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楚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古典,楚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楚国是周朝的封国,起初位于中原西南边缘。由于南方多为荒蛮之地,这就为楚国早期扩张提供了便利。后期又因衰落而使领土不断缩减,直到全部被秦兼并。楚国不同时期的领土范围差距很大,我们得区别对待。
熊绎在位时,周成王封他为男爵,楚国正式成为诸侯。国土以丹、淅水交汇处丹阳为中心,方五十里,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与湖北十堰交界的地方。
熊渠在位时(前886年—前877年),向西攻打庸国,向东南驱赶杨越,占有了荆州以东,江汉之间的土地,后向东南继续推进,直到今武汉、鄂州一代。楚国的范围大致包括今湖北省竹山县以东,武汉以西,江汉之间的土地,即江汉平原地区。
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乃兴兵伐庸、杨虿,至于鄂。(《史记·楚世家第十》)楚文王时期(前689年―前675年),楚国向汉东地区渗透,灭亡绞国、邓国、随国等国,占有今湖北中北部,汉水以北地区。领土包括今十堰市以东,鄂州以西的湖北全境以及河南西南部以及安徽中部地区。
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彊,陵江汉闲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二年,伐邓,灭之。(《史记·楚世家第十》)楚成王时期(前671年-前626年),向南征服夷越之乱,拓地千里。向北灭亡弦国、黄国、英国、夔国,占有今河南东南部和安徽中西部地区。领土包括湖北竹山县以东的湖北全境以及河南东南部、安徽中西部,湖南和江西大部。
楚庄王时期(前613-前591年),灭掉庸国、舒国、陈国等国。领土和势力范围已经湖北大部、淮河以南、长江以西以及湖南和江西大部。楚灵王时期,领土继续北扩,控制陈、蔡,势力已经到了淮河北岸附近。
(楚庄王三年)是岁灭庸……十三年,灭舒……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史记·楚世家第十》)到了战国初期,越王勾践把淮上地区土地献给楚国,楚惠王又灭掉了杞国,楚简王时期又灭掉了莒国。这样楚国已经尽占现在的淮河以北的土地,今江苏北部大部地区已被楚占有,甚至已经到了山东东南部地区。
楚悼王时期(前401年-前381年),北方已经向三晋渗透,后吴起征服五岭一代的百越地区,使楚国南部领土继续扩张,已经到了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
楚宣王时期(前369-前340年),沿着汉水向西扩张,汉中及以东地区划入楚国版图,随后又向巴蜀地区渗透。楚威王时期(前339-前329年),又沿着江水向东扩张,势力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楚国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大的时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到大海,南到五岭,北至汝、颖、沂、泗流域。
楚怀王时期(前328-前299年),楚国继续向三晋渗透,曾夺取魏国8座城邑。楚怀王中后期,先后在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召陵之战中败于秦韩魏联军,失去了汉中和南阳一代土地,楚国国土开始由扩张转向缩略。公元前306年,楚国又灭掉了越国,在东面又获得越国全境。但是后来在垂沙之战又败于齐韩魏联军,丧失了淮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楚国领土范围变为湖北大部、湖南全境、江西大部、江浙大部、福建广东局部以及河南安徽境内淮河以南地区。
楚顷襄王时期(前298-前263年),国土剧减。虽然一度收复淮北,但是后来与秦国的战争中先后失去上庸、汉北、西陵、鄢郢以西、黔中、巫郡广大土地,也就是说楚国几乎失去了半个湖南和湖北,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楚考烈王时期(前262年-前238年),楚国灭了鲁国。但是秦国继续向楚国长江下游渗透,楚国领土有增有减。
(楚王负刍)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史记·楚世家第十》)楚国末代君王负刍时期,(前228年-前223年),楚国经过多年的苟延残喘,终被秦国所灭,楚国版图尽为秦国所有。
楚国是一个充满扩张欲望的国家,从起初方50里的土地,在历代君王的不懈努力下,到了战国中期已经是方5000里的国家,扩张达到百倍之数,非常不可思议。然而,楚国的扩张随着国家的衰落已及国家局势的变化尤其是秦国的崛起戛然而止,从楚怀王开始,楚国的领土开始缩减,百年之后即被秦国全部占有。800年楚国宣告灭亡,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注:由于资料不尽完善,各个时期的版图无法完全一致,但是大致还是符合的,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评价指正)
古人的道德与现在的道德有区别吗?
