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战千年,可不可以看在我是最难的一届?

2023-08-11 03:30:04 145阅读

恋战千年,可不可以看在我是最难的一届?

不知道题主所说的“最难的一届”从何说起。是疫情影响了学习让您这届学生“很难”,还是因为高考改革(北京、天津、山东、海南)首次落地导致“很难”?无论哪种情况,题主的话都应该改一改,那就是“最难的是您自己”而非整个“2020届”。因为无论是疫情影响,还是高考改革,大家都受到了影响,而不仅仅影响了您自己。既然都受到影响,且国家没有因此减少招生数量,那就没有“最难的一届”。

您之所以有这种“最难的一届”的感觉,很大程度是因为您自己没考好!如果是这样,您就需要考虑自身存在的问题——之所以没考好,是因为没学好。

恋战千年,可不可以看在我是最难的一届?

其实,疫情对同学们来说是很大的考验。特别是在自制力方面。疫情期间,网课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权宜之举,因为学习态度不同,每一个同学的收获也有很大差距。对于自制力很强的同学来说,网课几乎可以抵消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对自制力很差的同学来说,网课的收获几乎是空白。日积月累,几个月下来,形成了很大的差距。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用一个公式就可以一目了然。那就是1的365次方是1,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3。

这个公式或许能够让我们看到每天多付出些所得到的收获,与每天少付出些所得到的收获,日积月累会形成很大的反差。这或许就是题主没有考好的原因。如果真是因为这样没考好,您也没有必要“承受不了”,因为“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

再说,没有考好既然形成事实,它不会因为您承受不了而有丝毫改变。与其“自怨自艾”或者“怨天尤人”,不如认真反思,重新规划未来,并决心做出改变。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题主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可能因为方法不科学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或者临场发挥不好导致高考很糟糕。

如果是这样,更没有必要难受或者自责,更需要整理心情,重振旗鼓,可以选择复读,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来年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或直接选择一所高校就读,毕竟考大学仅仅是人生路上的一步棋而已,暂时的失利一定不能决定以后成败。只要肯付出,未来一定会拥抱您。

我是@燕舞春来 ,期待您地阅读与关注!

成吉思汗两次东征鬼子?

元朝军队绘图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中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分别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以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总地来看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孟子就想说在战争中有利的天气不如地理优势,而地理优势又比不上人们内部的团结。孟子给出的这个结论我们不多讨论,可以看到的是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影响战争的因素的概念。顺着这个思路,来聊一些历史上有名的战役,首先就从天时开始说起。

成吉思汗与蒙古铁骑绘图

既然是要说有关天时的战役,那天气因素肯定得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影响。那么就来聊一聊有名的元日战争,而在这其中,鬼子的风就出了不小的风头。元朝,前身为大蒙古国,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虽然在综合国力方面比不上唐、宋盛世,但是却极尽扩张之能事,国土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这还是在大蒙古国分裂为四大汗国之后的结果,在大蒙古国时期,蒙古铁骑曾踏平莫斯科,大败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剑锋直至维也纳,整个欧洲都在其铁蹄下颤抖。然而就是这继承了大蒙古国强大血脉的元朝,历史上两次征战鬼子却都以失败告终。

元朝版图

话说忽必烈称帝建立元朝过后,像高丽这种周围小国自然是对其俯首称臣。野心勃勃的忽必烈呢,自然也是向鬼子派遣了使者,希望同鬼子“通好”,实际上肯定也是想让鬼子臣服于他。但是不曾想这鬼子骨头不软,任元朝怎么威逼,鬼子掌权的北条时宗就是不吃这套,拒接接受元朝的要求,同时还加强九州地区的防御以应对元朝的入侵,后来索性连元朝使者都不见了。这可把我们的元世祖气的够呛,说你这小小鬼子居然如此嚣张,看来必须动用武力来收拾一下,于是就开始着手准备远征鬼子。

