鹿之战,项羽的成名之战。此战中,项羽以区区5万楚军击败由名将王离、章邯所率的几十万精锐秦军。而此战项羽取胜的关键在于,战役的第一阶段大破王离的秦军。那么,所向披靡的骁将王离为何会败于项羽的5万人马呢?除了战术上的原因外,还有秦朝内斗的原因。

时人:“王离,秦之名将也。”王家三代为秦将,王离他爷爷是王翦,他爹是王贲。嬴政征伐六国时,除了韩国外,其他五国都为王翦和王贲所灭。不过,王离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巨鹿之战前,还曾被刘邦所打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令蒙恬为主将、王离为副将,帅军30万驻守长城,北据匈奴。秦二世时,扶苏和蒙恬被赐死,长城军团的指挥权落到王离手中。

王离手中的长城军团由职业军人组成,真正的野战军,精锐中的精锐。不论军事素质还是军队战力,比项羽的楚君强了太多。

但就是这样一支王牌军,在巨鹿之战中,却被项羽5万人马包围。《孙子兵法》中有“十则围之”的说法,就是说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而当时的长城兵团有多少呢?史料上没有详细记载。我推测,没有20万,最少也得十多万。30万的戍边部队,除了留下的,前期损耗的,十多万应该还是个保守数字。十万多万的王牌部队,被5万楚军所包围,不得不说王离名将的头衔有些言过其实。

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不得不说,除乌江之战外,项羽一生大小70余战皆胜,并不是偶然。其战场嗅觉非一般人可比。巨鹿之战中,项羽并没有以5万楚军直接正面对抗王离的秦军,而是首先断其粮道,打击秦军士气。

巨鹿之战前,赵王歇逃进钜鹿城。章邯派王离包围钜鹿城,而他自己率领20万秦军驻扎在钜鹿南边的棘原,并修筑甬道,为王离军输送粮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士兵们不可能饿着肚子去打仗,再有才华的将军面对没有粮草的局面,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项羽敏锐地感觉到这条输送粮草的甬道对于王离大军的重要性,因此他派鲸布率军2万数次攻击甬道,并最终将甬道给截断了。

400年后的官渡之战,曹操正是凭借袭击乌巢,焚烧了袁绍的粮草辎重,才使得袁绍军因无粮而溃败。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在真正的战争中,无论之前有过多少“阴谋诡计”,最终仍然是兵对兵、将对将真刀真枪的拼杀。项羽把握时机“破釜沉舟”,其勇气和果敢令后人拜服。

切断王离粮道后,项羽率领剩余的楚军渡江。渡江之后,便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干粮,表明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部队的士气。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果然,战场上的楚军以一当十,勇不可当。与秦军大战九次,“杀苏角,虏王离”,最终创下旷世之功。

说到这里,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章邯和他的20万秦军。何楚军包围王离军,并与之“九战”时,而章邯为何按兵不动。

据《资治通鉴》记载,楚军大破王离军后,章邯引军退却而去。之后,各路诸侯军才敢出击进攻王离的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也就是说,项羽和王离大战之时,章邯并没有帮忙,而且在王离军被大破后,带着自己的20万军队跑了。这与之前击周文、灭田藏、杀项梁,完全判若两人。这里面好像有一丝阴谋的味道。

章邯在没有统军之前,任少府,是秦二世的近臣、嫡系。

王离三代为将,在秦军中具有极高的声望和人脉。王离本人最初是蒙恬的副将,与扶苏、蒙恬相处多年,感情一定非比寻常。对秦二世杀扶苏、蒙恬,一定怀有不满情绪。扶苏、蒙恬死后,王离成为为长城军团的最高指挥官,手握几十万玩牌大军。对于这样一个不是自己嫡系,而又手握兵权的大将,秦二世和赵高不免会心生忌惮。

于是,内斗开始。章邯对王离的见死不救,很可能得到了秦二世的首肯。

不管怎么样,经巨鹿之战后,项羽从几万楚军的统帅一跃成为整个诸侯联军的统帅,最后的灭秦之战也拉开帷幕。

文献参考《史记》、《资治通鉴》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何有人说美军当时称登岛作战要伤亡百万?

伤亡会只多不少

首先,接受一个事实,二战鬼子并没有无条件投降。条件就是 不追究皇族成员战争责任,保留天皇制。

美国是专门做过鬼子研究,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专门写了本书 《菊与刀》讲鬼子国民性格

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千万不要拿中国的皇帝与鬼子的天皇类比!!!!!!!