初一新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节课我便给学生详细阐释了什么是道德?道德两个字,我们可以先探究老子写的《道德经》,《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在这里,”道”和“德”是分开的。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如《千字文》里提到的“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就是“道”,春夏秋冬四季有序变换就是道,动物由生到死逐渐衰老就是道。
“德”者“得“也。遵循和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就是“德"。父母要教育和抚养子女是德,成年子女要赡养和扶助老人也是德,是孝德。道是“知”,德是“行”,“道”要靠“德"去实现才能维护“道”。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
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道德是约定俗成的,靠舆论监督实施,没有强制性。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道德和法律都是用来调节社会关系的。如父母不履行教育抚养子女的义务,不仅不道德,还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样,子女不赡养辅助老人,不仅失德,也违反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不同的手段来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缺一不可。《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做了善事,我们感到很欣慰,做了恶事,我们会忐忑不安。讲道德就是要激发出我们心底的善良基因,同时通过是非观价值观来消灭和压制人性的贪婪和欲望,让人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
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良好道德规范,如孝敬父母,诚实守信、仁爱宽厚、以礼待人等,都包含着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不仅能修身养性,还指引我们走向成功。
“法治”是以法治之。我们为什么突出和强调“法治社会”,是因为我们的道德体系受到了冲击和毁损。 上个世纪,人们的思想经过了一场动乱,对礼教定性为"封建"全盘否定,而新的道德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改革开放如打开窗户,让蚊子和苍蝇也进来了,金钱至上、性开放性自由等,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人思想堕落、道德滑坡,严重腐蚀了社会风气,经常见到高官包养情妇、大佬大伽包养小三的报道,严重破坏了中国一夫一妻制度,误导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以国家推出了“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对道德进行规范和约束。特别是18大以来,国家恢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恢复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与时俱进,逐渐引领形成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中国服务。
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位?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古代的科举“学历”乃是能够直接当官的凭证,和现代学位有所不同。
秀才、举人、状元等这些称谓我们如今常说,但在古代的科举体系里面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却是非常模糊,事实上,古代科举的特色是,先看层级,再看排序。
严格来说,明清是科举发展到最完善的时期,因为自明朝开始,科举体系完成了全国的覆盖,比如在唐代,虽然科举存在,但只是极个别发达城市才有相应的教育部门,很多地方的普通人想要通过科举取士,那仍旧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唐代的官员,相当一部分也还是“察举制”。
察举制就是以推荐的方式当官,也因为垄断了普通人的上升渠道从而被人诟病,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个布衣出身,他深知给予百姓机会对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十分重视科举的下沉。
明代科举,分为四个部分: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个部分,是四个层级,暂且不说排序。
如果将现代义务教育与明代科举的四个层级做对比的话,那么九年义务教育就对标着“童子试”,童子试的含义正如其名字一样,将一个人从娃娃培养起,朱氏王朝对科举的贡献伟大就在于这里,在古代封建时期,就想方设法普及教育,充实人才。