忽必烈图

公元1274年6月,由高丽国打造的战舰900艘完工,同年9月,忻都率领2万蒙汉军、5千6百高丽军以及6千7百高丽水手共计3万2千3百人组成的远征军出征鬼子。元朝远征军登陆鬼子过后,随即与日军展开激战,元军不愧为骁勇善战之部队,日军虽拼死抵抗,但无奈在战术战法上确实存在差距,所以元军先后攻占马岛、博多湾、平津等地,直接兵临大宰府。日军此时其实已经被元军打的初现颓势,在退守大宰府水城过程中,来不及撤离而被元军俘虏的老幼妇女就达到千余人。其实只要元军一鼓作气,坚持苦战,完全有能力拿下大宰府,只要拿下大宰府就可以稳固阵地,固守待援。然而可惜的是忻都并没有背水一战的豪气,他认为“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策疲兵入境,非完计也,不若班师。”于是选择了全军撤回船上准备班师。然而事情就是那么巧,就在元军回船当夜,博多湾兴起暴风骤雨,元军猝不及防,再加不熟悉博多湾的地形,导致无数船只触礁沉没,最后元军得以回国者仅出征时的半数,约1万3千5百人葬身鬼子,而其中大部分就是死于这场风暴。第二天在大宰府水城严阵以待的日军发现元军久久不来进攻,派人前去博多湾侦察方知元军遭遇风暴已经撤退。这对于鬼子来说简直太神奇了,认为“逆风之事盖蒙神佑”,上至幕府下至百姓无不认为这是天佑的结果,于是乎全国范围都开始了大规模的祈神活动,以谢神佑。而击退了元军的风暴,则被鬼子奉为“神风”。

被风暴袭击的元军舰队绘图

然而元日之间的恩仇还没算完,“神风”的故事还要继续。话说这忻都也是个圆滑之人,虽然兵败,但是他摸准了忽必烈本无灭日之心,只想震慑一下鬼子,所以回国以后掩饰了遭遇风暴而损失惨重的事实并以“入其国败之”上报,忽必烈也就信以为真,犒赏了出征将士,还兴高采烈地认为知道了厉害的鬼子应该会立刻与元朝通好,于是又向鬼子派出了使臣。不得不说北条时宗也是个人物,不知是觉得鬼子有了神明加护还是觉得自己能行,对这次前来的元朝使节杜世忠等30余人,是直接话也不说就全部押到镰仓龙口斩了。不过由于灭口灭的很彻底,所以元朝使节被杀一事并没有第一时间传回元朝,而且恰逢元朝正在征战南宋,所以鬼子倒是过了几年的太平日子。一直到1279年南宋灭亡,忽必烈才想起还有这么一支使团杳无音信。总之在又经历了一番波折过后,忽必烈知道了这支使团已经在鬼子遇害,并且也确定了鬼子绝无通好之心。这一次元世祖可不再会像上次那样只以恐吓为目的了,而是下了征服鬼子的决心。

北条时宗绘图

这一次忽必烈分兵两路,一路是由范文虎率领的包括3500艘战船共计10万余人的江南军,该路军将从江浙行省沿水路出发。另一路军则是由忻都、洪茶丘以及金方庆率领的包括战船900艘共计4万余人的东路军,该路军将取到高丽进军鬼子,两军分别于1281年择日出征。比较有趣的是,在出征之前,忽必烈还让梁军带上了农具,以备占领九州后开垦屯田使用,可见忽必烈对这次出征可以说是信心满满,毕竟这次出征的规模比上次可大了不少。然而事情呢,就是不能想的太好,分兵两路固然声势浩大,但是这东路军的忻都就不是个老实人,本来说好了东路军打下隐歧岛应该就在此地等待江西军会师。但忻都觉得自己这次是轻车熟路,又怕江西军来了会抢得头功,于是决定铤而走险,直接进军博多湾,并且向长门海域派出牵制舰队。

元日战争绘图

不过不得说忻都这一手还是起到了一些效果,元军又一次出现造成了鬼子社会的惊恐,各地谣言四起,什么元军已经占领了九州啊,元军从东海、北海各个方向入侵啦,总之是什么版本都有。有了上次的经验,大家又都纷纷去寺庙祈福,从各大王公贵族到天皇再到上皇都是各种祈祷,北条时宗也是直接命令各地的武士前往神社、寺庙祈愿。可以看出面对再次入侵的元军,鬼子心里很慌,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要斩来使呢?不过和国内的恐慌相比,处于最前线的鬼子迎击军队表现就镇定不少,第一时间就进入了沿海阵地,而且这些部队在第一次元日战争中也同样积累了不少的作战经验。除此之外,北条时宗这些年也确实做了些准备,在沿海滩头修建了石坝,以阻碍元军的登陆。

