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光:惩罚,为什么他始终没有消灭一个英雄呢?

2023-06-22 19:10:04 76阅读

黑光:惩罚,为什么他始终没有消灭一个英雄呢?

导语:不请自来,这个问题十分有趣,Hello,大家好,我是X君,很高兴能够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拳超人当中的故事,在《一拳超人》动漫中,饿狼这么强,为什么他始终没有消灭一个英雄呢?也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那么在一拳超人的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英雄,或许是他们有着过人的实力,天生就拥有力大无穷的才能和过人的地方,或许是仅仅就是靠着那个虚无缥缈的信念在战斗着,他们为了保护人们,永远走在人们的最前端,为群众们抗下伤害,或许有的人仅仅是为了当英雄可以出风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赚取很多钱。

黑光:惩罚,为什么他始终没有消灭一个英雄呢?

那么关于饿狼这样独特的存在,为何他如此强大却没有消灭任何一个英雄,可以分为三点来说明:饿狼的理念、饿狼的遭遇、饿狼要证明的事情。

01、饿狼获得了几次的加强,但其目的都不是为了消灭英雄而存在

饿狼在动漫中出场之后就被人所质疑着身份,他是来自哪里,他有着什么样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开始和英雄在作对,而他只说出了那一句话:“我是一个人类怪人。”,虽然是一个人类,但是用怪人自居,而且实力还出乎意料的强大,在召开A级英雄的大会时候,就率先杀出一血,拿下了几个A级英雄的人头,让大家知道了自己的存在,然后就开始了自己对于英雄的猎杀之路,不断寻找着更强大的英雄,不断和他们战斗。

饿狼的战斗方式存在着两种类型,其一是自己独创的“我流”,其二是从邦古那里所学习来的“流水碎岩拳”。

【1】我流是饿狼独创的战斗技术,是在流水碎岩拳的基础之下创建来的,因为自己不想沉浸在邦古的战斗方式之下,他想要摆脱那种战斗方式,因此自己独创是最好的办法,但是由于如果不算流水碎岩拳的话自己是再拿不出别的技巧了,所以还是要用流水碎岩拳的基础;此外流水碎岩拳的力量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刻他是不会用的,这就代表着自己像英雄所屈服了,对饿狼来说,有危险时身体会自动使出这一招,犹如本能一般,但是在境界方面还是和邦古差了太多。

饿狼怪人化之后实力再度提升,达到一个S级英雄也无法触及的高度。

【2】在第二季的结尾中我们看到了饿狼被怪人凤凰所带走,在这之后的饿狼就开始怪人化,怪人化后,实力提升到极致的姿态。这个时期的饿狼也就获得了武术全开的力量,使用呼吸法发挥出极限力量,将武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姿态。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棘手的存在,自然就算是自己的师傅邦古也不是对手。(埼玉是个例外,我们不给予考察。)

饿狼进入恶魔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不再受到生物限制的约束。

【3】这也就是饿狼最强的状态,这个时期的饿狼已经完全脱离了“人”的轨道,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未知生物,在力量方面也是强于所有的人,不过最后还是被埼玉所打到了。

小结:虽然饿狼怪人化和恶魔化,即便是丧失了理智,也没有说是去胡作非为,这和自己的内心力量有关,他不是为了追求变强才强大,他的存在更像是对于英雄的一个“考察”,考察他们是否真的有着作为英雄的资格。

02、饿狼的经历导致自己的理念改变,他想实现自己的目标

饿狼的目的也十分简单,从小的时候开始,绝大多数的人都被灌入了英雄必须要赢的思维和想法,而怪人则应该被世界所唾弃,那么问题就来了,英雄的一切作为都是正确的吗?在饿狼的心里就埋下了种子,英雄不代表着绝对性的好,同样的怪人也不作为绝对性的恶,饿狼的理念很强大,在小的时候就发觉了这一点,胜过了所有的人,这就是思想性的胜利。

