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1941,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空战1941,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首先我要说的是:二战时的德国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德军也没有某些人吹嘘的那样强悍,实际上,德国空军并不是不愿意对苏联的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而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又特别是面对一个拥有世界最广阔领土的苏联,这个就说来话长了。当年德军的空军总司令戈林可是希特勒身边的大红人,在纳粹德国的地位是仅次于希特勒,戈林又是一个喜欢表现,爱出风头的人物,当年的闪电战和海狮计划(不列颠空战),德国空军都表现不俗。
整个二战,德国一共生产了超过10万架之多各行的飞机,而他的老对手英国只有18000架,德国空军绝对的主角就是bf 109战斗机,这款战斗机的产量也是妥妥的世界第一,从1936年量产到1945年战败,短短九年间,产量达到了惊人的33000多架,该款战机有十几个型号,上百个亚改款,不仅自用,还在当时世界多个国家的空军中服役。
bf109战斗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能够跟英国的喷火,美国的野马在空中一较高下,当年在苏德战场上,苏联空军损失了21000架飞机,其中有一半是在跟德国空军空战中损失的,绝大部分又是在跟德国的bf 109空战中损失的。在整个二战中,德国空军是产生王牌飞行员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
据战后统计,当年德国有超过105位飞行员驾驶bf 109战斗机击毁了超过100架敌机(有些是在空战中共同合作击落对手的),击落敌机数量最多的十大王牌飞行员排行榜中,前三名都被德国空军包了,哈特曼少校就是家喻户晓的一名王牌飞行员,从1942年开始,他驾驶的bf 109战斗机一共出战了1400多次,其中空战800次,击落的敌机达到了骇人听闻的352架,这一世界纪录估计是很难被打破了。
虽然当年德国空军拥有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也有数量庞大的先进战斗机,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但这一切都难以掩盖德国空军“腿短”的现实,德国空军严格意义上来讲属于战术型的空军,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德国空军缺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类似于美国b17,B29这种四发重型轰炸机。
这是德国空军的最大的短板,也是德国空军无法真正组织起大规模战略性大轰炸的根本性能。Bf 109战斗机再怎么先进,始终是一款轻型的战斗机,怎样改装也就是挂个几百公斤的炸弹。那个年代没有空中加油机,这款自重只有两吨多,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吨的单发螺旋桨战斗机,也就七八百公里的航程。
德国为了加强他们的战略轰炸能力,也研发制造了一款重型轰炸机,那就是HE177战略轰炸机,该款战斗机的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了30吨,航程也达到了5000公里,最大载弹量超过了6.5吨,不过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设计理念的差别,这款战斗机从研发到服役一直是问题不断。同时代美国,英国的战略轰炸机都是四个发动机。而HE177虽然也有四个发动机,但却只有两个螺旋桨,每两个发动机共用一个螺旋桨,从外形上看就是双发轰炸机。
这样独特另类的设计,再加上发动机的技术也不太成熟,导致该款战斗机故障率较高,4发轰炸机哪怕其中一具发动机出现了故障,对飞行的影响也不大,二战中美国的轰炸机经常出现其中一具甚至两具引擎坏掉,飞机又摇摇晃晃的飞回基地的战例,若是双发的轰炸机其中一具引擎出现了故障,那就是凶多吉少了。
这款战略轰炸机虽然是德国研制成功的最重型轰炸机,但就其的各方面性能并不出众,甚至有些落后,同时的英国的兰开斯图,美国的b17空中堡垒的最大载弹量均能够达到9吨,更不要说B29超级空中堡垒了。也正因为HE177轰炸机不成熟,所以尽管该款重型轰炸机是德国量产的最大轰炸机,让他的产量却只有1100架,无法跟美国的b17,b25动则1万多架的产量相提并论。
二战中德国的主力轰炸机都只能算是一些中轻型轰炸机,如产量高达15000架的容克JU88轰炸机,配备了两具引擎,最大载弹量连一吨都不到,虽然它性能优秀,能执行各项复杂的任务,堪称是一个多面手,但该款战斗机的本质就是一款轻型轰炸机。还有一款就是HE111轰炸机,这款战斗机的各项性能比容客轰炸机要好一些。载弹量达到了3吨多,航程也增加了不少,不过本质上也就是一款中型轰炸机。
HE111轰炸机也可以说是德国空军的主力轰炸机了,但他的产量并不大,也就7000多架的样子。二战中若执行对敌大后方的战略轰炸,往往需要集中几百架大型轰炸机,主要是因为那个年代没有精确制导炸弹,为了摧毁目标只能通过数量来弥补精度上的不足。这就需要足够数量的轰炸机携带足够多的弹药,HE111轰炸机不仅产量不太大,在战争中也损失了不少,实际上也难以组织起类似于美军那种规模的战略性轰炸。
