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三国,三国魏蜀吴的玉玺?

2023-08-15 16:35:04 46阅读

御三国,三国魏蜀吴的玉玺?

传国玉玺这块石头疙瘩,在历史上的确是存在过。但屡遭磨难,几失几得,最终在唐后彻底消失,不见了踪影。后世无从准确知道它究竟是啥个模样,究竟啥材料制作,上面究竟刻了啥字。

但是,根据相关的史料,在汉晋期间,传国玉玺还是传承有序的,起码表面看来是那么回事儿。

御三国,三国魏蜀吴的玉玺?

秦始皇始治传国玉玺,经子婴之手献给刘邦;后王莽篡汉,得到了玉玺,几经辗转到了刘秀手中;汉末少帝刘辩时搞丢了,经过孙坚过手,袁术得到因而称帝;袁术称帝失败后,传国玉玺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得到了这个传国玉玺。

因而只有魏国才有所谓的传国玉玺,蜀汉、孙吴建国时都没有这个石头疙瘩。孙权之父孙坚曾经拥有过,但没有示人,更没有借此称帝。

兹事体大,史书虽有许多记载,但更多是传说,真真假假,难以辨别。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真是说来话长。

曹魏接受了汉献帝禅让,得到了传国玉玺,仅仅以此就证明继承了正统,恐怕难以服众。因为传国玉玺几经得失,已经无法确证是始皇帝的老物件。而且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块石头疙瘩,找个能工巧匠刻上一个,反正谁也没有见过,说是真的,也没有人能辨别出是假的。

这可不是专家们说真就是真,说假就是假,必须要有传承的具体记载。就算是编故事,也必须要编得跟真的一样才行。

因此,要弄明白题主的问题,还需要从根上去探究,依据传承的顺序,才能感知是真是假。

秦传玉玺

传国玉玺乃非凡之物,自有其非凡的来历。

传说中的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制作而成,那就先说一下和氏璧的情况吧。

《韩非子·和氏》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韩非子·和氏》记载了和氏璧的来历,既然是和氏璧,自然此人为和氏,但又名卞和。不清楚此人是姓卞,和氏,还是卞地人,但他发现的那块石头貌似是真的。

和氏璧面世之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

过了四百年后,楚威王为表彰功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领宾客游历赤山时,想显摆一下,于是拿出来供人欣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当时还发生了“赤山宴会张仪蒙冤”的故事。

五十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玉,经玉人鉴定,居然是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说后,就据为己有。

这是一种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楚国向赵国求婚,作为聘礼,和氏璧就到了赵国。

和氏璧乃天下至宝也,惦记的人不少。

秦昭襄王得知后,就给赵王写信,愿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这就引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蔺相如作为使者出使秦国,凭借智慧,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暂时保住了和氏璧。

公元前228年,秦灭掉了赵国,和氏璧最终落入了秦国手中。但是,和氏璧从此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

秦始皇始治传国玉玺

传说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但没有得到后世确认。

还有史料记载,秦传国玉玺是由陕西蓝田玉制作而成,但也没有人证明确有此事。

据说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咸阳玉工孙寿篆刻而成,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称之为“天子玺”。

秦始皇不管是用啥材料制作这样一方玉玺,其目的就是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以象征皇权和帝位,秦始皇希望此玺,子子孙孙万世传承下去。

秦朝玉玺失而复得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覆。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从此失落。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秦王政二十八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前219年,秦始皇沿长江西上到达湘山祠,遇到了大风浪。这湘山祠就位于洞庭湖的君山上,是祭祀湘水之神、尧帝之女、舜帝之妻的庙宇。

秦始皇不仅没有惧怕还与之进行了搏斗,《史记》没有记载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的事。

