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笔记,你知道哪些细思极恐的历史细节?
讨伐笔记,你知道哪些细思极恐的历史细节?
美国“大学航空炸弹客”案件,炸弹客高智商的作案手段,令人出乎意料!
炸弹客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美国上个世纪大名鼎鼎的“大学航空炸弹客”案件。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联邦调查局为了处理这起案件,花费了足足500多万美元,成为FBI历史上最昂贵的调查案件之一!犯罪嫌疑人是一位智商高达167的天才(爱因斯坦智商也才160),他16岁就被哈佛大学录取,25岁博士毕业。当时他写的毕业论文,在全美国就只有十几人能看懂。如果照正常的人生路途,他肯定有着一番大好前程,可为何最终却选择成为一名“炸弹客”了?这之中他又究竟经历了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名“炸弹客”。
炸弹客——泰德.卡辛斯基1978年5月25日,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收拾快递时发现了一个棕色的快递包裹,但由于包裹地址错误而无法派送。无奈之下,这名工作人员只得把该包裹退回给了寄件人。这件包裹被美国西北大学一名叫巴克利的教授接收了,巴克利在收到这份“礼物”时,也是一脸的纳闷,因为他自己最近根本就没有寄过东西。在检查包裹后,巴克利在快递盒的边角处发现了一行小字,上面写着:“这可能是一枚炸弹”。为了安全起见,巴克利首先通知了校警,当校警赶到并打开包裹时,突然一声巨响,这名校警的左手被炸弹碎片轻微划伤,不过好在并没有发生严重事故。从这枚“炸弹”的制作水平来看,其制作水平非常之低,甚至都可以说算不上是一枚炸弹。所以当时校警也并没有重视这起案件,他们认为这只是校园里几个调皮捣蛋学生的恶作剧,之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只是一系列爆炸案的开始!
1979年5月30日,美国西北大学一名叫约翰.哈里斯的研究生收到了一个陌生人的邮包,当他三两下打开邮包时,突然发生了爆炸。不过万幸的是,爆炸只造成了哈里斯轻微的割伤,而这起事件,依旧没能引起警方的重视。1979年11月15日,一架从芝加哥飞往华盛顿的飞机在飞行途中,行李舱突然冒出了大量浓烟,在危急情况下,飞机只得紧急着陆。在飞机安全着陆后,经过初步调查发现,在行李舱中居然藏有一枚邮包炸弹。这包炸弹可不得了,其威力足以把飞机行李舱炸出一个大洞,可直接导致客机空中解体。有惊无吓的是,好在当时邮包炸弹的计时器坏了,这才没有引爆成功。由于这起事件性质非常恶劣,并严重威胁到了美国民众的安全,此时美国联邦调查局便开始介入,并为此还成立了特别调查组。然而就在FBI全面调查的同时,爆炸案又发生了!
1980年6月10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珀西.伍德在自家厨房被炸弹炸伤,而且伤势很严重。奇怪的是,炸弹是被藏在一本掏空的书中,而就在收到这本书之前,伍德还曾经收到过一封匿名信,信中这样写道:“过两天你将收到一本你非常感兴趣的书”。伍德可是航空公司总裁,他这一受伤,令FBI深感震惊。可在这一时期,FBI对这一案件依然还是一头雾水。不过在伍德这起案件中,美国联邦调查局得出了一个结论:这起爆炸案和之前的邮包炸弹是同一人所为。他们把大学(University)、航空公司(Airline)和炸弹( Bomb)的英文单词组合起来,把这起案子命名为UNABOM,称凶手为“大学航空炸弹客”!