同时在饿狼小的时候他就开始被作为一个“怪胎”一般的存在,自己明明也是个普通的小孩,但是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却一直扮演怪人的角色,导致了饿狼的心灵开始扭曲,他不服输,他不愿再去为了英雄活着,自己想要变强,想批判这个世界的英雄,以“正义”自居的英雄,到底有没有被人赞赏的资格,就成为了饿狼心中最大的疑惑。

饿狼的理念可以理解为对于英雄的考验,他自己也明白现在的绝大多数英雄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在战斗,或者是为了金钱在战斗着,这就让饿狼感受到了极大的不满,为了驱逐这些人,他学习武术,强化自己,饿狼讨厌的只有那些徒有虚名的英雄,反而是对于那些真正的英雄是崇尚的。

小结:一开始的所有人都搞错了饿狼的目的,以为饿狼就是单纯的讨厌英雄,并且想要增强自己的实力,但是在随后的故事中发现,饿狼的行为和“英雄杀手”十分相似,两人都是为了证明是否有着真正的英雄存在而战斗着,并非是在做无用功。

03、饿狼想要证明的是,英雄不是人类的专属特权,真正的英雄不是徒有虚名

在这个“走马灯”里,饿狼在“英雄游戏”中被班上的风云人物霸凌,对方是正义超人,而饿狼是怪人。饿狼发飙反击之后,反而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分不清游戏和现实,必须道歉认错”。饿狼讨厌着这一切,为什么不受欢迎的人就要作为角色扮演游戏中的“坏人”存在着,自己明明什么错都没有,却一直在承担着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

饿狼努力锻炼自己也只有那一个目的,告诉世人,自己的行为绝非错误,而世界本身就是错误的存在,人们不应该去盲目吹捧英雄的力量,只有拥有实力的人,能够保护这个世界的人,才有着作为英雄的资格,于是,普通人看到英雄在保护他们,于是普通人得出了一个结论:怪人什么的交给英雄解决就好了,我们只要在旁边喊英雄加油,英雄必胜就行,英雄保护不了我们就是英雄的失职。

饿狼所观察到的是来自问题的根源,这个世界的英雄出现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于英雄理念的错误理解,不是说拥有强大的力量就可以作为英雄,在背心尊者的团队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就是在他的小弟们被饿狼打败之后,叫来了背心尊者来撑腰,背心尊者也是不论对错就开始和饿狼的战斗,这不就是最错误的行为吗?没有了解到事情的全部过程,仅仅是听着自己小弟的一面之词,就开始对饿狼的惩罚,虽然饿狼是英雄杀手,但是这样的S级英雄,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存在,让人感到疑惑。

04、结尾

创造一个大魔王,打倒所有的英雄,把恐怖平等的施加给每一个人,这就是饿狼的理念,让自己强大起来,让英雄们认识到有一个这样的存在,是他们不能打败的人,从而消灭那些不正确的英雄,饿狼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英雄,而是惩罚那些不正确的英雄才对,要是真的消灭的话,C级英雄B级英雄和A级都逃不过去,甚至在S级中也有着几位不是他的对手,饿狼很简单,就是为了寻找真正的英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你们想过死亡吗?