看来,司马迁并不相信此事。

八年后,有人持玉玺站在华阴平舒道中,对秦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

言毕,此人不见了踪影,传国玉玺重新归于秦朝。

这些都是传说,难以分别真假。传国玉玺搞丢了不好跟子孙及天下人交代,秦始皇就做了这么个套,说是又找到了,这也是天意所在哦。

再做一个传国玉玺容易,可不好弄到和氏璧做材料了。随便弄块石头冒充一下,但很容易露出破绽。

这或许就是和氏璧莫名其妙不见了踪影的原因,也是有史料说秦传国玉玺是蓝田玉制作而成的依据。

豹眼认为,大概率是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但最后搞丢了;又用蓝田玉做了一个相似的玉玺,以假乱真,也就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

这样的话,自然不好明确说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否则就会被甄别出来,其皇权天授的权威就大打折扣。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糊涂,模棱两可。正史不能记载,只在野史和民间流传。

不管故事是真是假,秦始皇做一个传国玉玺并不困难,也很有必要。作为皇权的象征,世世传承子孙是完全可能的,不该质疑这件事。

也就是说,不管是啥材料制成,秦始皇肯定制作了一个传国玉玺。

汉传玉玺

刘邦得到秦传玉玺而称帝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赵高逼杀秦二世胡亥,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

当时,赵高命子婴沐浴斋戒,到祖庙中相见,把王玺交给了秦王子婴。

这里说得是王玺而未必就是传国玉玺,子婴是秦王而非秦皇帝了。

五天后,子婴杀掉了赵高。但子婴还没有把热乎玉玺,刘邦的军队就来到了霸上。

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

子婴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沛公刘邦就率军进入咸阳,子婴就把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

之后五年,刘邦就建立汉朝,佩带此传国玉玺登基做了皇帝。

这里又有几个可能的意外出现:

第一,赵高想自己称帝,他杀了秦二世胡亥,会不会再制作一个假的传国玉玺交给子婴,自己留下了那个真的呢?

或者赵高给子婴的不是传国玉玺而是秦王玉玺,自己留着等待机会卖个好价钱呢?

第二,子婴不得已投降了刘邦,献给刘邦的传国玉玺会不会是假的呢?自己把真的藏起来,等待机会复国。

子婴上任五天就除掉了赵高,这手段也不是一般的狠哦。

以此推断,刘邦本是个粗老帽,也不明白传国玉玺是个啥模样,既然你说是那就是吧。

第三,本没有子婴献上传国玉玺一事,刘邦早就想当皇帝,就此机会弄一个出来,以示天意。

联系其母有龙附身而生刘邦、斩白蛇而起义等故事,再弄个传国玉玺,刘邦是能干得出来的。

这也许就是汉传国玺与秦传国玺不一样的原因吧,毕竟刘邦没见过真物件,凭猜测仿制了一个,但难以完全相似。

王莽横刀夺爱

据《汉书·元后传》记载:

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

当初,秦王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刘邦后,世世传受,号称“汉传玉玺”。这里暂且不说,下面再详细分析。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当时孺子刘婴年幼,传国玉玺就保存在长乐宫王太后处。

王莽称帝后,就命其弟王舜逼迫太后交出玉玺。

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

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汉书·元后传》。

太后舍不得交出玉玺,因而垂泣流涕,王舜也陪着流泪,娘俩哭得一塌糊涂。

但太后害怕王莽加害,就请出玉玺投掷于地,并发狠说:“我老了是快死的人,你们兄弟也将会被灭族。”

这老娘们也忒狠了,王莽兄弟灭族,岂不就是王太后娘家绝后吗?

但王莽得到了传国玉玺,还是非常高兴。

有说法是太后这一摔,碰坏了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修补。

但《汉书》没有记载玉玺被摔坏一事,后世《资治通鉴》等史书也没有玉玺崩角镶金的记载,一般怀疑这是演义所致。

东汉光武帝辗转得到汉传玉玺而称帝

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玉玺,专门赶到宛城,献给了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三年(25年),赤眉军杀刘玄,改立刘盆子,传国玉玺到了刘盆子手中。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玉玺拱手奉献给汉光武帝刘秀。