FBI调查过程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这个“炸弹客”在受到FBI高度关注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收手。1985年12月在加尼福尼亚州,当地一位38岁的电脑商老板休.斯克鲁顿,他走在在商店外的停车场时,突然之间就被炸开,当场死亡。经过FBI调查发现,这个“炸弹客”制造的炸弹威力是越来越大了。为了加快进度调查,特别调查组的人员直接增加到了150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汇聚一堂,但凶手十分狡猾,他制作炸弹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比如废弃的易拉罐、钉子、树皮、树枝、树皮等等。而且在制作材料上还会刻意保留一些指原有的纹,进而来误导警察的调查方向。所以想通过分析炸弹的组成来找到凶手,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多位受害人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共同点,案件一度陷入了僵局。
直到1987年2月,美国犹他州再次发生了爆炸案。这一次,同样还是一个电脑商店的老板,他在路过停车场时,被伪装成木头形状的炸弹给炸伤了。不过这一次美国联邦调查局经过调查,破天荒的找到了一位现场目击者。根据后来做的笔录,这名目击者说道:“我看到了一个“鬼鬼祟祟的男子,在停车场放下一个奇怪的东西后就迅速离开了,之后没多久就发生了爆炸”。警方根据这名目击者的描述,绘出了轰动一时的“炸弹客”画像。但当时炸弹客是带着帽子和墨镜,因此很难辨认出他到底是谁,所以这张画像对案件也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就在这起案件之后,炸弹客却神奇的消失了,几年下来再也没有发生过相似案件。直到六年后,1993年6月,炸弹客在短短三天之内连续制造了两起爆炸案。一位是加尼福尼亚州的遗传学家,一位是康涅狄格州一所大学的计算机教授,这两人都受到了严重的爆炸伤害。
泰德.卡辛斯基而此时,距离第一起校园爆炸案已经过去了15年,15年的时间里,FBI发现这个凶手对于木材是似乎有着异常的迷恋。在他自制的炸弹中,最常用的就是树枝、树皮等木料,而且有些受害人的名字也带有“木”这个字,比如之前的被书本炸弹炸伤的珀西.伍德(Percy.Wood)Wood翻译成中文就是“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发现。案件调查迟迟没有进展,美国民众对于联邦调查局越来越怨声载道,而炸弹客也是越来越猖狂。1994年12月,一位广告公司的高管被炸没了; 1995年4月,一位林业协会的主席也被炸没了。而就在1995年4月24日这一天,这名炸弹客居然主动联系媒体,他要求在主流报纸上刊登他长达三万五千字的论文。如果媒体同意发表,他就停止持续17年的连环炸弹案,后来经过考量,为了尽早抓到凶手,当地主流报纸刊登了这篇论文,并将其命名为“炸弹宣言”。
然而这篇文章的发表,其内容在社会上评价可谓褒贬不一,甚至一些人把这名炸弹客当成了“精神领袖”和“偶像”。但所有的这些对于FBI来说,都不是重点。很快FBI发起了炸弹客的高额悬赏通告,呼吁民众积极提供有用线索,而这波操作很快就起到了作用,线索如洪水一样踊跃而来。FBI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接到上千个电话,然而其中大多数都是冲着奖金来的,有用的非常之少。
凶手归案直到有一天,一位叫大卫.卡辛斯基的美国人和他的妻子琳达,两人在看到报纸后,觉得报纸上所写的内容和自己哥哥泰德.卡辛斯基经常发表的理念,非常相似。而且文章中的一些用词和语法和哥哥泰德的风格几乎一致,因此两人怀疑哥哥泰德就是作案炸弹客。而为了谨慎起见,大卫找到了以前他和哥哥的信件,还请了私家侦探。私家侦探根据他提供的线索,基本可以确定,泰德就是“大学航空炸弹客”的幕后凶手。大卫和自己的母亲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心里非常难过,因为一边是自己的亲兄弟,一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然而转手他们就将所有的线索提供给了FBI,并获得了高额赏金。1996年4月3日,炸弹客泰德在他隐居的小木屋里被抓获。到此为止,美国联邦调查局追寻多年的炸弹客,终于落网了。1996年4月,泰德被以非法运输、制造炸弹、谋杀三项罪名起诉泰德。而之前举报泰德的家人和他们请到律师却认为,泰德患有精神疾病,以此向警方申诉,企图逃脱罪名。
泰德.卡辛斯基被抓获(剧照)但炸弹客泰德却坚决不认同自己精神方面有问题,顺便还解雇了请的律师。1998年1月22日,泰德为了避免死刑,主动承认了犯罪事实,最终被判处为无期徒刑,不得假释!“炸弹客”泰德从1978年到1995年17年间,一共邮寄或亲自投递了16次包裹,导致3人死亡,26人不同程度的受伤。FBI在追踪泰德的过程中,动用了几百名专家和特工,总共花费了超过500万美元,抓捕了两百多名嫌疑犯,走访了上万名群众,调查了两万多条线索,最终又悬赏了一百万美元,是当时美国联邦调查局花费最多的调查案件。而当这名“大学航空炸弹客”的真实身份被公布之后,引起了美国民众一片哗然,因为这个泰德的人生经历真的太不平凡了。
泰德.卡辛斯基1942年5月22日,泰德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他本人是第二代波兰的移民,他有一个弟弟,之前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卫.卡辛斯基。兄弟俩人从小就很聪明,1952年,当时正在读五年级的泰德接触了智商测试,结果显示他的智商高达167,而爱因斯坦的智商也才160左右。泰德如此高的智商,注定了他会有不平凡的一生。在中学时期,泰德对数学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很快就掌握了更高级的高等数学,15岁时,泰德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1958年泰德被哈佛大学破格录取了,而且进校之初就获得了一大笔奖学金。在大学期间,泰德依然优秀,当时很多同学对他的评价都是“是个天才”!1962年,泰德从哈佛大学得到数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密歇根大学继续深造,分别在1964年和1967年获得了数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而1967年泰德在博士毕业时,他所发表的论文“边界函数”,直接荣获了密歇根州最佳数学论文奖。但这篇论文让当时学校的老师满头问号,因为他们根本就看不懂。无奈之下,学校只得邀请了全美顶尖的几位数学教授,一起来研究泰德的这篇论文。结果这些资深教授给出的结论是:“论文太有深度,很多地方都看不懂”。后来经过研究,这篇论文全美就只有十几人能看懂。年仅25岁的泰德博士毕业后,成为了当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数学助理教授,不出意外的话,泰德肯定有一番大作为。可就在任教两年后,泰德毅然辞掉了这个职位。不久后,他搬到了蒙大拿州一处偏远的小山上,过起了几乎原始的隐居生活,这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通讯设备,食物也只有靠泰德自己种地或者打猎来获取。
没有人知道他为何会这样做,本着大好的前途不要,却选择住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而且这一住就是好几年!然而,就是在这间小木屋内,泰德制定并实施了他的终极计划。天才和疯子往往只有一念之隔,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从一个高材生变成一个罪犯的呢?他那我们或许可以从他发表的那篇三万五千字的论文中,可窥探一二,他认为工业的发展将和人的发展起冲突,于是在这样的想法下,他将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一一作为他的袭击目标。大家对于泰德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怎样看的了?
