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着秦国完成统一天下的战役,秦代万里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标志着秦国完成统一天下的战役,秦代万里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秦帝国的万里长城是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在秦国灭六国后,在原先秦国,赵国和燕国所修的长城上,将此三段长城连接起来而成的。在秦统一六国前的春秋战囯时代乃至西周时代,中原大地都面临来自北方戎狄游牧部落的攻击和骚扰。当时西周都是由于游牧部落攻陷西周的都城(当然内部动乱是主因),而灭亡,易地建立了东周。可见当时的中原大地面临的北方危局多大。为了自保,东周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的相国管仲还提出尊王攘夷,和天下诸候共同派兵北伐戎狄。才保证了中原大地的稳定。才会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精彩表演。但仍需构建长城进行防御。当秦国开始统一战时,北方游牧部落又恢复了元气,开结危协统-的秦帝国,所以秦帝囯建立后,首先派出蒙括反击,胜利后,建立了长城军团,修缮,加固,连接原有长城。形成了秦帝国的万里长城。其实修长城是秦以前就有在修,他只是集大成者,所有的锅就他背了,作为宣传其暴政的证据。到了现代我们所能见到的基本完好的长城,应该是明朝所修的。
秦朝统一文字的意义是什么?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而汉字,是这种唯美的载体。如今,我们以使用方块字为荣,汉字成为中国人的一大典型特征,这就是秦朝统一文字最直接的意义。自此,凡识我文字,认同我文化,融于我民族,皆可视为堂堂正正中国人。
秦虽二世而亡,却开创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格局,为后世留下了彪炳千古的丰功伟绩。其中,秦“书同文”统一文字这一功绩,便于突破语言的障碍,利于各地的沟通和交流,最终形成统一的文化,为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探求秦朝统一文字的意义,就要追根溯源回到春秋战国这个大时代背景之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在《孟子·离娄上》中记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势力,征伐不断,血流成河,荒地千里,民不聊生,极大的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
而秦始皇一统六合八荒,兵锋所指,皆为华夏之土,更是通过行政力量强力在六国故地统一文字。承袭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文字,融汇战国七雄书风,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秦篆”,后人习惯称之为“小篆”。
文字的统一,为中华民族注入大一统的血液,从此,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天下分久必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为国家统一打下坚实的根基。同时,文字又延续了中华文明的烟火,绚烂了华夏历史的天空。
汉字孕育了民族不屈精神的沿袭,纵使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我们的文字薪火相传,延续着民族的精神和血性,奋起反抗,保我家园;
汉字深藏为人处世的内含,以字识人,方方正正,我们通过文字即可大致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性,见字如人;
汉字孕育了书法这一高雅的文化,我们有了传世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颜筋柳骨,游云惊龙,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瑰宝;
汉字优美的文字结构,每一个字都是老祖宗利用自己的智慧,以形表意,给我们留下无数的传说和美好的故事,美的不可方物。
如此美好的文字,又怎能不让我们热爱呢?
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
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
(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2)统一度量衡
3、思想文化上:
(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2)实行“焚书坑儒”。
4、军事上: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谁对秦国统一做出的贡献大?
商鞅之所以为秦国变法,他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强秦,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才来到秦国寻找实现政治抱负的路径,战国时期的变法虽然多,有李悝变法、申不害变法、吴起变法,但最后能成功的只有商鞅变法,这不是说商鞅的能力比李悝、申不害、吴起强,而是秦国历代君主坚持变法强秦的决心非常强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鞅是一匹千里马,如果没有秦孝公这个伯乐识别千里马的话,中国历史上不会有商鞅这个人被记载下来,商鞅为秦国提供的是变法图强的方法,秦孝公为秦国提供的是维持商鞅变法需要的所有特别条件和平台,没有秦孝公的强力支持,商鞅变法就不可能成功。
商鞅变法
同时,反过来说,秦国变得强大,不仅仅只有商鞅的功劳,历代秦王重视变法,并一直维持不变,直到秦始皇发动统一六国的战争并成功统一天下之后,商鞅的变法也没有改变,哪怕商鞅被杀,秦法也没有被废除,变法已经深入秦国骨髓,成为秦国固定制度的这个功劳就是秦国历代君主。
所以,当商鞅与秦孝公结合时,不仅让商鞅实现了政治抱负,也让秦国得到强盛之道,商鞅在整个过程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变法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方法,商鞅时代的秦国根本没有统一天下之志向,秦国真正有统一天下的志向,是后来国力变得强大之后的顺理成章。
秦国历史上真正有统一天下的志向是从秦昭襄王开始的,只有秦国的实力一步一步强大起来,秦国国君的野心才开始膨胀,才开始有了统一天下之志,虽然这与商鞅变法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商鞅的变法无论是主观意志,还是客观事实,都没有统一天下之志。
秦孝公与商鞅
自西周建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名义上的周朝在华夏大地存在了800多年,根深蒂固的分封制与封建等级礼法制度深入人心,有多少个诸侯国,就有多少种语言、文字、货币、度量衡,无论是出于习惯的力量还是效忠的观念,统一所有诸侯国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难的一次统一天下之战,没有之一,而这次最难的统一之战是秦始皇嬴政完成的。
秦国历史上从秦孝公开始,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最后到秦始皇嬴政,经历了七代人不懈的努力,才最终在秦始皇嬴政手中统一天下,可见统一天下有多难,虽然最终在秦始皇手中统一,但是,若不是秦始皇的英明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合理的政治谋略,秦国能在十年内统一天下吗?
