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盟约,哪一部讲述历史的电视剧让你印象深刻?
勇者盟约,哪一部讲述历史的电视剧让你印象深刻?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的事迹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
杨继业
杨继业本名叫杨崇贵(?—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麟州(今陕西神木)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崇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重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杨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然而杨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杨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杨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杨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投降以后,杨继业还在坚持战斗,直到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杨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杨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杨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杨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而作为主将的潘美,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应该知道在敌众我寡下应采取什么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务不是与敌交锋,只是迁移民众。但是在这时,由于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延昭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次子。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朗外,还有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文广
杨文广在杨家府演义中,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历史上的杨文广却是六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
唐朝灭亡后,将近百年的五代十国乱象令生灵涂炭。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横扫天下,与北汉、辽国开始最后的决战。功业未成身先死,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宋太宗利用呼延赞智取北汉大将杨继业。刚烈猛将跟随北汉王,含泪归顺宋王朝。只手遮天的太师潘仁美摆下擂台,由其儿子潘豹主擂,赢了便可带领宋军出征辽国。血气方刚的杨七郎、八郎不顾父亲阻拦偷偷打擂,结果打死潘豹,由此和潘家结下深仇大恨。两狼山,金沙滩,杨家兵马中了萧太后的计谋,更遭到潘仁美暗算,最终遭遇倾覆的血腥厄运。六郎辗转回京,一定要告得御状,为家人伸冤。
当辽军再度犯境,女中豪杰佘太君带领儿媳们披挂出征……
一代名将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却归顺项羽?
章邯(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05年),秦末著名军事将领, 官拜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掌管皇室事务,举凡皇帝吃喝拉撒、起居游历、征收赋税、府库钱财之事都归他管,是皇帝的近臣之一。章邯属文臣,并非武将出身 。在秦末群雄并起、风起云涌的动荡时期,眼看秦国摇摇欲坠,章邯弃文就武,统军平叛,杀伐决断,屡建奇功,显示出绝高的军事天赋,遂一跃成为秦国最后一位名将和军事支柱。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秋,因二世胡亥继位, 昏聩无能,耽于玩乐,严刑峻法,苛役繁重,加上赵高乱政,导致遍地烟尘,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率领一群失期的戍卒在蕲县(今安徽境内)大泽乡首举义旗,轰轰烈烈的秦末大起义由此拉开了帷幕。
身为秦二世近臣的章邯对陈胜、吴广起义后的天下大势很快就了若指掌了。彼时的秦军,虽不如横扫六国时那般强悍善战,所向无敌,但实力仍存,只不过兵力太过分散,50万秦卒戍守岭南,30万精锐北御匈奴,导致中原及关中防守空虚,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纷起响应,秦廷竟无兵可调,尤其是经秦二世、赵高等人的瞎折腾,导致名将辈出的秦国将星凋零,没有能率军征战的大将,一时间大秦四方告急,危若累卵。