原因有三:①鬼子天皇是万世一系,中国一部二十四史,“你方唱罢我登场”;

②鬼子天皇是神道教里的天照大神在人间的化身,是鬼子国民的精神领袖;

③历史上鬼子天皇大部分时候都不掌权,都是幕府将军在控制朝政,那就不会错

④鬼子天皇是虚君,但各地的藩主是实封,幕府将军没有绝对控制权,相当于中国的春秋霸主齐国的角色,霸主嘛,自然谁都想当。

所以,在鬼子因“黑船事件”被逼开国后,社会矛盾激化,反动派发动尊王攘夷运动,旋发展为倒幕维新运动。1867年在萨摩藩和长州藩的策划下,京都朝廷下讨幕密诏,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伴请“奉还大政” ,敕准。

鬼子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直接从封建跨越式进入资本主义,自然会有很多不适应,在宪政体制上保留了很多bug。比如,军队直属于天皇,议会和内阁管不上。又比如,为了最大化的集中中央集权,他们打压了佛教,而把“神道教”奉为国教,并强行要求全民信奉,然后又大肆篡改,把“军国主义”等注入其中,最后形成了一种疯狂的“武士道”精神,让全民拼命为天皇效忠,并宣称这样就算死了也能成神。

二战时的鬼子人,是从小在学校里就每天向天皇早请示晚汇报中成长起来的。

明治维新后的陆军,从侵占琉球开始,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最后偷袭珍珠港,打下东南亚,版图历史最大,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感到帝国蒸蒸日上、天皇英明神武。

普通鬼子国民是真心实意愿意为天皇而死的,要知道日军征发兵员的成本极低,陆军兵长的每月军饷为13日元(一说13.5日元),海军兵长的每月军饷为16日元。陆军上等兵的每月军饷为10日元(一说10.5日元),海军上等兵的每月军饷为13日元。陆军一等兵的军饷为9日元,海军一等兵的军饷则为11日元,而剩下的陆海军二等兵们的军饷一样,都是每个月6日元。但还有比他们更惨的存在,那就是教化兵了,其每个月军饷仅为3日元,连只鸡都买不起。

实际上,一名士兵的成本还没有他手中的三八大盖值钱,这也是鬼子军官不把士兵当回事的重要原因,因为,只要需要耗材,发出征兵信就好了。

随着战局不利,鬼子普通国民也知道打仗打不赢了,但是,依旧要为保卫天皇、保卫本土而战斗,越靠近本土,抵抗越激烈。以至于,美国为了减少伤亡,充分发挥自己的海空优势,在太平洋上采取“蛙跳”战术,只打重要据点。到了1945年,碰上了不得不打的硫磺岛,这是B29轰炸来回的必经之路。

参战方兵力

美国 110,000人鬼子 23,786人

伤亡情况

美国 6,821阵亡、21,865人负伤鬼子 22,703人阵亡、1,083人投降

这还不是鬼子本土,战争结束时,鬼子军队的规模依然较大,甚至比初期还要膨胀。当时,陆军有547万人,海军约242万人,总数达到789万人,而当时总人口大约有7000多万人,兵员占比超过十分之一,这在战争年代也是不可想象的。打完这些,还有竹枪敢死队。

到1945年5月,德国已经无条件投降,鬼子明知道输,但还是不投降,为什么,因为要讲条件,以“一亿玉碎”为筹码,来谈投降条件。

虽然,在谈条件的每一分钟,都有成百上千的士兵在死去。

美国不愿意,先在长崎扔了个原子弹,还在等

再在广岛扔了个,这下扛不住了

决定投降

就这,依旧是保留天皇。

只不过,天皇从此被虚化,麦克阿瑟作为鬼子太上皇,首先要求天皇全民广播“人间宣言”,天皇是人不是神。

在麦克阿瑟的推动下,鬼子政府通过并实施了教育基本法,彻底删除了一切关于神道教的内容,斩断了鬼子军国主义复苏的根基,学校从此得以摆脱政府的控制。他着力推广“无害化”教材,培养新教师,使得反战反侵略的思想,在当时的鬼子青年人中扎下了根。同时用以家里的孩子作为纽带,影响整个鬼子社会。可以说经过麦克阿瑟整理之后的鬼子人的三观比现在要正得多!其次对于鬼子神道教以及军国主义的象征天皇,麦克阿瑟用尽手段进行打压。他先是逼迫天皇这个老鬼子承认自己只是凡人一个,不是什么神,把天皇这个神话数千年的人物彻底赶下了神坛。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打压,丑化天皇,矮化天皇,达到削弱鬼子人对于天皇根深蒂固的愚忠思想。这样一来,结合教育双管齐下,极大地削弱了天皇对于鬼子社会的影响力,使得法西斯分子无法再利用天皇这个金字招牌大搞军国主义复苏。

某种程度说,出于减少美军伤亡使用的原子弹,虽然炸死了不少鬼子普通人,但救了更多鬼子普通人。

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天皇制,虽然慢慢虚化,但是整个皇族成员,没有人因此受任何惩罚。

动上层的利益,动底层的观念,都是千难万难的事。底层的观念,恰是上层的利益来源。

试图揭示这些的人,往往两面不讨好。

给你一文一武开局?