泰德.卡辛斯基文/壹刀令
让人事后想想是最为匪夷所思的?
在《淮阴侯列传》对井陉之战的记述中,司马迁写过非常简单的一句话“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透过这21个字,我们可以看到一场惊心动魄却又毫无头绪的情报大战。
井陉之战概要公元前204年,刘邦集团为了打击倒向项羽的北方诸侯并解除他们对自己的军事威胁,由韩信和张耳率兵北上讨伐诸国。
这年十月,韩信举兵从井陉一线穿越太行山东进攻击赵国,赵王赵歇和成安君陈馀率领赵国20万大军在井陉口安营扎寨,从正面抵住绵蔓水,准备和韩信打一场以逸待劳、以多胜少的歼灭战。
图|太行八陉
按照常规的打法,陈馀的排兵布阵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战争是有生命的,是会改变的。
陈馀部下有个重要的谋士李左车给陈馀提了一条建议,趁韩信穿越井陉之时,自己率领一支部队从小路包抄韩信并打击他的运输部队,中军部队则堵住井陉口不与韩信交战。赵军前后夹击,韩信由于失去粮草又不能和赵军决战,最后一定会自己溃败。
但是,陈馀没有采用这个建议,而是把韩信放出了井陉道。韩信观望之后,背靠绵蔓水扎营,又在赵军眼皮子底下埋伏了两千骑兵。战斗的最后,汉军以一当十大败赵军,20万赵军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损失殆尽,陈馀被杀,赵王被俘虏。
图|井陉之战示意图
韩信这一仗打出了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也打出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成语,更是打出了“背水一战”只有兵仙韩信才玩的转的奇异局面。两千年来,以少胜多的战斗有很多,但是背水一战打赢的战斗却寥寥无几。
井陉疑云背水一战打的非常精彩,两千年来都让我们津津乐道,但是这场战斗却有几个令人非常困惑的地方:
一:韩信是如何得到了赵军统帅级别召开的军事会议的机密内容?
二:这个人是谁?又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把这个机密的消息精准地传达给了行军途中的韩信?
三:韩信派遣两千骑兵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埋伏到了赵军大营北边的山上?
