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之天,三界是哪三界呢?

2023-08-26 03:00:04 55阅读

十二之天,三界是哪三界呢?

对于问题中所提到的“三界六道”,一般来说指的是佛教术语中的“三界”和“六道”的合称。

其中“三界”指的是佛教将世间众生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

十二之天,三界是哪三界呢?

而“六道”则指的是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上往下可分为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种,是为“六道”。

但问题是,“三界”之说,不仅仅为佛教所独有,道教中也有“三界”这一术语。而如果以“轮回”说来解读“六道”,则道教中又有“五道”、“六桥”之说。

那么“三界”是哪三界了?“六道”又是哪六道了?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就以佛教“三界”、道教“三界”和“轮回说”中的“六道”来做解答。

佛教“三界”:

所谓佛教三界,指的是一切有情动物生死往来的世界,又云“果报处”,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但根据资料来看,佛教术语中的“三界”,也可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道。

而根据佛经描述,因“欲界”众生贪于食、色、眠等诸多欲望,以具有情欲而为名,其具体指的是八大地狱、四大部洲、六欲天。

而“色界”乃远离“欲界”的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为四级十八层天。

具体为:

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至于“无色界”,乃是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

具体指的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位于色界之上。

道教“三界”:

道教的三界之说,出自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等道教经典,又以《易经》所述的三才作为三界,即:天界、地界、人界。

或是以继承上古观念的《三官经》,以天、地、水三元来作为三界的划分,即:天界、地界、水界。

有别于佛教“三界”指的是众生所居之“三界”的是,道教所说的“三界”,指的是整个世界或是宇宙范围,其中“天界”具体指神仙和圣人所在的天庭。

而“地界”指的是“阴间”。至于“人界”,又称之为人间、阳间,具体指的就是我们现实所存在的地球。

“六道”:

所谓“六道”,指的是众生随其业力做生死轮回所承受的不同业报现象。

而佛教术语中的“六道,即谓众生轮回的六去处,也就是我文章开头提到的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其中“天道”所居环境分为三界,共有二十八层天,可细分为:欲界六层天(第一层天四天王天、第二层天㣼利天、第三层天须夜摩天、第四层天兜率天、第五层天化乐天、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四禅天(十八层天)和无色界四空天(四层天)。

而“人道”具体指的是佛经中所说的“四大洲”,即:东胜神州、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

至于“阿修罗道”,根据资料来看,因此道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故而只是将其纳入鬼神中(具体不知)。

剩下的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从我能找到的资料来看,只知“地狱道”所在之地,被称为没有喜乐和福德的地方(其它不知)。

又因为道教也有引入“轮回”这一概念,而道教在减掉“阿修罗道”后,提出的是“五道”之说,根据《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记载:

“五道轮回”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而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畜,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薜荔,即饿鬼。五道者,神入泥黎,即地狱。

而道教的“六桥”指的是:金桥、银桥、玉桥、石桥、木桥、竹桥,其意做宣传之用。

红巾军为什么建立宋政权?

元朝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黄金家族内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这样就造成了皇帝最高统治权的旁落,使权臣专横擅权的状况愈演愈烈。政治路线按照权臣的意志改变,政治风云随着皇位的更迭频繁变化。

上层的不稳定,让百姓的生活非常的艰难,史书记载“官吏的敲诈勒索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日曰‘追节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爱民之为何事也”。

繁重的赋役负担和高利贷剥削,更使贫苦农民破产,甚至卖儿鬻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福通在颍上首举义旗,头裹红巾为标志,称“红巾军”,又因以白莲教进行组织号召,故也称“香军”。于是长江上下,大河南北,所在蜂起,皆号红巾。“时徐寿辉等起蕲黄,布王三、孟海马等起湘、汉,芝麻李起丰、沛,而郭子兴亦据濠应之”。