“汉传玉玺”在王莽称帝失败后,几经转手,最终又回到了刘邦后裔刘秀手里。世世相传,就到了汉末桓灵时期。

王莽这一折腾,几经倒手,但时间太短,恐怕作假的可能不大。刘秀得到的玉玺,大概率就是刘邦手上那一个。把东汉称为西汉正统传承是有道理的,起码这个石头疙瘩可以作证。

曹魏接受汉禅得到传国玉玺

孙坚意外得到传国玉玺

据裴松之为《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作注引用史料记载:

吳書曰: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

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吴书》记载: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带兵进入洛阳,在城南甄官井内发现了传国玉玺。此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缺一角,有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当初,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黄门张让等作乱,胁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出逃,掌玺者投井,玉玺失踪。

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其妻吴氏处保存。

袁术夺人所爱

山陽公載記曰: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山阳公载记》记载:袁术想称帝,听说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就拘押了孙坚夫人吴氏,逼迫她交出了玉玺。

还有种说法是,孙坚死后,其子孙策为替父报仇,就以传国玉玺做抵押向袁术借兵,玉玺就到了袁术手中。

这事不管如何到了袁术手中,肯定的是孙坚已经死去,否则,袁术也不敢招惹孙坚。

传国玉玺重归汉室

据《后汉书·徐璆传》记载:

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术僭号,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终不为屈。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后拜太常,使持节拜曹公为丞相。公以相让璆,璆不敢当。卒于官。

袁术称帝失败,其死后徐璆得到了传国玉玺,他把玉玺交还许都朝廷,徐璆被拜为太常。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建安十三年(208年),汉献帝以曹操为丞相,命太常徐璆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曹操以丞相之位让给徐璆,徐璆不敢接受。

裴松之引《先贤行状》为此作注:

先贤行状曰:璆字【孟平】孟玉,广陵人。少履清爽,立朝正色。历任城、汝南、东海三郡,所在化行。被徵当还,为袁术所劫。术僣号,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终不为屈。术死后,璆得术玺,致之汉朝,拜卫尉太常;公为丞相,以位让璆焉。】

经过这一番折腾,汉传国玺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

曹魏接受禅让得到传国玉玺

献帝延康元年(220年),献帝禅让,曹丕建魏,传国玉玺就到了曹丕手中。

据说曹丕为了证明魏代汉为正统,还派人在传国玉玺肩部篆刻隶书“大魏受汉传玉玺”,以证明其非“篡汉”也。

豹眼查阅资料,也没有找到这究竟出自何处。但豹眼认为这事不太摆谱,恐怕是有人故意恶心曹魏吧。

《后汉书》: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

《后汉书》也记载了魏受汉禅,派使者向献帝皇后曹节索要玺绶。曹节一样舍不得交出来,最后无奈之下,将玺抛在轩下。

有人就以此说传国玉玺是曹节摔坏的,其实这不太可能。

豹眼认为,使者讨要的恐怕是皇后的玺绶,并非皇帝的传国玉玺。

总之,故事太多,难以一一说清。

据此看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有玉玺,相对而言,魏国这个玉玺更有权威性,貌似是正宗的。

吴国之玉玺

在此多说一下关于孙吴所持玉玺的事情。

裴松之为《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作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介绍传国玉玺之事。

虞喜志林曰:天子六璽者,文曰「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此六璽所封事異,故文字不同。

獻帝起注云「從河上還,得六玉璽於閣上」,此之謂也。

傳國璽者,乃漢高祖所佩秦皇帝璽,世世傳受,號曰傳國璽。案傳國璽不在六璽之數,安得總其說乎?應氏漢官、皇甫世紀,其論六璽,文義皆符。

漢宮傳國璽,文曰「受命于天,既壽且康」。「且康」「永昌」,二字為錯,未知兩家何者為得。

《虞喜志林》记载:天子有六玺,传国玉玺是汉高祖刘邦所佩戴的秦皇帝的玺,世世传受,不在这六玺之内。《应氏汉官》、《皇甫世纪》都论述过天子六玺。

但是,汉宫传国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与秦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有二字不同。

这就对刘邦当年接受秦朝传国玉玺一事,提出了异议。八个字错了两个,还能是一回事儿吗?

