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雄兵,刘备与公孙瓒是同学?

2024-08-04 13:34:13 59阅读

远征雄兵,刘备与公孙瓒是同学?

在刘备创业时期,有两位贵人相助。一位是他的同宗族人刘元起,依靠他的资助,刘备得以完成学业。另一位则是公孙瓒,在他的帮助下,刘备得以从一介平民,成长为一方诸侯。那么,公孙瓒对刘备的帮助如此之大,刘备为何最终还是离开他自立门户呢?

远征雄兵,刘备与公孙瓒是同学?

一、经过战火考验的同学情谊。

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可是在他幼年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和母亲依靠织席贩履为生。在他的族人刘元起的资助下,刘备得以投到当时名儒卢植的门下学习。在这里,刘备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很大的人物,公孙瓒。

公孙瓒也是出身官宦世家,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出身低贱,连累了他的地位。也正是如此,他与刘备有了共同语言,双方感情很好。史书记载,公孙瓒的年纪比刘备大,因此刘备把公孙瓒当作自己的兄长。这也是刘备一生中唯一倾心以长者相待的人。

公孙瓒由于有家族的势力帮助,他的事业要比刘备发展得顺利。他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入官场,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很快脱颖而出。他在与鲜卑、乌桓的战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功勋。他手下的白马义从成为天下有名的劲旅,而公孙瓒自己也早早被封为都亭侯,后来因击破黄巾军被封为蓟侯。

相比公孙瓒,刘备的道路则坎坷得多。他没有家族势力可以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渐发展自己的队伍。有了富商的资助,他才拥有了自己的基本队伍,在东汉末年的战争中崭露头角。由于起步太低,刘备取得的成就与公孙瓒根本无法相比。

在刘备多次遇到危难的时候,他首先想起的就是公孙瓒。而公孙瓒对刘备也十分器重,多次对刘备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在被敌人打败后,刘备投奔了公孙瓒。公孙瓒让他担任别部司马,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袁绍。

在刘备作战有功之后,公孙瓒又让刘备代理平原令,后来担任了平原相。在公孙瓒的帮助下,刘备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建立了一千多人自己的队伍,还收编了大批乌丸杂胡骑和几千饥民。凭借着这支力量,刘备有了开创自己事业的资本。

当曹操攻打徐州,徐州的陶谦派人向田楷求援的时候,那一天终于到来了。在救援徐州的过程中,刘备的品行、能力深得陶谦的青睐。于是在陶谦去世后,将徐州让给了刘备。刘备也因此离开了公孙瓒的阵营,成为拥有徐州的一方诸侯。

二、刘备离开公孙瓒的原因。

我们从刘备成长的过程,可以看到公孙瓒对他的巨大帮助。正是在公孙瓒的庇护下,刘备才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在公孙瓒的提拔下,刘备成为有职权的官吏。那么公孙瓒对刘备的恩义如此深厚,刘备为何还要弃公孙瓒而去呢?

首先,刘备是一个拥有自己理想的枭雄。刘备有着汉室宗亲的名分,面对当时的乱世,他清楚地拥有自己的理想。在他年少时,就指着住房旁的大桑树说,自己将来肯定要乘坐皇帝专属的羽葆盖车。刘备以刘邦、刘秀为自己的榜样,企图建立自己的王朝。

正因为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刘备才表现得与众不同。他从起兵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来投靠公孙瓒,是想要得到公孙瓒的帮助,而不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屈居人下。因此,一旦条件成熟,刘备就要离开公孙瓒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其次,刘备并不是公孙瓒的部下,他处于半独立状态。当时刘备来投奔公孙瓒,是因为被敌人击破,无处容身。但是刘备在公孙瓒的阵营中,一直以半独立的状态存在着。这与公孙瓒对刘备的帮助态度有关,也与刘备这支军队的性质有关。

刘备和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袁绍的时候,他的军队并不是公孙瓒的配属给他的军队。刘备的军队主力,是他在东汉末年战争中聚集起来的。在此后,他收罗乌丸杂胡骑和饥民,壮大自己的实力。这支军队只听从刘备的号令,并不听从公孙瓒的指挥。