历任秦王
如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功劳做一个功臣表排名的话,那么秦始皇的功劳绝对是排在第一的。
秦国实力在秦始皇时期虽然已经是天下最强,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统一天下的,仍然需要高超的政治谋略、合理的军事行动、正确的用人方针,在这一方面,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
首先,秦始皇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统一天下战略方针的秦国国君,秦始皇在李斯与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统一天下的战略,之前的秦王,比如秦昭襄王,虽然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只是埋藏在心中,并未没有明确提出,只有秦始皇是明确提出了。
秦始皇
其实,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大战略是军事进攻为主,政治收买为辅,对于邻近国家,比如韩国、赵国、魏国、楚国,实行军事进攻,对于偏远国家,比如燕国与齐国,以金钱收买拉拢为主要手段,让燕国与齐国在秦国攻打其他国家时不插手,其实这也就是远交近攻,更是一种破坏合纵的政治手段。
最后,秦始皇在用人方面是非常出色,比如灭楚,秦始皇先是让年轻将领李信率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结果失败了,如此强大的秦国居然被打败了,可见秦国的实力也没有强过摧朽拉枯的地步,李信失败后,秦始皇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是每个国君都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秦始皇算一个,并请出老将王翦最终才灭亡楚国,王翦灭楚也是谋略与军事行动相结合,才一举灭亡楚国,要知道楚国当时的面积是所有诸侯国中最大的,战略纵深广大,王翦灭楚用了60万人,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想想看,如果王翦也失败了,秦国能统一天下吗?是不是会延迟?
秦灭六国
另外,秦国灭亡赵国也是军事与谋略相配合的,王翦最终是用了离间计迫使赵王杀了李牧,才最终击败了赵国,想想看,如果李牧不死的话,秦国能不能拿下赵国还是一个未知数?即使能拿下,时间也会被大大推迟了,这些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以说统一六国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秦始皇才是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
相比之下,商鞅对于秦国统一天下的功劳算是最小的,不如历代秦王,因为商鞅提供的是:变法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方法,这与秦国统一六国没有直接关系,而有间接关系,因为商鞅在变法时,根本就不知道秦国将来能不能统一天下,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商鞅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放眼整个天下,只有秦国给了他这个机会,而助商鞅变法成功的就是秦孝公,这就是伯乐的重要性,千里马只有遇到了伯乐才是千里马,否则就是一匹普通无人相识的马。
远交近攻
所以秦孝公是秦国统一天下排名第二的功臣,他的功臣是间接的,因为秦孝公为了秦国的强大有着无比坚强的决心和意志,也只有秦孝公能重用商鞅,让秦国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变法图强,这是秦国强大的基础和根本,秦国的强大在秦孝公与后世历代秦国国君手中发展成了制度,成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实力。
所以,商鞅只是变法强秦,而秦始皇嬴政却是实实在在的统一六国,当然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劳远超商鞅,其实也可以这么说,把商鞅换成吴起、李悝等变法家,秦国仍然可以强大到统一天下。
嬴稷在位主要战役?
嬴稷在位主要的四场旷世战役:
第一场大战,当首推伊阙之战。在战场战役中,秦国名将白起,凭借劣势兵力,迅速的击穿了韩、魏联军的阵线,在大败联军的同时,还俘虏了魏国主将公孙喜。
根据史料记载伊阙之战,韩、魏联军的损失达二十四万之巨。在损失大量有生力量的同时,这场战役也使得韩、魏两国失去了大量的领土。以至于,在这场战役后,魏国再也无法单独对秦国构成威胁。秦国的东出因此次战役,再无阻力。并且,韩、魏所损失的河东、武遂则使得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增长。至此,韩、魏彻底的成为了在诸侯间左右摇摆的存在。
第二场大战,则是五国伐齐之战。这场大战中以秦、赵、燕、魏、韩五国之兵力,迅速的席卷了整个齐国。这中间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全部都落入了联军的手中。虽然,齐国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得以复国。但是,因为战争对齐国的破坏,使得齐国彻底的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能力。同时,在这场大战之后,齐国对于列国之间的事务,也采取了不干预的态度。以至于,在日后秦始皇扫平六国的过程中,齐国则一直保持着一种沉默,直到其余五国被灭,齐国才不得已选择投降。
第三场大战,为白起伐楚之战。根据《史记》记载,秦将白起曾三次领兵伐楚,而第三次更是占据了楚国经营八百年之久的国都。当然,在白起伐楚的背后,实际上是无数条楚国人生命的黯然。在此后的岁月中,虽然楚国的明君楚考烈王,席卷了整个泗上地区,并绕过秦军的兵锋,收复了一些城池。但是,楚国的国力,直到灭亡也没有在恢复到此前的境地。
第四场大战,便是长平之战。战国时期一直孱弱的赵国,在列国纷纷走向衰弱之后,开始一跃成为了强国的存在。因此,秦昭襄王末期,同赵国进行决战,成为了秦国的必然选择。同时,这场大战不仅决定了秦、赵两国的命运,也决定了日后列国是否有能力抵抗秦国的攻势。而这场大战的结局,想必每个人都清楚,那就是战国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这样的情况,在决定了赵国日后命运的同时,也使得列国中再也没有任意一国能够单独抗衡秦国。
历史上的秦昭襄王时代,可以说是秦国关键的决胜时期。通过以上四场大战,我们便能发现,秦昭襄王极大的加快了秦国荡平列国的步伐,以至于在秦昭襄王离世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秦国便彻底的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