裴松之引用了这些史料,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臣松之以為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此為陰懷異志,豈所謂忠臣者乎?吳史欲以為國華,而不知損堅之令德。如其果然,以傳子孫,縱非六璽之數,要非常人所畜,孫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璽,而寶藏傳國也。受命于天,奚取於歸命之堂,若如喜言,則此璽今尚在孫門。匹夫懷璧,猶曰有罪,而況斯物哉!

裴松之的意思是,孙坚素以忠烈著称,他要是得到传国玉玺的话,不可能隐而不言,否则就是心怀异志。吴史把这看作是国家荣耀的事,其实是有损孙坚的德行。

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最要命的就是两点:

第一,裴松之认为孙坚不可能得到过这个玉玺,否则他会上交朝廷。

第二,汉传玉玺其文不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与传说中的秦传国玉玺差了二字。

再说,孙坚命人在井中打捞上来一具宫女尸体,脖子上挂着这个传国玉玺。这么重要的物件,岂能交给一个宫女保管?这可是命根子哦。

以此推论,刘邦最初得到的很可能就不是秦始皇当年命李斯篆文、孙寿篆刻的那个石头疙瘩。

那么,汉朝受命于天,岂非扯淡?

孙坚没有得到传国玉玺,袁术从孙氏那里弄来的玉玺算个屁玩意哦?

徐璆把袁术的传国玉玺交还汉献帝,岂不也是儿戏?如果有假,汉献帝焉能不知?

汉献帝禅让,把这个假的石头疙瘩送给曹丕,岂不也很荒唐?

虞喜还说吴国末帝孙皓归降西晋,上交六玺。裴松之对此质疑,认为传国玉玺并不在六玺之内,难不成此玺仍在孙氏一门?

这东西可不是百姓随便收藏的,孙皓真有传国玉玺决不能说留下就留下。

这些事真真地说不清,友友们当吃个瓜就行了,没必要太计较了哈。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刘备孙权曹操三者?

三个人里面,曹操无疑是个人才能最为全面的,雄才大略,武力和谋略都很高,果断冷酷,世称“枭雄”,同时出道最早,并“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企业规模、资金实力、人才等方面都占据较大的优势。

相比之下,刘备本身的能力并不突出,但是他有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坚忍不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逆商指数非常之高,同时敢于放权,核心员工团队能力很强,文臣能运筹帷幄,武将能攻城拔寨,历经波折,终于也赢得三分天下之一。

而孙权严格意义上属于“富二代”,是从父亲和兄长手上接过政权的,不过这个“富二代”不仅没有挥霍父辈的基业,反而将它继续壮大,北拒曹操,西挡刘备,牢牢保持着三分之一的天下。与其父亲孙坚、兄长孙策只擅武力却不擅治理不同,孙权性格果断,善于用人,并兼听礼贤(四十多岁称帝后此项工作开始退步),实在是一个管理高手,连曹操也不得不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加入刘备团队时,刘备只有七八个人十来条枪,还正被曹操赶的东躲西藏,可见他要的并不是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更多的可能是基于他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以及选择一个信任自己的老板,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更多的人选择曹操,因为他们认为曹操有天子大义所在,是国企,并且企业规模大,效益好,工作稳定,跟着曹操风险更小,前景更好。

曹操的资金显然要比刘备雄厚得多,而刘备东奔西跑,累如丧家之犬,两袖清风,他能给出什么?如果你猜对了,就可以大胆去创业了。是股份!股份比薪水更吸引人。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终刘备之世,只有一个孟达投敌叛变,但孟达也是出于无奈,临跑之前还写了一封信给刘备,颇多疚辞,最后又倒戈了。还有一个黄权,不过情况特殊。那是火烧连营之后,黄权归途被陆逊切断,他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好去投了魏国。