由于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刘备和公孙瓒的关系并不是从属的性质,更像是一种合作的性质。公孙瓒为刘备提供庇护的场所,提供粮饷,刘备则率领自己的军队服从公孙瓒的调遣,配合公孙瓒的主力作战。这样,一旦刘备决定离去,公孙瓒也没有办法加以阻拦。

第三,陶谦让给的徐州,是刘备事业的新起点。在救援徐州的战斗中,刘备的品行、能力得到了陶谦的欣赏。为了拉拢刘备,陶谦送给刘备四千丹杨的精兵。有了这支军队的加入,刘备的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已经不需要依托公孙瓒就可以生存下去。这就为刘备脱离公孙瓒阵营创造了条件。

在当时,陶谦面对咄咄逼人的曹操,已经感到无力抵抗。为了自己和徐州的安全,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刘备的身上。在陶谦的百般挽留下,让刘备对自己的前途有了新的选择。继续在公孙瓒那里寄人篱下,还是留在徐州独立发展实力,对于刘备来说,这个答案不难选择。

因此,刘备脱离公孙瓒留在了徐州。不久之后陶谦因病去世,将徐州让给了刘备。从此刘备成长为割据一方的诸侯,为下一步开创他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拥有了徐州,使得刘备的事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使他成为公认有资格争夺天下的枭雄。

结语:

在刘备创业的道路上,他的同学公孙瓒对他的帮助很大。和刘备有着共同语言的公孙瓒,并不因为刘备的家境寒微而歧视他。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他向刘备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他不但收留刘备和他的部下,还对他委以重任。但是刘备最终还是离开了公孙瓒。

这是因为刘备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人,他来投奔公孙瓒,只是为了得到喘息之机,并不是放弃理想,屈居人下。因此,刘备和他的军队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不听从公孙瓒的编组。在得到陶谦资助的兵力,离去的条件成熟后,再加上陶谦的许诺,刘备最终选择从公孙瓒阵营离开,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水浒传中的女人?

【小谭说:我的答案是——王婆】

《水浒传》在国外被翻译成”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整部小说里提到的女人本来就不多,资源量太少,刻画的也不够鲜明,如果非要我说喜欢谁,只能是王婆?

别误会,我并不是要为王婆洗白。纵观《水浒传》全书提到的女人,唯有王婆刻画得入木三分、有血有肉,人物相当立体和饱满,王婆一身本领,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展现了小人物的极致悲哀。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王婆作为一个寡妇,而且是单亲妈妈,即使在现代社会也相当不容易,更何况在古代的北宋,一个中年妇人,能够独自养大儿子,并且独立经营一家茶楼,是相当有本事的,放在今天,妥妥的女强人。但在那个时代,孤儿寡母,必定受尽白眼和欺凌,王婆不心狠歹毒,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小谭观点:人性本恶,人生没有叹息,全是无奈】

第二、王婆熟练掌握多种专业技能。来看王婆自己的原话:“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牙婆指买卖的中间人,现代话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那个中间商;抱腰指接生,现在叫助产士;马泊六指男女不正当关系的说合人(正是这个技能成就了她,也毁灭了她)。

【小谭观点:这么多技能放在今天,大有作为和施展空间,足以让王婆衣食无忧,生活幸福】

第三、王婆善于察言观色且足智多谋。她只看西门庆一眼,便猜中了西门庆的心思。为西门庆设计引诱潘金莲,手到擒来,【放在今天,对追女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可动歪心思哦】。

特别是事情爆露后,毒死武大郎以及收买何九叔也是当机立断,一环套一环,毫不拖泥带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王婆的评价是“智赛隋何,机强陆贾”,由此可见王婆多智何如,只可惜王婆用错了地方。

【小谭观点:这是时代造成的,她做这么多事,只为图点小财,放到今天,让王婆去做外交官,绝对是把好手】

总结:

一个人能让人恨到极致、唾弃不齿、印象深刻,在小说中,说明这个人物是相当成功的。王婆,一个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磨炼出来的特殊人才,因为这些特殊本领,让她最终毁灭,但倘不是这些本领,恐她早已毁灭。

悲剧早就因时代的束缚和局限性,命中注定!

