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我国哪个朝代的普通百姓,统一的时间长还是分裂时间长?

2023-09-17 13:35:03 105阅读

以下我国哪个朝代的普通百姓,统一的时间长还是分裂时间长?

你好,我是小殷说历史。不知道你说这个分裂有没有把先秦时代算进去,如果那么一算从夏朝建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毕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从秦朝算起那就有意思了,让我来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1: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朝的开国皇帝是秦始皇嬴政,他是个了不起的皇帝,所做出的的一系列历史贡献被专家誉为“千古一帝。”不过正是统治时期严明律法,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后面上位的秦二世不理朝政,奸臣赵高更是让大秦帝国雪上加霜,最终历时十五年轰然倒塌。

以下我国哪个朝代的普通百姓,统一的时间长还是分裂时间长?

2:秦朝末年大动乱(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

秦朝末年,长达三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胜出,并且在第二年建立大汉帝国。

3:东西两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八年,公元25年到220年)

东西两汉中间隔了一个新朝,在位时间太短,忽略不计。两汉如果加起来一算,超过了400年。宦官专权,外戚专政是他们尾大不掉无法避免的问题。虽然两汉王朝很伟大,但也有不好的地方。

4:三国晋朝存在的时间太短忽略不计,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

三国晋朝存在感比较低,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朝建立,隔了将近300年。这个大分裂时段是历朝历代持续时间最长的。

5:唐朝建立,五代十国几十年,两宋建立

隋朝只存在了38年就灭亡,开启了盛唐时代。包含武周政权的话,唐朝是历代以来持续时间最久的,长达289年。五代十国分裂了五十余年,直到赵宋王朝建立。后面的朝代如果灭亡,搞分裂的话,时间不可能超过东晋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的近三百年。

综合比较,还是统一时间长!

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是怎样的?

人怕遇见损友,武大与潘金莲夫妇,他们俩本来过多平平常常的,普普通通的一对夫妻,武大是一个读书人,后来,考取功名,做了一个小官,带着夫人潘金莲到任上履职。

一个普通的官员,没有什么多余的收入,和武大一起读书的几个朋友,说是到武大当官的地方来拜访武大,说白了就是“打秋风”,武大不好意思拒绝他们,但是潘金莲的过日子,为此没有给那几个人好脸色。

这几个读书人,没有在武大家获得他们想要的好处,回来的路上,越想越气,他们聚到一起,想如何报复武大两口子。

有的人,读书不行,但是歪脑子还是有的,坏水还不少,这几个想打武大秋风的人,他们就把潘金莲写的“出轨”害死亲夫,男的当然是武大了,他们加了一个郎字,写武大郎是三寸钉,女的潘金莲给他的戴绿帽子,他的还假装不知道,他们一路编故事,一路把这些写成文字,四处张贴,宾馆,码头,饭馆……。

那时候,民间文化缺乏,没有什么名誉维权意识,并且还是名誉权。对于这种人身的名誉诋毁,无迹可寻。

那时候的人,对于文字的东西,就像我们现在的人就像对电视广告一样,看广告知疗效,为此,这些人心口相传,越传越广。

后来《水浒》传的作者,在搜索素材的时候,把这个故事,原封不动的给搬进他的作品。

汉族的前身是什么族?

汉族的前身是什么族?这个问题的年代感实在太久远了,让我们一步步地慢慢说。

一、炎黄子孙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许多氏族部落在黄河流域起源,在漫长的岁月里互相征服,有的被吞并,有的逐渐发展壮大,其中两个最具代表性,一个是活动于陕西、河南一带的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另一个是活动在他们的东面、南面的姜姓部落,以炎帝作为首领。两个部落之间摩擦不断,最后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阪泉之战,炎帝被黄帝打败。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炎帝、黄帝之后,部落首领的位置以禅让方式传给尧、舜、禹,他们的子孙、治民都被认为是炎黄子孙。

