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皇帝,汉朝东汉和西汉总共有多少皇帝?

2023-07-26 14:20:03 107阅读

东汉开国皇帝,汉朝东汉和西汉总共有多少皇帝?

西汉真正计算的则是十二帝,汉前少帝和后少帝,以及汉废帝刘贺不在内

第一位汉高帝刘邦

东汉开国皇帝,汉朝东汉和西汉总共有多少皇帝?

汉朝的开国皇帝,以平民的身份,拨乱反正,名义上统一天下

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对内统一天下结束秦末的战乱,对外则祛除匈奴,收回韩王信等投降匈奴的地盘,横扫叛乱,对百姓施行修生养息等政策,让丞相萧何制定汉律,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第二位汉惠帝刘盈

在位时间七年,期间执行父亲刘邦留下的政策,实施仁政,减轻赋税,还废除了秦朝的挟书律,使黄老哲学代替法家学说,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

汉惠帝在位时,修筑了汉朝的未央宫,惠帝三年春,修筑达到高潮,先后征发了14万人筑墙,到五年秋建成

汉文帝刘恒

在位时间,对内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还抑制了功勋独大的境界,使得皇权压制了功臣,为后来的皇帝收回权利铺路,和儿子汉景帝刘启建造了文景之治,匈奴进攻汉朝,派灌婴八万五千骑兵去攻打匈奴,匈奴害怕望风而逃,又重新收服南越国赵佗,使得赵佗去除帝位,重新臣服汉朝

汉文帝的评价在历代也是非常高的

汉景帝刘启

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与其父亲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刘彻

开创汉王朝军事最鼎盛时期改革政治,设置刺史,加强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开丝路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

先后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

后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征服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

在对匈奴的战争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丧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

汉昭帝刘弗陵

在位期间,重新施行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在首辅大臣霍光的主持下,昭帝朝的百姓生活比以前富裕,四夷来朝,使汉朝出现了中兴稳定的局面。为后来的汉宣帝提供了稳定的局势,和汉宣帝号称昭帝复兴

汉宣帝刘询

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刘询于本始二年曾联合乌孙打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

汉宣帝时期也被认为是汉朝国力,经济最强的时期

汉元帝刘奭

与匈奴联姻,诛杀郅支单于

在位时期“崇尚儒术”,多次出兵击溃匈奴。建昭三年(前36年),汉将甘延寿、陈汤诛郅支单于于康居(郅支之战)。至此,唯一反汉的匈奴单于被消灭了。汉匈百年大战于此告一段落。竟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刘奭以宫女王嫱(王昭君)嫁之为妻。

汉元帝时期,是汉朝人口数最顶峰

汉将陈汤斩杀匈奴单于,并且上疏的奏章当中写下来了,宜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其中陈汤打败罗马军团

汉成帝

在位期间,对文学上,汉成帝下诏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又委任光禄大夫刘向总领校勘、整理采访来的书籍,命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校完一书,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做成提要,论其指归,辩其谬误,连同定本送交,由他亲自观览后定夺。这一时期的图书征集和编校文献活动,对后世的目录学、校雠学、藏书学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最早的分类法和目录《别录》、《七略》就在此间问世,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分类、编目工作的实践。

汉哀帝刘欣

在位期间,面对社会危机深重,用大臣孔光、师丹,何武拟定了限田、限奴婢,抑制非法兼并的方案。

早期曾躬行节俭,省灭诸用,勤于政事,又启用龚胜、鲍寅、孙宝等有识之士,颁布限田令、限奴婢令等法令,试图抑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然而因为汉哀帝时期早不是武帝时期,皇权早被压制,并无多大权利,所以最后被士家反对,不了了之