陈胜、吴广率戍卒们冲出大泽乡后,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声势很快壮大起来。义军攻克陈县后,陈胜称楚王 ,建“张楚”国。陈胜派假王吴广、大将周文分别率军去攻打荥阳和西征关中。
周文率领的西征军攻势犀利,进展很快,其前锋入关中后已迅速逼近戏水(地名不详,大约在临潼骊山附近),拥众十余万,声势骇人,咸阳告急,秦二世惶恐不安,束手无策。少府章邯进谏说,如今贼兵大军压境,再征调各郡兵马来援已经来不及了,现关中兵力空虚,只有修骊山陵的20万刑徒可用,陛下若能赦免其罪,再将他们武装起来,就足以抵挡周文的进攻了。他还自告奋勇,表示愿意率军出征,剿灭周文。
胡亥已无将、无兵可用,岭南、长城戍兵又鞭长莫及,只好同意。这样,秦朝的最后一位名将——上将军章邯横空出世了。章邯率领20万被武装起来的骊山刑徒走上了秦末大动乱时的历史舞台 。 一群亡命之徒遇到了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于是激发出强大的战力,先在戏水一举击溃周文大军,斩杀周文,再挥军东进,先后摧垮田臧、魏咎、田儋、赵歇等割据势力,声震天下。
章邯大败周文军,解了咸阳之危,一战成名,随后又屡战屡胜,成了秦朝的军事支柱和大救星。
陈胜起事后,故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其侄项羽在吴地(今江苏苏州)诛杀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其他一些六国残余贵族也都纷纷起兵,自立为王。不久项梁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北上,沿途不断有人加入,队伍很快就扩大到六、七万人,连战获胜。原沛县泗水亭长刘邦因释放刑徒而逃亡山林草泽,闻讯也袭击沛县令起事,后率部归附项梁。
前209年12月,章邯大败陈胜的张楚军,灭掉“张楚”国,陈胜在逃亡途中被车夫庄贾所杀。次年(前208年)6月,项梁得知张楚已灭,陈胜确实已死 ,就在薛县(今江苏盱眙县)召集众将领集会,立楚怀王孙熊心为楚王。
7月,楚军经过休整,开始反击秦军。楚军在东阿击败秦军,接着转攻定陶(两地均在今日山东境内)又大获全胜 。项羽、刘邦率偏师在雍丘(今河南杞县)连破秦军,阵斩秦将李由(秦丞相李斯之子),斩获无数。项梁被一连串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轻敌,放松了戒备。秦大将章邯率虎贲夜袭定陶, 楚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项梁被杀。
章邯得胜后,判断楚已经对秦不构成威胁, 遂统军一举灭掉魏、齐等割据势力,再渡黄河北上攻赵,在邯郸大破赵军。大概就在这时,代替蒙恬戍守朔方边塞的秦将王离,也率长城兵团由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出,以配合章邯作战 。 两军会合后,将张耳和赵王歇驻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团团包围了起来。
赵歇向楚王求救。楚王派卿子冠军宋义 、大将项羽率军救赵,派刘邦西入关中。宋义进至安阳,按兵不动,逗留不前。项羽杀宋义,引军强渡漳河,楚军以一当十,经过一场激烈搏杀,击败秦军,解了巨鹿之围,项羽自立为诸侯上将军 。巨鹿之战,章邯率领的秦王朝最后的一支有生力量(赵佗统50万驻岭南秦军拒绝北援,坐视秦国败亡)被赵军和楚军联合击败,死伤过半 ,王离被俘杀,饱受秦二世、赵高猜忌、掣肘的章邯感到秦大势已去,于是率20万秦卒投降了项羽。章邯为何不降先入关中的刘邦,却归降了项羽?彼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接连击破章邯、王离二军,风头正劲,威名赫赫,实力远远超过先入关中的刘邦,已经初具天子气象,西楚霸王的威名传遍海内,又立下灭秦头功,而刘邦则前景不明,章邯肯定会审时度势,投降如日中天的项羽是他彼时的明智选择。
巨鹿之战后,项羽率楚军及投降的20万秦军在新安(河南义马)安营扎寨。项羽思忖,20万降卒若带到关中去,不仅军粮吃紧,一旦失控再叛,后果不堪设想。我楚军又要行军打仗又要防备秦卒反叛。除了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个将领还有些用处外,其余的降卒不如坑了罢!
项羽只留用了章邯等三员秦军将领,将其余20万秦降卒全部坑杀(活埋)。项羽歼灭秦军主力后,也紧随在刘邦后面进入咸阳,他诛杀秦王子婴,纵火焚烧阿房宫,纵兵大掠,私分秦国库藏(秦人因此对他恨之入骨,转而支持实力不济的刘邦),随后竟然不可思议地引军退回彭城(今徐州),将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拱手赠予刘邦......项羽自封西楚霸王,都彭城,并大封诸侯,三位秦降将也被封侯:章邯被封雍王,董翳封瞿王,司马欣封塞王,号为“三秦”。
项羽对暴秦切齿痛恨。入咸阳后他尽屠秦国宗室,却对秦降将章邯网开一面,给其封侯赐爵,并大肆封赏。章邯这位秦国末代名将,降楚后似乎风头不再,在楚汉争霸战中逐渐溃败,废丘一战,他率军苦苦支撑了10个多月,打的是相当顽强。汉军损兵折将,久攻不克,最后汉将樊哙掘渭水河堤,引水冲击废丘城垣,城墙被冲毁,汉军乘势攻入城内。章邯见汉军蜂拥入城,势不可挡,乃拔剑自杀。废丘攻克,雍国被汉军平定。章邯浴血奋战,最终却没能守住三秦故地,但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仍不失一代 名将之风采。
【插图源自网络】
同意放弃支持伊德利卜叛军并撤军吗?
