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威仪盘,一个人最好的活法?
太威仪盘,一个人最好的活法?
1,到了35岁还没对象,就一个人单过。
2,交社保不间断,一直到退休。
3,医保一定交够25年,老了看病不花钱。
4,精神很自在,不用思考怎么说话。
5,每天都是快乐的,不用顾虑别人的情绪。
6,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不用看房东的脸色。
7,有属于自己的一辆车,考驾照能一把过。
8,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用计较多少钱。
9,可以随性而为,不用计较得失。
10,女人能嫁一个好老公,知冷知热。
11,男人能娶一个贤惠的妻子,体贴温柔。
12,父母不是那么偏心,从小把自己当做掌上明珠。
13,原生家庭不错,父母都很有文化,识大体。
16,父母不能给自己提供很好的教育资源,不会让自己因为外在因素辍学。
17,不把时间用在无聊的社交上面,能有胆量做自己。
18,有两三个知心朋友,不需要每天都联系,但是遇到事随叫随到。
19,会喝酒,能抽烟,但是自律性很强。
20,不用为了业绩到处堆笑脸,让别人议论自己假面。
21,不用为了跟客户喝酒对家人说谎。
22,不用为了两仨瓜两枣争执不休。
23,生一个懂事聪明的孩子,不用为了辅导作业而让父子,母子失和。
24,公公婆婆明理,愿意出钱又出力。
25,老丈人有背景,能让自己在事业上平步青云。
26,身体没什么大毛病,能吃能喝。
27,女孩年轻时不受苦力,手指修长,指甲红彤彤的。
28,拥有天使一样的面容,皮肤白净,身材比例好。
29,男人拥有185厘米的身高,麦色皮肤,为人和善,谦逊有礼。
30,文化不高,但是善于学习,考了很多证件,并且都有用。
31,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很讲究,能将就。
32,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在学习的年龄学习,在创业的年纪创业。
33,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一帆风顺,前途光明。
34,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父慈子孝,家人健康。
35,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上能看穿时局,下能看透人心。
36,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37,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不想结婚没人催,不愿意生孩子没人催。
38,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能穿高跟鞋谈生意,能穿平底鞋下厨房。
39,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对家人慈眉善目,对外人冷眼旁观。
40,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兄友弟恭,姊妹顺和。
41,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生活不仅只有要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42,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做情绪的主人。
43,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能察言观色,看透人心。
44,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知人情冷暖,但不被左右。
45,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能自然终老,而不受罪。
举头三尺有神明中的神明是谁?
当然不是玉皇大帝,不消说他老人家高高在上,就算在你们单位看着你的也不会是局长,而是离你最近的科长,所以举头三尺的神明不可能是玉皇大帝,而是灶王爷。
葛洪在《抱朴子》上说得很清楚,在每月的最后一天晚上,灶神就上天汇报人们的罪过,如果是大罪,就夺他一纪的寿命,一纪就是三百天,如果是小罪,就夺他三天的寿命。注意这里说的是汇报,他只是将见到的情况记录下来汇报给天庭的主管领导(估计就是玉皇大帝),由主管领导来决定是否扣减寿命,真正的司命是天上的那位主管领导,而灶君也就只是一个记账的。
这一点后来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民间有一种画册叫《日记故事图集》谈的就是灶王爷每日记录人们的各种罪行。他这帐好难记的,因为每个人都要建立明细账,每天每个人每件事事都要记录流水账,那时候又没有财务软件,还要手工登记分类账,还要再生成报表,想想看该多大的工作量,累也要累死了。叫着灶君皇帝的名号,却干着会计的工作,有比这个更悲催的吗?
