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志,阮籍是三国时期蜀国诗人?

2023-09-21 10:56:03 89阅读

三国英雄志,阮籍是三国时期蜀国诗人?

不是蜀国,而是魏国。

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三国英雄志,阮籍是三国时期蜀国诗人?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他出生于汉建安十五年(210),三岁丧父,由母亲把他抚养长大。父亲死后,家境清苦,阮籍勤学而成才,天赋秉异,八岁就能写文章,终日弹琴长啸。在他少年时期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的诗书,同时也表现为下慕荣利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效法榜样的志趣。

阮籍在习文的同时还兼习武,其《咏怀诗》写到:"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阮籍性格孤僻,轻荡,大约在十六七岁时,有一次随其叔父阮熙到东郡,充州刺史王昶与他相见时,他"终日不开一言",王昶"自以为不能测"。

阮籍在政治上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竹林时期:

正始之后,阮籍与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诸人,共为"竹林之游",史称他们为"竹林七贤"。当今学术界通常把竹林七贤的学术思想活动时间称为"竹林时期"。

哲学思想:

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后来发生魏晋禅代的政治动乱,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深感生命无常,因此采取了蔑弃礼法名教的愤激态度,转到以隐世为旨趣的道家思想轨道上来。

阮籍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自然"排斥名教,想建立道家所说的"无为"、"无君"的社会。在哲学观上,阮籍赞同老庄的"达"的观点,认为"达''的根本途径或基本方法即为"齐物"。

正始时期的阮籍强调天与人的统一,竹林时期的阮籍则以自然排斥名教。阮籍思想的变化,不仅表现为对天人之"关系"的理解不同,而且也表现为对其本身"意蕴"的规定不同。

戏志才这个人在三国里记载不多?

我最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为此需要查阅一些资料,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有些人或许非常优秀,但史书上却仅仅是只言片语,很少介绍。

不能就此说史书是以成败论英雄,但毕竟其历史实绩不多,自然就不能记录太多。

由此,对题主这个问题,做个简单的解答,发一下自己的感慨。

01

悲情英雄

许多人或许很有才能,可因为早亡,因而没有突出的成就,令人唏嘘。

比如我的小说的主人公蔡文姬初嫁的对象卫仲道。所有的史书都几乎没有其任何资料,仅仅在《汉书.董祀传》中说了一句,董祀的妻子蔡文姬初嫁卫仲道,一年后夫死,文姬返回娘家。

蔡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政坛新宠;蔡文姬又是才女美女。

汉末将就门阀制度,婚配要门当户对,因而,可以推定卫仲道不仅仅是河东郡卫氏豪族,而且才华横溢,人物风流。否则,就与蔡氏家族不对等,就不可能联姻。

可惜的是,英年早逝,自己啥也没留下,只在别人的传记里露了一下脸,这是真正的灯泡。

戏志才的情形,与之差不多,自己没有留下啥记载,仅仅是在别人的传记里留下了一些感慨而已。

02

历史其人

戏志才,生卒年不详,东汉颖川郡人。经张邈或者荀彧推荐,成为曹操谋士。

《三国演义》没有提及,《三国志》《后汉书》里略有记载,所述都差不多,都只是在别人的传记里做了一回灯泡。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给荀彧写信诉苦说:自从志才去世以后,我就没有可以商量筹划军国大事的人啦。你赶紧给我再推荐一个呗!

于是,荀彧推荐了郭嘉。

曹操见了郭嘉,非常高兴,说:我成就霸业,就靠这小子啦。

郭嘉出来后,也非常高兴地说:曹公是我真正的主公啊!

郭嘉的确是一等一的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之为“奇佐”。可惜也是英年早逝。

从此看出,戏志才能给郭嘉做灯泡,可见戏志才有多高的亮度啊!

其才略也可见一斑哦。

03

负俗之讥

《三国志.荀彧别传》说: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其意思是说,他们都不谐于流俗而受到讥讽,也说“负俗之累”。

这说明两方面问题:

一是戏志才他们与众不同,可以说是“异乎其类,拔乎其萃”,不是一般的人才。

二是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当时以孝廉举荐人才制度下,说白了就是看背景,看出身,靠拼爹,靠祖宗。

戏志才他们一定多是出身贫寒的穷屌丝,被世俗所不耻。

而曹操不受这个局限,唯才是举,的确非常伟大。

难怪郭嘉开心的说“真吾主也”!

还记得刘备自封汉中王以后,派遣司马费诗诰命荆州,关公问“汉中王封我何爵?”