刘备可谓能得人死力者矣。刘备手下人才不多,缺少中层干部,但有一点恐怕无人能比,那就是:人尽其才。黄忠的余热就是被刘备挖掘出来的。魏延只是牙门将,但刘备一下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而魏延果然不负所望。还有家喻户晓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恨不得一天上二十五个小时的班。在这个公司里,很少有人偷懒。这是个股份合作制公司,董事长:刘备,最佳CEO。

说说孙权了。孙氏东吴是最早打下基业的。在改革初期,孙策就敏锐地感觉到,江东地区的房地产业潜伏着巨大的商机。如果以旧城改造的名义申请,那地价只有十分之一。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虽然如此,资金仍然是最大的问题,不过这难不倒孙策。他通过关系找到了时任淮南省长的袁术,送上传国玉玺,顺利拿到了第一笔贷款。在短短数年间,孙氏家族就垄断了江东的房地产业,成为东南第一富豪。现在,你应该知道孙氏公司是什么了吧。如果你猜不出,就睁大眼睛继续往下看。民营企业!所以你明白了,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异常发达是有历史传统的。有的人愿意辅佐孙权,大多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定居江东,有家族的牵绊,不愿意背井离乡,同时担心如果加入曹操或刘备,会不会有地域的歧视,会不会在安排工作和升职加薪等问题上出现不公平的情况。

曹刘孙三人身上肯定有很多特质,一个一个讲也没有必要,我只能取其精华地举一些对于我们很实际有用的来讲讲。在我看来,他们各自最主要的特质分别是:曹操为 “大气”,刘备为“坚韧”,孙权为“果敢”。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很值得去研究的,如此有智慧的一个人,他是如何治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呢?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说是: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补充说明一下,这个是曹操前期的用人之道,非常时期用非常之道,德才兼备固然好,但唯才是举更适合当时形势,所以说曹操也是个务实的人)。而且在用人时处理各种关系时也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德才兼备,唯才是举;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招贤纳士,尽释前嫌;抓大放小,不拘小节。从上面的原则以及真实的故事来看,曹操用人时是将人才放在个人恩怨上的,哪怕你曾经背叛,哪怕你再惹我讨厌,只要你真有能力,我就用你。而且他征战回来后,若败了则检讨自己,若胜了必重赏大家。他游刃与其部下和对手之间,从容,洒脱,无比的大气。

而刘备用人则不一样,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我不敢苟同,虽说在特殊情况下,哭可以当做一种手段,因为是最质朴的,所以也最能打动人,但是光靠哭,能拿天下?但是从这个哭中我们看到刘备的用人之道是动之以情,绝对的礼贤下士,以心换心。他的两兄弟也是他最得力的战将,以及赵云,诸葛亮后来的黄忠魏延等都无比的忠诚。为什么刘备屡战屡败大家还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为什么?我想是因为他的屡败屡战吧?一方面欣赏他的仁义,一方面感动于他的坚韧。一起做事的,领导先泄气了,那就等于失败了一大半。不管住什么事!

孙权对于用人,我想更多的是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起初的大将军周瑜,后来的鲁肃、吕蒙,再后来的陆逊,以及元老张绍等,孙权都给予极高的信任。这和他的特质也分不开的,多疑的曹操就不会,导致曹操处理人际关系极其复杂,但是曹操有能力操控,而孙权则以信任取胜。每一种方法我们都有必要去学习,去借鉴,但是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糅合,让自己的固有特质与做法相称,则其法有最大效用。

毛泽东最推崇的三国人物是诸葛亮和曹操。认为他们在军事战略上都是一流的。他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同工作人员谈话时说:“(《三国演义》这套)小人书不简单哪,言简意赅。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少人物就交代出来了。道理一目了然。孙刘联合一把火烧了曹操,烧出一个三国鼎立,刘备犯了错误,被火烧连营死在白帝城。诸葛亮临危不乱,安居平五路,稳定了蜀国局势。‘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符合辩证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汉朝的张良和三国的诸葛亮都比较出色。

安徽在三国属于哪国?

