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转笔,该怎么自学书法?
如何快速转笔,该怎么自学书法?
笔法、笔法还是笔法。第一步,用毛笔画圆练笔法,起先慢一点,保证笔尖触纸,锋随手、腕运笔同步转,在保证笔锋不开叉不裹锋的前提下,逐步加快,反复练习,直到手腕完全可控笔锋使转。第二步,选一本楷书帖,以“永”字八法为例,选八个有代表性的字体,例如,选“六、上、门、山、九、大、水、有。”这八个字包括了基本点画的书写发则,选与字帖同样大小格子,临与字帖同样大小的字体,坚持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之后,再举一反三,循序渐进。第三步,适当放大1.5至2倍字体,同样写这几个字,放大的字体更难把握笔法和结体,一定要仔细观察和临帖,要临的像,还可以临原帖大小一样和放大临穿插进行,反复多次练习,对点画笔法和字体的结构都完全掌握了,书法便算入门,书法的方法已经掌握,基础已经打好。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就一定能学好书法。如图一至八,以颜真卿多宝塔字体为例,供参考。
如何学习颜体行书?
“颜体行书”是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词,颜真卿的行书不多,王献之的行草书是学习颜真卿行书的比较好的方案。
我是一人。“颜体行书”非常容易引起争议,不是简简单单的颜真卿行书而已。真心希望提问者不是不良动机。我们先说说如何学习颜真卿的行书,再说说“颜体行书”有问题在哪。
看看颜鲁公,学习书法的人,心胸要开人要正直啊。
颜真卿的行书不好学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著名大书法家,书法史上地位前五。
颜真卿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历史上很多书法家都学习过颜真卿的楷书。
颜真卿楷书的碑和帖不少,非常方便学习。
为什么学颜真卿行书的却不多?
一个原因:颜真卿行书作品较少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字不多而且多处涂涂改改,想要作为学习范本并不太适合。
颜真卿的行书,除了《祭侄文稿》外,除了一些假托颜真卿名字的外,颜真卿亲手写的行书可以确认的还有《祭伯父文稿》和《争座位帖》,三帖称为“鲁公三稿”。
《祭伯父文稿》和《争座位帖》目前没有墨迹存留,只有刻本。
然而《争座位帖》的拓片是这样的。
《祭伯父文稿》宋甲秀堂拓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下图其中部分。
颜真卿留存下来,可以确定肯定是他写的这三件手稿。但是因为是手稿,草稿。而且都是情绪激动的时候的草稿,字迹不清晰,涂抹严重。
本来存留的字迹很少,这三张草稿从清晰度和辨识度上,想要学更很难。
颜真卿行书不好学的最主要原因,在情绪非常激动下写得字,我们现在平常心端坐怎么学。
一本正经的经常临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和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是很错误的事情。有些人把《祭侄文稿》的墨迹和章法,用在自己的创作中,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
如何真正的学颜真卿的行书,取法王献之是一条非常好的路王献之,王羲之之子,著名大书法家。王献之可以和书圣王羲之并称“二王”。
能够并称二王,一是书法水平高,而是王献之和王羲之有区别。
颜真卿的行书,比较像王献之的行书,而王献之颜真卿的行书与王羲之区别很大。
颜真卿和王献之的字较为外拓,王羲之比较没有那么外拓。王羲之的技法非常丰富,外拓内擫转换自如。欧阳询的行书,基本上就是内擫为主。欧阳询的行书历史评价也不是很高。
欧阳询就是学王羲之学的,欧阳询缺少变化。过于内擫,字不舒展憋憋的。
那么说明外拓的字呢。
上图是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纵25.3厘米,横24.0厘米。鬼子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看到区别了吧,两者相比,外拓看起比舒展。
王献之和颜真卿他们的行书就是外拓的。如果你要学颜真卿的行书,是可以从王献之那里取法的。王献之的行书草书肯定不比颜真卿的差。
王献之的字,留存的不少,肯定够你学。大部分都是情绪正常的时候写得,非常适合学习。
为什么“颜体行书”是有歧义的很多人想要否定王羲之,原因千奇百怪,就是要否定。
甚至有些人提出,《兰亭集序》真迹是第一行书,《祭侄文稿》第二行书,《兰亭集序》摹本是第三行书。这样的说法,不是说《祭侄文稿》是第一了吗?