童子试里,又有三个考核部分:县试、府试、院试,只有一直通过了院试之后,才能成为“秀才”,变成科举的“入门级人物”,所以秀才一般也叫做“生员”。
在明朝,朝廷非常注重对地方“学政”官员的设置,在各级政府都有专门的学政系统,安排各级考试。
县试,就是县级的学政官员举办,让这些不论背景,进入过书房上学的学生来考试,如果对标现代教育体系的话,那么大致等于小升初考试,考过了县试之后,便有资格被称为“童生”,童生就是对这些经过朝廷考验的读书郎的一种尊称。
考过了县试,那就要继续努力,就跟咱们现在初中升高中一样,不能松懈,在不久之后,会展开第二场考试,那就是“府试”,到州府的学政机构去应试,但和现代教育有一点大不同的是,科举并没有严格的“学年制”,只要报上名了,不管是哪届的学生,都能一起考。
毕竟古代的路途遥远、习俗复杂,有些生员因为事情耽搁了一两年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连府试都通过,那么即将进入最终的备考阶段,冲击院试。
这也是最“卷”的一个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们已经开始成熟,年龄小的十七八九,年龄大的三四十都不罕见,他们都有一个传统中国人都有的能力:
挑灯夜读、埋头苦干。
所以府试可以对标我们的初中升高中阶段,而考院试,就是备战“高考”。院试也是童生的分水岭,因为院试通过后,就有资格报名“科举”,有着对应的一份社会地位,最重要的是,通过了院试的秀才,有资格享受朝廷的“补贴”,这种政策,我们如今的大学系统也十分常见,对高等学校的人才进行扶持补贴,这是古今都不变的一种原则。
很多吃家里老本的穷学生,就通过院试改变命运,院试的学政官员是很特殊的,一般都是朝廷任命,因此古代学子在这一个阶段都必须好好表现,博得监考官员看重,前途也是无量。
如果通过了院试,那么恭喜,自此便成为“秀才”了,秀才这种存在,在明朝虽然当不了官,但却有相应的社会地位,比如免去一些赋税、傜役,而且地方学政需要老师的时候,秀才是率先录用的。
这其实就跟咱们如今的中小学的学校老师几乎都是大专、本科打底一个道理,是教育普及之后的反哺,也是对社会读书人秩序的一个维护。
当然,成为了秀才每个人都还是想着向上去考试的,因为秀才,也仅仅是科举的入门级别,而为了让这些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院试会对考生考试“排序”,这可以理解为排名,分高在前,分低在后。
排在前列者,享受朝廷第一批补贴政策,称之为“廪生”,所谓廪,就是朝廷给予的“公饭”,根据明初的政策,廪生每个月能领六斗米。
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
而享受第二批补贴政策的则是“增生”,这个增,就跟如今的“扩招”是差不多的概念,成绩乙等的学生就被分到这个档次,相应的待遇也会少很多。
第三批补贴政策的学生称为“附生”,其实关于附生,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补贴可言了,一个“附”字,就将这些发挥得不好,或者能力本就到达了极限的学生划分到了最低档次,能让他们继续参加科举,都是朝廷的政策使然。
所以将童子试对应我们义务教育中的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这是一个比较贴切的对照,我们也可以认为大学生群体,正是“秀才”。
虽然我们的现代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可否认的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大专以及本科学历,已经是很多人的终点了,继续往上,所需要的时间能力都很漫长,越到最后,取得的成就就越大。
成为秀才后,朝廷会开始安排这些秀才在各级地区的“学校”继续统一上课,这个时候,给秀才们上课的老师时不时就有一些朝廷的官员、知名文人、学者,但具体是哪些顶尖人物,还是要看学校在哪里,事实上,这跟我们如今的大学授课老师的特点也很像,知名高校,就是有知名教师、学者,甚至还有名人客串开讲座。
事实上,明朝还有一种“贡生”,就是秀才中选出来直接“保送”到京师的国子监,这种学生的能力必然是很拔尖,才能如此顺利,进入了国子监,本身就代表着前途的无量。
而秀才们安逸的岁月没有多久,因为他们三年后,要经历一场“乡试”,这是科举的第一次正式考试,考过了乡试,那就是有当官资格了。乡试又称“秋闱”,在八月举行,三年考一次,秀才参加乡试,其实可以理解为我们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因为严格来说,考过了乡试就是有做官的资格,在我们的高校体系里,本科生再往上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却是没有直接当官的渠道的,仍然要经历公务员考试。
三年挑灯苦读,甚至是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备战乡试,乡试别看名字带个“乡”,似乎等级不高,事实上乡试的保密等级已经是明代极高的层次,不管是面对考试的学生还是监考官员,都有严格的监管原则。
比如学生们在一个“隔间”里面考试,吃饭睡觉都是在这个小隔间里,而监考官员们也互相不能来往,监考和评卷官员之间设有屏障,这是一种十分公平的考核环境了。
通过了乡试的话,那么恭喜,从此之后便成为“举人”了,明清时代的“举人老爷”,中举然后疯掉的“范进”,都是这个层次的存在。
举人,是朱元璋所特殊“定义”的一种人群,明朝廷允许他们没有可以没有完成全部科举的考试,只要通过乡试,便有做官、免税、见父母官不拜的资格,事实上,明清两代很多县令都是举人“补位”的,他们的地位崇高,在十里八乡都是名人。