在与元朝官军的斗争中,各支分散的红巾军逐渐联合,形成南北两支,北方红巾军以刘福通为核心。刘福通,颍州人。与栾城人韩山童以白莲教组织民众,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河南、江、淮从之者甚众。时值贾鲁治河之役开始。他们预先在黄河故道埋下一个单眼石人,背上刻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字样,希望动员治河民夫参加起义。正当他们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准备起兵反元之际,为官府发现,遭到镇压,韩山童被捕,其妻杨氏与子韩林儿逃往武安。刘福通也逃出,并于五月初三日率众起义,占领颍州(今安徽阜阳),元末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式展开。

在镇压红巾军时,元朝军队将领腐化,战斗力低下,纪律松弛的弱点逐渐暴露,同赫厮军的临阵脱逃一样,也先帖木儿所统大军未与红巾军接战,便自相惊扰,也先帖木儿弃军逃跑,损失粮草、车辆、武器无算分。

刘福通粉碎了元军的围剿,发展了起义军的力量。二月,他将韩林儿自砀山接回,立为帝,称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龙凤,建立了北方红巾军政权。宋政权建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盛文郁、刘福通先后为丞相,又任命了平章、知枢密院等官。随着形势的发展,还建立了行中书省和府、县等地方机构。管军机构则有统军元帅府、管军总管府、管军万户府等,均属枢密院管辖。军职则有百户、千户、万户、总管和统军元帅等。所以这个宋,不是想恢复宋朝。它只存在了12年就消失了,而且没有统一过。

有哪些朝代在开封定都?

谢邀。

开封自古以来有“八朝古都”的美称。也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可见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夏朝是第一个在开封建都的朝代。由于夏朝存在的470年间,不断地迁都,有明确考证的都城大约有6个,开封只是自夏朝帝杼至帝廑时期的都城,大约217年,在今开封市东北国都里村附近,这里史称“老丘”。这里也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

第二个在开封建都的朝代是战国时期的魏国。那时魏国的都城开封叫做大梁城。魏国国君能选择开封作为都城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开封距离黄河水源近,能解决饮水问题。而且历史上有名的“鸿沟”也是那时修建的。

第三个和第四个在开封建都的朝代是五代时期的后梁和后晋。建都的时间分别是公元907年和公元937年。建立者分别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和后晋开国皇帝沙陀人石敬瑭。

第五个和第六个在开封建都的也是五代时期的后汉和后周。建都的时间分别是公元947年和公元951年。建立者分别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和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可以说整个五代时期除了后唐没有在开封建都外,其余四朝均建都开封。开封也就是这个时期开始正式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

第七个在开封建都的就是北宋了。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开封也是在北宋时期正式定名为东京的(也叫汴京),与西京洛阳遥相呼应。

第八个在开封建都的是金朝。金朝定都开封属于被迫的。由于金朝当时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蒙古侵略,金宣宗继位后(1214年),被迫从大都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明朝为什么成为历史上唯一北伐成功的王朝?

公元1351年,也就是元至正十一年,蒙古统治全中国仅仅72年,就到了末日边缘。因为他们的民族压迫政策已经把中国这个大气球压到爆炸临界点。在蒙元帝国,上等人是蒙古人,下等人是汉族人。在这个帝国里,蒙古人享有各种特权,可以随意欺压剥削汉人。法律规定,汉人被蒙古人打,不得还手,蒙古人把汉人打死只需赔条驴钱。蒙元帝国对汉人实行“户保制”,十户百户一保,保长必须是蒙古人,一个蒙古户长管理百户汉族家庭,在这个村子里,汉族村民要把好吃好喝的拿去孝敬管理他们的蒙古人,甚至汉族新娘子的初夜权也要奉献给蒙古户保长。

蒙元王朝自元世祖忽必烈到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一共传了十一个皇帝。到了元顺帝统治期间,不仅政治腐败透顶,民族压迫日重,而且还突然传出一个让汉族人崩溃的“新政”——蒙元权臣伯颜扬言“要杀绝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永久解决掉汉人的反抗能力。

这个绝望的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北南汉人都禁不住骚动起来,群情激奋。但是羊无头不走,雁无头不飞,他们需要一个带头人,率领他们起来自救。