得知与黄忠一起被封为五虎上将时拒绝受印。理由是“张飞,赵云是吾兄弟,马超是世代名家,因为黄忠出身贫寒,关公就不与老卒为伍!”

刘关张都是干嘛的来?

刘备织席贩履,关羽杀人逃犯,张飞卖酒屠猪耳。

刘备自称刘皇叔,那挡子事地球人都知道;关羽杀人,即便是杀得是地痞流氓,但毕竟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杀人的;张飞即便是很有钱,但终究是个杀猪的嘛!

为啥就不能跟人家勤勤恳恳地老模范黄忠同志一起共事呢?

英雄不论出处,只是说说而已啊!

由此看来,尽管史书所述不多,但对戏志才的记载,的确是个很好的故事。

题主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很有意义。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多次北伐?

在《三国演义》的原著中,姜维的武力值应该属于第三个档次,大约能排到第二十五六名以的水平。

在三国各个猛将中,姜维是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帅才,武力单挑能逼走赵云,领兵作战可屡胜郭淮,政治头脑也很精明,知进退,善趋避,远胜那个政治白痴――魏延。

从魏延作乱被杀后,一直到文鸯威震乐嘉城之前的这段时间,姜维的武艺可以算得上举世无敌,所以说,姜维也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天下第一。

《三国演义》后期对武将的单挑描述并不着重,精彩程度大打折扣,而姜维则支撑着单挑打斗的半壁江山。

姜维参加过的战斗次数并不多,共有12次,其中有效胜绩是7次。斩杀敌将2人,三合以内击败过3人。有过3次平局,都是与邓艾父子打斗。

姜维的战绩表:

姜维最辉煌的时刻就是他的初次亮相――天水关大战赵子龙。

赵云这个人非常特殊,别的将领有巅峰期和衰褪期,比如关羽年长后战斗力大降,胜率大跌,而张飞的武力也下降明显,三五十合奈何不得张郃。但赵云的战斗力却保持得很好,没有丝毫下降,年近七旬,仍然英勇不减当年。屠灭韩门,力敌八将。天水关一战,赵云骤遇姜维,没有料到姜维如此扎手,十分震惊,撤退后在诸葛亮面前大夸姜维武艺。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姜维的武艺在赵云之上。赵云的这次战败主要是因为调虎离山的计谋被识破,战斗计划被打乱,赵云前面几场打斗的敌人都比较弱,突然蹦出来一个强敌,心中难免有些忙乱。在当时形势突变的情况下,赵云主要的任务保证部队安全撤离,而不是逞匹夫之勇与姜维较量高低上下,所以匆忙撤退。

通过分析姜维的各次战斗,能看出来他有个特点:发挥很不稳定。

在亢奋状态下,姜维能够突然小宇宙爆发,发狂一般击退赵云;危急时候,仓惶而逃,却又空手接箭,射杀郭淮;遇到了渣渣水平的杨颀,却三箭射不中,还马失前蹄,差点丢了性命。三四十合搞不定小年轻――邓忠,箭也射不中,弃枪挟枪,十分惊险。

姜维的单挑水平和他的用兵特点非常相似,用奇弄险,随机应变,能屡屡得手,也常常马失前蹄。

一般武将的武力值有成长期、巅峰期、衰褪期,像个抛物线,赵云像条直线,姜维则像个锯齿,忽上忽下,很不稳定。

咱们来分析一下姜维的武力值。

比起那些超一流猛将,如蜀汉五虎和许禇、典韦等人,姜维的差距还是挺明显的,上面已经说过,他虽然曾经击退过赵云,但并不意味着姜维在正常对阵的情况下能与赵云抗衡。

与同时代的敌军猛将――张郃做个比较。

姜维数次随诸葛亮北伐,当时曹魏军中令蜀军最为忌惮的敌将是张郃。因为蜀军众将中确实没有谁能打败张郃。论张郃的武艺,蜀汉五虎任何一个若在世,根本不会容他耀武扬威。

因此,与敌方比较,姜维的武力值拼不过张郃。

再与同时期的本方将领――魏延做个比较。

在冀城,姜维与魏延曾经有过交锋,魏延诈败而走。魏延的战斗生涯中屡屡诈败,和司马懿单挑,也是战不三合,诈败而走。所以这次战斗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街亭一战,诸葛亮排兵布阵,安排马谡和王平,去守街亭,他不放心,又派高翔去守列柳城,做为援应。但诸葛亮考虑到张郃的厉害,需要派一名“重将”抗衡之,就派魏延去街亭之后驻扎。也就是说,在当时的蜀军中,魏延是唯一能与敌将张郃抗衡的猛将。