当然有比这个更悲催的,那就是在后来灶王爷有原来的每月上天对一次帐,改成了每年上天对一次帐(腊月23日去,初一五更回),每次去几天。
关于灶王爷记账这件事,纪晓岚曾经在《阅微草堂笔记》疑惑过,天下的人家有这么多,那该派出去多少灶王爷啊,而且户数在不断变化,多出来一户就要派过去一个灶王爷,这个人从哪儿来?如果少了一户,这个灶王爷他又到哪儿去?可笑这个才子,他一定没有听过那个姜子牙封神后传的民间传说,姜子牙在封神完毕后,那些战死沙场的士兵们无处安置,于是他就派这些人去做了各家的灶神。你看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至于多一个人去哪,少一个人去哪,这其实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只好建立好顺畅的人员调动机制,这些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哪里用得着你个凡人操心。
凡人只知道灶王爷这账簿是用来想上层打报告用的,想到这一点就会痛恨灶王,却不知道灶王这帐在人死后还有作用,这个时候灶王爷就像辩护律师一样依据这些账簿替人申辩。保证地狱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走一个坏人。
《玉历钞传》讲过一个故事,灶神在家人临终时,稽考其人生前行为。对于曾行恶事,但后已改过,多积善行的人,在其额上写“奉行”二宇。该人头带此印,被从第一殿一直送到第十殿,可在福地即现世最上位更生,得幸福。对于次一等的人,在其额书“遵”或“顺”、“改”字印。这些灵魂在第一殿受审之后,其罪减半。由此亦可见灶神司现世命运和来世命运的“司命”之神性。灶神在这里的作用几乎就相等于一个辩护律师了,成功为人减罪。
《法苑珠林》也有类似的故事,不过不是在眉头写字,而是翻查账簿,有个人被错拘押到地府,他在地府就观看了一场审判,阎王说某人你所做过某某错事,这是灶君就会站出来替你申辩当时的特殊情况等等,为人减轻罪名。
能不能详细分析中国历朝历代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浩浩荡荡无比辉煌的五千多年中国历史中,中华文明经过不断创新、传承,形成今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文明格局。
龙 夏朝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 (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共传十四代。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已知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在夏代,农业文明有较大的发展。《论语·泰伯》载禹“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服务农耕。古文献中记载到的“杜康造酒”、 “仪狄作酒” 、“太康造秫酒”、 “少康作秫酒” 等传说都可以佐证酒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夏商西周时期的酒均为度数不高的粮食酒,并不浓烈。《礼记·玉藻》中记载古人饮酒饮三爵后依然肃静脑明。畜牧业有一定发展,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在甘战败后,被贬为牧奴从事畜牧工作。三代庶民的主食是由各类谷物做成的粥饭。将黍、粟、稷、稻煮成稀粥、浓粥食用,社会上层则多食干饭,偶食青菜。随着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在文献中,有夏代冶铸青铜器记载。如“禹铸九鼎”和夏后启命人在昆吾铸鼎,出土的铸造铜器的遗存可以为证。如在临汝县煤山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了炼铜坩埚残块,其中最大的一块长5.3、宽4.1、厚2厘米,上面保存有六层冶铜痕迹。郑州牛砦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也出土过一块炼铜坩埚残块,残块上还粘附有铜碴与铜锈,经化验是属于铜锡合金的青铜遗存。特别是1980年在登封王城岗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青铜残片,残宽约6.5、残高约5.7、壁厚约0.2厘米,经化验是包含有锡、铅、铜合金的青铜。其器形有可能是青铜鬶,有些学者认为,夏代已经铸造铜器,并进入了青铜时代。此外,制造木器、玉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纺织和酿酒等,在夏代都可能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畜牧业有一定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此外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极为重要的行业。至于青铜器,中国已经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铜刀。夏代设有历法官。后人专门整理的《夏小正》,已经被现代的天文学者证实是综合夏代至春秋时期历法知识的古籍,《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书中除二月、十一与十二月外,每月载有确定季节的星象(主要是拱极星象与黄道星象)以指导务农生产,另外亦有记载当月植物之生长形态、动物之活动习性与祭祀(亦为物候学之重要典籍)。 由于《夏小正》内容涉及星象与农业赖以使用之历法的关系,对古代天象与先秦历法研究也有相当重要之参考价值。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一部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其经文有463字,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关生产的农耕、蚕桑、养马以及采集、渔猎等活动。地图的出现,从夏禹治水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了许多高山大河,确定了大地的东西南北,学会了开渠、分洪、修堤,并且掌握了计算、测量和绘制简单的地图。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商朝的文字是成熟的,夏朝的文字也是成熟的,因为历史上已有夏篆的记载,夏禹书、禹王碑则是夏朝的传世文字,是夏篆。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畜牧业也有一定发展。并且有了原始文字的雏形,开始有了文字记录。司母戊鼎 商朝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天文商朝对于天文天象的记载、对于干支记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366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
商朝数字,看出中文百与千字的演化源头商朝数字,看出中文百与千字的演化源头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致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文字
甲骨文商朝文字-甲骨文(安阳殷墟)(40张)