属于魏国,因为在赤壁之战战败后,曹操就派了大将张辽镇守合肥。

看看下面这个历史记载:

张辽昔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辽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斩乌丸单于蹋顿于白狼山,又讨平梅成、陈兰等贼寇。

曹操赤壁败退,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引军入寇,张辽率队迎击,以八百之众袭孙权先锋,挫其锐气,后孙权军感染瘟疫,敌军十万退却,追击时,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敌国,名威天下,拜为征东将军。曹丕践祚,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张辽屯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尚不敢与其一战。吴国有小孩哭声不止,其母言:“张辽来了”孩子便不哭了。

连云港出过哪些名人?

关于“连云港出过哪些名人?”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一起来分析分析连云港的历史和其都具有哪些历史名人和明星。

连云港,简称连,古称朐、东海、海州、郁洲、海宁州,别称港城,江苏省辖地级市,因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又因海港,得名连云港。

连云港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有2200多年建城史。境内的藤花落遗址是中国龙山文化城址之一。2500多年前孔子曾到此登山观海,“问官于郯”。秦时置朐县,并立石阙,作为秦东门。连云港是《镜花缘》、《西游记》的文化起源地,以“淮口巨镇、东海名郡”著称。

连云港主要出过以下这些名人:

徐福:字君房,齐地琅琊(今赣榆区金山镇徐福村)人,秦著名方士。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福等人在九洲岛等地向鬼子土著民族传播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还教给鬼子人民医疗技术等秦朝先进文化。鬼子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

麋竺:(又作糜竺)(?—220年),字子仲。东海朐县(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人。原为徐州富商,后被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与其弟麋芳拒绝曹操的任命而跟随刘备,在刘备最潦倒之时给予刘备很大的帮助,使他重新振作。214年,刘备入主益州,被拜为安汉将军,地位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其待遇为蜀汉众臣中最高。

沈云沛:清末江苏海州人,字雨人。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经张之洞奏派办理团防。后在海州地区从事实业,陆续创办溥利树艺公司、海赣垦牧公司,并投资耀徐玻璃公司、海丰面粉公司、赣丰油饼公司等企业。自三十二年起,历任工商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邮传部侍郎、署尚书。民国后曾以参政院参政任浦信铁路督办。

许鼎霖:光绪八年中举。宣统二年,许鼎霖创办赣丰机器油饼厂。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与张謇先后合办耀徐玻璃公司、镇江开成铅笔罐厂,上海大达轮船轮步公司等企业,和严信厚等在海州创办海丰面粉公司。在清末立宪中,与张謇两人同属立宪派重要活动分子,积极合作,倡导立宪。

卞赓:江苏海州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武进士第一人。光绪十八年冬十月,殿试中式武举于太和殿前。初三,光绪皇帝御紫光阁阅中式武举马步射。初四,皇帝御景运门外箭亭阅视中式武举技勇。御乾清宫引见中式武举,亲定甲乙。初五,光绪帝至太和殿传胪,恩赐卞赓武状元,授头等侍卫。

汪德官:(1906—1987年),籍贯灌云县板浦镇(今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小时候受过私塾启蒙教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到美国深造,归国后在国民党邮电部门供职,为创建我国的长途电话网做出很大贡献。四十年代后期,被派联合国供职,曾任联合国电讯联盟高级官员,晚年侨居瑞士。

汪德昭:(1905-1998),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出生于灌云县板浦镇(今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1956年,汪德昭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器材局局长、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声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彦涵:东海县富安村人。他的版画艺术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法国、苏联、美国、鬼子等国的一些著名博物馆收藏,1989年和1998年,由连云港政府拨款建立彦涵美术馆一座,馆中收藏其版画作品和国画近300幅。1953年,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了正面浮雕《胜利渡长江》,使此浮雕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最高成就的代表。