【坐在父亲墓前的一些思绪】

这年的清明节,祭拜过祖父母的墓,看望过自己的墓;下午之时,我又来到了父亲的墓前。

细雨朦胧。

坐在父亲的墓前,心里头不免涌起一些伤感,因为我只简单地备了点香烛;一路上过来,见到每个墓前,几乎都是备了酒肉等祭物。

有些人家排场还很大,至于鞭炮之声,更是此起彼伏。

我听到了邻墓的一场对话。

他们似乎是不相识的,一个人说从成都赶来,另一个人说从北京赶来;他们说,清明节是个大事,所以也就放下了生意,带领了妻儿一起来。

而我却是一个人孤单地来;我还不知道,自己在明年能不能再来。

父亲的一生是孤独的,正如现下孤独的我;我一个人住在宁波,大部分时间困坐于房间里,而与他人少有来往。

我甚至设想了,到了自己的末日、临终的前一两天,如果体力上还有可能,很愿意自己去火葬场,麻烦他人的程序能省则省。

世人的待遇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在生前与死后;父亲的孤独,要埋怨就去埋怨他有我这个不好的儿子吧;而我的晚景凄凉,也只有归结为自己的性格与命运。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世人共同的结局也就是走向死亡;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死是最坚决的共产主义者,它使百万富翁与乞丐,皇帝与无产者,都一律平等”。

我正在为了自己的心安,这样地想着辩护辞的时候,邻墓又传来了几个声音。

这家的儿子说:

“老爸,你生前最爱吃海鲜,就为你带来了几样。”

这家的女婿却接着说:

“老丈人呵,你生前一见到女人的被窝就想往里头钻;下次就为你烧几个纸美人吧,也不知道顶不顶用。”

于是,听到了一阵笑声;有实在憋不住的笑,有放肆的笑,还有尴尬的苦笑。

我看了一眼这个放肆笑着的女婿,约有三十多岁;我想,下一代、再下一代,或许祭奠先人的地方,要变成另类的娱乐场。

不过,这个女婿的话,也让我思索起一个问题来;世人为什么会乐生而怕死?

就男人而言,或许是怕自己死了以后,不再能够大口地吃肉、喝酒,也别想欣赏人间的美色了。

所以,列子就认为,生在人世,是为了要享尽天下的“丰屋、美服、厚味、娇色”;《圣经》里的保罗也曾经说过,“我们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就要死去。”

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鬼子人,更哀叹死亡到来的必然性;很多的俳句,就反映了这种想法:

“尝思花常开,花开人已老。”

“乐音时远近,余生有几许。”

“青春迅逝待死神,情田恍惚犹如猿。”

“生死变幻如耕田。”

怎么办?

世人绝妙的办法,就在于研究长生不老;如能不死,也就可以永久地寻求欢乐了。

但也很奇怪的,畏死的心理还与人的处境如何、能否寻求到欢乐,经常是并不相关的。

那些一贫如洗、终日啼饥号寒的人;

那些衣衫褛褴的流浪者,在寒风中蜷卧在街心花园或屋檐下;

还时可看到一些既老且残的乞丐,写上一些令人心酸欲绝的话语,在路边不断向行人磕头乞讨;

那些沉疴在身,瘫痪在床的人;那些孤独寂寞,毫无生命乐趣的人;那些在各种生活竞争场中饱受逼迫,走投无路的人……

他们未必就有酒可喝、有肉可吃,也再无心思去欣赏人间美色;他们似乎活着就是不幸,就是受罪,就是痛苦。

然而,他们依然顽强地活着;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

“好死不如赖活。”

可见惧死恋生,其实是不分富贫智愚、高低贵贱、老幼强弱的,是人的普遍心理。

正因为死亡为人所普遍恐惧,人与人之间斗争的极端化表现,也才会是以消灭生命相威胁;社会对罪犯最严厉的惩罚,就是剥夺生命。

据《荷马史诗》叙述,希腊英雄阿喀琉期死后,奥德修斯去阴间拜访他;羡慕他生为活人的统帅,死为鬼魂们的统帅,说他虽然死了,也是不必悲伤的。

阿喀琉斯却回答说:

“光荣的奥德修斯,我已经死了,你何必安慰我呢?我宁愿活在世上做人家的奴隶,侍候一个没有多少财产的主人,那样也比统率所有人的灵魂要好。”

宁愿活着做奴隶,也不愿死去而为统帅,因为他坚定认为,与死亡相比,活着就是一种幸运;世人也多如此,即便是天天受苦,也要赖活在人世。

西西弗死后得到冥王允诺,从地狱返回到人间,来惩罚他的不义妻子;但他一回到地上,重新领略了流水、阳光的抚爱,也就赖着不走了。

无论冥王怎样的召唤、气愤、警告,他也都不顾。

最后诸神愤怒了,让他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接着,巨石又按照诸神的旨意滾下了山谷,又让他重新把巨石推上去。

这活儿多么的劳累、单调,西西弗却愿意重复地、没完没了地去做,不敢有半句的怨言。

一个人活得实在太久了,究竟好不好呢?