考古学家从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说明殷商时代文字已经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发展得也比较成熟;汉字的结构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形成。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使后人对商朝的了解更为详细可靠。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4672字,学者认识的已有1072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总之,商朝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都比较快。手工业发展很快,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司母戊鼎就是商朝冶炼浇铸的,有了天干地支计时法,以及有了十进制等计算知识。著名的甲骨文就是这一时期的文字。
周朝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周成王时营建(或曰迁都、相宅)成周(今河南洛阳),并在此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 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 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华夏族群的自我认同和命名,始于春秋“诸夏”。“诸夏”之名有西周渊源,周王室尝自称“夏”,“诸夏”即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跨氏族的族群观念。周王朝继承了夏商两代,是古代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前1044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三大王朝,确立了天子这一概念,天子即国家首脑,其实也就是礼制的建立,以后各个朝代都把礼乐作为立国之本,用礼乐教化人,中国的君臣观念,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中国的长子继承等一系列宗法制度也是此时建立的,中国的家族概念也是周朝礼制确立下来的。
秦始皇兵马俑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前221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共14年,创立帝制及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文化风俗,加强了大一统的凝聚力,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大帝(剧照)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5年 ,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化,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的帝国。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蒙古。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汉朝在科技领域也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等筹算方法,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中华“医圣”、中医之祖。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儒家被汉朝确立为最根本的文化,之后儒家文化一直绵延了两千多年,控制了“丝绸之路”,夺回了世界贸易的至高点,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今天,一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道出了大汉的无比强大。京杭大运河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享国三十七年。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营建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 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科技上,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距今1400多年),比欧洲早700多年。刘焯制定《皇极历》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隋朝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整体雕版印刷,造出了各种彩色纸张。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的发明,后发展出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隋朝史书记载了最早糖尿病患者尿甜的现象,比误认为最先发现尿甜的ThomasWillis约早千余年。《诸病源侯论》的编撰,总结了魏晋以来的医疗实践经验,对中医“病因学和“证侯学”进行了精细准确的描述,成为中国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兴建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及驰道,提升了对北方地区、关东地区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书法珍品(唐)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享国289年,唐朝时万国来朝, 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鬼子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拒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鬼子、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 ,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女性地位明显提高,人们可自由结婚和离婚。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868年,《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技术。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延续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发展起来令人瞩目的文学--唐诗,书法家辈出,形成著名的唐楷,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清明上河图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319年。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300美元。 