为什么非要把《祭侄文稿》捧上第一。
因为《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情绪起伏非常大的手稿,充满了情绪,但是涂改严重很杂乱。
现在丑书有一个特征,就是杂乱。王羲之那样的写不出来,但是乱七八糟,这个不用写,乱画就行了。
颜真卿现存又没有情绪比较稳定,没有涂抹的行书笔记,这就正和有些人的意了。
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时候,肯定是泪流满面,气息紊乱。能够把字写出来就非常不错了。颜真卿不会故意把字写成《祭侄文稿》那样,也不会故意的涂涂改改。
哎,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我们现在有些人,生活的挺好,非要把字弄得乱七八糟。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时候,是什么社会环境什么情况什么心理状态。
有些只会无病呻吟的丑书,想要拿《祭侄文稿》来证明自己,真是丑陋。
一人有感书法是一件让人觉得开心的事。
颜真卿的楷书是那样的,你觉得他研究书法的时候开不开心。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研究书法的时候开不开心。
但颜真卿每次写行书的时候,开心吗?《争座位帖》《祭侄文稿》《祭伯父稿》,颜真卿写这些手稿时候都是什么心情。
认真研究书法,书法真的是一件让人开心快乐的事情。不要想那么多奇奇怪怪的。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逆锋起笔怎么触发?
逆锋起笔触发条件如下介绍:
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逆人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
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内在联系,表现在书写上就是取逆势。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要把笔锋从右移到左,即形成“欲右先左”,再写第二横,这就自然地要用逆锋。再如几个竖画并列,写完第一竖,就要把笔从下面提上来,形成“欲下先上”。
可见,取逆势存在于笔画之间所形成的笔势往来之中。然后用笔如舞刀出拳,欲使刀、拳有力,须先将刀或拳快速后缩,然后奋力冲出,逆锋起笔与此理同。唯如此,方可把点画写得遒劲,矫健,气势充足。但必须注意,这种取逆势的方法,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且人笔也是很轻的,须谨防造成粗头、长嘴的病笔。
逆锋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人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
如何学习赵孟頫楷书?
运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点画的方法称用笔法,简称用笔。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与收笔三个步骤三个步骤运用得好,才能妙笔生花。
行笔法
行笔是起笔至收笔阶段的运笔过程,又称运笔、走笔。行笔时,必须注意行笔的顺序、速度、走向与提按。
一、顺序
中国字大都在两画以上,因而就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都是约定俗成的。这种笔画书写的先后次序称为笔序,又称笔顺。笔顺错了,不仅影响书写的速度和结字的美观,还会贻笑大方。
古人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总结出了7条原则:(1)先上后下。一个字中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横画者,先写上面的,后写下面的,如“三”、“二”等字。(2)先左后右。一个字中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竖画者,先写左边的,后写右边的,如“川”、“山”等字。(3)先横后竖。一个字中有横有竖者,先写横画,后写竖画,如“十”、“土”等字。(4)先撇后捺。一个字中有撇有捺者,先写撇画,后写捺画。如“人”、“夫”等字。(5)先中间,后两边。一个字中有左中右三部分,先写中间,后写两边,如“小”、“承”等字。(6)先外后内。由外框与内部笔画构成的字,先写外框,后写内部,如“风”、“问等字。(7)先进后关。由围框与内部笔画构成的字,先写围框,再写内部,最后写围框下的横,如“回”、“国”等字。当然,以上仅是笔顺的一般规律,此外有些特殊的字必须特殊处理。如“有”字旁的字,有横有撇,有些字要先写撇,再写横,如“有”、“右”等字;有些字则要先写横,后写撇,如“在”、“左”等字。又如“义”字,有些人先写一点,再写撇捺;有的人先写撇捺,后写一点,这都是可以的。但绝大多数字的笔顺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只有循规蹈矩,才能把字写好。