目前,叙利亚内战,已经到了非常紧要的关头,关于伊德利卜问题俄土两国第二阶段的谈判,正在莫斯科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外界对此却普遍持不乐观的态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越境深入叙利亚境内的土耳其军队的装甲机动作战部队,不愿放弃伊德利卜-这个叙利亚反政府武装最后的根据地,而俄罗斯却公开表态支持叙利亚政府军收复伊德利卜,俄军不会停止对叙利亚境内恐怖分子的打击。
在此背景下,土耳其请求北约盟国,能在伊德利卜给土耳其军队提供防空和情报方面的援助,但却被希腊常驻北约代表团给否决了。
法德意等主要北约成员国,包括北约的老大美国,都不愿看到土耳其在叙利亚坐大,打压盟友库尔德武装的生存空间,占领更多库尔德人的地盘;因此,土耳其的死对头希腊公开站出来,阻止土耳其要求北约对其进行空中掩护,符合北约主要成员国包括美国不愿与俄罗斯兵戎相见的心理。
有鉴于此,在北约包括美国不愿与俄罗斯在叙利亚撕破脸皮,大打出手的前提下,伊德利卜的态势,其实,已经朝有利于俄罗斯、叙利亚、伊朗等国的方向发展,关注国际事务的读者对此应该有所认识。
最终,叙利亚政府军收复伊德利卜,全歼反政府武装或将反政府武装赶出伊德利卜境内,必将是大概率事件,除非土耳其硬扛到底,不惜与俄罗斯在伊德利卜大战一场。
北约包括美国,都在极力避免和俄罗斯开战,土耳其是否真的有胆量,在没有获得北约特别是美国的支持下,与俄罗斯直接干架,事实上都是要打上问号的。
土耳其,是不甘心叙利亚反政府武装被歼,从而失去伊德利卜这张制约叙利亚政府的重要筹码,因此,仍然要敦促俄罗斯遵守两国签署的关于伊德利卜停火协议。
但此一时,彼一时,目前的俄罗斯也不愿在伊德利卜停火了,公开支持叙利亚政府军打击恐怖分子,因此,如果土耳其军队站出来阻扰,估计连土耳其人也一块打了。
由于土耳其军队混编在叙利亚反政府武装中,在俄罗斯空天军的轰炸中,经常会导致土耳其士兵的死伤,莫斯科在伊德利卜问题上表现出的强硬姿态,说穿了就是看穿了北约包括美国不愿为了土耳其而不惜与俄罗斯开战。
因此,俄罗斯尽管遭遇了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制裁,影响了其国内的经济增长,但却在叙利亚部署了强大的空中打击力量,在叙利亚军队与叛军乃至和土耳其军队的作战中,能给予叙利亚军队足够的空中支援,支撑叙利亚政府军的持续作战,其国力支撑叙利亚战争,自然不在话下。
即便俄罗斯放开手脚,与土耳其军队大干一场,也不可能会被拖垮,一旦俄罗斯进入战时状态,国内工矿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将源源不断地输出战争所需要的大量武器装备和战争物资,只有土耳其被拖垮,毕竟俄罗斯的综合国力,远在土耳其之上。
残酷的二战,以及战后与美国的持续抗争,已经证明了俄罗斯的实力;因此,区区土耳其,在俄罗斯面前,就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如果不从伊德利卜撤军,日后会输得很惨。
土会在3月5日和俄的谈判中,肯定是不同意放弃支持伊德利卜叛军并撤军的,原因如下:表面上,土耳其并没有放弃伊德利卜,反而,用埃尔多安的话说,就是给叙利亚到月末的时间撤离,不然,土耳其就会给叙政府军以颜色,1月29日埃尔多安还警告俄罗斯:土耳其对俄罗斯在伊德利卜的行动已“失去了耐心”。
很明显,埃尔多安深知,一旦伊德利卜被俄叙联军解放,那么土耳其在叙利亚将再无落脚之地,而没有了土耳其的支持,叙利亚境内的叛军,也将做鸟兽散,到那时,巴沙尔政权将彻底收复叙利亚全境,也必然要求外国军队从叙利亚撤出,届时,本就非法进入叙利亚的土耳其,将更没有理由赖在伊德利卜。
所以,在为了挽回颓势,埃尔多安一面指责俄罗斯违反了俄土两国达成的停火协议,一面向土叙边境增兵,而事实上,土耳其的先头部队已率先进入伊德利卜,但是,对土耳其不利的是,土耳其目前已宣布出兵利比亚,并派出了多艘战舰,运送大量士兵和武装装备抵达利比亚,因此,就凭土耳其的实力,能否同时打赢两场战争,一直都被外界怀疑。
所以,这次埃尔多安的强硬,也只是一种姿态罢了,其目的一是安抚伊德利卜的叛军,以便日后给自己从叙利亚撤军,找一个好听的说法,二是在同美国闹掰后,土耳其并不想再去得罪俄罗斯,所以,土耳其的增兵,也是在增加同俄罗斯博弈的筹码。而最重要的是,在叙利亚的乱局中,有俄罗斯的深度参与,连美国都选择“退避三舍”,轮到土耳其也并不会得到任何便宜,所以,埃尔多安现在更看重的,是土耳其在利比亚的利益,不然,土耳其将会“鸡飞蛋打”。
请问塞尔达传说卓拉石碑的全部内容是什么?