二、第一次大融合——黎民百姓

“黎民百姓”这个词是很常用的一个成语,泛指普通老百姓,最早见于《隋唐演义》,但是作者的用意却不只是字面意思这么简单。

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重组以后,位于东南边的九黎族部落在首领蚩尤的带领下来犯。九黎族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包括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这是一个以猛兽为图腾,凶悍好斗的强大部落。九黎族先是和炎帝族交战,一直把炎帝族追到了涿鹿,炎帝族和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展开决斗,大败九黎族,杀死了蚩尤。九黎族的人口则分散流失在北方,被称为“黎民”。而黄帝炎帝部落的子民因为很多已经有了姓氏,就叫“百姓”,大家互相通婚,多元一体,后来就形成了大一统汉族人口的主要人种。

三、第二次大融合——华夏族形成

公元前21世纪,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以黄河中、下游平原为领土,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领地范围慢慢扩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同化了周边的蛮、夷、狄、戎等民族。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等部族相区别,而华夏民族具有高度文明,束发,穿华服,种庄稼,吃熟食,养桑蚕,逐渐为蛮、夷、戎、 狄等部族所效仿。

四、第三次大融合——汉族的形成

随着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汉人基本成型,凡是认同汉文化并被汉化的人都是汉人。

《春秋》记载:“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也就是说,只要是接受了中原文化,接受了华夏文明,不管你的种族和血统,都是中国人。

自汉代开始,华夏族与周边各个民族相互交融,历时400余年,历经多少代人,最终使领土内的民众形成了全面融合,包括文字、文化、习俗、度量衡等等,包括西域的龟兹、大宛、于阗、乌孙、车师等地,全部纳入了大汉的版图。

汉朝的强盛,让周边民族产生了认同,实现了归依,不断吸收同化,名称上也因大汉的原因而发生了改变,开始被周边民族称呼为汉族,随后逐渐普及,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汉族体系。

也就是说从汉朝开始,汉民族的血统已经不再是相对单一的炎黄部落后裔,而是各个民族融合的产物。

五、第四次大融合——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西晋末年,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纷纷入主中原,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史称“五胡乱华”。"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远非这五个,百余年间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

同时,长江以南的一些蛮族也进入中原,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夷交错杂居的局面。

另一方面,因“五胡乱华”,晋朝皇室和北方汉族人民大批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经过长达300多年的动乱与分治,这些“胡人”、“蛮族”大多已被汉族同化,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

六、第五次大融合——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中国又开启了一段时间的大分裂时期,50多年间,历经五个朝代,而同时并存的还有十余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在此期间,边境民族契丹、靺鞨、沙陀、党项等纷纷建立政权,并在交战过程中与汉民杂居,形成融合。

从历史的轨迹可以看出,不管是其他民族仰慕汉族文化主动融合,还是异族入侵被动融合,汉族已多次和其他少数民族实现融合,其结果是全部被汉族同化,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民族之间的共性逐渐增多,形成了今天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全新的汉族。可以预见,杂居通婚将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本文由“没脑子的小鱼聊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古中国的原始民族到底是谁?

(中华民族同根)

对这个问题,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

第一,“汉族”,是近现代的民族学概念。

第二,“汉族”之前身是“汉人”,再往前是“华夏族”。

第三,“汉族”有一个融合扩展的过程。

第四,最重要的是,“汉族”及其前身,是中华大地上的“原始民族”毫无疑义。

(摩尔根)

“民族学”,诞生的时间并不很长。

19世纪中后期,受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影响,逐渐出现了美国的摩尔根、英国的泰勒和麦克伦南,以及瑞士的巴霍芬等专业民族学者,标志着“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和建立。

但是至今,关于“民族”的定义始终难以统一。

不过,各种靠谱的民族理论中,都包含如下基本要素——即“语言、聚居地域、生产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心理状态的同一性”。不靠谱的,如纳粹的“雅利安人”理论除外。

中文的“民族”,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中华民族”,是“广义”层面的民族概念;“汉族”,则是“狭义”层面的民族概念。

中国最早使用“民族”这一词汇,目前能查到的古籍,是南朝宋齐时期道士顾欢的《夷夏论》,以此区分“族别”。

实际上,早在殷商时期,从甲骨卜辞看,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族”之概念,如对“羌”等记载描述。