我看也不见得就好。

有一年,我从宁波回到虹桥,在绅纺站下了车,顺路去了自己的墓地;我在那里坐了很久,后来写了一篇短文,其中几句是这样的:

“以后我将埋葬于此处,谁能说不是呢?

活得太久,精神上不堪重负。

这是中国当代的一个伟人说的;造化的道理就是这样的。”

西晋竺僧法护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其中有关于人类远景的描绘:

“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嫡。”

看到“皆寿八万四千岁”,我的心头里直发毛;一个人的精神负荷,将会如何的沉重啊,谁能够承受得起呢?

伟大的波斯王泽克西斯在远征希腊的途中,望着自己率领的浩荡大军,不禁潸然泪下;他对叔父说:

“再过一百年,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上。”

然而,叔父回答说:

“人生固然短暂,但还有比这样的悲哀更可悲哀的事。

在这支大军之中,找不出一个人,能幸福得一直就认为活着总是比死去好;因为疾病会时时地困扰着我们,各种灾难也总会降临到我们头上,使短暂的生命似乎也漫长难捱了。”

其实,死亡也具有两面性。

死亡既是一切幸福、快乐、美好的毁灭,也是一切痛苦、悲哀、邪恶的终结;历史上就有不少的大智慧者认为,死亡与幸福也可以是一致的,死亡既是最大的不幸、又是最高的善。

那么,“造化”的道理又是怎样的呢?

琉善借用《伊利亚特》中的语句,这样写道:

“人要死去,城市要死去,整条河流也会死去,一切都将终归毁灭。”

在《冥间的对话》中,琉善还写有一篇题为《出售哲学》的文,假借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义,把人说成是“会死的神”。

并且还说:

“人间的事物是悲惨的,没有一件不是要毁灭的,因此我怜悯世人,感到悲伤。”

“因为没有一件事物是常住不变的,万般事物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快乐与痛苦,智慧和愚昧、大与小也都是一样的,转来转去,一上一下,在永恒的时间的游戏中彼此交替。”

琉善对于人世间,抱有悲观的倾向,或许不免于片面;但他希望人们以人的必死事实作为前提,明智地安排生活,这个观点,还是很对的。

佛经中也有个故事说;一个过路人受人之托,带一个口讯给正在田中耕作的农夫,他的儿子被毒蛇咬死了。

农夫听说后,叹了口气,然后继续耕作;过了一会儿,农夫又说:

“你进城路过我家之时,请替我捎话给我老婆,说儿子已死,晚上不必再准备两个人的饭菜了。

过路人心里暗想:

“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了,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到了吃晚饭;真是没有人性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农夫的家,见到农夫的妻子,便说道:

“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只需要准备一个人的饭菜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答应了只去预备一个人的饭菜。

过路人心中非常生气,对这妇人说道:

“你的儿子死了,难道你一点儿也不心痛?”