天生具有“煽动能力”的韩山童出现了。史料记载,韩山童是栾城人,现在的栾城是个县,隶属石家庄市。也就是说,韩山童是个河北农民。韩山童的爷爷是个教书先生,擅长布道传教,受爷爷熏染,韩山童略通文墨,且敢作敢为。目睹蒙元暴政,他立志造反。以传统的传教形式酝酿起义,他将三大宗教:本土白莲教、弥勒教与波斯舶来的摩尼教(汉语译为“明教”)“整合一处”,成为红巾军主要教义。

韩山童以教主的身份宣称:只要弥勒下生,明王出世,汉族百姓就可以翻身。

虽然韩山童的“煽动”能力很强,对陷入绝境中的广大汉族农民吸引力很大,但是说归说,做归做,从“煽动”到“扯旗造反”,尚有鸿沟。

河北人韩山童直到遇到安徽人刘福通之后,干大事的想法才化为行动。

刘福通,颍州人,颍州现为界首市,属于安徽阜阳。刘福通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是个富家子弟,在元朝担任小吏,比一般汉人混得好。但他没有满足现状,而是胸怀大志。他对蒙古人的民族压迫现实非常不满,于是主动去职,寻求同志一道反元干大事。韩山童在传教途中结识了刘福通,就像思想家遇到军事家,立刻产生了化学反应。他与刘福通一拍即合,把思想化为行动。公元1351年5月,韩刘在刘福通的老家,颍上白鹿庄聚集了3000多教徒,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宣誓起义。起义军一举占领了颍州。因为他们头裹红巾,所以人们将他们称为“红巾军”。

虽然韩山童部起义后遭到包围,不久牺牲。但刘福通接过大旗,把军队做大。史料记载 ,红巾军“众至十余万,元军不能御”。红巾军迅速攻城略地,部队很快发展到十多万人。他们提出了“天遣魔军杀不平”“杀尽不平方太平”的战斗口号,所向无敌,打得已经“退化”的蒙元军队七零八落。曾经所向披靡的蒙古军,一听见“红巾军”这三个字就战栗发抖,一些蒙古将领望见红巾军,勒转马头便跑,嘴里连叫“阿卜,阿卜”(逃跑)。史书记载,有个叫也先帖木儿的将领,奉命去镇压红巾军,到了战场,看到红巾军,尚未交锋,就要逃走。地方官拉住他的马缰不放,也先帖本儿急了,拔刀便砍地方官,叫道:“我的不是性命!”难道我的命不是命,你想让我白白送死吗?!

为了解除红巾军的威胁,元朝政府赶忙下令免除南人、北人的界限,改变所有歧视汉人的政策,但是一切都晚了。起义暴发后形势发展十分迅速,短期内烽火遍及大江南北,公元1355年,刘福通与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安徽亳州“建国”,国号“宋”,改元“龙凤”,立志恢复汉民族的中原王朝大宋江山。政权建立后,红巾军踌躇满志,挥师“北伐”。

于是14世纪的中国,诞生了三支发自南方的强悍北伐军,他们没有经过训练,却有着十足的血性,这就是刘福通麾下的三支北伐军。意气风发的刘福通要践行他的大胆想法——将蒙古军队赶出中国,消灭这个世界上曾经最强大的帝国。

刘福通派遣三路大军开始北伐,开创了红巾军的全盛时代。北伐军斩帅夺旗,高歌猛进,饱受欺压的广大汉民族,沿途纷纷起义响应。他们唱响嘹亮的红巾军军歌,吹响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直向蒙古帝国的中心上都——就是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的正蓝旗奔去。

公元1358年即元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北伐军攻破上都城。

曾经是蒙元帝国政治中心的行宫,被南人插上了胜利旗帜,红巾军焚毁了蒙宫,上都昔日的繁华,化作一股黑烟,在浩瀚的草原上随风而逝。

当然,我们知道,彻底灭了蒙元、笑到最后的不是刘福通及红巾军,而是朱元璋及其明军。朱元璋也是南人,家住安徽凤阳,早年投奔红巾军起家。从起事的时间而论,朱元璋参加“民族解放革命”时间是比较晚的,有点“趁火打劫”“抢夺胜利果实”的意思。待他单独领兵时,不少“革命前辈”已经成了气候。刘福通把国号定位“宋”,可谓华夏正溯,但到头来,为什么被无根无基的朱元璋继承了大统呢?