文选贾诩,武选张辽。

先说贾诩。

人说欧阳锋是个老毒物,但与贾诩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贾诩才是真是的“绝命毒师”。东汉末年,社会就像丛林,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谁熟悉丛林规则,谁善于利用规则,谁就能活的更久。

贾诩,一介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在三国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活了七十七岁,得以寿终正寝,其本事可见一斑。来看看这个“绝命毒师”,那些匪夷所思的计谋吧!

反攻长安之计。贾诩最早跟着董卓混,后来王司徒施了美人计,用貂蝉离间吕布和董卓,吕布一戟刺死了干爹。董卓死后,余党李傕、郭汜欲作鸟兽散,准备逃往西凉老家,贾诩劝道:“如果各自逃亡,一个小小亭长就能将他们绳之以法,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收罗旧部,卷土重来。”

因为兵马不足,贾诩让人在西凉四处散播谣言,说王司徒要将西凉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赶尽杀绝。西凉人在谣言恐吓之下,纷纷追随李傕、郭汜,短短数月,李傕、郭汜收罗数十万大军,一举攻克了长安,杀死了王司徒,长安城也因此变成了人间炼狱,贾诩这一计堪称毒辣,数万生灵死于战火。

劝张绣降曹之谋。贾诩早就看出李傕、郭汜目光短浅,早晚要死于内讧,于是转而投靠了张绣。后来,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投靠了曹操。曹操淫欲难忍,霸占张绣的婶娘美寡妇甄氏,张绣一气之下决定反叛,于是与贾诩密谋害曹操。贾诩施了一条毒计,差一丁点就要了奸雄的命,曹操死里逃生,但也付出惨痛代价:长子曹昂、大将典韦、侄子曹安民战死。

后来,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相持不下,双方争相拉拢张绣,张绣原本准备投靠实力强大的袁绍,但贾诩却力劝投靠曹操,张绣很惊讶,因为他杀了曹操的儿子和大将,曹操岂能容他。贾诩分析道:“曹操兵少,咱们去投靠,曹操才会重视,而且曹操是做大事的人,不会计较过往的!”这次贾诩选对了!

再说张辽。

张辽位居五子良将之首,绝非浪得虚名。其武力值可媲美关羽和张飞。关羽如此高傲之人,却十分高看张辽,曾私底下对张飞说要防着此人,因为这人武艺不低于你我。

张辽和关羽张飞没有正面交锋过,但张辽与东吴大将太史慈对敌过,双方大战八十合不分胜负,还曾与张郃大战五十合不分上下。武力绝对不弱。

武力值尚在其次,张辽最厉害之处,是其善于抓住战机,懂得随机应变。公元215年,曹操率大军进攻西川,留张辽领七千兵马守合肥,孙权趁机领兵十万进攻合肥。

大军压境,众人胆寒。张辽决定趁敌方立足未稳之时,先发制人,以壮士气。最终,张辽挑选了八百敢死队,一路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吓得孙权躲到山上躲藏。后来,孙权看到张辽人数很少,于是让大军将张辽围住,张辽左右冲突,冲出重围,看到有人还没冲出来,于是又带头冲杀进去,救出被困人马。勇猛至此,赵云也难以媲美!

贾诩出奇谋,张辽使武力,想取得一个良好开局不难!

川军到底有多厉害?

我是慕青,我来回答

在普通人印象中,南方人肯定没有北方人强壮,因为在古代各类战争中,往往北方出了大量的王牌军队。但是在四川,这个定律被打破了。说到川军,每个人心里都会敬佩,在那场全民族抗战时期,川军为了保家卫国,付出了太多太多。战火虽未及川蜀,但西川男儿早已心系国家,350万人出川抗日,参战人员居全国之首。面对凶残的日军,川军团毫无畏惧,甚至比日军更猛,硬是用最烂的武器将拥有坦克的日军打怕了。观全国之兵勇,以四川为最猛,滕县保卫战,也是台儿庄大战的序幕战,川军团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看哭了所有中华儿女。

视死如归的川军

就拿卢沟桥事变来说,其爆发的第二天,在其他各个省市还在讨论是否抗敌的时候,当时担任四川省主席的刘湘,毫不犹豫的决定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随后来自四川省的七个集团军四十余万人就开赴全国战场,此后,四川每年为前线输送的青壮年军人都居全国之首。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四川一共为国家献出300万兵力,伤亡高达70万人,五个军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四川。即便如此,来自四川的川军仍然源源不断的相应国家的号召,青壮年拼没了,四川的娃娃兵上,很多才十二三岁的四川孩子在前线为国效忠。