不请自来,人在卓拉领地,刚舔完米法(雾)。
在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先来说说这十块石碑的来历,首先为什么卓拉族习惯使用石碑记录,因为我们知道卓拉族喜欢生活在有水的环境中,在卓拉领地我们可以看到到处是水,在这样的环境中纸很容易就会被打湿而失去作用,所以卓拉族人形成了用石碑记录的习惯。其次石碑有十块,石碑是一名卓拉石匠受多莱凡大王(卓拉王)的命令建造的,之所以会有十块是因为内容太多无法在一块完整的石碑上雕刻所有内容,但是石匠又因为对卓拉王的崇敬不远所写石碑的内容,于是就有了十块石碑。
十块石碑的主要内容由卓拉王亲笔七块,外传两块,石匠的记录一块,主要内容分别为:
第一章:讲述了卓拉人以卓越的技术修建卓拉领地,表达了对自己种族的自豪。第二章:讲述了海拉鲁王国与卓拉族合作修建蓄水池以解决水患的历史,展现了两国长久以来的深厚友谊。第三章:讲述了卓拉王族赠送夫婿铠甲的由来,所以米法送的铠甲……第四章:讲述了光鳞之枪和英杰祭祀的关系,以及对米法的思念之情。第五章:讲述了卓拉族祖先露多的传奇事迹,说明了神兽露塔的名字的渊源。第六章:讲述了神兽露塔的发现以及米法与神兽的羁绊,表达了卓拉王对米法遭遇的懊悔与思念。第七章:讲述了林克讨伐莱尼尔的事迹,石碑多处模糊不清。外传一:讲述了多莱凡大王驱逐失控的守护者的故事。外传二:讲述了希多王子击退八爪投石怪的英勇事迹。石匠的记录:讲述了修建石碑的原因,以及石碑位置散乱的原因。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这里是九四四四四,喜欢的话就点个关注吧。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1020年,寇准遭受了灭顶之灾,趁着宋真宗病重,刘娥将他一贬再贬,在两年多时间里,他被连续贬了四五次。
其实,这是刘娥故意折腾寇准,她先将寇准一路向南贬,一直贬到雷州(广东)当司户参军;等寇准刚刚抵达雷州,她又让寇准到北方的衡州(河北)当司马。
当时,寇准已经年过六十,根本经不起折腾,等他抵达衡州的时候,身体终于撑不住了,竟然一病不起。
更让人绝望的是,寇准那时候穷困潦倒,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好在他很受百姓拥戴,就有人帮他搭建了住处,但也十分简陋。
1023年十月,寇准因病去世,他临死前嘱咐妻子宋氏,要宋氏将他埋葬在老家山西,宋氏就按照他的要求照办,但只走到洛阳,盘缠就花完了,无法再继续前进了。
没办法,宋氏只得将寇准安葬在洛阳,可怜娄准作为一代名相,死后竟然无法魂归故里,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寇准的结局为何这么悲惨?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性格决定成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恃才傲物,性格刚直。历史上,寇准是个有名的神童,八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而且水平非常之高,比如: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等寇准稍稍长大了,就以才智超群而著称,而且他饱读诗书,还是个妥妥的大学霸,他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哪次没有考中,他甚至在十九岁的时候就考中进士,堪称人中龙凤。