这也是科举最大的“进步”,在科举体系以内进行改革,提高人才的利用率。
而举人不能类比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从社会地位来说,举人是要比硕博地位都要高,古代科举和现代学位制度的最大区别也由此显现。
关于举人也同样要“排序”,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三四五名合称为“经魁”,第六名独称“亚魁”。
虽然举人已经是很优秀的社会人物了,但对于有能力的学生来说,这还不够,因为举人注定了当官的天花板很低,在明朝,有一句“举人不过四品官”的谚语,正是说明了举人再怎么厉害,受限于“学历”,当官再高也不会超过四品,虽然四品官都已经是人中人了,但人才不会局限自己的志气。
冲击会试,这是他们的选择。其实会试已经是“终极考试”,因为通过了会试者,都能顺理成章参加殿试,而关于殿试,事实上根本没有“落榜”一说,落榜之说,更多是在前几次考试中,只要坐在了皇帝监考的大殿之前考试,那么考中了一般都是“进士”,只不过在明代,进士还分三个档次罢了。
所以会试很重要,会试又称为“春闱”,是在春天举行,会试比起乡试更严格,但总体大差不差,区别在于,会试的监考官员已经是很重量级的人物了,什么尚书、阁臣,那是经常有的事。
通过了会试,放榜那天去瞧瞧,如果榜上有名,那么就得先提前恭喜了,因为这就已经是进士了,进士的当官天花板无限提高,要有能力,把那个内阁首辅当一当也是没有问题的,六部尚书更是不在话下,而进士每几年就那么些人,凡事物以稀为贵,社会地位更是不言而喻。
回到家乡后,县令都得给进士几分礼待,甚至是知府都要接待一番,当然,进士身份县令则是平等交际便可,如果学历相同,说到底还是要拼家世,拼人脉。
别看好像古代的进士、举人地位似乎也不高,事实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大部分史书,记载的都是进士的故事,为什么说古代史就是王侯将相史,那就是因为对平民百姓的记载太少了,才显得好像古人进士学历烂大街,其实这就是“幸存者偏差”效应。
而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以前好事者会把会元称为“小状元”,但科举考试的塑性太强,会试第一未必殿试第一,所以“小状元”往往还真的不是状元。
最后的殿试,事实上就是一场顶尖的人才“展览大会”,由皇帝和官员出题,临时安排一个国家大事的策论题目,需要学生当场作答,这也是塑性大的原因,而最后的成绩,完全是看皇帝的心情和观念。
比如现代教育考试,不管怎么考,总有“对错之分”,答案是定向的、唯一的,但在殿试上,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首先是要先符合“儒家精神”,其次在细节上符合皇帝的思考逻辑,假如皇帝三观不正,那么三观正的考生,可能还要排到后面去。
所以进士没有“最厉害”的说法,只有适合与不适合,这也是为什么明清时代的顶级名臣往往进士排名都不高,却屡屡能把昏庸的皇帝从死亡的边缘往回来啦,所以进士排名由皇帝来定,这本就是封建帝王时代的最大弊端。
而在殿试之后,排序就出来了,一共分“三甲”,可以理解为三等。第一甲,又叫“进士及第”,在广东有著名的“及第粥”,就是为了迎合这个意头叫起来的,而进士及第只有三名,也就是前三名,第一名号“状元”,第二名号“榜眼”,第三名号“探花”,这是进士前三名的称呼,也是我们常听常说的名词。
而第二甲,取若干名,意思就是取多少人,也看皇帝心情,这第二甲称为“进士出身”。
第三甲也是若干名,被赐予“同进士出身”,反正从学历上来说,状元和同进士出身都是进士,但具体的地位千差万别。
那么进士有多厉害?
在唐宋时期,进士一般都是被直接授官,而在明清时期也是一样,但具体给不给,看朝廷安排,如果赐官了,那么六七品是常态,要知道六七品官员,回到县里县令都要反过来行下官礼,这已经不是学位能够比拟的了,是顶级的“公务员”,甚至不再是吏,属于正儿八经的官。
要用官来做比较的话,进士一般都属于是正科级、副厅级干部了。
实际上在进士之上,还有一种存在是“庶吉士”,这是将进士中的优质人才,选进翰林院,每天都有资格跟皇帝、大臣们学习治国理念,如果自己能力可以还能插两句嘴,这比起状元的出头机会更多,当然啦,一般庶吉士都包括了状元,除非皇帝和大臣存在矛盾,才会不一致。
归根结底,科举终究是个“选官”制度,和现代的义务教育、学位体系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之所以会存在重叠部分,乃是因为现代的官员体系,也是需要“学历”才能越走越高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明清时代的教育下沉,已经存在了一定的“教育普及”萌芽。
不过古代科举的体系特色,其中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好处,我们未来的教育一样可以继续采纳深化,做到古今文明的互相印证,这将是让人拍手称快的极好之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文化,这个问题很好,又可以给大家科普爱国精神了。
中国历史文化都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延续的,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上下五千年,诞生了无数的文化,这些文化好的流传下来的,都是一项项瑰宝,我们应该怀着非常尊敬自豪的心情去看待我们中国人的文化。
有哪些闻名世界的文化