妇人答道:

“人生即如住店,随缘面来,随缘而去,我这个儿子也是这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个规律。”

过路人又想起了,农夫之前对于他的质疑,也是类似的回答:

“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成败,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了,那不就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世间的人当然不会、都象农夫夫妻这般的冷静;但作为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

在自然规律发生作用以后,忧愁与啼哭,确实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中阿含经》里有一句话:

“命终无常,死丧散尽,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

道家关于死亡的观点,也与佛家类似;庄子就这样写道: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

这是讲生死有如昼与夜的变化,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人对自己的生死却不能自主;庄子还说: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死。”

这是把人的生命,看成是由生灭聚散不定的物质。

庄子在《至乐》篇中,还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他到楚国去,路上遇到一个骷髅,就带了回去。

当晚,他拿骷髅当作枕头睡觉;半夜里,梦见骷髅对他说:

“活着是人的累患,死去就没有那么多忧虑了。死了以后,上面没有君王,下面没有臣子;也没有一年四季的冷冻热晒,自由自在,与天地一样长久,国王也没有这样快乐。”

庄子就问:

“假使我让神灵使你复活,再把你送回到父母、妻儿的身边,你觉得怎样?”

骷髅摇头不已,说:

“我不能抛弃国王一样的快乐,返回到劳苦烦恼的人间里去。”

庄子的本意是要假借骷髅的话,用一种极端的暗喻方式,说明死亡并不可怕,甚至还非常可爱;以破除人们爱生恶死的思维习惯,进而论证他的“死生为一”的观点。

庄子提到了爱生恶死、是一种思维习惯,这确实是一个大智慧。

现实生活中,习惯思维常会导致我们的错误认知。

古时候有一个女子,想到了就要出嫁,就要与父母分离了,便日夜啼哭;到了出嫁以后,与夫君之间相爱无比,这才知道了自己之前,是怎么样的胡涂可笑。

人们之所以惧死恋生,或许正是因为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未知的死后世界;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命沉入到、无边的空虚与永恒的黑暗之中。

也就是说,人在面对死亡之时、所产生的巨大的恐惧感,实际上就是面对陌生世界,面对未知命运,面对永远失落的自我,而产生的一种极大心理空虚。

公元一世纪,一座大理石石碑上刻下了伊壁鸠鲁的基本哲学:

“死不用怕,神不用怕,能够忍受痛苦,就能够得到幸福。”

伊壁鸠鲁之所以教人不要在乎生死问题,就是为了避免由思索生死问题而带来的痛苦和恐惧,以便求得在人世间愉快地生活;因为他说过:

“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

古罗马思想家卢克莱修是伊壁鸠鲁的忠实信徒和追随者,他把伊壁鸠鲁看作照亮黑暗前程的火炬;伊壁鸠鲁的著作是“黄金的教言”,引导人们“奔向生命的幸福目标”。

卢克莱修也与伊壁鸠鲁一样,主张原子论;但观点上却更加彻底,否认神灵的存在与死后有知。

他说,世上的一切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万物有生必有死,生死是原子运动的必然法则;在《物性论》中,他则重复和发挥了伊壁鸠鲁的一个基本观点:

“死亡与我们无关。”

他这样反问道,死亡于我们究竟算个什么呢?和我们能有什么关系吗?

在活着之时,我们还没有死;

当我们不存在之时,那使我们成为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的结合,已到了分离之时;

既然已经分离,对于已不存在的我们,就没有什么事能够发生、能够挑动我们的感觉。

卢克莱修教导人们,运用理性去认识自然发展的不可动摇的规律,并且还要学会顺应这种规律;这样于生活上,才能少了一层忧虑。

他是认为死后无知的;但事实上即使是死后有知,这也很好啊!

按照我国民间的鬼神观念,人死以后,鬼的世界犹如人的世界,仍然还会碰到生前的亲人和朋友;

即便今生不能生活在一起的情侣,也有希望在阴间再结连理。

多好的事啊;民间文化及其一些传说,在开导我们之时,总是充满了智慧与巧善的说法。

而我却还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不能体验到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总会感到有所缺憾。

我从前只从书本上,读到过一些人在死亡之时的具体感受,但毕竟只是书上的描述。

现下让我也分到了一张亲身去体验的门票,还应诺了我可以与我的祖母、祖父、父亲、妻子等人见面;真到了那个时刻,我简直就要在心底里呼喊了:

“啊,这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来到了!”