寇准之所以这么有才华,跟他的天赋有关,当然跟他的家庭背景也分不开,因为他祖上几代都是当官的,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出身在这样的家庭,注定他的起点就比别人高。
由于成长之路太过顺畅,而且年纪轻轻就入朝为官了,因此寇准逐渐产生了恃才傲物,天下唯我独尊的性格,一般人在他眼里,根本就不值一提。
对于寇准来说,他就不知道谦虚两个字怎么写,他总是那么尖锐,一点也不懂得遮掩,实在太过锋芒毕露了,人们或许会喜欢他的才华,但绝对不会喜欢他的性格。
对于这一点,宋太宗就深有体会,当初他见寇准敢于直言进谏,而且往往一语中的,就不断提拔寇准,让寇准在二十几岁就成为朝廷高官。
但是,宋太宗很快就吃到了苦头,因为他越是纵容寇准,寇准越是蹬鼻子上脸,有时候宋太宗不太愿意接受他的意见,他却坚持要宋太宗听他的,甚至是对宋太宗动手。
据记载,有一次宋太宗与寇准讨论政务,双方意见不和,宋太宗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寇准却冲上去拉住宋太宗的袖子,将宋太宗硬拽着坐下,一直到宋太宗同意他的意见,才让宋太宗离开。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因为这件事,宋太宗对寇准恨得咬牙切齿,但他也意识到寇准是个忠臣,就没有怪罪。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寇准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可见他是多么刚直,这一点还可以从宋真宗身上得到印证。
那是在1004年的时候,辽朝萧太后率军攻打宋朝,一直打到了澶州城下,威胁到京城安危,一时间朝野震动,宋真宗也害怕得不得了。
当时,满朝文武大多支持宋真宗逃离京城,宋真宗也有此打算,但宰相寇准是个主战派,他力排众议,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让宋真宗十分为难,就一直没有答应,寇准也不含糊,连哄带骗外加使用点手段,硬是将宋真宗给架到了澶州城的城门楼上。
还别说,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因此士气大振,在随后的战争中多次击败辽军,还射杀了辽军主帅萧挞,萧太后无奈之下只得派人找宋真宗议和。
当时,宋真宗在开战后就紧急撤退到了后方,寇准则留在澶州指挥作战,因此两人不在一个地方。
宋真宗见到辽朝使者后,为了尽早结束战争,就准备同意议和,但寇准得知消息后,认为宋军在取胜的情况下,不能轻易议和,就坚决反对。
当时,很多大臣对寇准将自己送上战场感到不满,纷纷怂恿宋真宗答应议和,宋真宗便下令决心议和。
寇准见自己无法改变局面,就转而支持议和,当时宋真宗派遣曹利用出使辽朝,临走前宋真宗对他说,主要不割地,即便契丹人索要百万岁币,也是能够接受的。
曹利用退下之后,寇准又找到他,还严厉对他说,如果岁币超过三十万,就我要了你的脑袋!
这话把曹利用吓得不轻,他抵达辽军大营后,就按照三十万岁币这个底线来谈判,最终与辽朝达成了议和,也就是澶渊之盟。
就这样,辽朝和宋朝各自退兵,双方进入相对较长的一段和平期,这件事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到寇准头上,宋真宗事后也是这么认为的。
后来,寇准的政敌对宋真宗说,说当初寇准逼迫宋真宗亲征,其实是一场赌博,只不过寇准侥幸赌赢了而已,但如果当时赌输了,会是什么结果呢?