曹真部下有个猛将王双,非常厉害,诸葛亮设计伏击他,把伏击任务交给了魏延,也能说明,当时蜀军中的魏延的战斗力可靠性比姜维要强。

与魏延相比,姜维应该缺少的是战斗经验,稍落下风,但在六七十合内也难分出个高低上下。

咱们把三国诸猛将按照武力值划分成几个集群:

吕布无敌

第一集群:蜀汉五虎、颜良、典韦、许禇

第二集群:文丑、徐晃、庞德、文鸯、、兀突骨、曹彰、夏侯兄弟、张郃、张辽、甘宁、太史慈、华雄

第三集群:曹洪、李严、魏延、姜维、凌统、乐进、邓艾、鄂焕、徐质、王双等

结论:姜维的武艺属于第三集群,略低于李严和魏延,强于凌统、乐进和邓艾。

不带系统的三国小说排行榜?

1.《东汉末年枭雄志》——作者:御炎

2.《伐清1719》——作者:晴空一度

3《汉末召虎》 作者:秋风知了

4《举汉》 作者:反听

5《最后的三国》 作者:风之清扬

6《诡三国》 作者:马月猴年

7《策行三国》 作者:庄不周

8《覆汉》,作者:深水炸弹

9《捡到一本三国志》,作者:历史系之狼

10《三国:开局制霸西凉!》,作者:大秦大唐大明

三国文化的核心?

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罗贯中的巨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就连鬼子都把《三国演义》视为国学,世界上许多国家政界、军界、商界、企业界均推崇《三国演义》为教科书,一股三国热浪及全球。三国文化精神涵量博大,大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英雄创业的奋争精神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争迭起。难世呼唤英雄,英雄呼唤风云。《三国演义》塑造了魏蜀吴数以百计的各类英雄形象,他们都满怀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南征北战,奋争毕生,其舍身入死的创业精神激荡千古。刘关张桃园结义立下生死盟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们奋斗目标明确,扶汉抱负宏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历经艰辛,威显英雄本色。曹操评赞玄德:“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纵是“奸雄”曹操也闪烁着英雄光亮,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成为千古铭训。更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人肺腑。三国英雄胸怀理想,壮志凌云,生命不息,奋争不止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不朽精神,成为各个朝代立国兴邦、建功立业赖以成功的英雄主义精神。

二、立国兴业的人本精神

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借荆州,到进川立蜀创业,与魏、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很重要的成功是他的人本精神,他在败走当阳途中,与随行十万百姓同生死共患难,其格言是“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黄巾领袖张角也说:“至难得者,民心也。”人本精神包括积极进取的人才观。刘备求贤若渴,以诚待人。为请军师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成为千古佳话。曹操特别珍惜人才,他“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笼络大批文武将才,所以曹操能统一北方中原,形成强大的曹魏势力。长坂坡大战中,曹操惊叹赵云这个难得的人才,对部将下令:“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四十一回)。赵云之所以能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斩杀曹营五十多员大将,除了他的智勇之外,与曹操的人才观也有极大关系。孙权也有进步的人才观,他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东吴军师周瑜也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三、世代相传的忠义精神

曾几何时,“忠义”被视为封建的糟粕。其实“忠义”应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民族,于任何朝代、任何政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涵盖“忠义仁德智勇”之道德伦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核心就是“忠义”。刘备“仁德明君”,关羽“义薄云天”,张飞“仗义勇为”。他们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有难同当,生死与共”,表现出一种铜铜铁铁的忠义精神。

“义”往往和“仁”连成一气,称谓“仁义”。“仁义”精神越来越被龙的传人光大。如今驻港澳部队就是名副其实的“仁义之师”。“仁义之师”这个词早在《三国演义》(十五回)中就有表述。“忠义仁德”不仅是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标准,也是企业界取信于民、开拓市场的重要信条。当今世界上,特别是鬼子、泰国、新加坡等出现三国热,成立“刘备同乡会”、“赵云同乡会”、“刘关张兄弟会”等华侨社团,他们聚在一起,抱成一团,提倡桃园精神,精诚团结。

与忠义精神有关的还有尚武崇智精神。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料事如神,出奇制胜,有无穷的锦囊妙计,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化身。关公则是中华民族武勇的代表,称为“武圣”。人们崇尚孔明、关羽,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大智大勇,更主要的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三国演义》的核心——忠义精神。三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奋斗中凝聚而成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传统心理,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共有的文化宝库。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