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我身边的一个亲人去世了
逝世,我身边的一个亲人去世了?
身边的亲人去世了,伤心是难免的,但是整天伤心无精打采是没有必要的,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打起精神来把该做的做好,转移注意力。去世的亲人肯定是希望你能过的好。而不是一蹶不振。
伤心难过的时候哭出来,然后收拾一下心情该干什么干什么,毕竟活着的人还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做,还有自己的责任,身边的亲人不能一味的伤心。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一切都会过去的,时间是治疗伤口最好的良药。
人活着就会面对生老病死,我们从开始的伤心难过、甚至恐惧到后来的坦然面对。一切都是要经历的,不管多么伤心,去世的人肯定希望你能好好过下去,开心幸福活着。
没事了出去散散心,转移注意力。
人死的时候是痛苦还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有人说死就像打一针麻药一样,很容易就没了。就像睡着了一样,只是这样一睡可能再也不会醒来而已。
去年我受伤的时候就差点丢了性命,可是当时我不怕死就怕残疾,当时就是那么想的,被车挤住我的胯骨,真就是当时真实的感受,不怕死,怕挤得生不如死。不能大小便,不能直立行走都是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打了一针麻药就真的过去了,在抢救室里待了三天,整天就是打针,谁也不给你说话,那种感觉真的非常痛苦。
所以我认为死就是一闭眼的问题并不可怕,但是如果让自己去决定死不死,或者喝药或者自杀的这种就会比较痛苦。因为他们想的东西太多,听说赵丽蓉老师因为癌症的问题,最后太痛苦了,决定安乐死了。其实安乐死还是不错的,有一点就是尊重了死者的身体。毕竟中国有句老话说:
身体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所以尊重自己的身体也是对父母的孝顺,一针结束自己的痛苦也就结束了。所以对于死是什么滋味只有死去的人知道。我还是认为死就是一闭眼就不再醒来了,就像是进入了梦乡一样。
如果是在痛苦中死去的那肯定是痛苦的,病痛的折磨,对于尿毒症的透析就是,并发症产生就导致这些人必须去医院,有时候我觉着活着才是对这些人的折磨,痛苦的就是或者不敢去死,死了反而轻松了。所以死并不痛苦,只是活着让病痛折磨才是最痛苦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人死后是土葬好还是火葬好?
人死后是土葬还是火葬?这要看在哪个国度和在哪个地方,一个地方一种生民俗,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制度和规章,人啊,你活着的时候没有绝对的自由,开车上路有警察,走上岗位有老板犀利的目光,组成家庭只能一夫一妻制,当今你就不能再讨二房,看看死后也一个模样,没有自由,不让你去设想,假如地方政府已经推行了火葬,你想土葬就没有你躺下的地方。无可奈何。你的躯体只能伴随着熊熊的火光。化作一缕烟尘,在天空中飘荡。
其实土葬跟火葬都一样,生命已经终结了,你就再也没有思想,后人想怎么安排你你就都得服从,因为你再也不能反抗。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尽情的潇洒吧,等到自己躺下的时候,回回头没有遗憾就足矣,就满意,身后之事不要去冥思苦想,身后不归你管辖,让后人去劳。
为什么在葬礼中一定要悲伤甚至哭泣?
其实在葬礼中一定并非悲伤甚至哭泣的,对于葬礼的举行都是根据当地习俗为准的,并非所有的葬礼都是悲伤的,有些葬礼是需要欢笑面对。其实这种行为很多时候都是根据风俗习惯流传下来的。在葬礼里面,其实分为哭丧和笑丧两种情况,因此并非所有葬礼都必须悲伤。
葬礼,以当地风俗为准举行很多人认为葬礼就必须悲伤,其实这个理解是错误的,所有葬礼的举行其实一般都是根据当地风俗习惯而进行判断,到底是必须悲伤还是欢笑。其实在葬礼里面,是存在哭丧和笑丧的分别的。哭丧是代表一般故人未满90岁的人而举行的,对于未满90周岁的人离去,很多地方都认为属于哭丧因此在葬礼里面必须哭泣,越是哭泣厉害故人就走得好;而笑丧,就是对于故人离开时候已经超过90周岁,在葬礼举行时候送行人是需要欢笑的。葬礼里面悲伤,主要都是亲人对于故人的不舍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葬礼里面都是悲伤为主,其实也是因为亲人对故人离去的不舍,而不是说葬礼必须哭泣。在葬礼举行时候,再多的难受以及悲伤都是发自内心的不舍,我相信对于那些跟故人没有太深感情的人一定没有任何难过的感受。葬礼的举行是对故人的一种尊重,葬礼是属于先辈流传下来的仪式,而且并且全部葬礼都是悲伤的,还得根据当地风俗进行决定葬礼的意识。正常情况下,葬礼存在哭丧和笑丧的形式,都是对故人的一种尊重和希望走的很好。为什么画家梵高那么有才华?
我是青寒,作为画者,我很欣赏也特别喜欢梵高的画,对他的短暂一生我表示非常同情与无奈。是什么让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在年轻的创作高峰期而迅速陨落了呢?