元日战争绘图

1281年6月,元军的舰队杀进博多湾后就发现情况不对,沿海滩头上的石坝使登陆作战难以开展。于是元军只能登陆志贺岛,试图攻下志贺岛后以其为跳板攻入陆地。日军当然知道这个地方不能轻易让出去,于是乎与元军展开了残酷拉锯战,由于志贺岛地势狭长,元军优势无法发挥,反而是鬼子一人一骑的战法得到了发挥,此消彼长之下,元军迟迟无法拿下志贺岛。而此时又时值6月,时间一长元军就有些支撑不住了,长期的船上生活以及补给的困难使元军出现了数千人的非战斗减员,无奈之下忻都只得下令退回隐歧岛,准备与江南军会师后再作打算。到了7月,江南军终于达到了指定阵地,与东路军会师,一时间两军相会声势大振,于7月27日开赴鹰岛,准备直取大宰府,途中还被日军舰队截击,双方交战了一天一夜,不过鬼子舰队寡不敌众,自然是只能撤退。

元朝两次远征鬼子示意图

好了,这下元军总算是可以打大宰府了。然而阴差阳错之间,在日军撤退后范文虎与祁都等相议后居然决定“欲先功大宰府,迟疑不发”。就因为这个决定,元军舰队多在海上迟疑了一天,而就是这一天,为鬼子的“神风”发威提供机会。8月1日,或许是鬼子的祈祷起了作用,或者是鬼子命不当绝,台风袭击了飘在海上的元军舰队,这元军将领大多不熟水性,对于台风的到来完全没有防备,台风一来,舰船之间相互碰撞而倾覆的不计其数,只有江南军张僖所部和也速都儿所部提前命令战舰拉开距离停泊而没受到什么损失,然而这并不能挽回元军损失过半的局面。这刚刚意气风发的范文虎冷不丁地被台风来了这么一下,顿时间斗志全无,只想着赶紧班师撤退,什么强行登陆背水一战的建议完全被他所无视。就这样,第二次元日战争也以元军失败撤退而告终,在此之后,忽必烈虽有心第三次征日,但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搁置了,最后直到忽必烈身死也没能实现征日的计划。忽必烈死后,征日的计划就更是被束之高阁,之后的元朝也再没有征日的的想法和能力了。

二战时期鬼子的“神风敢死队”

总的看来,两次元日战争,鬼子的风都是大展身手,天时对战争的影响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没有这两次“神风天佑”,鬼子能不能抵挡住元朝的铁蹄还很难说,如果当真被元朝所征服,那之后的世界历史肯定会大变样。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虽然“神风”对击败元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若是没有鬼子军队的拼死抵抗,怕是连给“神风”赶路的时间都争取不来,这其中发生的诸多偶然最终拼凑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世界战争史上,鬼子的“神风”大败元军绝对是天时影响战争的典型例子,战局发展的曲折程度堪称神奇。但这样的例子也绝非唯一,有机会的话我们下次再聊。

你们都听过哪些不常见的神话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人会蜕皮,可以保持容颜不老,直到蛇跟人换皮后人的身体才会衰老。

这是小时候妈妈给讲的一个关于十二生肖中的蛇跟人之间的一个交易,传说蛇一开始就只有一副普通的皮,慢慢的就会衰老变得很难看,而且也活的不长久;而人则可以新皮换旧皮,一直保持容颜不老,可以活无数载。

就这样过了多年,蛇感觉自己又老又丑马上就要死掉了,想着我要是像人一样可以蜕皮换皮,该多好啊,我可以多活几十载,可以保持自己的容貌一直不变样,也就不会变丑了;而人看着蛇一天一个样不禁也心生感慨,也许生命不应该一成不变,要有一个缓慢蜕变的经历和过程,而人一直看着其它生命一次次的轮回结束,而自己因为皮的缘故似乎容颜不老外寿命一直无终,不禁觉得活的太长也太累了。

于是有一天,蛇和人再次相遇,蛇已经在苟延残喘,面貌丑陋,而人依旧容颜依旧,依然有活力。此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要不我们换皮吧?就这样蛇跟人换了皮,各自如了愿,蛇蜕一次皮就年轻一截,寿命也得以加长;人,活一载边老一岁,岁月静静的在皮上留下一道道痕迹,慢慢变老,最终生命结束,但是人没后悔跟蛇换皮,却是很安详的离去。

故事虽短,小的时候我很疑惑为什么要换啊,感觉人吃亏了。现在慢慢去想这个故事,恍然间好像又明白了一点,我们都在羡慕着别人拥有的,却不知有的时候你所拥有的也是别人想要的。或许还要传达:选择要有始有终,从不让自己后悔最初做的决定。

生命是一个很短暂却又很漫长很艰难的过程,当人看懂了的时候他跟蛇换了皮,如今又多少人能看懂呢?