想到了我与我的父亲,还终能见面,我还呆坐在墓前做什么呢?

细雨还在下着,很惹人厌烦;何况在祭奠的人群之中,我显得这样的另类和寒酸。

我的天性,是不愿意麻烦他人的;但于下山之时,却打了一个电话给一个房族兄弟。

我是想到明年未必会来,而且我的前景又茫然不可知;所以,就想到见上一面说点话。

但于见面之后,他要送我去虹桥;我的双腿,这两天也实在是走得无力而疲惫了,就答应了他的好意。

这天的夜晚,邱友邀我吃饭,很丰盛。

我感受到了人际的温情,心情上很舒畅,这也就足够了;假如总是思索死亡,又怎么能够活得好呢?

饭间,邱友批评我不该又临时变了卦,拒绝了他的陪伴与车送。

他说,即使是你自己一个人去,也不能步行的;这能够节省下几个小钱么?

我答,既然从宁波来看望亡故的亲人,总得以尽量步行为宜。

我老来终于知道了,能够撑起人世间的真实意义的,唯有一个“情”字而已;故而,我们的世间,佛书谓之为“有情世间”。

赵匡胤为何可以轻易夺了后周江山呢?

与曹丕、刘裕等“篡位同行"不同,赵匡胤在此之前,资望还远远没到足以篡位的程度!

可是,他的篡位却看起来是最轻易的:连拥立傀儡皇帝的过渡阶段都没有,直接就夺权称帝!而且,居然还就把位置坐稳了!

赵匡胤之所以能“轻易”篡位,在于他洞察到了深藏于表面平衡背后的深刻矛盾!

柴荣的布局

959年,正当柴荣意气风发地进取幽州时,突然病重。

回到开封的柴荣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开始紧急安排后事。

1、去除隐患,赵匡胤上位。

在权力交接中,禁军的忠诚至关重要!

当时,禁军的主要力量有两支:殿前诸班和侍卫亲军。

由于侍卫亲军曾是唯一的禁军主力,权力过大,自郭威建国以来,一直在创建、加强殿前诸班,削弱侍卫亲军。到柴荣时期,更是大力选拔精兵良将加强殿前诸班。

因此,此时的殿前诸班,已是禁军中最精锐的部分。

早先,柴荣在查阅四方“点检做天子”,曾得到一块三尺木,题曰:点检做天子。

当时柴荣身体还好,又值盛年,只是“异之”,没有过分在意。

但到病重时,柴荣就不得不审视这个“风闻”了。

此时的殿前都点检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此人既是郭威的至亲,又颇有军攻、资望,确实不能不防!

柴荣明升暗降,一堆荣誉头衔授予张永德,把殿前都点检之职给了资望较浅的赵匡胤。

如此,禁军的格局是:殿前军的老领导、郭威的外甥李重进掌管实力稍弱的侍卫亲军;资历尚浅的赵匡胤掌管实力较强的殿前诸班。

这样,禁军稳了吧!

2、相互制衡。

在掌握禁军平衡后,柴荣又开始控制朝廷中枢系统的平衡。

王溥、范质、魏仁浦等文官为骨干,掌枢密使,混合文武,同掌国政。

枢密使有调兵之权,却无领军之权;禁军将领有领禁军之权,却无调兵之权。

在柴荣的安排下,相互制衡的权力体系建立了起来。

3、总体军权平衡。

柴荣死后,周恭帝即位,进一步进行了平衡。

侍卫亲军兵马副指挥韩通兼天平节度使,防御开封东北面;

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兼归德节度使,防御开封东面;

向拱为西京留守,防御开封西面。

侍卫亲军李重进兼淮南节度使,防备南唐。(看来,柴荣最戒备的,还是郭威的亲戚们)

考虑到周恭帝当时才7岁,这些举措应当出自是柴荣的安排。

如此,力量进一步平衡,谁也坐大不了了!