二、速度
运笔的速度既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太快则留不住笔,笔不入纸;太慢则无势,线条无神采。运笔时一定要有节奏感。唱歌时声音有高低快慢的变化,才能悦耳动听;运笔时也要有快慢疾徐的动作,才能使字有节奏感。不同的笔画要有不同的速度,以横、竖、撇、捺、点、折、钩而言,横须慢,竖应快;捺应慢,撇须快;折应慢,钩须快。单以竖而言,悬针竖宜慢,垂露竖宜快。而且,一画之间也有快有慢,如写一捺,起笔须慢,然后由慢而快,至捺脚又由快而慢,至捺尖又由慢而快。音乐没有快慢的节奏就会索然无味,书法也必须有快慢的节奏感,才会丰富多彩。
三、走向
所谓行笔“走向”,即在运笔过程中笔尖的方向。楷书运笔时笔锋(尖)一般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上运动,书家叫中锋,也称为正锋。由于中锋行笔的笔锋在点画中间,笔锋含墨较多;辅毫在点画两边,辅毫含墨较少,这样就使笔画中间墨色深,越到两边墨色越浅。这样的点画,不但沉着圆润,而且富有立体感。据说南唐书法家徐铉写的字,映着日光看,笔画的中心隐隐可见一条浓墨聚成的黑线,这就是中锋行笔的效果。如果行笔时笔锋偏于笔画的一边,而笔肚势必会屈折于笔画的另一边,会形成参差不齐的锯齿形,这就是偏锋。所以初学者用笔一定要保持笔笔中锋。需要注意的是,中锋行笔时,为了使笔锋处于点画的正中,起笔写横画时锋尖必定向左,写竖画时锋尖必定向上,起笔处就会形成枣核状,收笔时同样会产生枣核状,所以起笔与收笔时必须通过笔的提按转折来调整笔锋,起笔要逆锋,收笔要回锋。同时,由于中锋行笔笔锋在笔运行方向的后方,转折时如不调整笔锋,转折后的笔锋就会偏于笔画的一边,所以转折时必须提笔转锋或折锋调整笔锋,笔锋才能在转折后仍处于笔画的中间,否则,是难以做到笔笔中锋的。
四、提按
将笔从纸面上微微提起,笔锋着纸较少,称为提笔。将笔从纸面上微微按下,笔锋着纸较多,称为按笔。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提按动作中完成的,如果在行笔中渐渐提笔,笔锋着纸由多到少,笔画就由粗变细;反之,在行笔中逐渐按笔,笔锋着纸由少到多,笔画则由细变粗。即使笔画没有粗细的变化,从起笔、行笔到收笔的全过程,也是在不断的提按中进行的。此外,在转折时,提按起到了调整笔锋保持中锋的关键作用。因此,掌握好提按,对于写好点画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强调的是,提按一定要适度,因为提得过高,写出的点画就轻飘;按得过低,写出的点画就死板;提按太突然,则会出现“蜂腰的毛病。
起笔法与收笔法
起笔又称入笔、落笔,是书写点画的开始。收笔又称结笔、终笔,是书写点画的结束。不管是起笔也好,收笔也好,都有一个藏与露、方与圆、转与折的问题。
一、藏与露
藏锋,就是起笔用逆势,收笔用回锋。所谓起笔用逆势,即写横画时“欲右先左”;写竖画时“欲下先上”。所谓收笔用回锋,即写横画时笔行于右边时又回锋于左;写竖画时笔行于下又回锋于上。也就是运用反方向的落笔或收笔动作,把锋尖藏于笔画之内,使之含蓄浑融。露锋,就是起笔用顺锋,收笔用出锋。也就是说,不论起笔与收笔,笔锋的方向都是与行笔的方向相同,这样写出的点画,锋尖都露在笔画之外,显得锋芒毕露,神采焕发。所以前人说:“无锋(藏锋)以含其气味,有锋(露锋)以耀其精神。”但是一味深藏圭角,就会缺乏神采;而露锋太多,又显得不够持重。所以,优秀书法家的字,往往有藏有露,变化十分丰富,甚至一画之间,也有藏露的不同变化。
二、方与圆
方笔,是指提笔、收笔或转折处笔画带有方形的棱角。圆笔,是指起笔、收笔或转折处笔画呈现浑圆略带弧形的形状。古人说:“转以成圆,折以成方。”就是说,圆笔是由转笔运笔的结果,方笔则是折笔运笔的结果。圆笔给人以含蓄内敛的感觉,方笔给人以劲挺险峻的印象。但过方过圆、纯方纯圆,都是一种弊病,因此,优秀的书法家用笔往往是方圆兼备的。如颜真卿《勤礼碑》以圆笔为主,圆中有方;柳公权《玄秘塔碑》以方笔为主,方中兼圆;欧阳询《九成宫碑》笔形虽方,用笔实圆,具体说就是起笔收笔处多方,而笔画的中段多圆。诚如翁方纲所说:“欧书以圆浑之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
三、转与折,笔锋回旋,写出浑圆的笔画称转笔:笔锋曲折,写出带棱角的笔画称折笔。转笔与折笔是运用毛笔的方法,方笔与圆笔是点画的形状。转笔在运笔时,笔锋因势转而线条不断因而转的过程一般不停顿;折笔起笔写橫画时笔锋先由右向左,然后折而右行,在转折时,要提笔后重新落笔,或略提后再按,都有一个较明显的停顿。
此外,转锋时提按不明显,折锋时则有较明显的提按。最后,必须强调的是,在运笔时,必须把藏与露、方与圆、中与侧、疾与涩、顺与逆、刚与柔等这些互相矛盾的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千姿百态的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