我国在当时,无论从兵力还是军事装备上来说,都是落后于鬼子的。川军带上战场的枪,很多都是清朝留下的老毛瑟枪,经常容易损坏,而且当时的川军装备很差,甚至连挖战壕的铲子,都只能找老百姓借。

但是川军在如此差的条件下,依旧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川军的26师,在淞沪会战中死战不退,全师四千官兵,拼到最后只剩几百人,没有人后退一步;南京保卫战中,川军145师受命死守广德,师长饶国华不愿离开广德,饮弹自尽;台儿庄战役,122师王铭章将军在滕州和日军作战,全军五千人,只活下来17人,王铭章将军英勇就义。

台儿庄战役

鬼子侵略者在占领南京之后,为了南北呼应,想打通津浦铁路,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为粉碎敌人的阴谋,调集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驻守滕县,阻击日军南下,滕县保卫战由此拉开序幕。由于川军刚和日军激战过,所以开赴滕县的军队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武器上,都跟装备精良的日军差太远,不过他们并不怕,因为他们是川系军团。就是这样一支被中央军称为“杂牌军”“毫无用处”的军队,直接促成了台儿庄战役的成功。

听说川军来打鬼子,藤县当地的老百姓争相来慰问,送给川军很多物资,当时川军出川抗日时穿的都还是草鞋,天气很冷,村民们看了十分心疼,于是给川军送去了很多军衣棉裤。川军自出川以来受到各个派系的排挤,此时面对藤县人民的热情拥戴,感动不已,士气大振,纷纷表决誓与藤县共存亡。

1938年3月9日,日军用飞机开始狂轰滥炸,滕县保卫战打响,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临危受命,任前线总指挥。日军以飞机大炮作为掩护,开始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冲锋,川军在无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多次击退凶悍的日军。后来日军兵力越来越多,王铭章根据形势作出相应决断,决定死守藤县县城以待援军内外夹击。他对手下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有逃兵者,就地正法”。此后,王铭章师长部署兵力死守城墙,日军发动了好几次大规模的进攻皆被打退,可时间过了许久,赶来的全都是日军的增援,蒋介石的中央军(派遣的是汤恩伯部)连个影都没有。在日军的猛攻下,外城失守,川军退守内城。

日军看迟迟攻不下藤县,也急了,最后干脆不管藤县内的外国教堂了,直接用飞机覆盖式轰炸,双方的恶战又开始了。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之下,藤县县城内一片火海,日军开着坦克冲进城内,川军英勇向前,用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日军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源源不断,我军伤亡惨重,精锐将士伤亡殆尽,却没有后援,此时援军还是没影。为夺回一个占地,几乎损失了一个连,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后来日军进入到城内,王铭章师长亲自上阵,与日军展开巷战,在日军密集的炮火之下,王铭章师长及部下悉数阵亡,为国捐躯。城内守军有的没有突围出去的,就开始各自为战,他们知晓了王铭章师长为国捐躯的消息之后,一个个义愤填庸,开始跟日军“一换一”。剩下的将士与日军展开肉搏,有的抱起日军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有的跟日军拼刺刀,剩余的三百川军全部战死,没有一个投降的。

藤县激战正酣,李宗仁已经调兵遣将完毕,徐州会战拉开帷幕,此后获得台儿庄大捷,战后李宗仁说到:“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为褒奖王铭章将军,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轰轰烈烈的滕县保卫战就这样结束,这场血战,看哭了所有中国人,他们当中还有好多是未成年的孩子,为了保卫国家赶赴前线,不仅受到中央军的排挤,蒋介石还不给弹药粮草,他们用那些低端武器打怕了日军,书写了川军的刚勇。

死字旗故事

川军中还流传着死字旗。主动请缨出战的王建堂战士,在即将奔赴前线时,接到了父亲寄来的包裹,这份包裹里是一块白布做成的旗帜,旗帜正中间,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右边写道:“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左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王建堂果然没让他的父亲失望,多次加入敢死队,并亲眼见证了日军投降。

川军靠着不怕死的精神,创造出众多奇迹,用自己的鲜血守住了祖国。当时的川军,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分配给了各大军队,可以说当时的抗战军队,是川军一手支撑起来。

四川不光军队强,作为“大后方”更是强。抗战时期,四川一个省承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以上,无论是出粮出钱,四川都在全国排名第一,这么多的物资,全部都是四川人民一点点的节省出来的。很多百姓收了粮食,立马全部上缴给军队,自己靠吃苕藤菜叶和树皮生活。

所以,从抗战时起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川不成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