表面平衡背后的深刻矛盾

柴荣留下的权力体系,表面上保持了权力制衡,却也留下了两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1、主少国疑与人心不安的矛盾

历来少主即位而能平稳过渡者,背后无不有一个强权人物默默支持!

这个人或是孝庄这样的“垂帘听政”者,或是周公这样的强势宗亲,或是诸葛亮这样有威望、有才具的命世之才。

柴荣留下的权力体系中,中枢的王溥、范质才具、威望都有限,难以有效调度各方武将!

一个不能服众的中枢,加上几个手握兵权的武将,这是绝不可能长久的。

一旦有变,往往是血流成河!

因此,上自中枢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人心不安!

在赵匡胤出兵前,开封流传“策点检做天子”的“谣言”,开封“士民恐怖,争为逃匿计”便是明证!

2、静态平衡与人才思功的矛盾

柴荣时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劣才被黜,良才得升。

同时,由于柴荣的努力建设,后周军力强大,对外征战屡战屡胜,立功求富贵已经成为常态!

一时间,有才之士,骁勇之兵,莫不脱颖而出,后周满朝欣欣向荣之气!

可是,在这种静态平衡中,事权不一、相互制衡。论功封赏时,“是谁的人”比实际功勋更为重要!

如此,才能、功劳,未必可求得富贵!

陈桥兵变时,将士们首先提出的理由便是:“主上幼弱,未能亲征。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为晚也”。

既得利益者人心不安,有才能战之士恐功劳得不到封赏,如果赵匡胤能对此提出解决方案,是有条件成功上位的!

黄袍加身

在柴荣的布局中,赵匡胤获利最大,一举获得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掌握了最精锐的禁军,使他获得了进一步夺权的力量基础。

另一方面,或许因为柴荣自己只是郭威的养子,他最戒备的,是郭威的亲戚、宿将,赵匡胤并不是“主要防范对象”,他只是其中的制衡力量!这就给了赵匡胤此后隐秘操作的空间!

赵匡胤很快就开始了隐秘操作!

960年正月初一,镇、定二州来报:辽、北汉来侵,请朝廷调兵来援!

范质、王溥立刻派赵匡胤领军出征!

其实,当时开封城内就有“策点检为天子”的谣传,居民甚至出现了骚动,但枢密使大人们似乎并未在意。

还是那句话:在他们眼里,赵匡胤资历太浅,只是牵制权力过重者的工具!

他们忘了一件事:赵匡胤虽然资历浅,但也亲自参加过当年郭威的“黄袍加身”!

当年是个群众演员,现在,赵匡胤要当主角了!

1、激发军队焦虑情绪。

首先,他们找到了下面的亲信将领来制造“牢骚”。

马仁瑀、李汉超、王升彦等人鼓噪道:天子年幼,你们拼死拼活地立功,谁能知道呢?我们看,不如先立点检做了天子,再去北伐!

2、赵普的“金口良言”,促成了起事!

前面的话,可以理解成将士们的牢骚。

赵普的话,把牢骚直接转化成了行动:

(1)、不造反,你们岂只是白白立功呀!大家都很危险!

朝廷依赖的,正是我们!我们离开京城以后,四方节度使一定蠢蠢欲动!到时候,国内有变,我们就都成反贼了!还富贵个鸟!

(2)、我们要干的,不只是“保全富贵”,还能“安定天下”!

朝廷一直就是以禁军压制四方!

我们现在杀回去,保持纪律,秋毫无犯,人心自然会安定!四方自然会服从!

为什么必须造反,应该怎么造反,都清清楚楚说好了!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大伙一起进去给老赵“黄袍加身”,“逼迫”赵匡胤造反了!

攻回开封,轻松夺位

前面说了,开封城不只是赵匡胤一支禁军,还有其他力量呀!赵匡胤怎么能轻松攻入开封呢?

首先,赵匡胤照顾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尽可能获取支持,瓦解抵抗!