钦若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宋真宗听完,吓出一身冷汗,认为寇准当初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实在太可恶了,于是开始疏远寇准,寇准的政敌们就更加活跃了,开始不断进他的谗言。
本以为这样,寇准就会收敛一点,会积极与宋真宗、与同事搞好关系,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但他并没有。
据记载,寇准经常在上朝的时候,与意见不和的大臣争吵,吵得吐沫横飞,宋真宗连声呵斥也制止不住。
时间长了,不但宋真宗越发不喜欢寇准,大臣们也都避而远之,除了他的几个亲信之外,他在朝堂上几乎是孤立的。
这还没完,寇准还将皇后刘娥给得罪了,当时宋真宗身体不太好,刘娥趁机把持朝政,这引起了寇准的警觉,多次怂恿宋真宗废黜刘娥,但都因为计划不周而失败,后来还遭到了刘娥的打击报复。
总之,寇准为官期间,因为性格傲慢,太过刚直,而得罪了几乎所有人,这是他结局悲惨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宰相肚小,无法撑船。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做宰相大肚能撑船,但寇准作为宰相,却肚量很小,甚至有些心胸狭窄。
关于这一点,他对王旦的态度,也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当初,王旦担任参知政事,曾向宋太宗推荐寇准,寇准这才得以拜相,两人也因此关系很好,王旦对于寇准来说可以说是亦师亦友。
不过,到了宋真宗时期,寇准有些忌惮王旦年资比自己长,是自己晋升之路的绊脚石,就经常在宋真宗面前说王旦的坏话。
有一次,宋真宗对王旦说,为什么寇准总是说你的坏话,而你却说寇准的好话呢?
王旦就回答说,大概是因为我担任宰相的时间太长,过错也比较多吧,寇准不隐瞒事实,这是忠心正直的表现,当时我也是因为赏识他这一点,才向太宗皇帝推荐他的。
宋真宗听完,认为王旦很有德行,寇准就差得远了。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在平时工作当中,寇准时常在公文中寻找他人的错误,王旦的好几个手下都中招了,被贬黜到外地任职,王旦本人也多次受到宋真宗训斥。
有一次,王旦的手下也找到了寇准书写的公文中的错误,但王旦没有报告给宋真宗,而是派人将公文还给寇准,要寇准改正后再呈送,寇准因此羞愧难当,自此不再找王旦的麻烦。
可见,同样作为宰相,与谦谦君子的王旦相比,寇准的心胸就差得多了,两人的人缘也因此有着天壤之别。
因为寇准度量小,无法容人,与同事的关系处理得也不太好,导致他当宰相的时间越长,政敌也越多,他最后之所以结局悲惨,还没人替他说好话,跟这一点关系莫大。
我再举个例子来说,当时有个叫做丁谓的大臣,才能非常突出,跟寇准的关系原本也很好,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逐渐却被寇准所不喜,寇准就时常借故打压他,导致他郁郁不得志,最终投靠了刘娥。
再后来,刘娥打压寇准,帮他出谋划策并负责实施之人,正是丁谓。
其实,像丁谓这样的人,在当时还有很多,他们不但共同扳倒了寇准,还导致寇准一贬再贬,最后病死他乡,无法魂归故里。
并且,那些参与扳倒寇准之人,大多原本跟他无冤无仇,有些人曾经还是他的部下,甚至是他的小迷弟,但最终都选择与他走向了对立面。
造成这一结果的最大原因,还在于寇准本身,他作为宰相,却没有开阔的心胸,性格偏执又毫不理性,与太多的人结仇了,而这些人又不能像王旦那样以德报怨,结果寇准只能被这些人给反噬了。
我们可以发现,寇准的一生其实是孤独的,他才能卓越,远见卓识,却得不到当时多数人的认可,只能以孤勇者的姿态示人,与所有人进行斗争,直到掉入深渊。
但是,历史上成功之人,没有哪个人是靠孤军奋战而取胜的,那些以为自己以一己之力可以扭转乾坤之人,大多都是悲惨的结局,寇准又怎能避免?
第三,识人不清,任人不明。大约从寇准第一次拜相开始,他在任用官员这件事上,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对于那些他喜欢的人,则一再提拔;而那些他不喜欢的人,则全部罢黜。
总的来说,寇准总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来选拔官员,这就导致许多贤能之人被埋伏,一些无才无德之人则充斥朝堂,这些人还干了许多违法乱纪之事。
我举个例子说,那时候在宋太宗时期,有个叫做冯拯的官员,升职比寇准的弟子要快,这让寇准十分不满,于是上书弹劾冯拯,说冯拯扰乱朝纲。
冯拯也不是好欺负的,就上书反驳说,寇准提拔人才,总是任人唯亲,他之所以提拔吕端,是因为吕端对他有恩;他提拔张洎,是因为张洎对他曲意奉承;他提拔李昌龄,则是因为李昌龄畏惧他,不敢与他对抗。
吕端、张洎、李昌龄皆准所引,端德之,洎能曲奉准,而昌龄畏忄耎,不敢与准抗,故得以任胸臆,乱经制。这事让寇准知道了,就当着宋太宗的面跟冯拯吵了一架,还拿出中书省的名册,指着名字一个个说自己为何任用这些人。
宋太宗听了大怒,对寇准说,就连麻雀和仓鼠都知道看人的脸色,你却不知道!