图|韩信
历史故事往往就是这样,不想则矣,细思极恐。我们来梳理一下时间线和其他一些细节,就能体会到当时的情形有多么恐怖。
汉军集团方面:汉元年,也就是公园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兵败,韩信与刘邦在荥阳会师共同抵抗项羽,依附于刘邦的诸侯倒向项羽;
同年八月,刘邦拜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北上攻击魏国,到闰九月,韩信灭魏破代;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兵穿越井陉,经过井陉之战消灭赵国。
赵国方面:赵歇、陈馀、张耳原本是一起搭班子的君臣,项羽打巨鹿之战就是去救援他们。
不过,当时赵歇被围困在巨鹿城,陈馀率领大军却没有救援赵歇,从此赵歇、张耳和陈馀就不一条心了。在项羽自封楚王以后,分封赵歇为代王、分封张耳为常山王,陈馀不服这样的结果,率军攻破张耳,张耳投奔刘邦。
然后陈馀又封赵歇为赵王,自己顶替赵歇自封代王,但是赵歇被封赵王以后陈馀并没有去代国,而是以赵国国相的身份留在赵国辅助赵歇,换句话说,赵歇只是一个傀儡,赵国的实际掌权人依然是陈馀。
信息整理以后我们不难知道,韩信和陈馀的较量很早就开始了,最起码在公元前205年,也就是韩信出兵灭亡代国的时候就开始了。至于韩信是否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对陈馀集团做了大量的渗透,司马迁没有明文记载。但是,韩信东出井陉灭亡赵国的时候,是对陈馀集团做了渗透的。
回到井陉之战当时,有关细节司马迁只写下了“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这短短21个字。
这21个字足以说明两个问题:
韩信经过一年的渗透,已经在陈馀集团内部铺开了一张组织严密、行动高效、隐藏很深的情报网络。但这个情报网络是否已经渗透到陈馀集团高层依然存疑。韩信极有可能拉拢过陈馀集团高层的某些人,当韩信军队以势不可挡之势开出井陉的时候,使得这类人对战争胜负的预判产生了重大变化,最后导致这类人临阵倒戈最终倒向韩信。赵军高级别的军事会议会被哪些人得知?我们需要知道赵国实际控制人——陈馀和赵国重要谋士的军事谋略会被哪些人得知,这样的消息又如何能从防守严密的军事前线传到了敌对军营的长官耳中。
按照常理来说,李左车找陈馀商讨一套还未确定的作战方案,能够掌握详细内情的人必然是不多的,不过是陈馀、李左车、赵王歇以及侍卫等几个人,如果发生泄密也必然是出在这几个人身上。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李左车的提议被否定以后,这个不能执行的作战方案被扩散了出去,经其他人再被韩信的间谍获得,然后传回了太行山。
不过这种猜测有一个漏洞,那就是韩信的间谍人员是如何躲过赵军的布防接触到了赵军士兵?去掉不太可靠的猜测,就剩下了一种可能性,赵军内部的间谍主动把这个情报送了出去,经由韩信派出的情报员又传回了韩信大营。
韩信在井陉之战中消灭了多少赵军?根据史书记载,赵军在溃败以后被韩信的军队一路追击,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赵军内部被俘虏的重要人物只有赵王歇和广武君李左车两个人,陈馀被斩首,其他赵军将领几乎全部战死。
如果是韩信发展的高级情报人员,韩信不会在战斗中杀害他。如果是战前突然倒戈主动投靠韩信的敌方高级官员,在他向韩信提供了作战方案这种极其重要的军事情报以后,必然会寻求韩信的交换条件,那么这个条件很可能就是在战斗中得到活命的机会。
图|李左车
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还写下了另外18个字——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谁能快速、隐蔽地接触赵军内部人员?这也是个关键的问题,韩信不可能唐突的派个情报员就去策反赵军将士,这种鲁莽的举动只会暴露自己的情报计划,甚至是暴露自己的情报网络。韩信不好出面,另一个人就好出面了,那就是张耳。张耳原本就是赵国集团投靠刘邦集团的时候,他在赵军内部人际关系复杂,赵军的高层人员基本都与他有旧交。如果由张耳出面策反赵军将士,那就容易多了。
一个大胆的推测公元前204年,韩信与张耳带领大军东出井陉准备灭亡赵国。在正式的战斗打响以前,张耳利用自己原属赵国将领的身份开始策反赵军将士。但是由于汉赵两军兵力悬殊过大,赵军方面被策反的人一开始并没有把宝压在韩信身上。
后来,李左车给陈馀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作战方案,但是陈馀没有采用。李左车为了避免在军队溃败中被汉军杀害,于是他在战前倒向了韩信。他派人以某种合理的名义出了赵军大营,顺着井陉深入太行山找到了韩信,并将赵军的军事部署和作战方案透漏给韩信,以此换取在这场战争中活命的机会。
对于这位来客,韩信并不是特别相信,他率领部队行进到距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也就是绵蔓水西边安营扎寨,进一步刺探赵军的情报。
最终,韩信确定李左车的情报是可靠的,于是,他派遣骑兵从小路包抄到赵军大营北部的山上,自己则带领一万军队渡过绵蔓水和赵军作战,由张耳带领一支军队作为后备支援。
两军开战,已经知道赵军作战计划的韩信带领汉军殊死抵抗,并佯装打不过赵军来引诱赵军倾巢出动,两千骑兵恰到好处的攻占赵军大营。
此时,赵王歇和陈馀已经被汉军生擒的消息在赵军内部不胫而走,这个口号是谁喊的,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赵军士兵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几乎顿时失去了作战能力,然后四散溃逃。20万赵军被数万汉军追击和屠杀,几乎损失殆尽。
而此时,韩信有恰到好处的传下军令,不得杀害李左车,谁把李左车带来就赏赐千金。
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情报战就变成了没有作案人员、没有作案动机、没有作案时间、没有作案条件的历史悬案。
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已》写作于"五四运动"时期,是继《阿Q正傳》后先生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作为"反对科举制度,废除文言文,大力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的鲁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陆续写出了《阿Q正传》,《孔乙已》,《祝福》,《故乡》,《药》,《狂人日记》……等一大批白话文小说,成功地塑造出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已……等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悲剧人物。其目地是不言自明的。
鲁迅先生1902年赴鬼子留学,本来是习医的,后来为什么要弃医习文呢?因为他发现中国之所以落后,贫穷,其主要根源不再于生理上,而是因为愚昧,无知,为了唤起国人的觉醒,鲁迅先生这才决定弃医习文,用笔无情地揭露出黑暗中国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奋力抨击人吃人的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制度的弊端。
鲁迅先生对于他笔下的这些悲剧人物都是十分同情的,他写《孔乙已》的主要目地是为了抨击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而对于孔乙已这个穷酸文人只是悲其可怜而怒其不争地。通过描述孔乙已用赊来的茴香豆撒给孩子,用手沾酒在桌面上教孩子如何写字等情节可以看出,孔乙已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他一辈子只知道读书可以坐官,却又连一个秀才都考不上,最后淪落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直至盗劫而被丁举人暴打而死。可以说,孔乙已是封建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典型,他的形象是当时社会上
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写照,我们只能同情而不能嘲笑地。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尴尬的神操作?