古语说瘟疫始于大雪?

大家好!

这里是四季养生密码苑!很高兴能够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古语说“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

这句话到底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我想对于这句话要想挖出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来证明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根据历史上瘟疫发展的规律来传唱的,就像是农业生产中的谚语一样,是一种总结的经验之谈,基本上都是一些不用怀疑的金科玉律、不刊之论。

那么要想证明这句谚语是否准确,一是可以从历史上各个朝代所发生的瘟疫时间表去推敲。二是依靠近期地球上所发生瘟疫时间来证明。三是利用大自然所运行的规律去推理。

中医认为,气候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极大。每当天地间风云变幻、四季更迭之时,要是季节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过于激烈之时,然而人体又刚好处在阳气、卫气过于衰弱之时,这时候就会出现人体无法抵御外邪入侵的情况。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之中说道:“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1、从天气气温上来看。

那么历史上大部分的瘟疫是不是基本都发生在大雪至惊蛰这一段时间呢?翻开史书,历史上的瘟疫真的是惊人相似地一幕又一幕地重演。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基本上都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地循环反复着。其实各种疫病在历史上基本都是处在大灾之后暴发。

比如死了83万人的明朝崇祯末年瘟疫,当时的天气状况就是处在“小冰河”时期,天气奇冷,整个国家一年只有一季作物可以收成,就是一季的作物还是遭受了特大的蝗灾,并且同期还在关东一带发生了地震,这样各种天灾接连不断的情况下就发生瘟疫大流行。

远的不说,就拿2003年我国发生的非典来说吧,当时发现非典病例的时候也是处在气温极低的02年12月之后。再说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生也是处在19年12月中下旬,也是处在气温极低的大雪节气之后。这决不是巧合,这是因为比较低的气温比较适合病毒的发展。

2、瘟疫的流行和人体所处的季节以及和各个季节所能承受的人体免疫力有关。

大家知道,瘟疫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冬季,为什么冬季气温更低了反而更适合病毒的扩展呢?其实这和人体的免疫力有很大的关系。大雪之后都是寒冷的天气了,所谓天寒地冻、万物蛰伏,所有的生灵都在藏伏,都在收藏。这就是“春生夏发秋收冬藏”的道理。

人体也一样,骨胳腠理也在收缩之中,对于外邪无心恋战,都在想方设法保存自己。这样被动挨打的局面在这一段时间那是常态,人体没有了同外界邪气的斗志,这样免疫力自然就变得低下,那么就很容易招惹病毒上身,导致病毒上身之后无力抵抗,这也是瘟疫大部分发生在大雪之后的一个原因。

所以,一个人冬天里要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只有增强体质才能做到“正气存身,邪不可干”。

3、瘟疫选择大雪之后流行也有和人类的聚冬散夏特性有关。

人都有聚冬散夏的特点,特别是中国人特为明显,反应在小格局上来说,夫妻一到冬天都喜欢相拥而眠,为什么?图个暖和呗。然而一到夏天不管是男是女总是想着一脚把对方踢得远远的,因为夏天实在太热了,一个人睡舒服。

那么反应在大的方面也是如此,一到冬天各种酒席就铺天盖地而来了,下半年办喜事那是常态,但是耳鬓斯磨、觥筹交错之际,无形之中就给传染病提供了机会。因为瘟疫的传播就需要这样的近距离接触。

然而一到“惊蛰”,惊蛰也叫做启蛰,这个时间点一到,春雷滚滚,大雨滂沱,天地万物都已经震醒,地下冬眠的蛇类、蟾蜍、熊等都在跃跃欲试地出土了,各种各样的季风、台风呼呼狂乱,时不时地来个雨水瓢泼而下,什么样的病毒还能保留下来呢?