朱璐:(1856~1929),东海县平明镇平明村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及第进士,次年授内阁中书,历任邮传部主政,后任太子少傅,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启蒙老师,曾出任高丽的大使,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曾两次出使鬼子。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春》《匆匆》《背影》《荷塘月色》《冬天》等。

李汝珍:19岁随兄李汝璜来板浦,居住在板浦场盐保司大使衙门里。其板浦故居建有“李汝珍纪念馆”。

丁治磐:(1894—1988),字似庵,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城北富安村人。1912年3月考入江苏陆军讲武堂步兵科一期,11月毕业授少尉,分在陆军第十六师赵念伯(赵声的弟弟)旅任长。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6月3日中午,蒋介石夫妇由北平飞抵济南。在空军第九战区司令部设行辕,召见山东国民党军政首脑王耀武、丁治磐(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1949年共产党军发起渡江战役,南京被攻陷。丁治磐竟成了民国末任江苏省主席。丁治磐收集地方残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一军,败走舟山群岛,并于1950年5月率部撤往台湾。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她们是真实存在的吗?

杨门女将有百十来号人,但真实存在的只有两人,姓氏还都被叫错了。

杨家将是北宋的一个军事家族,有着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名将。因雍熙北伐时,杨业被俘宁死不屈,而受到了辽宋两国的敬重。后续之时,杨延昭镇守镇守边庭破辽,杨文广出征西夏也是一时佳话。

在北宋时期,民间就已经有了杨家将的很多故事。欧阳修曾评价过杨业和杨延昭 “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可见,杨家父子的忠勇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到明朝时期,有了两部杨家将的小说。一是戏曲家秦淮墨客的《杨家府演义》,有着杨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五代,还有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再一个是熊大木的《杨家将传》,有杨业的传奇,也描绘了佘太君为首的杨门女将。不过,此时的故事还很简单。

随着后世的发展,杨家将的故事更加丰富了。此时杨家将从第一代火山王杨衮开始,到第九代杨满堂结束,有着九套大书,还有小五虎演义、呼杨合兵等书,故事数不胜数。在这些故事中,杨门女将也是占了极其重要的戏份,佘老太君、穆桂英、大刀王兰英、杨排风等人都有不少故事,还有十二寡妇征西的传奇。

杨家男儿毕竟还有一部分是真实人物,杨门女将有真实存在的吗?我们先来看下杨门女将的那些人物:

杨门女将

杨家将的第一代,是从火山王杨衮开始的。杨衮的妻子是金玉荣,她也是杨门女将最早的一个人物。

金玉荣的来历不简单,她的父亲是飞锤将金良祖。五代之时,夏家北霸六合枪和金家走线铜锤都是一等一的绝技,杨衮拜金枪老祖夏鲁奇为师学了夏家枪,又因娶了金玉荣得了金家锤,威震天下。后来,杨衮将各种枪法融合化成了杨家枪,而走线铜锤依然是杨家另一项绝技。

再到杨门女将第二代,就更有名气了。这个人物正是杨家的常青树,佘老太君佘赛花。从火山王杨衮带杨继业去佘塘关娶亲,佘赛花与杨继业在七星庙喜结良缘,为他抚养了七郎八虎,又在金沙滩之战后撑起了杨家。其后的岁月,老太君带杨家寡妇征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杨家儿郎,她始终都是杨家天波府的主心骨。

第三代杨家女将,主要是杨家女儿和七郎八虎的妻子。杨家有两个女儿,八姐杨延琪、杨九妹,两人曾去幽州盗过杨继业的定宋宝刀。再有一个杨排风,她是天波府的烧火丫头,实际上老太君是拿她当亲生女儿一样看待,她的烧火棍也很是厉害,多曾参与南征北战。

