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不是乱世才有,日本公开认知作战“公关费”,高达560亿!
日本这次玩得很“高级”。他们没选用坦克飞机,而是动用了笔杆子和钱包。从2015年起,日本外务省就启动了“海外战略信息传播”计划,表面上是对外宣传,其实就是认知作战的升级版。
十年时间,花了整整560亿日元,平均每天就烧掉153万日元。2025年更是突破新高,预算高达62.2亿日元,恰好撞上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这巧合太“刚好”,让人很难不多想。
这一套操作,有点像下围棋。棋局设在全球,落子却在细节:资助外国学者,让他们讲“日本很和平”;支持媒体大V,写“当年其实也有争议”;甚至连中学教科书都动刀,把“南京大屠杀”改成“事件”,“20万人死亡”变成“众说纷纭”。
这不是简单的“洗白”,而是系统性的历史重构。他们不只想让世界忘记过去,更想让未来的世代根本不记得这些事曾经发生过。
钱撒得多,目标瞄得准
这场认知战不是盲打,而是精准制导。谁是主攻对象?答案很明确:意见领袖、青少年、体制内人员。这些人,一旦“转向”,就能在关键领域发酵影响。
比如学者、媒体人被邀请访日,回来后写文章、出书、做节目,“日本司法真清廉”“农业真先进”听上去像是客观评价,实则软性包装。他们不是被逼的,是“合作”的——有路费,有稿费,甚至还有“成果奖”。
再比如青少年,每年都有大批中国学生被邀请赴日交流,按地区分类、按背景分层,量身定制交流内容。看似友好,其实早早种下立场的种子。
连政府人员也没落下,设专门项目,花大价钱“培养未来行政官员”,哪怕只影响一两个关键岗位,投入都不亏。蒋方舟就曾公开讲,自己在日本写稿拿到24万元现金支持,还免费旅游、吃喝招待。这不是“文化交流”,这是“认知投资”。
更隐蔽的是网络舆论。在中文互联网上,一些熟面孔的账号开始模糊焦点:“南京大屠杀不是有争议吗?”“慰安妇不都是自愿的吗?”“日本很发达啊,侵略也不是坏事。”这些话听上去似曾相识,因为它们就是日本认知战的“成果展示”。
这不是宣传,是战略
要理解日本为什么如此执着搞“认知战”,得看他们的历史思维,重塑历史叙事,是日本几代政治人物心头的执念。他们不满足于“道歉”,他们想让世界相信:日本不是侵略者,而是“战争受害者”。不是发动战争的人,而是被误解的“文明国家”。
这个思路,在安倍晋三执政时期就已经成型。所谓“积极和平主义”,听上去温和,实则是历史修正主义的遮羞布。2023年更是直接把“战略性国际传播”写进国家安全战略,成立“国际信息统括官”制度,专人专责,统筹全球舆论资源。
这也并非首次。早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就派出大批记者编造战地新闻,在济南惨案后更是“倒打一耙”自称是受害者。操纵舆论,他们是祖传的行家。
更讽刺的是,这560亿日元的公关费,与他们对战争受害国的赔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对中韩“慰安妇”受害者的补偿总额不足百亿日元,还多通过民间基金发放,刻意回避国家责任。赔偿舍不得花,洗白倒是肯砸钱。这种优先排序,说明了日本政府真正看重的,从来不是反省,而是形象。
真相不会沉没,历史不会退场
认知战再精密,也敌不过一份份档案、一本本证词。中国中央档案馆2025年公开了731部队与“慰安妇”相关的核心史料,内容扎实,证据确凿。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韩国政府、菲律宾和印尼民间组织都曾公开发声,要求日本正视历史。这不是某国的“情绪问题”,这是全球的道义共识。
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像鸠山由纪夫这样的前首相,就曾亲赴中国参加抗战纪念活动,公开主张反思侵略历史。这说明,日本社会内部也有清醒的声音,只不过常常被官方和右翼势力压制。
中国的应对也并非被动挨打。从外交交涉到档案公开,从教材编写到国际合作,立体式应对机制已经逐步建立。2025年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26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应邀出席,表明中国在国际历史话语权上的影响力正在增强。
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但它的意义,不亚于任何一次正面战场的胜利。因为谁掌握了历史的解释权,谁就在未来的话语场上掌握主动。
历史不是用来讨价还价的,更不是可以随便粉饰的。即便撒下560亿,也盖不住一座南京城的血泪、几十万慰安妇的呼号。认知战打得再隐蔽,真相也终将浮出水面。真正该警惕的,不是敌人的攻心,而是我们是否还有一颗清醒的头脑。记住,汉奸不是乱世才有,关键是你准备好了没有。
参考资料:
日本为什么那么怕93阅兵?砸560亿公关费,四处游说不参加