汉平帝刘衎

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其中 青州最为严重,百姓到处逃荒。安汉公王莽、四辅、三公、卿大夫、吏民为帮助百姓解决困难而捐献房屋与土地的有二百三十人,按照人口分配给贫民。并派遣使者负责灭蝗,百姓将捕杀的蝗虫送交官府,用石斗量蝗后按数付钱,天下的百姓的家资不满二万,以及受灾的郡县家资不满十万的,都免交租税。灾民中的病人,安置在捐献的邸舍房屋中,进行医治。给死者一家死六人以上的葬钱五千,死四人以上的三千,死二人以上的二千。撤销安定的呼池苑,改为安民县,建起官署与住房,招募贫民迁居于此,由县官发给口粮。贫民迁移到居住处后,由公家分配给房屋土地与用具,并借给犁、牛、种、口粮。又在长安城中,修住宅二百区,以供贫民居住

汉孺子刘婴

三岁被立为皇太子,然而一生是王莽傀儡,最终被迫禅位王莽

东汉十四帝 ,其中有几岁的小皇帝不写

第一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刘秀和大哥刘演起义,加入了起义军,拥立更始帝刘玄,然而刘演功高盖主,被刘玄所杀,后刘秀韬光养晦去河北,娶了郭圣通收复真定王刘杨,以此为基业横扫天下,建立汉,尊汉高帝刘邦为祖,所以又叫光武中兴,两汉有牵连,所以又说汉朝四百年基业,史称东汉,历经十四位皇帝,传承195年,这是唯一光复成功,并且延续了近两百年的大统一朝代,其中的开国皇帝刘秀,号称最完美的皇帝

汉明帝刘庄

在父亲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到汉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人口

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次年,复置西域都护。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

汉章帝

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并且“好儒术”,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在此时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时思想也比较活跃,如王充等。此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章帝还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因为明、章两代大体承继了光武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称“明章之治”。

汉和帝刘肇

个人认为是东汉皇帝里,除却光武帝刘秀之外,天资最高的皇帝了,九岁登基成为皇帝,因为年幼,政权由窦太后把持,窦太后把哥哥窦宪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负责发布诰命;让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弟弟窦景、窦环均任中常将,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这样,窦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围的显要地位,从而 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中枢,外戚窦氏权势滔天

然而年幼的汉和帝,把一切都看在心里,十四岁的汉和帝就利用宦官,横扫了外戚,废除罢免了窦氏许多的子弟,十四岁的汉和帝从此亲政,此后他每天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

平定域外

西北有西域都护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余国;东北有乌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单于,将辽东收归,改为渤海郡。和帝一朝,曾多次平定过少数民族的叛乱。

使用宽政

汉和帝十分体恤民众疾苦,多次诏令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认真思考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而汉和帝也常常下诏书责怪自己,永元八年京城洛阳地区发生蝗灾,汉和帝下诏说:“蝗虫之异,殆不虚生,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忧民之心,殷殷可见。岭南出产生龙眼、荔枝,为了满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经风历险,劳民伤财。唐羌上书,请求停止,和帝批示:“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爱民之意,发自肺腑。

在位期间,班超败贵霜帝国,窦宪横扫北匈奴,在燕然山上刻下了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15日宣布,在蒙古国发现遗迹

这位皇帝九岁登基,十四岁从外戚手里夺权亲政,却在二十七岁就驾崩了

汉安帝刘祜

平定西域、击破北匈奴、降伏车师、高句丽投降汉朝

汉顺帝刘保

想当好皇帝的皇帝,本来东汉在汉顺帝手里重新的新生,然而却抵不过天灾

同时期,张衡发明地动仪

汉恒帝刘志

诛灭外戚粱冀,掌握皇权

汉灵帝刘宏

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命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使后来的儒生晚辈,都以此作为标准。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余辆之多,填满大街小巷。

熹平石经的刻立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并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汉少帝刘辩在位5个月。灵帝长子,又称为皇子辩或弘农王。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

汉献帝刘协

一生为董卓,曹操的傀儡

东汉的所有在位皇帝?