“汉族”这一称谓,目前所知,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期。

1864年11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漳州致书美、英、法三国驻厦门领事,使用了“汉族”一词。学者称,这是文献可见较早的“汉族”用例。

1903年,清末诗人黄遵宪在《驳革命书》中说:“倡类族者,不愿汉族、鲜卑族、蒙古族之杂居共治,转不免受治于条顿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这是黄遵宪批评 “排满革命”之弊——认为强调汉族与满族的矛盾,将会落入西洋民族的统治之下。

学者们认为,辛亥革命前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使“民族”概念关注度陡然提升,亦使“汉族”概念趋于明确。至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中华民族”概念亦被提出,成为更为重要的“广义”民族概念。此时,“汉族”一词,则逐渐更精确地成为民族学概念,且被广泛使用。

(汉藏语系演化大致时间)

“汉族”之前身概念是“汉人”。

清代,有“满蒙官员”和“汉官”之分;亦有“满蒙旗兵”与“汉军”之别。

明代不必多说。1367年,朱元璋于应天府即今南京,发布北伐檄文《谕中原檄》,斥责蒙元“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口号,确立“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目标,并明确“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之原则。

元代疆域广阔,称域内民众为“国人”,独称“中国”域内为“汉人”,从官制、刑律上均歧视“汉人”。不过,其所称“汉人”,如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氏族.汉人八种”所云,将“契丹”“高丽”“女真”等,皆列入“汉人”之列。

(汉将陈汤)

“汉人”之称,始于两汉,原因在于“汉”之强大。

刘邦起事,被项羽封为“汉王”,称帝后遂以“汉”为国号。

西汉名将陈汤上书云:“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他也确实领兵在西域打出了“国威”。

其时,周边国家,即称汉朝使者为“汉使”,汉军为“汉兵”,民众为“汉人”。

《汉书》载:“近西羌保塞,与汉人交通。”

《后汉书》云:“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

魏晋南北朝以降,大量“胡人”入华,且出现多个胡人政权。但汉胡杂居,“汉人”与“胡人”并称,出现了一个胡汉融合的绵延过程。

《北史》、新旧《唐书》、《辽史》等诸多正史中,多有“汉人”称谓出现,并还以“汉子”代称“汉人”。

前面说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檄文中,说到了“中国之人”“恢复中华”“华夏之族”等等。

“汉人”之前身,即“华夏族”。

有人说,记载周武王武功的《尚书.武成》,说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是最早使用“华夏”一词。不过,《武成》篇,从目前来看,尚属东晋梅赜所献“伪孔传《古文尚书》”中作伪之一。

但在西周,已出现华族、夏族之称是肯定的。

《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可知,“华”“夏”本为“对文”,皆为族称,又指其所居之地。《六经疏义》云:“华夏谓中国也。”

刘起釪先生说,“夏”之族称,是起于渭水流域和甘陇一带姬水和姜水的炎黄族之族名。

扬雄《方言》曰:“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

“夏”与“西”密切相关。《左传.宣公十一年》载陈公子少西,字夏;而《襄公二十六年》载郑公孙夏,字西,等等。

(陶寺遗址)

“夏族”后来东进,居于山西南部汾、浍之间一带,以陶寺为中心。这里有一条出自华谷的“华水”,因此“夏族”又名“华族”。

此族壮大之后,特别是以黄帝大禹为祖先的周兴起后,称为“中央之国”,居于“华夏”四周的则被称为“蛮”“夷”“戎”“狄”等等。

这是以地域划分的称谓。

春秋战国,开始了领地大整合,由此带来了族群大融合。至战国此时,秦、楚、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

再至秦,疆域进一步扩大,不仅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皆纳入版图,还又再向外拓展不少。

这又一次形成族群大融合。尽管秦时有“秦人”称谓,无奈时日太短,至汉代,则真正实现了“华夏族”的基本稳定,形成了后称“汉人”的同一民族。

(高庙文化图案与苗族刺绣图案对照)