宋朝时期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980年的3710万增至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鬼子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四大发明,在宋代得到改进并应用。提到两宋科学技术时,人们还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梦溪笔谈》。如李约瑟博士把沈括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其他方面也有颇多成就,如医学方面,医学从此前的三科分为九科,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针灸有了很大的发展。《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收药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种。 宋朝的历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宁宗庆元四年颁布的《统天历》。该历法由杨忠辅创制。它与现代所测数值只相差26秒,而与现行的公历所采用的数据相同,比西方《格里历》的颁行早383年。但因推测日食等不验,《统天历》只使用到开禧三年。同年又造《开禧历》代替统天历,行用于世45年。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共98年,最大历史功绩是统一了中国,中央设省,纸币成为流通货币,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在测定黄道和恒星观测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学家有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人。耶律楚材曾编订有《西征庚午元历》,1267年,扎马鲁丁撰进《万年历》,1276年,许衡、王恂、郭守敬等人修改历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编订了《授时历》,《授时历》于1280年颁行 ,延用了400多年,是人类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军事技术先进,火器发达,蒙古军队是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军队,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杂剧成就辉煌,景德镇青花瓷、景泰蓝等手工业发达。蒙古的突然崛起尤其是灭宋之后,中国良好的发展态势被扭转了,这是明清之后中国逐渐落后与西方的一个很大原因。 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元朝疆域东起鬼子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为繁荣。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享国276年。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东北抵鬼子海、外兴安岭 ,后缩至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 后退守嘉峪关;西南到达缅甸和暹罗北境,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还曾收复安南。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 ,也有学者指出逾亿 ,也有晚明人口近两亿的说法。 明成祖时期,朱棣令编修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解缙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 《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坤舆万国全图数学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医学医药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十七世纪中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中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617年,陈实功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著有《外科正宗》,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1640年,《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
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农学农政
徐光启1376年,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中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1596年,屠本畯(jù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杰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现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
地理科技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徐霞客开始著《徐霞客游记》。
化学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1771年才开始炼焦。
西学东渐
徐光启重视演绎推理,并特别把重点放在数学上,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徐光启在1629年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给崇祯帝上奏,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学科研究的思想,并论述数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及数学在生产实践中作用。 [244] 他认为数学是“从用之基”,提出“度数旁通十事”:治历、测量、音律、军事、理财、营建、机械、舆地、医药、计时。在他掌管的“历局”内开展以数学为根本,兼及气象学、水利工程、军事工程技术、建筑、机械力学、大地测量、医学、算学及音乐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历局有了科学研究机构的雏形。崇祯帝对此积极反应和支持,下旨批示“度数旁通,有关庶绩,一并分曹料理,该衙知道”。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有李之藻、李天经、孙元化、王徵,其后又有方以智,王锡阐等发扬。