答:东汉又叫后汉,从公元25年刘秀称帝起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止,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称东汉。

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共历196年,东汉共立14个帝王。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25年—57年在位,共32年。汉明帝刘庄 (28年——75年),57年—公元75年在位,共18年。汉章帝刘炟(56年——88年),75年—88年在位,共13年。汉和帝刘肇(78年——105年),88年—105年在位,共17年。汉殇帝刘隆(105年——106年),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 汉安帝刘祜(94年——125年),107年—125年在位,共18年。汉婴帝刘懿,即位二百余日。少帝。汉顺帝刘保(114年——144年),125年—144年在位,共19年。汉冲帝刘炳(143年——145年),144年—145年在位,不足1年。汉质帝刘缵(138年——146年),145年—146年在位,不足1年。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146年—167年在位,共21年。

刘秀记载在史记中了吗?

在当时有两个刘秀,一个是国师公刘秀,原名刘歆,后改为刘秀。另一个就是当时的光武帝刘秀。这两个刘秀都处于西汉末,而史记只写到汉武帝因为司马迁只活到汉武帝这一朝。所以史记中没有记载这两个刘秀。前一个国师公刘秀在《汉书》中有记载,光武帝刘秀在《后汉书》中有记载。

东汉14帝有谥号的11位?

东汉经历195年,八世十四帝。一般情况下,末世王朝才可能出线皇帝“疲软”的状态,可是东汉除了头三位皇帝,基本都是软踏踏地生活了一辈子。这个结果导致东汉王朝,成了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正朔王朝,其后只有五十年历史的三国,反而被后人津津乐道。

谥号是皇帝驾崩后,由大臣们根据皇帝的表现,对其一生作出的评价,分为表扬型(美谥)、批评型(恶谥)和中性(平谥)。

庙号是皇帝驾崩后,被供奉于祭庙,接受祭祀时的称呼。庙号称呼相对固定,一般第一代称祖,以后各代称宗。

加谥号虽然存在被“恶谥”的风险(比如汉灵帝的“灵”),但是至少标志着帝位是被承认的,如果一位皇帝连恶谥都拿不到,说明不被承认。

庙号更尊贵,一般只对有突出贡献的皇帝,才加庙号。有没有庙号地位差距显著,有庙号的单独建庙祭祀,无庙号的只能在别人的祭庙里放一块灵位。打个比方,将来他们接受后人祭祀时,有庙号的皇帝相当于坐正席吃供奉,没庙号的只能坐犄角旮旯里吃剩菜。

我们看一下东汉十四帝,到底疲软到什么程度。

东汉十四帝谥号、庙号列表1.刘秀,谥号“光武”,庙号“世祖”,在位32年;2.刘庄,谥号“明”,庙号“显宗”,在位18年,刘秀之子;3.刘炟,谥号“章”,庙号“肃宗”,在位13年,刘庄之子;4.刘肇,谥号“和”,庙号“穆宗”,在位17年,刘炟之子,汉献帝时被剥夺庙号;5.刘隆,谥号“殇”,无庙号,在位7个月,刘肇之子;6.刘祜,谥号“安”,庙号“恭宗”,在位19年,清河王刘庆之子,汉献帝时被剥夺庙号;7.刘懿,无谥号,无庙号,在位7个月,济北王刘寿之子;8.刘保,谥号“顺”,庙号“敬宗”,在位19年,刘祜之子,汉献帝时被剥夺庙号;9.刘炳,谥号“冲”,无庙号,在位4个月,刘保之子;10.刘缵,谥号“质”,无庙号,在位1年,渤海王刘鸿之子;11.刘志,谥号“桓”,庙号“威宗”,在位22年,平原王刘翼之子,汉献帝时被剥夺庙号;12.刘宏,谥号“灵”,无庙号,在位21年,解渎亭侯刘苌之子;13.刘辩,无谥号,无庙号,在位4个月,刘宏之子;14.刘协,谥号“献”,无庙号,在位31年,刘宏之子。

十四位皇帝中,刘懿和刘辩无谥号。原本有七位皇帝获得庙号,基本可以凑成一桌,可惜刚上菜,就有四位被轰出酒席,仅剩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祖孙三人独享。