要讲“神操作”,不得不佩服俄国叶卡捷琳娜大帝最宠爱的情人、克里米亚总督、俄军大元帅格里戈里·波将金。他的“神操作”后来驰名世界,因此而诞生了一个特定的英文单词“波将金村”,意思是弄虚作假、表面繁荣。
1787年1月,为了庆贺刚刚获得的克里米亚,女沙皇决定率领宫廷成员和一部分外国使节,沿第聂伯河南巡,以向世人展示在她的治理下,俄罗斯有多么强盛,人民是多么安居乐业。
女皇和他的朝臣使节们所到之处,见到的全是青山绿水中漂亮整洁的村庄,牛羊在自由自在地游荡,鸡鸭在欢欢喜喜地觅食。男人女人们或者挤奶放羊辛勤劳作,或者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迎送女皇的南巡团。如此这般,女沙皇自然龙心大悦。
但是,有外国使节发现了蹊跷。在他们写回给本国的报告中,或者提供给媒体的文字中称,他们在第聂伯河两岸看到的漂亮村庄,大部分是假的或者是移动的,那些放牧牛羊或者迎送他们的村民,也是找人装扮的。
事实证明,这一切正是波将金策划和导演的。为了配合女沙皇,波将金发起了这个“可移动的村庄”项目。因为女皇的大部分行程都在第聂伯河上,所以这些“移动的村庄”主要出现在第聂伯河两岸。他用一些色彩鲜艳的木板,在河两岸建了些小村庄。
等女沙皇的船队一驶过,马上将村庄的房子拆下,赶到下一个地点,所以是“移动的村庄”。不但村庄可移动,波将金还让自己的士兵和军官们的妻子,装扮成村子里的木匠、挤奶工、缝纫工、牧民,在村子周围的房前院内自由活动,一副安宁兴旺的景象。
村庄被移往下一个地点时,假扮的村民也一并赶过去,同样的戏份再演一场。所以女沙皇的船队行到哪里,看到的都是如诗如画、欢乐吉祥的场面。波将金的戏份做得很细致,他让人将临河的一面房屋,涂上一层鲜艳的颜色,青山绿水中更加漂亮如新、五彩缤纷。
由于“波将金村”还有可拆卸、移动、组装的特点,所以它也不仅仅是弄虚作假、虚假繁荣的代称。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活动房屋的普及和大受欢迎,它更成为“活动房屋”的代名词。有些专门生产活动房屋的公司,干脆取名“波将金有限公司”。
尤其在一些滑雪胜地、登山基地,季节性购物中心、度假胜地、酒店、赌场、娱乐中心,也被叫作“波将金村”,或简称“波将金”。
大明第一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
说起大明开国第一武臣徐达的死因,由于受众多野史和电视剧的渲染,大部分吃瓜群众都坚信徐达是吃了烧鹅而毒发身亡。考究一点的会指出不是烧鹅,而是蒸鹅。更考究一点的可能还会说吃了蒸鹅自然不会死,但朱元璋明知徐达有病不能吃鹅肉,偏偏还赐一只蒸鹅,实际上相当于赐死。
说一千道一万,广大群众就是相信是朱元璋杀掉了徐达,谁让你杀了那么多功臣,你不背骂名谁背骂名?但是说归说闹归闹,朱元璋是杀了很多功臣不假,不过徐达真不是他杀的。今天本文就来简单聊一聊这位魏国公的死因及谣言来源,另外重点讲一讲他那些子女们的结局。
朱棣夫妇剧照徐达之死徐达,凤阳人,大明开国六公爵之一的魏国公。其实笔者一直持这种观点:朱元璋不是没有可能像屠杀其他功臣那样把徐达也杀掉,但绝不会在徐达去世的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徐达在他去世之前的几年时间里,每年都在北平和南京之间往返奔波,春去冬回。这样辛苦目的是什么?自然是为了防御北元残余势力对大明江山的威胁。
当时北元王庭尚在,太尉纳哈出又盘踞辽东,元军尚有数十万兵马,大明还远未到天下太平,卸磨杀驴的时刻。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徐达去世,享年54岁。朱元璋在徐达病重期间不但派出四名御医为其治疗,还亲自在山川城隍之神面前为其祈祷。祝文中老朱甚至表示只要让大将军多活几年,自己愿意和徐达同年同月同日死。
曩者天下有乱,朕命将偃兵息民,大将军徐达之功为多。今疾勿瘳,朕特告神。愿全生数载,固宁万姓。朕他日与达同往,惟神鉴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徐达墓而在徐达死后,朱元璋的反应是“上为震悼,罢朝”。甚至当天晚上这位以铁石心肠著称的皇帝,竟然夜不能寐,“欷歔流涕”。最终徐达被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明朝武臣最高谥号),追封其三代祖先皆为中山王。
至于所谓朱元璋赐蒸鹅杀徐达的传闻,出自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廿二史札记》。当然赵翼也是引用明代野史《龙兴慈记》中的内容,而且还加了一句“此固传闻无稽之谈”的评论。但是吃瓜群众并不在乎,故事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如《龙兴慈记》,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是达几不得其死,此固传闻无稽之谈。—《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一》
所谓背疽,在现代医学看来是背部发生了大面积急性化脓性感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导致的。而鹅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并不含有能导致病情恶化的毒素,反而能增强患者的营养。如果你认为徐达是领会皇帝意图从而自尽,那不好意思,朱元璋从来不会因为大臣自尽就放他一马。