遗传学,为上面一说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对中国现代人的古DNA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近几年,世界古DNA研究的领军人物大卫.赖克,与中国学者王传超合作开展了中国现代人古DNA研究。

王传超自己的团队,随后亦持续进行了相关研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付巧妹研究员的团队,同时开展了独立研究。

上述三条研究路线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约从一万年前后开始,到现在的现代中国人,遗传基因是连续的、基本稳定的。就是说,现代“汉族”的祖先,在一万年前后,就已经居住于现在这片土地上了;而且,许多现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遗传基因并没有明显区别。

还要说的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辉教授,一直着力于中国现代人群的遗传学研究。

他认为,中华民族的所有族群,大约都是4万年前从云南进入中国的;3万年前分散成苗傜、侗泰的祖先人群;侗泰又分出南岛人群;万年前苗傜祖先分出汉藏祖先人群;汉藏后来又分成汉和藏缅两部分。

根据研究结果,他得出结论,“民族”不是分化形成的,而是聚合而成;分化,只是早期狩猎采集人群迁徙扩散的过程,那个时候还称不上民族。

他认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至少起源于6800年前。第一个扩张点,是湖广高庙文化;第二个扩张点,是中原仰韶文化;第三个扩张点,是红山文化。

他还从古DNA染色体的“融合”,考证了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再到齐家文化的遗传学线索,由此讨论“三皇五帝”的不同阶段。

李辉教授以“进化树”模型,讲述了中国族群演化之路。

这其中,包括了“汉族”的演化之路。

信基督教天主教的中国人为什么都是老百姓?

我是无神论者,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什么神都不信,因为我知道:一切神都是人造出来的。我还从来不信鬼,十来岁的时候一个人黑夜走过坟地都不慌,小伙伴们玩躲猫猫的游戏,我可以藏到过去土人的山洞里甚至棺材窝里。看西游记的故事,也没把里面的各路神仙佛妖不当人。旁听父亲在共产党的组织活动中唱《国际歌》,也跟着学会了,至今那三段词中的第二段都记得清楚。从上学读书的从启蒙到大学的教育,到如今五十多岁看这世界学习思考,科学知识让我离神总是那么远,而且是越来越远。所有或许我回答这个提问有点不妥,但还是一吐为快。

首先,我认为任何宗教信仰都基于人类的两个弱点:狂妄自大和自卑无助。狂妄自大,以为茫茫宇宙都是为了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自卑无助,以为人的命运都是由超自然的神来控制的。消除这两个弱点,自然就没有了神的地位。

第二,针对提问,我敢说全世界各处真正信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人都是普通百姓,科学知识越普及,科学越深入人心,真信的人就必然越少。而信教早就成了人们在人类生存斗争中获取某种优势地位或至少不被群体抛弃的羊群效应的动作。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根本就是无神论者,但他在说到宇宙起源时每每闪烁其辞刻意避开与“上帝”的冲突。米国前总统奥巴马原来是穆斯林,但为了在米国出人头地就只能改信基督教这些都可以理解,人嚒。至于基督教和天主教上层和内部的各种丑闻,以及“信教”的各路政客无休止地伤天害理,要说他们真信神信教,就是笑话。更可恶的是有些人,借着普通百姓对神的敬畏挑动人群之间的争斗甚至战争,喊的是上帝的爱和仁慈,想的是歧视和仇恨,干的是迫害和杀戮。历史上这样的人太多,现在世界上也大有人在。

第三,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传教者以医疗、教育、慈善等为幌子引导民众入教信教,物质诱惑加精神洗脑扩大对民众的影响,目的也是不一而足。如果真正借助宗教劝人为善,利己利他,和谐社会,也有其可取之处。而有时间和内心真的空闲到需要接受基督教和天主教才能充实的人,不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甚至就是被某种意义上边缘化了的人又是哪些人呢?

我们不要狂妄,要知道人类只是茫茫宇宙中短暂而渺小的存在;我们不需自卑无助,天地之间的美好和不堪都是人生的过程,融入人类发展的洪流,体验一段独一无二的时光,足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