梵高在圣雷米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的自画像
梵高的生日是早夭的哥哥的忌日,所以不受父母待见,在家中形如隐形。从小就念寄宿学校,进亲戚家公司被开除。一辈子都在讨父母欢心,却未曾真正得到过父母真正的爱与关注。贫瘠的童年,让绘画成为他与世界联结的唯一通道。
梵高在巴黎时期点彩画法的自画像
梵高的才华在他生前是没得到重视的,是极少有人欣赏的。他的才华淹没于他是个疯子这个说法的本身。他没有朋友,身边的人觉得他特殊、他不正常,所以不愿意和他相处。一生中只有弟弟提奥一直象对待朋友似的对待他。但梵高却因为觉得自己拖累了弟弟而苦恼,最终死去。
梵高割耳朵后的自画像。由于高更的离开,梵高把一切错误归咎于自己,愤怒下他割掉了自己的右耳。
曾经在认识高更的一段日子里,他积极努力,心中充满了阳光。但因为两人对绘画产生的分歧,以致每天不断争吵,最终高更离开了,这使梵高心底陷入了悲鸣。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孤独的痛苦,他全部发泄在画作中。
梵高在法国普罗旺斯的时候创作的
《夜间咖啡馆》
梵高早期的作品色调阴暗,如《吃土豆的人》。画中贫穷饥饿的人,那种对生活渴望向往的眼神,传达着梵高的孤独与悲凉。
梵高的早期作品《吃土豆的人》
他还经常选用麦田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从他所描绘的各式麦田的画作可以感知到,麦田里所散发出的一兹兹悲沧之情。如《乌云笼罩下的麦田》就是以恶劣天气下连绵不绝的麦田作为题材,传递出了凄凉、寂寥、压抑和苦闷的情感。
梵高创作的《乌云笼罩下的麦田》
再如,《有乌鸦的麦田》也是以麦田作为主要题材,并在麦田上方加入了一群黑黑的乌鸦,从而呈现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死一般的沉寂之情。这也是梵高在自杀之前创作的画。
梵高创作的《有乌鸦的麦田》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里,写到“忧郁的天空下是广阔的麦田,我无需费力表达我的悲伤和极度孤独。 我几乎认为,这些画布可以传达我所看到的乡间的美好和复原力量,而这些我难以用语言表达。”
梵高创作的《罗纳河上的星空》是在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画的。
梵高在痛苦压抑的边缘徘徊,精神几近癫狂。他到法国受一些画派画家影响,摒弃了绘画初期暗浊、沉重的色彩,开始采用一些高明度、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创作出了一种极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色彩装饰效果。
梵高在法国南部小镇创作的《阿尔的吊桥》
在所有的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之中,梵高最偏爱黄色,简单明了的黄色带有另外一层寓意,即象征着太阳和大地,代表着光明和希望。梵高的《向日葵》就是以大面积的黄色作为主要基调,然后配以土黄色、柠檬黄及中黄色等,使观众产生一种五彩缤纷、璀璨炫目的视觉感受,也表现出了梵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梵高创作的具有后印象主义特点的《向日葵》
梵高一生都生活在贫穷、困苦和疾病的缠绕之中,这对他的心理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所以他画作中的形象造型都带有一种扭曲变形、狂野粗放,也正是这些因素让梵高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认知《星夜》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幅。该画创作于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期间。
《星月夜》也是梵高的知名画作,给人的感觉是既安静又热闹。
这一时期梵高的病情时好时坏,神智也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因此这一时期他的画作线条更加粗野,笔意也更加随意。在这幅画面中,梵高使用生动固执的短线笔组成激荡旋转的宇宙,夜空中的十颗星辰也是由流动的、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组合而成,近景的柏树形象则如同一座撕裂燃烧的哥特式教堂。画面中的夜空、星星及柏树的造型都是十分夸张、狂野、奇怪的,让人捉摸不定。此外,这种奇怪狂野的造型使人如同陷入一片黄蓝漩涡之中,油然而生一种绝望和恐怖之情。
梵高的作品《两棵丝柏树》
超凡的才华下,是渴望被爱的平凡心。梵高是个天才,他热爱绘画,创作了 无数经典作品 。绘画是他专注沉迷的世界,是他内心的安全地带。
梵高作品《鸢尾花》也是他的经典之作
梵高自杀了,那一年他37岁。有人说,他是在弟弟有了儿子后,不想再成为弟弟一家的负担;有人说,他是精神病爆发难以控制自己的躁郁;也有人说,看伤口位置、猜子弹射程,很可能不是自杀........
梵高唯一卖出去的一幅画《红色葡萄园》
世人津津乐道他的死因,却很少有人关心他生前的孤单与寂寞 。如果梵高小时候有父母的疼爱,亲人朋友的关心,应该不会发展成精神状态的扭曲以至于自杀。不过,也是因为有那些经历,才使梵高画出那么多骇世之作。唏嘘之下,也只有惋惜。
我是喜欢画画的青寒,喜欢关注我吧!@青寒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