徐达剧照徐达诸子长子魏国公徐辉祖三年守孝结束之后,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封徐达长子徐辉祖为魏国公。在给徐辉祖(当时名字还叫徐允恭)的诰文中,朱元璋对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尔其永思前人之艰难,忠以立志,礼以守身,恪尽继承之道。”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徐辉祖和曹国公李景隆等二代勋贵一起前往湖广一带卫所学习练兵。其中徐辉祖的实习地点在常德,实习时间长达八个月,直到当年年底才返回南京。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案爆发,徐辉祖则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转移到凤阳老家以暂避风头。次年四月风平浪静之后,嗣封魏国公才重新出山,随凉国公蓝玉一起远赴陕西等处备边。
明军本次在陕西大举集结,原本有着经略西北,乃至迁都西安的意图。但随着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计划被迫取消,徐辉祖等人也返回南京。但总体来说,朱元璋对他这段时间的表现,似乎并不太满意,因为年底的时候同为二代勋贵的李景隆出任了太子太傅,而徐辉祖则不在皇太孙朱允炆的东宫属官之列。
朱允炆剧照此后的李景隆出任甘肃总兵官,深受朱元璋的信任,而徐辉祖则仅仅负责一些防备倭寇,甚至和礼部翰林院官一同担任国子监考试官。堂堂的将门虎子,最后怎么和文官们混到一起去了?
甲寅,署国子监事学正吴启言:“国子师生例以文学优劣分隶六堂,迩来皆无甄别,高下不分,无以激。宜考第如例。”上命魏国公徐辉祖及礼部、翰林院官同诣监考试。仍令吏部以次录用,毋使淹滞。—《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五》)
朱元璋驾崩之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很快就开始大规模削藩。为了和姐夫朱棣划清界限,徐辉祖曾坚持要求将朱棣的三个儿子,即他本人的外甥软禁在南京作为人质。但是无论他如何表忠心,在三年的靖难战争中徐辉祖始终是一个边缘人物。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年底,朱棣率领精锐南下,目标直指京师南京。四月,朝廷大军和朱棣在齐眉山一带展开决战。由于形势已经极其危急,朱允炆也只能派徐辉祖率军前去增援,但又在首战获胜之后迅速将其调回京师,说明仍然对其不信任。结果朱棣反而振作精神,在灵璧一举击溃官军主力。大军渡过淮河直抵长江,此时徐辉祖和盛庸一起率军在浦子口进行了朝廷方面最后成规模的抵抗。
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朱棣剧照此后由于都督陈瑄的叛变,朱棣不费吹灰之力渡过了长江天险,进而包围了京师。当时走投无路的朱允炆一边下罪己诏,一边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可惜响应者聊聊。而在金川门破之后,惟有徐辉祖率军巷战,进行了最后的抵抗。
时谷王橞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朱棣登基之后,徐辉祖名列奸臣榜。这位魏国公虽说打仗不咋地,但对朝廷的忠心还是做到了始终如一。朱棣看在皇后徐氏的面子上没有进一步为难徐辉祖,只是将他削爵囚禁于魏国公府。根据《明史》记载,徐辉祖死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应早于去世于当年七月的姐姐徐皇后。七月四日徐皇后崩,七月三十日朱棣封徐辉祖之子徐钦袭封魏国公。此后魏国公家族一直传承至明末。
次子徐添福对于徐添福,因其早卒,史书上对其记载很少,我们仅仅知道他曾经担任勋卫。勋卫即宫廷侍卫,明初常由功臣子弟出任。
第三子徐增寿徐增寿在少年时陪着父亲徐达进宫,朱元璋看他非常机灵,特意为其赐名增寿。而他长大之后勇猛过人而又精于骑射,早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时候便跟着燕王朱棣讨伐前元太尉乃儿不花,并立下战功。
因为本次的杰出表现,徐增寿一路高升,从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一直升到正一品的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朱允炆即位后,徐增寿感念当年和燕王之间的交情,屡屡在皇帝面前为朱棣说好话。
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南京明故宫卫星复原图而在朱棣起兵之后,徐增寿更是其忠实的拥趸,屡屡向燕军透露朝廷的重要情报。而在朱棣攻入京师之际,走投无路的朱允炆恼羞成怒,亲手将徐增寿杀死在皇宫右顺门庑下。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两天即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徐增寿是朱棣即位后第一个被封赐的功臣,可见其在靖难战争中的重要性。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五月,朱棣赐徐增寿为钦承祖业推城效义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定国公。随即在六月命其子徐景昌袭封定国公。此后定国公家族一直传承至明末。