#伯乐计划第二期#

注: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有理请点赞,无理请指正】

为什么诸葛亮提出的不是统一天下而是三分天下?

刘备之所以能在三国时期,以后来弱势之力,成为三国中割据一方的势力,没有诸葛亮的辅佐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刘备为了请出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成为经典,也正是如此,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战略规划,成为刘备集团今后的政治纲领,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中,刘备如同咸鱼翻身一样,迅速发展壮大,在十余年的时间中达到顶峰。

一、公元207年的东汉末年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公元207年提出的,那么这一年,刘备是什么样子呢?

刘备与诸葛亮

当时的刘备已经投靠刘表6年了,被刘表安排在荆州最北边的新野县镇守,刘表为刘备提供粮食、物资和部分兵员,作为交换,刘备则为刘表充当雇佣兵,镇守北境,此时的刘备,说得好听点,有一个立足之地,偶尔和北方的曹操打一仗,好歹能混混日子,可以经常和刘表一起喝喝小酒,时不时还能来个脾肉之叹,感叹一下剩余的人生。

当然,刘备还有关羽、张飞两个万人敌,和一个忠心耿耿的赵云为武将,还有孙乾、简雍这样忠心的跟随,还有糜竺、糜芳这样的天使投资人,刘备兵不过数千,地不过新野,还是刘表给的,这就是刘备当时的情况,如果有人认为刘备能成大事,创建一番事业,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深远的眼光。

隆中对

与此同时,孙权在江东的基业已经稳定,不仅占据了江东六郡,还不断向外开拓领土,向东孙权三征刘表属下的江夏郡,还杀死了江夏太守黄祖,夺了一半的江夏郡,向北孙权拿下了整个长江以南的领土,还不断越过长江,偶尔向北表示一下存在,拥兵近十万,坐拥东南,俨然一幅割据政权的雏形,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孙权还只有26岁,比诸葛亮都小一岁。

这一年,北方的曹操花了六七年时间,逐渐消化了自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收编了整个北方四州的领土、人口、财富,实力得到双倍扩充,为了消除北方的隐患,曹操还远征乌桓,连乌桓单于踏顿都被砍了头,坐拥天下十三州中的八个州,又有皇帝在手,名正言顺,又占据中国之地,富庶之地,战将千员,雄兵数十万,除了南方荆、扬、交三州和西北司隶、凉州之外,其余之地,尽归曹操所有。

三顾茅庐

二、《隆中对》讲了什么

看待隆中对,一定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来看,当时没有人认为刘备能成大事,除了诸葛亮,就连徐庶都认为刘备不是蓝筹股,长坂一战以母亲之名离开,能在当时认为刘备成事的诸葛亮,并在今后十来年几近达到理想,这完全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诸葛亮在《隆中对》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整体形势,首先说的是北方的曹操,诸葛亮说曹操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能与之争锋的,然后又说到东边的孙权,已经历经三世,不仅有长江天险,而且民众也已经归队,只能把孙权当成盟友,然后以刘备取荆州和益州两地作为根据地,对内招揽人才,休养生息,对外联合可以联合的政治势力,对抗北方的曹操,等到天下局势有变时,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军北伐,到时候就能称霸天下,兴复汉室。

刘备与诸葛亮

注意了,诸葛亮在隆中对说的是”称霸天下,兴复汉室“,他既没有说统一天下,也没有说三分天下,而是说称霸天下,兴复汉室,称霸以当时的意思来说就是:加强势力和权威,统治一方并威震天下。

而兴复汉室更是笼统,啥叫兴复汉室?就是振兴恢复汉朝江山,可是汉朝的皇帝还在曹操手中控制着呢,想要兴复汉室就得击败曹操,抢回汉献帝,可是纵观刘备与诸葛亮一生,根本上没有任何迎回汉献帝的意思,连口号都没有。