专家不是告诉我们预防病毒要勤洗手吗?既然洗手可以洗掉病毒,那么雨水、洪水就是可以冲干净天地间残留的病毒的。

病毒都被雨水冲走了。天地间空气转换的速度也是迅猛如闪电一般,这样的环境并不适合病毒的生存发展,再说人体经过一个冬天的收藏积蓄正要向外发泄,一到春天也像天地间万物一样正在霸气地向外伸展扩张之中,这时也是处在阳气相对旺盛的时候,所以病毒就只好“衰于惊蛰”了。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古代敬事房有什么特殊作用?

敬事房究竟多可怕?妃子听了会发抖,太监却最想加入,看完太长见识了!

古代的朝廷有很多特殊的机构,比如锦衣卫东厂、西厂、大理寺、宋朝皇城司、敬事房等等,说到敬事房,我们只知道是明清时期的产物,根本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敬事房让有些妃子听了就瑟瑟发抖,太监又很想去这里做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可能有90%的人都不明真相,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历史谜题

1、什么是嫔妃?

很多人都知道嫔妃,却不知道“嫔”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一开始的意思是宫廷里面的女官,妃,一开始是配偶的意思,后来嫔妃就是指黄帝的姬妾,他们的地位是次于皇后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嫔妃,恐怕就要属杨贵妃了

嫔妃也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为了给皇帝选姬妾,清朝还因此建立了独特的选秀制度,一开始,嫔妃的称号为格格或者福晋,到了康熙时期,嫔妃的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嫔妃的称号也得到了改变

在皇帝的这些妻妾中,皇后的地位跟权利是最大的,而且后宫只能有一位皇后,皇后的下面还设立了一位皇贵妃,以及两位贵妃,以此类推,还有四位妃、六位嫔,她们分别住在东西12宫

下面还有贵人、常在、答应,这些人的数量就比较多了,因为没有了名额的限制

清朝选秀分为内务府选秀以及八旗选秀,通常三年举行一次八旗选秀,符合条件的八旗女孩到了13岁或者17岁就要参加选秀了,如果被淘汰了,就回到家里面,自行找人家嫁掉,如果选中了,不但可以成为皇帝的妃子,也可以许配给其他的皇室成员

2、到底什么是敬事房

敬事房是清朝模仿明朝在皇宫里面设立的一个独特机构,隶属内务府,主要就是负责太监以及宫女的事务,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由太监来管理皇帝跟他的妻妾们的房事

也许有人会问,皇帝这么私密的事情,干嘛要敬事房的太监来管理呢?而且太监还有监督的权利,清朝的皇帝而跟妃子也不能过夜,还有时间的限制,如果超出了这个时间,太监是会催促的,难道太监就不怕掉脑袋吗?

其实这都是清朝皇帝的祖先定下来的规矩,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他们也不敢不遵守老祖宗的规矩,太监只是起到了提示的作用,让他不要违反祖制,皇帝在登基的时候,是要祭天和祭拜祖宗的,一切都必须按规定来行事,因此皇帝当然会受到管束

敬事房不但要服侍皇帝就寝,还可以让一些嫔妃瑟瑟发抖,如果她们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就会遭到敬事房的严惩,所以有些妃子听了才会感到害怕

记得在小时候,我看过一部张国立主演的清宫剧,印象特别的深刻,在剧里面,他一人分饰两角,有一次皇帝让他冒充自己,然后到了侍寝的时候,敬事房的太监,给他抬进来了许多的妃子,因为自己也不是真的皇帝,也就不敢动皇帝的女人,所以只能悲痛的喊着:“抬走、抬走”

小时候我也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清朝的皇帝有一个翻牌子的制度,太监在侍寝的时候,皇帝想要跟哪位妃子就寝,是需要翻牌子的

关于翻牌子

这是皇帝跟妃子同房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的简单明了,一块牌子代表了一个嫔妃,皇帝想要跟哪位妃子同房,只要把她的牌子翻过来就行了,然后敬事房的太监就知道怎么做了,会把这位妃子送过来跟皇帝在一起

在这里太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连妃子也要捧着他们,因为妃子都是想跟皇帝同房的,毕竟他可是后宫佳丽3000的,妃子们的竞争太激烈了,如果妃子被皇帝看中了,将来生出来一个皇子,要是还能被立为太子,就可以母凭子贵了,所以妃子还要巴结敬事房的太监