1、笼络班底。

赵匡胤在“黄袍加身”时,承诺:事定,当厚赏如。

如此,赵匡胤稳固了自己篡位的基本力量!

2、安定后周皇室、官僚人心。

赵匡胤对军队约法三章: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辄加凌暴。

如此,安定了后周皇室、官僚集团的人心!

3、安定百姓,展现仁主之象。

赵匡胤严肃军纪,禁止入城劫掠!

其次,赵匡胤早已留下先手,使抵抗力量来不及组织!

赵匡胤哪里是临时“被逼”造反的,他早有准备了!

赵匡胤联络了城内的心腹殿前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令他们在内配合。

随后,一举入城!

此时,后周朝堂还在开早朝,听说赵匡胤杀了进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那支本来要与赵匡胤相制衡的侍卫亲军呢?

老大李重进正在淮南。

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忠于职守”,逃出宫殿,准备去找他的部队来抵抗。可是,韩通一上街,就被盯上了!一顿追杀,扑街!

此后,开封城中再没有抵抗者,赵匡胤迅速控制局势!

轻松平定地方反抗者

赵匡胤欺孤儿寡母夺权,下面的节度使中当然会有不满者!

由于赵匡胤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这些抵抗者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

昭义节度使李筠,就认为他是宿将,与禁军将领都很熟,他认为他起兵,一定会得到响应!因此,他没有凭险而守,直接率军南下作战!

结果,并没有人响应他!在石守信、高怀德的攻击下,迅速失败!

侍卫亲军大老大、首任殿前都点检、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呢?他起事时,连他自己都信不过自己手下的将领!

结果,李重进也被迅速平定了!

看来,比起对“欺孤儿寡母”的不耻,思安、思功,才是人心的主流!

经过晚唐、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天下急切期待一个稳定、强有力的政权。而赵匡胤,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满足了各方的利益!

因此,尽管“欺孤儿寡母”于德有亏,上来就称帝过于直接,但他依然赢得了人心,“轻易”夺取了后周政权!

一拳超人中为什么琦玉可以突破限制器?

《一拳超人》剧情里目前唯一一个打破了极限,并且进入另一个次元的人,只有一个男人,那就是无敌的琦玉老师。

漫画里“限制器”的这套理论来自于进化之家的基诺斯博士。据说基诺斯博士的进化之家,就是为了研究如何打破“限制器”的而诞生的产物。

基诺斯博士的“限制器”理论,主要讲的是在《一拳超人》的世界里所有的生物,都被名为神的存在所制造的限制器禁锢。

而且,不同生物的限制器都有所不同,人类在变异成怪人后,限制器的禁锢也会被加强。这也是怪人强大的因素之一。

《一拳超人》琦玉老师,之所以可以打破限制器,并且进入另一个次元,得到压倒性的力量,也是付出了代价。

琦玉,将这份强大到令人窒息的力量,总结为辛苦修炼了三年的体能锻炼。我个人主观上认为,琦玉老师打破“限制器”付出的代价有三个因素。

第一,秃头

琦玉老师,自己也认为是因为超人的体能锻炼导致秃头的,但是,我觉得秃头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真正强大的是琦玉的意志力和精神力。没有强大精神力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力量的。

第二,人性

琦玉老师,已经在逐渐往神的方向发展,属于普通人的一部分人性,正在慢慢的消失。因此,每个周六的超市特卖才会成为琦玉的执念。

第三,情感

琦玉,可能自己也没有发现,他的各种情绪都在逐渐消失,并且连怪人的尸体都可以不排斥的当做食材吃掉。

因此,琦玉老师才会说自己是一个把英雄行动当做兴趣的男人。

《一拳超人》饿狼,这个人物也有很大的机会打破“限制器”。饿狼目前还处于善恶的迷茫之中,也许等他沐浴众多英雄和怪人的血液之后,登上怪人王的宝座也不一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