原因就在于朱元璋的“民族解放”大旗打得最艳丽。

熟悉明史的读者应该了解,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相当于农村二狗老七之类的序号排名,但他为了“民族解放”,把名字改了——朱元璋,“朱”为“诛”,“元”为蒙元,何为“璋”?古代汉族人称生男孩为“弄璋之喜”,“朱元璋”的意思就是“诛灭蒙元男子汉”,何等气壮山河。

最重要的,还在于他的“民族解放”旗帜彰显了汉魂海纳百川的魅力。

且看朱元璋的北伐檄文——

拯生民于涂炭。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这是刘福通北伐军失败后,红巾军左副元帅朱元璋继承北伐大业,发布的北伐宣言。其中最收揽天下人心的一句话,除了“志在逐胡虏”,就是“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逐胡虏”,就是推翻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朝统治。“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则表明汉民族不是要压迫蒙古等少数民族,而是要恢复华夏道统,建立一个具有传统秩序的、百姓安居乐业的民族平等社会。

由简单的民族复仇、种族灭绝,到恢复中华、一视同仁、民族大团结。这给朱元璋的“民族解放”事业平添了无与伦比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藉此旗帜,朱元璋之明军很快聚敛了全民拥戴和百万雄师。

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率铁甲25万大军誓师北伐,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朱元璋在出征前对士兵和将领们慷慨陈词:“天道好还,人心效顺。”俨然,朱明军已经成为民族解放的最正统力量。他们奋勇北伐,在振奋人心口号下所向无敌,北方汉族纷纷起义,迎接王师北定中原。

公元1368年9月14日,徐达率几十万大军冲进元大都,蒙古统治者逃离中原,汉民族第一次光复时刻来临,崖山之后再现华夏。

由此,朱明军也创造了南人的一项历史记录:取得了中国有史以来南方北伐中原的第一次胜利。

无疑,这是南人彰显汉魂取得的伟大胜利。

你们有什么赞美它的地方?

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重庆旅游资源丰富,即有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景观。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重庆还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发源自重庆的火锅更是闻名遐耳。雄伟壮阔的长江三峡、璀璨多彩的重庆夜景、秀丽怡人的芙蓉江、火爆刺激的重庆火锅都是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解放碑

解放碑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它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堡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战胜利。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现在“解放碑”是解放碑中央商务区(CBD)的代名词。有“西部第一街”美誉的解放碑商贸中心区(CBD)有望跻身中国第三大商圈(仅次于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

朝天门

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 ,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因此门随东逝长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于此迎御差,接圣旨,故名“朝天门”。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始设海关。1927年因修建朝天门码头,将旧城门撤除。1949年“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2千米的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从此,朝天门仅余城基墙垣。今天的朝天门客运码头,新建宏伟的朝天门广场(江泽民题字),是俯看两江汇流,纵览沿江风光的绝佳去处。朝天门左侧嘉陵江纳细流汇小川,纵流1119千米,于此注入长江。每当初夏仲秋,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激流撞击,漩涡滚滚,清浊分明,形成“夹马水”风景,其势如野马分鬃,十分壮观。右侧长江容嘉陵江水后,声势益发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

重庆人民大礼堂

重庆人民大礼堂位于人民路学田湾,是邓小平、刘伯承主政西南的时候修建。1950年动工兴建,1953年竣工。初名“中苏大楼”,后改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5年该现名。大礼堂占地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分礼堂、南楼和北楼三部分。大礼堂取中西合璧之建筑风格,主体部分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及天安门形式,配以廊柱式的南楼、北楼。一色绿色琉璃瓦顶,大红廊柱,淤塞栏杆。大门为一大牌坊。整个建筑布局合谐,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曾先后接待过苏联、鬼子、朝鲜、印度、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大型文艺表演团体,是重庆市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人民大礼堂盛载了历史的足迹,也记载了重庆人民的磨难和欢乐。风雨历程半个多世纪,她分明是一座静默的圣殿,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和倾听着一代又一代重庆人的光荣与梦想。