没有获得谥号的两位皇帝,由于在位时间太短,情有可原,可是获得的庙号被剥夺,实在罕见。相当于上了酒席被人轰出来,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东汉皇帝集体疲软的表现

仔细看看东汉皇帝们疲软的表现,才明白他们被轰出来一点也不意外,估计被轰下来,他们照样可以理直气壮地,在犄角旮旯里抢食。

1.外戚专权

东汉即位时年龄大多很小,有四位一岁左右即位。除了前三位皇帝,其后十一位皇帝,即位时年龄最大的汉桓帝,也只有十四岁。这种情况下,大权几乎完全落入皇太后手中,当然皇太后背后就是外戚势力。

东汉的历史,提到皇帝很多人不知道是谁,但是提到几大外戚家族,比如窦氏、梁氏、邓氏,个个大名鼎鼎。

比如汉和帝在位十八年,权力掌握在彰德太后梁氏,和她的哥哥窦宪手中。汉安帝在位十九年,有十五年时间权力掌握在和熹太后邓绥手中。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二十余年间,大权掌握在梁氏手中,大将军梁翼甚至毒杀了汉质帝。

总之,东汉皇帝基本都是外戚之家的傀儡。

2.宦官作乱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除了唐朝就属东汉最牛。东汉一朝,不断发生宦官作乱事件。比如汉安帝自己是有儿子的(刘保),却被宦官阎显、江京等人搞废了,拥立了济北王刘寿的儿子刘懿。刘懿死后,孙程等二十名宦官,发动政变,把废了的刘保扶上皇位。

东汉的灭亡,标志性事件就是宦官张让等人的“十常侍之乱”,从此东汉彻底干碎了。

3.豪门秉政

南北朝时期的门阀集团,就是始于东汉的士族豪门集团。整个东汉的历史,都可以看做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历史,外戚无一例外地最后与豪门士族集团融合。

豪门士族集团相当复杂,他们既要与宦官集团争权夺利,还要展开内部的厮杀。比如前期的窦氏、梁氏,后期的杨氏、袁氏等。与宦官集团、外戚势力,多少还能对皇权形成依赖不同,豪门集团与皇权之间,是赤裸裸的斗争。

桓灵时期的党锢之祸,就来自于此。

4.外患频仍

东汉的孱弱,另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外患不断,西羌、匈奴、西域诸国,甚至西南夷轮番蹂躏东汉帝国。

东汉一朝,始终疲于边境用兵,四处扑火,却怎么也扑不灭,一度战火直接烧到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最后整个西域丢了,西羌等于独立王国,连归顺的南匈奴也反复背叛。

所以,东汉帝国都显得很疲软,完全没有光武帝的英姿勃发,皇帝们痿得不忍目视。

东汉皇帝为何集体疲软

有果必有因,东汉帝国也是马上得天下,刘秀的子孙们为何都活得像鼹鼠呢?

1.刘秀当年留下的三个后遗症

第一个责任就是开国皇帝刘秀,他留下的后遗症难逃诟病。

①士族豪门集团势力强大

刘秀得天下的速度堪称奇迹,他从更始元年十月,获得北巡机会放单飞开始,到更始三年六月登基称帝,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从打工仔到董事长。

这个奇迹不是凭空而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刘秀的政治才华,他创造性地架构了,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共治天下的“股份制”模式。由此,刘秀获得了豪门集团的追捧,纷纷以私家武装入股,迅速堆出了东汉帝国。