当然,HE111轰炸机执行一下中短距离的轰炸任务还是不成问题的,对付法国,捷克,波兰这些中小国家自然是游刃有余了,基本上一次满载飞行也能够做到全境覆盖。苏联的国土可不是一般的辽阔,东西的跨度超过了1万公里,就德国轰炸机两三千公里的极限航程,明显就不够用了,那个年代没有空中加油技术,所以说德国的战略轰炸能力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起对苏联大后方的轰炸,面对着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般的国家,估计就算是当年的美国,也没办法做到对苏联全境的战略大轰炸。
这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当然是苏联空军的实力同样也不容小觑,整个二战中苏联共生产超过13万架各型飞机,其中伊尔式强击机 39000架,歼击机6万架,其中仅雅克1式~雅克9式歼击机就生产了36000架。可以说当年苏联空军的总体实力并不弱于德国空军,此后美国和英国还通过各种渠道援助了18000架各式的飞机。
同样的,苏联的防空力量也是实力不俗,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划分了13个防空区,防空军的总兵力顶峰时达到了18万,共有3个防空军,2个防空师,9个防空女,28个防空高炮团,109个独立高炮营,28个独立高机连,6个对空情报团,35个独立对空情报营,40个歼‘机航空团。除了装备有1000多架各型歼击机外,防空军共装备有中口径高射炮3329门,小口径高射炮330门,高射机枪650挺,探照灯的1500部。
二战中,一个国家的战略轰炸机队要对敌国后方进行战略大轰炸,往往要取得对该国的制控权才行,当年德国空军对阵苏联空军虽然略占上风,但双方都是损失惨重,打得难舍难分。二战时美国对鬼子东京执行大轰炸,还有英美的空军对德国实行大轰炸,都是在战争中后期取得了一定的制控权的情况下展开的。很显然,德国空军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控制苏联的制空权。
总而言之,最重要的还是德国空军属于那种战术型的空军,并不具备当年美军航空兵的那样的远程轰炸实力。直到战争结束,德国都拿不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而且在苏德战场上,无论是陆战还是空战,德军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双方打的都是难舍难分,德国的空军连战术上的火力支援都忙活不过来,也无暇去考虑对苏联的后方进行战略大轰炸。
二战期间有哪些大事件需要知道?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
1940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鬼子偷袭珍珠港,美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942年中日第三次长沙会战,同期盟军的一次伟大胜利
1942年6月4日,美日中途岛海战
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反攻。
1943年,中、美、英开罗宣言
1944年诺曼底登陆
1944-1945,美国火攻东京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1945年8月15日,鬼子投降,9月2日鬼子与盟军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舰载机在空中执行任务后怎么找到母舰的?
大家好,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通过阅读本文读者朋友们将在学习到“二战舰载机”的导航与定位知识的同时,还会切身体会到当年中学班主任老师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并非虚言。这是一个涉及专业领域的问题,今天兵器知识谱就这个问题对广大读者进行一次专业的导航知识科普,码字不易,还请读者朋友们多多点赞,也敬请对本文未尽之处提出指正和批评,同时强烈建议那些已经为人父母或从事初、高中教学工作的读者收藏或转发本文,可以将本文作为课外趣闻讲给孩子们听,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没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二战时期,返航的舰载机主要依靠两种手段来找到航母,即无线电导航和飞行员自主导航。无线电导航是利用定向天线电磁波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对舰载机进行导航;而飞行员自主导航则是使用传统的地图结合指南针进行导航。下图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移动电话通讯信号基站,基站上面向西面八方的方形盒子就是定向天线,二战时期应用在航母上为舰载机提供导航。