三峡广场

重庆三峡广场建于1997年,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闹市中心,由原总理李鹏题词。三峡广场浓缩了三峡大坝的雄伟景象,展现了长江三峡的旖旎风光,浸润着浓郁的巴渝文化。三峡艺术碑是三峡广场标志性建筑,位于三峡广场的中心,它以三峡大坝大江截流石四面体构成,直刺云天。水幕电影是三峡景观园最具特色景观之一,是西部目前最大的水幕电影。诗碑林是三峡景观园的一个亮点,刻绘诗词23 首,浓缩了古今诗人、名家对三峡的赞美之情,游人身在其中,切身感受三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名人雕塑园位于三峡广场的南面,地势平坦。园内竖直着曾经在沙坪坝区生活过的名人雕塑.有郭沫若、巴金、丰子恺、冰心等15 位文化名人雕塑,与沙坪坝区作为重庆市的文化区相得益彰。三峡广场建成后,吸引着大批游客、国内外友人前来观光旅游、考察投资,每天客流量达 30 万人次,商圈年销售额 51 亿元。商圈经济日渐繁荣,三峡广场已经成为沙坪坝区商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自2001 年1月以来,三峡广场先后被中宣部、国内贸易部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被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中国步行街工作委员会评为“中国特色商业街”。

山城夜景

山城夜景是重庆的一张城市名片,重庆市区三面临江,一面靠山,倚山筑城,建筑层叠耸起,道路盘旋而上,城市风貌十分独特,由此形成绮丽夜景。“不览夜景,未到重庆。”,雄伟的山城重庆,以辉煌的夜景闻名海内。山城夜景自古雅号“字水宵灯”,为清乾隆年间“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长江、嘉陵江蜿蜒交汇于此,形似古篆书“巴”字,故有“字水”之称。“宵灯”更映“字水”,风流占尽天下。清人王尔鉴诗云:“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 山城夜景的特色之一得益于起伏的地势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楼房。每当夜色降临,万家灯火高低辉映,如漫天星汉,极为瑰丽;二得益于两江环抱,双桥相邻。江中百舸争流,流光溢彩。桥面千红万紫,宛如游龙,动静有别,有似不夜之天。观赏山城夜景有三大去处:南岸区南山上的一棵树观景台和大金鹰,可谓“隔岸观火”;鹅岭公园上的瞰胜楼,身临其境纵览两江;朝天门“两江游”游船,环绕扬子嘉陵,360°全方位立体饱览山水之城。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美境。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就发源于此;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著名的“养鸡女”、“千手观音”等石刻艺术珍品就位于大足石刻。

市区景点

重庆人民大礼堂、朝天门、西部第一街解放碑、南滨路、磁器口古镇洪崖洞、湖广会馆 西部第二街观音桥一棵树、洋人街 西部第三街三峡广场曾家岩50号(周恩来办公) 红岩村(重庆谈判) 黄山遗扯(蒋介石官邸)白公馆(渣滓洞)老君洞道观、涂山寺华岩寺、罗汉寺、西部科学院旧址、二佛寺、桂园龙骨坡200万年人类遗址、通远门东水门、三峡博物馆、广阳岛、香谢里1902、山城步道、巴曼子墓坦克库艺术中心、峨岭公园、重庆美术馆、画家村、国画院长江国画院、三峡国画院、梁实秋雅舍、徐悲鸿旧居三毛南山故居、施光南南山故居,史迪威将军博物馆

郊区景点

名人纪念:聂荣臻故居,刘伯承故居,赵世炎故居,冯玉祥故居秦良玉陵墓,甘宁坟,严颜墓红三军司令部旧址,陈独秀旧居,愚王祠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