对刘秀来说,选择豪门集团是政治智慧,但客观上给子孙后代带来麻烦,导致皇权始终不独立,始终受到豪门士族掣肘。

比如,几大外戚都是功臣集团成员。邓氏是邓禹后人,梁氏是梁统后人,窦氏是窦融后人,阴氏是阴识后人,马氏是马援后人,耿氏是耿况后,他们才是东汉帝国的政治基础。

②对外政策偏软

光武帝刘秀被喻为战神,军事实力超群。可是刘秀又是一个反战分子,十几年的军事生涯,让他厌倦,战争导致的国力衰退,让他急于恢复重建。

从刘秀当时的客观环境来看,似乎也无可挑剔,可是也埋下了对外疲软的祸根。刘秀在位期间,面对匈奴和西域的挑衅,大多采取容忍的态度,多次拒绝大臣们出兵的请求。甚至西域诸国主动请求恢复西域都护府,都被刘秀拒绝了。

③权力中枢归于尚书台

刘秀就是个超人,他在位期间军事和行政一把抓,成立尚书台,直接把三公干成荣誉职务。本来他希望通过尚书台,实现皇权独裁。问题是他的子孙们没他那个能力,权力集中于尚书台,导致尚书台失去外朝掣肘,反过来却制约了皇权。

2.皇权培植宦官势力,加剧了皇权衰弱

上一条是祖宗留下的后遗症,这一条则是后辈自作孽。

因为皇权始终受到豪门集团掣肘,乃至外戚势力干预,皇帝们就把目光转向“最可爱的人”宦官。宦官整天跟皇帝们生活在一起,感情深厚,不光皇帝,连掌权的太后们也都喜欢用太监。在他们眼里,太监不光亲近,而且无害,天生就是皇权的附庸。

由此,宦官势力迅速膨胀,到桓灵时期,宦官们几乎成了皇帝的打手,假借皇权一边替皇帝打击政敌,一边肆无忌惮地营私舞弊。

东汉宦官的地位,让人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比如公开承认他们可以收养儿子,默许他们可以娶妻,允许他们在父母去世后有丁忧的权利,可以担任高官,包括将军这样的要职。总之,宦官们几乎拉平了与朝官们的差距。

宦官的存在,表面上维护皇权,但实际上也危害了皇权,多次出现宦官政变就是明证。

3.天灾频发导致国力下滑

第一点怪祖宗,第二点怪自己,第三点则是怪老天,东汉自和帝之后,又进入新一轮灾变期。

中国自从西汉末年开始,就进入漫长的冰寒期(学者称“两汉宇宙期”),各种天灾不断。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汉灭亡,新朝灭亡都跟气候非常大的关系,而不完全是政治失误。

打开《后汉书》,天灾记录触目惊心,尤其是汉和帝时期,每年都要遭遇大规模灾变,动辄波及几十个郡国的旱灾、蝗灾、洪灾、雹灾、风灾、地震,严重的时候,连京师洛阳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和熹邓太后掌权期间,带头垂范,把上林苑、广成苑的皇家鹰犬全部卖掉,把林园土地发给老百姓种植,禁止地方官进贡,皇家紧衣缩食,甚至卖官鬻爵获取粮食,才艰难度过最困难的十几年。

在天灾面前,国力大幅下滑,皇权也不得不对老天低头。我们今天指责东汉卖官鬻爵,可是不这么做,难道眼看国库空虚,没有粮食去赈灾?家穷主人腰杆不直,国穷皇帝疲软!

结束语

以上分析可知,东汉皇权疲软,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客观环境,甚至气候等非人为因素左右。更主要的还是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注定了皇权要遭遇崛起的豪门集团挑战,从而引发皇权与豪门士族、外戚、宦官之间的斗争。

很显然,皇权个体的孱弱,根本不是这几派势力的对手,更何况皇帝们大多是才脱离奶香的娃娃,想硬还不到时候!

假如这些可怜的东汉“奶娃”们,看到明清时候的皇帝,估计忍不住哭了:都是皇帝,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汉平帝和东汉哪个皇帝平辈?

汉平帝不和东汉任何皇帝平辈,刘衎比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辈分更高,因此他比东汉所有皇帝的辈分都要高。汉平帝,刘衎(公元前9年-6年2月3日),原名刘箕子,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母卫姬,西汉第十四位皇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东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