其实,冯拯说寇准任人唯亲,这不是事实,但寇准识人不清、任人不明,却是事实,就以前文提到的张洎为例。
张洎,其实并不是什么好货色,他原本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臣子,当初宋朝军队兵临城下,李煜想要投降,他却对李煜说,皇帝怎么能投降呢,如果金陵城失守,我愿意陪你去死!
不仅如此,张洎还劝说大臣们都不要投降,说什么只有以死报国,才是为臣之道。
但是,等到金陵城破,许多大臣都自杀而死了,张洎却带着妻儿老小和大量财产,跑到皇宫中对李煜说,这个时候只有投降才能保命,我本来是打算自杀的,又担任无人侍奉您,所以决定跟您一起投降。
于是,李煜就投降了宋朝,他虽然被封为侯爵,但也被软禁起来,而张洎就不一样了,成为宋朝的官员,过得比李煜滋润多了。
时间长了,张洎就不把李煜放在眼里了,时常去李煜府上打秋风,李煜被迫送了很多财宝给他,有时候他感到不满意,还说李煜小气。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了,张洎就是个不忠不孝之人,并且史书还记载他“性情险诐,好攻人短,颇为世人不齿”,可见他确实不是什么好人。
但是,像张洎这样的人,却因为巴结上了寇准,而得以不断升迁,最后竟然做到了参知政事这样的高官,这样的人能够给宋朝带来什么呢,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当然了,张洎不是什么好人,至少对寇准是没有危害的,另外一个人就不一样了,那就是我前文说到的丁谓。
当初,丁谓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正是寇准,可以说他之所以能步入官场,都是寇准一手提拔的。
后来,寇准向当时的宰相李沆推荐丁谓,李沆却对寇准说,丁谓这个人人品不怎么样,你这么推荐他,小心以后被他给害了。
但是,寇准还是坚持提拔丁谓,直到后来丁谓当上了大官,丑恶面目逐渐暴露了,他这才转而逐渐厌恶丁谓,并不断打压丁谓。
丁谓为了自保,也为了得到晋升,于是投靠刘娥,后来更是配合刘娥打压寇准,是导致寇准彻底倒台的关键人物之一。
当初已经有人提醒寇准,丁谓是个不可用之人,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可见他识人不清、用人不明到了何种地步。
当然了,除了以上两人之外,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就导致许多被他提拔之人,不但最终不能为他所用,还成为他的拖油瓶,甚至与他为敌。
写在最后:寇准,从个人才能上来说,是非常突出的,而且非常爱民,但性格却是他的最大短板。
首先,寇准太过于孤傲了,给人一种过于严厉、难以接近、不易相处的感觉,事实也确实如此。
其次,寇准也太过刚直了,对大臣乃至皇帝,都毫不顾及颜面,结果得罪了太多人。
再次,寇准还太过心胸狭窄,眼里容不得沙子,可谓泾渭分明,这更是将太多人推向反对面,结果将自己给反噬了。
再加上,寇准看人的眼光实在太差,简直是养虎为患,这就导致他的结局十分悲惨。
当然了,寇准的运气其实还是很好的,因为他遇到了宋太宗和宋真宗这两位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好的皇帝,二人因为爱惜他的才能而处处维护他,让他在朝为官四十余年,他这才得以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但是,寇准的运气也是不好的,因为他海遇到了历史上最厉害的女性之一刘娥,他本以为会轻易搞刘娥,哪知道刘娥早就抓住了他的软肋,纠集了一大群他的政敌,趁宋真宗病重之时将其扳倒。
据记载,寇准被贬黜之后,宋真宗病重时常说,寇准怎么没来?左右都因为畏惧刘娥,而没有人敢回答。
一直到宋真宗去世前,他还在说寇准可以委以重任,但他不知道的是,寇准早就贬到外地了,不久后也死掉了。
当然了,人都是不完美的,有优点也有缺点,寇准也是如此,他总体而言是个有名的贤臣、能臣,史书称他为一代名相,这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