因为有些时候,只要太监在皇帝的身边美言几句,很可能就会选中他推荐的那位妃子,嫔妃想要获得这样的特殊对待,是要给太监一定好处的,要不然人家也不会帮你,有些太监得到了皇帝的重用,非常的信任他,所以会采纳太监的建议

比如他把某位妃子吹上天了,皇帝也就来兴趣了,那么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皇帝跟皇后每次行房,太监都需要记下日期,这样才能算出怀孕的时间,皇帝跟嫔妃行房时,太监要把牌子呈上来,牌子上要写着妃子的名字,由皇帝来挑选,但是皇帝国事比较繁忙,总有身心疲惫的时候,如果他不想同房,只需要跟太监说一句退下就行了

如果皇帝看中了某位妃子,把牌子翻过来就行了,这个时候,太监吩咐驮妃太监把妃子背进来侍寝,但是侍寝的妃子要先更衣洗澡

妃子洗完澡之后不能穿衣服,太监用一个毯子把她包裹着,背到皇帝的寝宫,然后还要把毯子扯去,再让妃子到龙床上去,妃子从皇帝脚这头钻到被子里

之所以要这样做,其实是有很大作用的,就是为了避免妃子携带武器来伤害皇帝,嘉靖皇帝在跟妃子准备就寝的时候,差点就被妃子杀死了,而且在历史上也有好多次妃子杀死皇帝的案例,所以后来的皇帝们变得非常的谨慎,时时刻刻都要提防着身边的人,所以清朝的妃子要采用这样的方法送入寝宫,这也是为了保护皇帝而采取的一种安全措施

在皇帝跟妃子行房的时候,太监还要在房门外等候着,一方面是怕皇帝出事,另外一方面,要监视皇帝,超出了时间就要提醒他,因为皇帝第二天还要上朝办公的,如果任由他胡来的话,就会影响到国家大事

时间到了,总管太监就要高声地呼喊,如果皇帝假装没有听见,就要赶紧再喊一次,最多喊第三声的时候,皇帝就不能再拖延时间了,然后又用毯子把妃子裹起来背到她的房间里去

如何选择要不要孩子?

皇帝跟妃子行房之后,是有可能怀孕的,但是他的妃子太多了,他也不想要那么多的孩子,此时,太监总管就会问皇帝要不要?皇帝要的话,太监就赶紧记上具体的日期,如果皇帝不想要这个妃子的孩子,太监就会赶紧出来找到妃子的穴位,轻轻地揉一揉,起到避孕的作用,如果这种方法不奏效,以后也要想办法把孩子拿掉

清朝以前的皇帝,为了制止以后的皇帝贪图享乐,所以就留下这个规定,不能让他们随便地放纵,要有太监来监督

3、为何有些妃子听到敬事房会害怕,太监却非常想进入呢?

太监跟宫女的地位是最低下的,但是敬事房里面的太监就不同了,地位也比较高,甚至还会得到妃子的巴结,时不时地还可以捞一笔

妃子之所以害怕,是怕得不到皇帝的宠爱,有的妃子因为表现不好,遭到了皇帝的厌恶,直接被太监横着抬了出去,从此,想要翻身恐怕就很难了,皇帝可不是那么好伺候的

一些得罪太监的妃子就更害怕敬事房了,他故意把妃子的牌子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去夸赞其他的妃子,那么宠幸的机会,也因为太监的一句话被别人抢去了

所以一些没有受到宠幸的妃子,见到了敬事房的人都要畏惧三分,甚至要给他们送大礼,就算是到了敬事房里面,一些人因为是第一次去,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不但可能闹出笑话,还有可能让皇帝看她不顺眼,从此就被打入冷宫了,所以妃子们想想都感到害怕

写在最后

太监的地位虽然很低,但是敬事房的反而会被重视,妃子们只有跟他们搞好关系了,太监才会告诉她一些注意事项,以及讨皇帝欢心的方法

这有点类似学生跟考官的关系,学生想要通过就要巴结考官,所以太监都想加入敬事房,但是学生见了考官也会害怕,生怕怕他们不喜欢自己,到时候自己的人生路就变得很艰难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