第四子徐膺绪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徐膺绪墓志,其出生时间是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出任尚宝司卿,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八月出任大同护卫指挥佥事,随妹夫代王朱桂和妹妹代王妃一起之国山西大同。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调回京师,出任金吾前卫指挥佥事。靖难之后升任中军都督佥事,为人“质实无矫饰”。由于徐添福早卒,徐增寿死于建文帝之手,因此永乐五年徐辉祖和徐皇后相继去世后,皇太子朱高炽就剩下徐膺绪这一个舅舅还能时常见面。
皇太子以舅氏甚敬礼之,盖仁孝皇后既崩,诸舅惟膺绪在。每见,必命坐款语移时,退必自送之。有公事常启者,命首领官代之。—《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三》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二月二十五日,徐膺绪去世,享年45岁。此后徐膺绪的后代一直世袭南京锦衣卫带俸指挥佥事,直至明朝灭亡。
皇太子朱高炽剧照徐达诸女长女仁孝文皇后徐家大小姐生于蒙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小时候便和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定了娃娃亲。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正月,15岁的徐氏被册为燕王妃,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随夫君燕王朱棣一起前往北平就藩。
燕王夫妇之间伉俪情深,因为在九年时间里,徐氏为朱棣接连生下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如果没有意外,徐氏应该就像两个妹妹一样安安稳稳地做她的王妃。可惜意外发生了。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在北平起兵造反。为了补充兵员,朱棣北上大宁找弟弟宁王讨救兵。此时曹国公李景隆率领大军包围了北平城,双方兵力悬殊,生死存亡危在旦夕。
就在此刻燕王妃徐氏拿出她将门虎女的气魄,一面鼓励儿子世子朱高炽,一面亲自登上城楼防守。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明将士有几个不是出自魏国公门下?徐达大将军的女儿往城头一站,谁能忍心下手?朱棣靖难成功,燕王妃居功至伟。
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上帅师在外,留世子守国,敌兵攻城甚急。时城中守卒不支。凡部分措置,备御抚绥,激厉之方,悉得其宜,城卒以全。虽事总于世子,亦多禀命于后云。—《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九》
朱棣登基之后,于当年十一月册徐氏为皇后。徐皇后素以贤德闻名,作《内训》二十篇,又采儒释道嘉言善行类编成书,名《劝善书》。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初四日,徐皇后崩,享年46岁,谥曰仁孝皇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仁孝皇后次子汉王朱高煦护送梓宫由南京前往北京,安葬于天寿山长陵。朱棣驾崩后,即位的朱高炽为仁孝皇后上尊谥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升祔太庙。
长陵次女代王妃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徐家二小姐嫁给了太祖第十三子豫王朱桂。次年三月朱桂改封代王,徐氏也改封为代王妃。当年八月,代王夫妇前往封国山西大同就藩。《明史》对代王妃的评价非常低,但实际上这是一次张冠李戴的乌龙事件。
王妃中山王徐达女,仁孝文皇后妹也,骄妒,尝漆桂二侍女为癞。事闻,帝以中山王故,不罪。—《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笔者仔细梳理《明实录》之后,确实发现了所谓“漆二侍女为癞”的记载。但此事发生在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此时的代王妃徐氏早已去世十四年之久。实际上真正下此毒手的是代王的另一位姓徐的妾室,而且正是因为她而造成了代王和王妃之间关系不和。
徐皇后在世之时,代王还算收敛,但当徐皇后去世之后,朱桂将王妃和世子一起赶出王府居住。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世子朱逊煓为母亲出头,和父王之间闹得势如水火。甚至由于可能的口角冲突,“性暴”的代王甚至打算直接杀子。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朱逊煓去世,徐氏带着两个孙子艰难度日。朱桂对她们不闻不问,祖孙三人靠着内使种地才勉强过活。