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导航原理利用电磁波直线传播原理进行导航的办法并不是人类的专利,这种导航办法是那些一到秋天就开始往南飞的候鸟与生俱来功能——当候鸟脑电波与磁场线重合时说明飞行方向准确;如果脑电波与磁场线发生偏离时则通过调整飞行姿态的方式向正确的飞行路线靠近。
无线电导航系统由航母上的导航定向天线、导航飞机的信号中继装置、作战飞机的信号接收装置组成,当舰载机返航时在信号接收装置的引导下沿着导航定向天线所发射的电磁波飞行就能到达航母所在海域。定向天线所发射的电磁波相当于地球磁线,飞机上的信号接收装置就相当于候鸟的脑电波。
下图为一群南飞的大雁,动物们与生俱来的导航能力使其即使飞行上万公里的距离也不会迷失方向,而人类则需要借助各种高科技来导航也不能确保100%不迷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所取得的一点点科技进步显得多么的渺小。
定向天线所发射的电磁波本质上是一种微波,比如雷达电磁波、通讯电磁波等等,它的传播方式为直线传播。正因如此,由于受到地球曲面的制约,微波的直线传播距离仅有效作用在60~100公里以内(与飞机的飞行高度有关),所以需要导航飞机提供信号中继。
而二战时期的舰载机作战半径通常不超过300海里(1海里等于1.85公里),假设舰载机攻击的目标距离为200海里(即370公里),那么攻击行动就需要至少2架导航中继飞机为舰载机群提供导航信号中继服务。下图为为二战时期美军用舰载侦察机改装的导航中继飞机,红色圆圈圈住的圆形物体就是导航飞机的定向天线。
比如1941年鬼子联合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珍珠港所在的夏威夷群岛距离鬼子本土约3500海里,而舰载机的作战半径仅为300海里,于是鬼子联合舰队偷偷靠近夏威夷群岛,在距离珍珠港300海里的海域起飞183架舰载机(第一波)实施偷袭行动。
这183架舰载机中就有3架导航飞机,其中1架在距离航母舰队100公里的空域巡航,另一家则在距离第一架导航飞机100公里的高空空域巡航,最后一架则伴随作战机群行动,为偷袭行动指引正确的攻击和返航航线。另外,导航飞机既可以提供导航信号中继服务,也能提供通讯中继服务。下图为我军早期装备在飞机上的无线电导航信号接收装置——无线电罗盘,当指针指向刻度“0”时表示飞机正在面向定向天线正前方,当指针指向刻度“18”时则表示飞机正在背对定向天线,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飞行员自主导航的方法所谓自主导航就是采用传统的地图作业来定位和导航,主要是在收不到无线电导航信号的情况下应用,比如因在战斗中导航信号接收设备受损、无导航飞机中继、单独执行任务等情况中。
飞行中的地图作业原理与地面上基本一致(地面上的地图作业指导参见作者其他回答文章),区别在于自己的位置与目的地位置皆处于高速移动状态,方法如下:
在舰队放飞舰载机的海域具体位置和在攻击发起海域位置各打上一个点,用一条直线连接起来,再根据自己飞离攻击位置的时间和方位计算出自己的位置,然后打上一个点,然后画直线将三个点连接起来,这时候我们在地图上就得到一个三角形。
假设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攻击发起位置为直角A点,自己的位置B点,航母位置为C点,那么C点必然是一个30º锐角,B点位60º角。
若飞行方向背对A点,飞机应向右转120º飞行;若飞行方向正对A点,则需要向左转60º飞行,目标是起飞位置。
若三角形为任意三角形,那么就需要飞行员根据飞机飞行速度计算出三角形的边长,然后分别计算出A、B、C三个点的内角角度并像上述那样制定飞行计划。
上述为路基远程轰炸机最常用的定位与导航办法之一,很显然航母舰队是不会停在原地不动的,因此舰载机还需要对航母实际所在位置进行计算,然后制定飞行计划才能找到航母。
假设起飞前航母编队的航向为正西方,平均航速为20节(37公里/小时);飞机的平均飞行速度为500公里/小时;目标距离为200海里(370公里)。下图为二战太平洋海战中由12艘航母组成的美军特混编队,舰队的航行速度不是由航母决定的,而是由舰队中航行速度最慢的舰只决定的,因此20节的航速假设是合理的。
那么舰载机飞到目标上空时耗时0.74小时(约44分钟),战斗持续20分钟(包括攻击和缠斗时间),飞行至B点(迷失方向位置,距离60公里)耗时7.2分钟,从B点飞行至航母其实位置C点耗时49.2分钟,滞空时间一共约120分钟,即2个小时。
而此时航母已经继续向东行驶了74公里,所以飞行员还需要在地图上以C点为中心再画出一相当于74公里比例半径的圆,在这两小时内即使航母中途改变航向也不会超出这个圆圈范围内,飞行员只要驾驶飞机到达这个圆圈内的海域就能使用无线电与航母舰队取得联系,得到航母准确位置。下图为二战时期舰载机飞行员使用的海图,蓝色圆圈海域为预先为飞行员标注好的舰队抵达位置,如果没有预先标注,则需要飞行员自己动手画。
可见相较于无线电导航系统,飞行员自主导航是一件多么费时费力的事,而且通过计算得出的定位和导航信息并不精确,因此舰载机通常以编队的形式开展作战任务,编队不应少于2架,即使编队中有一架友机落单,编队指挥官也会安排其他飞机前去寻找和伴飞,防止发生损失和伤亡。
无线电电磁波定位和导航原理虽然在二战后期被陀螺仪惯性导航和现代卫星定位系统所取代,但是其工作原理依旧被人们广泛使用。比如公安机关能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手机定位就是应用了电磁波的定位原理,发射信号的基站相当于航母的定向天线、而手机就相当于舰载机,只要犯罪嫌疑人的手机开机就能通过附近的基站对其进行准确定位。下图为基站无线电对手机的测角定位示意图。
为何纳粹德国必亡的情况下苏军仍然强攻柏林?