再是七郎八虎的妻子,可就多了。在早期的《杨家将传》中,大朗妻子有周夫人、孟四娘,二郎妻子是耿金花、邹兰秀,三郎妻子是董月娥,四郎妻子是单阳公主,杨五郎妻子是马赛英,杨六郎妻子是黄琼女、重阳女,杨七郎妻子是杜夫人。后来,经过一些改编,较为人知的就是大郎妻子是花解语、周云镜,二郎妻子是耿金花、邹兰秀,三郎妻子是董月娥,四郎妻子是孟金榜、铁镜公主,五郎妻子是马赛英,六郎妻子是柴郡主、王兰英,七郎妻子是呼延赤金、杜金娥,八郎妻子是蔡绣英、耶律银娥。这些女将可不乏有故事,也是十二寡妇征西的主力。

到第四代杨门女将时,人数虽不多,但有一个出众人物。这个人物就是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有名的巾帼英雄,有着大破天门阵、战洪州、五十岁挂先锋破番将、挂帅平南等故事。再有杨宗英的妻子姜翠萍、杨宗勉的妻子焦月娘,也都是身负绝艺的女将,各有一些出彩故事。另外,《杨家将传》中,杨六郎还有两个女儿杨七姐、杨秋菊,也都参与了十二寡妇征西。

第五代杨门女将,主要就是杨文广的妻子了。杨文广可是个厉害人物,在早期故事中,他就有长善公主、窦锦姑、杜月英、鲍飞云四个老婆。后续评书之中,杨文广有着十九个妻子,有百花公主、吴金定、曾凤英、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等等,也都是后期故事中有名的女将。当然,杨文广的妹妹英烈少女杨金花也不能不提,她曾助杨文广夺帅印,金花三箭是一绝。另外,《杨家府》中杨文广有一个姐姐杨宣娘,很厉害,有仙法,能飞天入地。

再到六七八九代的杨门女将,就较少了。第六代的当家人杨怀玉,故事很多,妻子也不少,有着罗三娘、孟九环、柴金萍等妻子,多时有五个;第七代是杨士瀚的妻子,只有一个陆云娘;第八代是杨金豹的妻子,只有一个郭彩云;第九代是杨满堂的妻子,有萧玉姣、安巧妹两人。

真要将杨门女将所有人物加起来的话,有着数十上百个,比杨家将儿郎多了很多。在这么多的杨门女将中,有多少真实存在的呢?

杨门女将中真实存在的人物

历史上,杨家将的人物并不多,主要有着三代。

第一代是杨业,在雍熙北伐时战死。第二代是杨业的七个儿子,以杨延昭最为有名,再有一个杨延玉随父亲战死,另外五人就没有多少记载了。第三代有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以杨文广最为有名。至此,杨家将的没有了继续为将镇守边关的记录。

既然杨家将只有三代,杨门女将从杨文广之后都是虚构的了。杨文广有十九个妻子自然也是虚构的,据山西《保德州志》中记载,杨文广有个妻子是慕容氏,雄勇善战。这个慕容氏应该就是穆桂英的原型,因为历史上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物,杨宗保的原型就是杨文广。所以,穆桂英算是个有原型的人物,只是经变迁慕容氏成了穆。

再是杨业的女儿,以及杨六郎的女儿。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杨家女儿,但很可能是有的,毕竟三代都没有女儿不太可能。

接着是七郎八虎的妻子,她们基本是没有原型的。真要说稍有原型的话,杨六郎的妻子柴郡主是周世宗柴荣的女儿,可能有原型,但史料没有记载柴荣的女儿。再有萧太后有三个女儿,二公主嫁给了杨四郎,三公主嫁给了杨八郎。历史上的萧太后确实有三个女儿,分别是耶律观音女、耶律长寿女、耶律延寿女,但她们肯定不是嫁到了杨家。

最后是杨家的主心骨人物,佘老太君。这确实是一个有着真实原型的人物,但不姓佘,而是姓折,因为这两个字同音被说书人给弄混了。

折氏出身于云中折家,是名将折德扆的女儿,她也确实嫁给了杨业。因出身名将世家,折氏文武双全,在杨业出征时坐镇杨府培养了一批实力不俗的仆人,杨家族谱对她评价很高。

这样看下来的话,杨门女将中也只有佘老太君和穆桂英两个人是真实存在过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