三、诸葛亮的战略其实是一种折衷战略

如何理解诸葛亮所说的”称霸天下,兴复汉室“?其实还是得分析当时的形势,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天下形势吗?当知道,他能看重刘备这支潜力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刘备有成功的潜质,也可以理解为刘备的个人魅力,刘备能够吸引人才加入,还是在自己不得志的情况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做事其实就是做人,只要人做好了,有能力,有潜质,哪怕没有硬件条件,也是有成功希望的,诸葛亮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公元207年天下局势

同时诸葛亮看到了现状,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一定会南下攻打荆州,而荆州牧刘表是守不住荆州的,诸葛亮就希望刘备能够拿下荆州,挡住曹操,刘备在荆州多年也笼络了相当多的一批人才,有一定的人心所望,从刘备南逃时有数十万百姓跟随就能看出刘备很得民心,这在乱世中就是一种吸引力,就能转化为刘备的实力,诸葛亮在荆州也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选择刘备是一种强强联合与资源互补,就有成就大事的可能性。

同时,诸葛亮看到了曹操的强大与孙权的力量,在当前局势下,刘备只能算势力最弱小的力量,刘备能不能取得政权有所发展在当时都是要看情况而定的,如果诸葛亮一开始定为统一天下,显然步子跨得太大了,有点虚而不实,一个啥势力都没有的刘备,能够消灭雄据天下八州的曹操,这不是天方夜谈又是什么?

刘备称帝

如果诸葛亮定为三分天下,那就在理论上失去了正统性,刘备能够打出的金字招牌有两个:一是兴复汉室,二是刘备是汉室后裔,如果天下三分,怎么能兴复汉室了,这种话不能明说的,就算是既成事实,也不能写在明面上,于情于理不合,所以诸葛亮最终就选择了”称霸天下,兴复汉室“这八个字作为刘备的政治口号和目的。

诸葛亮明白,就在当时的环境下,想统一三国的难度不是一点大,而是非常非常大,就算能统一三国,也是曹操的希望最大,而不是刘备,但诸葛亮总不能向着曹操说话,所以统一天下的口号太虚了,还是不要喊出来的好。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

第一位兵圣孙武。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是齐国人,在齐国动乱以后就跑到了吴国,并且苦心钻研了近二十年的兵法,后经过伍子胥的推荐到了吴王手下。吴王觉得孙武具备很独特的军事见解,很想北上争霸的吴王很快就认可的孙武的见解,在之后的的演练中吴王更是在孙武的指导下进行,吴王任命孙武为将军。公元前506年,历史给了孙武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吴国和楚国爆发战争,孙武率领三万吴军深入楚国境内,直接达到了楚国的都城,为吴国立下了大功,但是立功以后孙武却没有贪图富贵,而是直接归隐了!

第二位是王翦,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杰出的军事家。他的主要战绩是消灭了燕赵,用秦国绝大多数兵力消灭了楚国。与白起、李牧、廉颇一起,他们被列为战国时期的四大将领。王翦知道秦王是生性多疑的,当王翦第一次讨伐楚国的时候,他率领秦国的主力出来,在离开之前,为了清除秦始皇的疑虑,他曾向秦王多次索要一个美丽的家园作为产业,表明他只需要钱。后来,楚国灭亡后,王翦解甲归田,最后得以善终。这种做法可谓是聪明。

三是卫青。卫青是西汉著名的将领。他收复了河朔、河套地区,击退了单于,为北方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也知道如何明智地保护自己。苏建曾建议卫青要名声大噪,但卫青从来不留士兵在自己身边,以免被人怀疑。即使他的妹妹卫子夫失宠,卫青的荣誉和宠爱一直保持不变,直到他逝世。

第四位韩世忠。韩世忠是南宋时期的名将,是和岳飞同等级的人物 ,他还没有到的二十岁就从军了,一生戎马,为南宋朝廷立下了很多功劳,尤其是在西线战场,如果没有韩世忠的抵挡,西夏很可能会占据更多的大宋国土。后来,韩世忠亲眼目睹了秦桧等人对岳飞的陷害,深谙政治的韩世忠主动交出了兵权,没有过多的参与政治,这也是韩世忠能够富贵终老 的最大原因!