在柏林会战之前,纳粹德国的确已经几乎灭亡了,但是当时仅面对苏军的德军就有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共80万人,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
如此规模的德军,如果不集中力量发起一次致命性打击,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打进柏林,希特勒就不会自杀,希特勒不自杀,纳粹的军队就不会投降,战争是要流血才能胜利的!
除了战术上需要一场战役来让纳粹彻底投资,还有战略上的思考,谁第一个攻进柏林,谁就可以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除了历史意义,对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话语权也是非常重要的,斯大林的野心也会使他抢夺攻入柏林的首功!
除了上述两点,在人情上来说,当时的苏联为了和纳粹作战,几乎死了一代的男人,如此深仇大恨,如果不能攻入敌人首都,彻底消灭敌人,这个仇是过不去的!
所以,从战术、战略、人情,苏联都得抢先攻入柏林!
关东军对苏军有了怎样的认识?
在哈拉哈河或者叫诺门罕战役后,日军对于苏军的战斗力特别是武器装备的水平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关于诺门罕战役,或者叫做哈拉哈河战役的地图。日军还是以步兵为主。
在诺门罕以前,日军根据情报,包括苏军的叛逃人员和收集的情报判断,苏军在远东部队由于大清洗而元气大伤,当时日军认为日军的一个师团可以对付3个苏军步兵师,当时世界上各个国家陆军的主力都是步兵师,步兵师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陆军实力的重要指标。而皇军可以以一敌三,那么苏军师的数量优势就会大打折扣。苏军的损失并不小,按照大多数的说法,苏军伤亡2.4万人,日军伤亡1.9万人,而按照苏军的说法,苏军伤亡1.9万人,消灭日军5.9万人。缴获的日军武器,太熟悉的歪把子。
日军投入战役的主力第23师团,本是一个新组建的3单位师团,但是下边的61,71,72联队可不是新部队,日军的3单位联队组建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由原来的4联队师团中抽出来一个联队编成,而且23师团成立在熊本,这个地方的兵在日军中评价很高,被认为是鬼子第一,而且23师团就在东北,就是为了对苏作战准备的,而师团长小松园太郎原来是驻苏武官,对于苏军也可以说是知根知底。
但是战役的结局是,皇军的精锐在苏军面前完全被碾压,虽然后来统计表明苏军的伤亡大于日军,但是苏军铺天盖地的炮火,一望无际的坦克都是日军无法抗拒的,而且23师团几乎被全歼,部队的伤亡达到80%,要知道一般来说一个部队伤亡比例达到了30%,就表示这个部队的作战部队已经是伤亡过半了,需要撤出战斗进行休整了,伤亡80%就可以说是全军覆灭了。对于日军来说,自明治成军以来,第一次几乎一个师团全灭,所以说是鬼子陆军最大的败绩。苏军的炮兵完全压制了日军的炮兵。日军的坦克部队虽然也有一些出色的表现,但是和苏军相比,还是差着不是一点半点。
经过诺门罕一战,日军迅速修正了双方的实力对比,日军的一个师团只能是和苏军的一个步兵师对抗,这种情况下,关东军和远东苏军的兵力对比必须达到1:1,才能够发动进攻,而苏军在远东兵力一直保持在100万以上,虽然苏军在对德作战中从远东抽调了有30万部队和三分之一的弹药,但是剩下的苏军依旧是占有兵力兵器方面的优势,虽然苏军进攻日军会很困难,特别是弹药会有不足,但是自保绰绰有余,关东军就算是在所谓的关特演期间也没有超过对面的苏军,没有兵力优势,再狂妄的鬼子将军也不敢再来一次诺门罕了。这里边,摘录的日军军医的回忆,可是把苏军好好的渲染了一下,尤其是是苏军铺天盖地的炮火。
而苏军则是通过诺门罕一战,是日军不敢轻举妄动,当然日军也不是没有想法,但是诺门罕一仗的教训太深刻了。同时,朱可夫通过诺门罕的战功,躲过了大清洗行刑队的手枪,而朱可夫对于后来苏德战争的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