不光我们中国人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看看还有哪些文化是享誉世界,收到外国人追捧的的文化呢,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中餐文化中国输出国外最成功最出名的文化估计就是中餐文化了,在美国大大小小的街上都有中餐厅,加起来比麦当劳、肯德基要多得多,这些餐厅可不仅仅是服务中国人的,在中餐厅外国人数不胜数,老美更是对我们的中餐赞不绝口,经常竖起大拇指说:“very good”。最出名的中餐厅就要数熊猫餐厅了,在美国开了2000多家,而熊猫餐厅最著名也是老美最喜欢吃的菜就要数‘左宗棠鸡’了,当然输出到国外的饮食都是经过改良了的,大部分偏甜酸口味,老美尤其喜欢。不得不赞叹我们国家的饮食文化,沉淀了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是国外的汉堡炸鸡所不能比的。而且现在每年的圣诞节,老美过新年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中餐来作为新年的大餐。所以我们应该为我们的中餐文化感到自豪。
网络小说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老美喜欢看我们的网络小说,可以说在欧美是爆红。当年我们读书追捧的《斗破苍穹》现在老美也在疯狂追更中,它在国外有个洋气的名字《Battle Through The Heavens》直译过来就是天堂大战,更是有人悬赏上万美元,求翻译人员加更,可见中国网络小说文化在国外是多么的受到喜爱,更是有老美看小说上瘾从而戒掉了毒瘾。看到老美这么喜欢我们的小说文化,心中更是对我们的历史文化产生了由衷的自豪与敬佩。
冥币文化给祖先烧钱一直是我们中国独有的文化,不知何时传到了欧美。在亚马逊上中国的冥币销量都是非常的好。很多欧美人评论说,自从给自己的祖先烧了纸钱以后,感觉自己的生活确实好了很多,中国的文化真的是太神奇了。看到这样的评论,你心中是不是产生了无限的自豪感。
总结除了这些最近大热的文化,我们还有很多传统文化其实早就已经走进了美国中,比如说我们的汉字,我们的麻将文化,我们的丝绸文化,瓷器文化,茶文化等等,早就已经文明了世界,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中国人对待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都应该敬佩与自豪。
背诵古诗有什么好处吗?
诗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酒喝,不能带来实质性的物质回报。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让年孩子从小学习、背诵古诗呢?
一、有助于增强写作和语言表达。白居易的诗,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浅白直接;陶潜的诗,是“夕露沾我衣”里说不尽的淡然可爱;温庭筠的诗词,字里行间是“画屏金鹧鸪”般的华美精致……
当孩子背了诗,这些字句牢牢印在了记忆中,当下一次他再尝试表达自我甚至是写作的时候,他的言语便不经意间多一份美感。比如以前听见晨起鸟叫,他只称这是“鸟叫”,然而背过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他便懂得了这也是“鸟鸣”;从前他只知绿草绿叶,但记住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也便记住了碧之纯净,翠之欲滴。
二、背诵古诗重在感受,是通向未知世界的入口。
诗词是一个通向未知世界的美的入口,让你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浩浩大漠里的落日,也有耿耿星河的黎明。让孩子知道除了过家家和动画片,还有一些更广阔而美好的东西等待他们去理解。
等到他逐渐长大,那些幼时背诵的古诗便将逐一展开在眼前: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泛舟西湖,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愁的时候,方知“伫倚危楼风细细”的凄凉。乐的时候,脱口而出“春风得意马蹄疾”。熬个通宵爬上泰山,只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颠簸数日踏上西北之地,不过想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诗是文学,是未来生活的能量来源。背诵古诗,让这些字字句句在潜意识中成为孩子的一部分,他会因此而更加热爱生活。失意时记起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气;孤单时听张九龄“天涯共此时”的宽慰;就算潦倒,也有杜工部诗中的佳肴鼓励。让孩子背诗,便是将这个世界所有美好与不美好,悄悄种在他心中。于是任风起云涌,他自宠辱不惊,这是诗的力量。
让孩子背诗吧。不是为了高考时的五六分默写题,也不为了与旁人谈起时的炫耀,只是想把这个蕴藏大美的世界铺展在他眼前。等到终有一天,他亲眼见到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字与词,跟眼前的情与景重叠在一起。真美好啊,不是么?
成年后的复杂与精致,无法替代当年的纯粹与情深,而诗歌确可以。人长大以后会遇到更宏大的场景,读到更多深邃并反复修饰过的诗。幼时背诵的多半是简单通俗的诗句,可是成年以后的复杂与精致,无法替代当年的纯粹与情深。所以多让孩子读点诗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