今世子已薨,世子之子是曰世孙。仍与祖母同处,给役无人,岁禄不及,止凭内使耕种以养。—《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一》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四月,已经重病缠身的徐王妃在临终之前最后一次上奏朝廷,为两个孙子讨要名分。宣宗为之恻然,命册朱仕壥为代世孙,其弟朱仕墰为镇国将军。五月十七日,代王妃徐氏去世。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已经袭封代王的朱仕壥给朝廷上疏,称祖母徐氏的坟墓被盗,说明代王和代王妃死后可能都没有合葬。
大同代王府第三女徐妙锦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举人陈琏所著的《琴轩集》中,收录了徐妙锦的墓志铭,里面详细描写了徐达四个女儿的伦序:
徐氏讳妙锦,先世凤阳人,父中山武宁王,母夫人贾氏。仁孝皇后及代王妃其姊也,安王妃其妹也。—《中山武宁王第三女徐氏圹铭》
根据墓志,徐妙锦的出生年月为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六月三日。自她成年之后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出嫁。直到姐夫朱棣死后,才受邀前往北京朝见当朝皇帝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此时其年龄为46岁。
由于徐妙锦身为勋贵之后却终身不嫁,经历太多奇特,在明代中后期便引起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好奇。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进士、著名学者黄佐曾就此演绎出一段姐夫和小姨子之间的恩怨情仇,被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收在了他的明代各家文集大成《明文海》之中。
仁孝文皇后崩,时妙锦年已二十有八,文庙闻妙锦贤且美,欲聘为皇后,命内使暨六尚女官往谕旨,妙锦称病辞,匿不出。
在黄佐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徐妙锦之所以不愿意嫁人,是鉴于姐姐代王妃的遭遇。从建文元年四月到七月,短短三个月内二姐身陷囹圄,大姐生死未知,用来解释徐妙锦不愿意出嫁,似乎也说得通。
只是徐皇后去世之时,徐妙锦都已经28岁了,若说朱棣打算将她册立为皇后,未免过于骇人听闻。而且朱棣之所以不再重新册立皇后,明显是向父皇朱元璋致敬。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正月初六日,徐妙锦去世,享年61岁。
徐妙锦剧照第四女安王妃安王朱楹,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二子。《明英宗实录》上说安王和徐氏的成婚时间是洪武二十四年,这个记录是有问题的。朱楹出生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这一年他年仅9岁,如何能够成亲?何况《明太祖实录》上并没有安王成婚的记载。
由于朱棣在靖难之后革除了建文年号,仍以洪武纪年,笔者推测所谓的洪武二十四年,其实是洪武三十四年(即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这一年安王19岁,也符合成婚的年龄。此外既然徐妙锦生于洪武十三年,那么徐家四姑娘比姐姐小两岁,和安王的年龄正好匹配。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十月,安王妃徐氏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南京,陪着夫君一起前往封国平凉。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八月,朱楹去世,享年35岁,赐谥曰惠,无嗣。
在明初的时候殉葬之风盛行,太祖、太宗驾崩之后所有妃嫔殉葬,而宗室之中王妃无子也会殉葬。比如三年前太祖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去世,郢王妃郭氏殉葬。但是安王妃好在有一个仁孝文皇后的姐姐,最终朱棣下旨让徐氏和其他宫眷一起迁回南京居住。
朱棣与徐皇后剧照徐氏在南京又生活了33年,期间经历了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和英宗朱祁镇四位皇帝。由于和皇室之间血缘亲情日渐疏远,这位安惠王遗孀受到的照顾水准也是直线下降。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安王妃徐氏去世。
己未,光禄寺奏:“南京内府奉先殿并诸王、公主坟园岁时祭祀,安王宫眷日逐供亿。见贮牲牢不敷,请移文附近州县营办。”上以奉祀牲牢诚不可缺,但不必远取于民,惟令南京守备官于内府给直平买之。况岁不登,民亦艰食。安王宫眷日用以十分为率,减其三分。—《明英宗实录卷五十三》
结语:徐达四个儿子、四个女儿中,除去早卒的徐添福和没有嫁人的徐妙锦,剩下的三子三女之中有一位皇后、两位国公、两位王妃。就从徐达子女过得如此滋润,我们就可以断言这位魏国公必然是自然死亡。不然以朱元璋的性格,还能找一个老头因罪被杀,子孙后代不受影响的例子吗?没有,一个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