四大名著中有三大名著是出自于明朝,火器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无敌的,明朝的气节在古代皇朝中独一无二,明朝皇帝一直奉行着不和亲、不纳贡、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信仰,朱元璋亲自将这些信仰写进《皇明祖训》中,时刻提醒着明朝历代皇帝。是汉人最后的一个正统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汉人最后的光辉时代。康熙大帝(剧照)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268年,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专制、闭关锁国逐步落后于西方。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医学,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地理,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中国的新疆地区。
农学,清代的农书约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两朝最为繁盛。有《钦定授时通考》《广群芳谱》《补农书》等著作。 其中大型综合性农书《钦定授时通考》,是1737年由乾隆帝弘历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全书规模比《农政全书》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书,各省大都有复刻,流传很广。
中国历史极其源远流长,旷古悠久,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五千多年而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各民族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今天繁荣昌盛的局面。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自豪自信自立自强!如果太平天国大军全力攻打北京?
太平天国大军全力攻打北京,大清皇室首选逃亡地点是热河地区。实际上,太平天国2万“老广西” 北伐,从1853年5月北伐军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咸丰帝宣布京师戒严时,就已经召集皇室成员商议,准备潜逃热河。
此时北京城的慌乱局面,超乎后人的想象。太平军攻克定县的消息传来后,距离北京尚有300里,全北京就炸了锅,短短几天时间,就逃出了三万多户十几万人。最惨淡的时候,京城平日最繁荣的前门大街,都是满目荒凉,放眼望去一个人都没有。一片亡国的肃杀景象。
(太平军北伐图)
不过,北伐军面临着很多问题。军队占领城池虽多,却都是击溃战,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南人北来,不习北土,天寒时节应对无措;渡黄河时被半道而击,只有1万多人继续深入华北;太平军流动作战,到了北京附近阻力渐增,转战不力,限入重围;沧州之战中,太平军恼怒沧州军民抵抗下令屠城,尽失北人民心等等,最终造成了太平军北伐的失败,北伐军2万多人全军覆没。
尽管如此,太平军依然给了清王朝极大的震撼。他们入主中原一来,为狡兔三窟,一直都在苦心孤诣地建立着陪都用于紧急时刻逃难之用。辽宁的盛京原本是清朝的陪都,但是清朝一统中华后,盛京因为太过偏远,政治地位逐渐让位于在北京以北的热河了。
在清朝统治时期,内陆地区沿用明朝遗留下来的省份,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则建立了5个镇守将军辖地,可是有一个地区比较特殊,就是热河地区。热河地区不是省份,但是热河总管的地位却和各省的总督、巡抚相当。
(嵌在内蒙古与汉地之间的热河地区)
热河的特殊性,与清王朝的权利架构有关。
清朝在入关之前,就已经威逼利诱蒙古各个部落,共同对付庞大的明王朝。努尔哈赤经常派遣贝勒一级的高级代表与蒙古各部商量重大计划,清朝已经把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当成自己的战略腹地了,在此基础上,清朝逐步划分了满洲八旗、蒙古八字、汉八旗。为了笼络这些蒙古部落,满蒙联姻成为清朝的固定国策。
清朝入关的过程中,蒙古各个部落都立下了功勋,可是清朝皇帝在北京,蒙古王公也不愿意千里迢迢的离开自己的防区来到北京觐见皇帝。为了笼络感情,就在直隶省的背部,接近于草原的承德地区,修建了各种宫殿,充当皇帝的行宫。皇帝可以在热河的承德,接见蒙古王公。
此外,清朝一直强调不能忘本,清朝历代皇帝几乎都会前往热河狩猎,在到处都是耕地的中原地区,根本找不到大片的草场。
在热河地区兴建陪都,既能够满足清朝贵族背靠草原制衡中原的政治需要,又能够满足贵族们的狩猎的需求。此时,北京、热河的作用,就有些类似于元朝的北京、上都的关系。元朝皇帝一般都会在待在北京,但是偶尔也会回到上都跟他们的蒙古亲戚叙叙旧情。热河则起到了陪都和清朝皇室休闲娱乐的作用。
(承德避暑山庄)
按照清朝的行政区划,热河地区隶属于直隶总督管理,但是真正的执行中,直隶总督根本管理部了热河地区。热河地区有自己的热河都统,后来提升热河副总管、总管。总管在清朝属于高级官员,清朝划分了满洲八旗,每个旗都有自己的总管。热河地区本来不应该有总管,但是鉴于热河的特殊地位,破格建立了总管。热河总管负责整个辖区的军政失误,包括皇帝行宫的安全警卫工作。因此,热河总管的人选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
由于在热河地区,清朝从康熙43年到乾隆年间一直修建不停,100多年下来,已经使热河行宫规模庞大,且事实上已经形成了政治中心,清朝皇室迁到热河在清朝的草原同盟看来,是一场正常的狩猎活动,不会太跌身价。同时,从北京前往热河地区有1000多里路,路上早就按照每80里设置一个补给站的规律给建立起来了一套驿传系统。皇帝一大家子人,没有这个系统,风尘仆仆的被赶到外地,也有失天子威仪。
(皇帝车驾到达热河)
太平天国没有成功打到北京,英法联军做到了,他们还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就是逃到了热河地区,并最终死在了那里。
热河后来为甚么不见史册了呢?
这是因为咸丰之后,热河的地位就开始下降了,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因为国势日衰都没有去过热河,他们已经没有了那个闲情逸致。到了近代,由于东北地区的边疆危机,出于巩固国防的需要,1928年热河建省,省会就在承德,包括了内蒙古、河北、辽宁的部分地区。所以,当时出现了东四省的说法。建国后,由于军事防御的作用大大降低,热河省的人口也一直偏少,进入50年代后,热河省就被撤销了,管辖区大部划到了内蒙古,河北、辽宁也也分到了一部分。
与虎有关的名称?
1.老虎灶:烧开水的一种大灶,也指出售热水、开水的地方。“老虎灶”起源要早于19世纪70年代,也并非是上海特有,上海“老虎灶”得名与挑水夫的凶如虎有关,而与灶形、洋泾浜英语(roof)、传说等等无关。
2.母老虎:通常指泼妇或者悍妇,语言或行为气势汹汹,让人感觉不寒而栗。
3.电老虎:比喻凭借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刁难用户的电力单位或人员。
4.老虎凳:旧时的残酷刑具。是一条长凳,让人坐在上面,两腿平放在凳子上,膝盖紧紧绑住,然后在脚跟下垫砖瓦,垫得越高,痛苦越大。
5.秋老虎:指立秋以后仍然十分炎热的天气。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秋老虎属立秋后的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至9月之间。
6.后怕虎:前怕狼,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7.龙虎节:饰有龙形、虎形的符节。古代龙形符节用于泽国,虎形符节用于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