第五位郭子仪,这个将军功高在哪?首先为四朝元老,其次叛军作乱时,郭子仪收复两京----洛阳与长安,平定安史之乱,最后回纥族联合吐蕃前来作乱,又使回纥退兵并联合唐军大破吐蕃。权倾一时,但是郭老还能颐养天年,儿子又娶了升平公主,能使郭老善终主要是因为他的谨慎。

第六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时,组建湘军,力挽狂澜,攻灭太平天国。此时的曾国藩,不仅手握雄兵百万,而且掌握江南巨大的财富,若此时兵锋北指,推翻腐朽没落的满清朝廷,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其一生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对满清忠心耿耿。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可见,从古至今,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懂得审时度势,急流勇进固然不错,但是急流勇退,不贪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为何美国伊朗问题爆发后?

“美国不敢对伊朗动武”,这种说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准确,根本就不存在着“敢不敢”的问题。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美国在短期之内不会对伊朗动武。实际上,说“美国不敢对伊朗动武”,并不是在吹捧伊朗,美国目前本来就没有对伊朗动武的计划,短期内也看不到动武的可能性。不过,若说美国是害怕伊朗的军事实力而不敢动武,那就过了——伊朗军力对美军的威胁极为有限。

伊朗军力确实很强,但那不过是相对而言,也可算得上是美国不对伊朗开战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伊朗只是一个地区军事强国而已,与世界军事强国差了一个数量级,更不用说与军力第一的美国相比了,没有可比性。若不考虑其它因素,只从军事的角度出发,十个伊朗加起来也打不过一个美国。不过,伊朗却拥有让美国付出更大代价的实力,比伊拉克战争的代价要大上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即便是轻松赢得胜利,那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美国一直未对伊朗动武,根本原因不在于制裁能不能取得效果,也不是因为伊朗军力强大,而是因为美国目前不具备对伊朗开战的条件。战争不是儿戏,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能打了,情报收集、舆论造势、战前准备、兵力调动等,这些东西至少需要几周至数月时间方可完成(视战争规模而定),参考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对特朗普来说,想要对伊朗发动战争,首先得解决美国的内部问题,其次是国际上的问题,之后是伊朗问题。

美国内部都有哪些问题?第一,那就是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可参考特朗普下令在2018年4月14日对叙利亚发动空袭后,美国民众的反应。第二,美国民主党以及美国国会的反对,民主党不用多说,共和党内部也有很多人反对特朗普对伊朗发动战争,可参考美国国会要求特朗普就伊朗问题做出解释以及国会议员的表态。第三,钱是个大问题,美国外债已经超过了22万亿美元,经济上是否还能够承担得起一场大规模战争,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特朗普下令对叙利亚发动空袭,不仅遭到了美国民众的反对,还有就是美国国会的问责——国会甚至要收回特朗普对外发动小规模战争的权利,更不用说会批准其对伊朗发动大规模战争了。补充一点:美国总统没有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权利,必须经国会批准。特朗普不仅要解决美国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有就是国际上以及伊朗的问题,比如盟友及国际舆论的支持,其它国家与伊朗的合作、对伊朗的支持,迫使伊朗内部出现问题等。

在上述问题解决之前,特朗普政府考虑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得与失。若所得利益与付出代价相差不大,这场战争就没有打的意义。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美国一旦对伊朗发动战争,绝对不是另一场伊拉克战争,很有可能会成为另一场越南战争——俄罗斯绝对不会介意把美国陷在伊朗,如苏联支持北越一样!很多人光看到了武器装备这一个小因素,却忽略了其它很多重要的东西——特朗普表示“不寻求与伊朗的战争”,说其它的还有什么意义?

这时候说什么美国能把伊朗怎么怎么样的,怕是只有美分了——美国这40年可没少要对伊朗动武,叫了这么多年为何都没打?看看什么是战争吧: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美英联军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控制了整个伊拉克,但直到2011年12月18日战争才结束。2003年4月15日美英联军宣布战争胜利,结果又打了8年多才勉强结束。美英联军在2003年4月15日前,不到300人死亡。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伤亡总数6.5万,共投入19.2万兵力……看看这比例,或许你就知道了什么叫战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